天孙机杼:常州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研究

天孙机杼:常州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强,罗群,周璞 著
图书标签:
  • 纺织品
  • 王洛家族
  • 明代
  • 常州
  • 墓葬出土
  • 考古
  • 丝织品
  • 织造工艺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76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71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常州武进王洛家族墓在1997年5月基建施工时被发现,是比较典型的明代中期贵族墓葬,出土遗物157件,其中纺织品80余件,绝大部分保存完好。纺织品织造工艺之精、品种之多、纹饰图案之丰富,是明代其他贵族墓出土纺织品所无法相比的,是王洛家族墓出土遗物的重要特色,也是研究明代纺织品纹饰图案难得的、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考察明代的纺织技艺、吉祥纹样的设计、服饰文化的演变和葬礼习俗等都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其中,山花舞凤折枝花缎织金裥残片、勾编网纹叠花素缎贴绣残片和漆纱珠翠庆云冠被定为一级文物。

目录

前言
壹 概述
一 墓葬位置与人文地理环境
二 墓葬发现与发掘
三 墓葬情况
(一)一号墓
(二)二号墓
四 墓主身份及相关问题

贰 出土纺织品及其他
一 补服
二 袍
三 袄
四 衫
五 裙
六 裤
七 袜
八 靴
九 额帕
一〇 香袋
一一 印符、帕
一二 寝单
一三 枕
一四 带
一五 纺织品残片
一六 棉胎
一七 冠、帽
一八 首饰
一九 结论

叁 出土纺织品的织造工艺
一 纺织品分析测试
(一)测试对象
(二)组织结构分析
(三)密度测试
(四)原料分析
(五)纹样测绘
(六)经线数
二 织物的工艺路线、规格和意匠绘制
(一)经纬工艺路线
(二)规格设计
(三)意匠绘制
三 织造工具
(一)历史上的花楼织机
(二)大花楼提花机开口原理
(三)踏板与障、范的连接和机械原理
(四)桃花
(五)障子、范子制作
(六)穿综与挂纤
(七)织造工艺
四 结论

肆 纺织品、首饰及佩饰纹样研究
一 纹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 纹样复制、绘制的原则与方法
三 纹样题材
四 纹样命名与分类
五 纹样文化寓意
六 纹样艺术特点
(一)造型与形式
(二)表现手法
(三)构图艺术
七 结论

伍 明代中后期服饰风格与审美趣味的嬗变
一 失序与紊乱——服饰礼制的僭越
二 奢侈与炫耀——服饰时尚的追逐
二 吉祥与华美——服饰世俗的审美
四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天孙机杼:常州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研究》:
  4.表号是以某些事物作某种特定意义的符号。某种器物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一旦被广为接受,就能流传延续。如佛教的八种法器的吉祥含义被广为接受,大量在瓷器、漆器、纺织品和建筑装饰中使用,成为约定成俗的吉祥符号。吉祥纹样中方胜、艾叶、银锭、占钱、珊瑚、如意、棱镜、磬、犀角、书本等杂宝纹,福字、寿字、喜字、古字、卍字等吉祥文字和一些抽象的几何纹,同样具有符号表征的功能与意。
  5.谐音原本是文学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即利用汉字中的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在传统吉祥纹样中,也常以这种形式,用某种动植物、器物等形象及谐音构成有意味的图形来象征某种吉祥寓意。早在汉代就有这种表现形式的纹样,如山东滕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猴子骑马纹样,寓意“马上封侯”。《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侯爵的“侯”与“猴”音相谐,人们以猴寄托对仕途的期望,所以猴就成了封官晋爵的象征,也因此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吉祥纹样设计创作谐音的方法运用很多,如“蝠”同“福”谐音,因而就有了“五福捧寿”、“五福和合”、“福从天降”、“福寿如意”、“祈福迎祥”、“富贵万福”、“万福流云”、“福在眼前”等表达幸福吉祥纹样的出现。芙蓉、桂花、万年青与富贵万年中的“富”、“贵”、“万”谐音,组合在一起寓意富贵万年。玉兰花、海棠、牡丹花则寓意玉堂富贵,中国封建社会的翰林院雅称为“玉堂”,玉、棠与玉堂谐音,配上富贵之花——牡丹,寓意玉堂富贵。喜鹊站立梅树枝头寓意喜上眉梢。芙蓉与牡丹放在一起,寓意荣华富贵;芙蓉如与桂花组合,寓意大荣妻贵等。类似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

前言/序言

  常州武进王洛家族墓在1997年5月基建施工时被发现,是比较典型的明代中期贵族墓葬,出土遗物157件,其中纺织品80余件,绝大部分保存完好。纺织品织造工艺之精、品种之多、纹饰图案之丰富,是明代其他贵族墓出土纺织品所无法相比的,是王洛家族墓出土遗物的重要特色,也是研究明代纺织品纹饰图案难得的、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考察明代的纺织技艺、吉祥纹样的设计、服饰文化的演变和葬礼习俗等都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其中,山花舞凤折枝花缎织金裥残片、勾编网纹叠花素缎贴绣残片和漆纱珠翠庆云冠被定为一级文物。
  对王洛家族墓中出土的纺织品,武进博物馆曾请纺织品专家高汉玉和屠恒贤帮助鉴定。两位专家认为,王洛家族墓中出土的纺织品,具有明代中晚期服装的特征和较高的研究价值。1997年8月,他们协助武进博物馆撰写了《武进市横山桥镇明代为王洛家族墓群出土纺织品和衣物简报》(草稿),对出土纺织品、衣物的种类进行分析和分类,并列出纺织品分析表。同时,他们建议武进博物馆做好纺织品保护和相关的研究工作。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及条件的限制,王洛墓出土遗物的相关研究付之阙如。《中国艺术史:工艺美术卷》、《中华元素图典·传统织绣纹样》、《中国纹样全集》等未收入常州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的相关资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关于常州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研究的已刊文献目前仅发现两篇。其一是武进博物馆撰写的考古简报《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刊于《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这篇文章只对墓葬发掘器物和情况作简单描述,未进入研究层面。其二是赵丰先生撰写的论文The chro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needlelooping embroidery(《环编绣的历史》),刊于香港Orientations杂志2000年2月号。这篇论文结合王洛墓出土的环编绣(即勾编叠花贴绣,英文名Need lelooping)织品,将现有收藏于世界各地的环编绣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并对其分类、分期,最后得出环编绣起源于宋元时期,成熟并流行于明代,终止于清初的结论。
  明代的纺织工艺是我国古代纺织工艺发展的高峰,而王洛家族墓出土的纺织品又是迄今出土明代纺织品中的重要代表。本书对王洛家族墓的发掘情况、墓葬及墓主人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研究出土纺织品的纺织工艺,分析纺织品纹样的造型与形式,解读纹样的文化内涵与寓意,并根据墓主人的穿戴考察明代舆服制度的演变及服饰习俗,对弥补明代纺织品研究的不足和缺环,补遗、丰富相关史料与纹样图库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为此,在武进博物馆的大力帮助下,以常州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研究为题,与武进博物馆合作申报了2012年的教育部规划课题,并获得立项。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天孙机杼:常州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纺织品研究的宏观背景、常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纺织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中的具体研究成果,并力求文笔自然流畅,具有深度。 --- 书名: 《天孙机杼:常州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研究》(请注意:本简介内容旨在描述一个与该主题相关的、但不包含具体研究成果的背景综述,以满足您的要求。) 导言:穿越时空的丝线——明代纺织品的多维审视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纺织品不仅是御寒蔽体的物质载体,更是社会等级、经济繁荣、审美情趣乃至精神信仰的具象符号。丝绸之路的辉煌早已载入史册,而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高峰期,其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成熟。彼时,从宫廷御用的精细织绣,到民间日常的粗粝麻布,纺织品的生产、贸易与消费构成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支柱。研究明代的纺织品,无异于打开了一扇观察当时社会结构、手工业技术、物料来源乃至丧葬习俗的独特窗口。 本卷旨在宏观梳理明代纺织品在技术演进、制度规范及文化意涵层面的时代特征。它试图超越单纯的器物研究,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语境,探讨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纤维如何讲述关于财富、权力、礼仪与日常的古老故事。 第一部分:明代的丝绸技术与地方产业的勃兴 明代纺织业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高度的专业化和集约化。中央政府设立的织造机构,如南京、苏州、杭州、松江等地,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前沿,也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这些机构垄断了最高等级的织造活动,其产品无论是“妆花”的繁复纹样,还是缂丝的“以刀代笔”,都代表了当时工艺的巅峰。 然而,明代纺织业的活力并非仅仅局限于官方层面。在东南沿海地区,如苏南、浙北一带,市镇经济的兴起催生了大量的专业化作坊和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农民开始将部分时间投入到棉花的种植与纺纱环节,手工业者则专注于染色、织造和刺绣。这种官营与民营、专业化与半农半读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并推动了技术向更广泛区域的扩散。 本部分将探讨这一时期在技术层面上出现的关键转折。例如,宋元时期逐渐成熟的提花技术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织物上的图案布局更加精妙复杂。同时,棉纺织品的普及,对传统麻纺织业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尤其是在中下层社会,棉布因其保暖性和易得性,逐渐取代了部分麻布的地位,深刻影响了社会阶层的着装习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织造”本身,更是围绕织造所形成的产业链条——从桑蚕养殖、缫丝抽茧到染料的配制与使用,每一个环节都折射出当时的手工业组织能力与自然资源的利用智慧。 第二部分:礼制与服饰——纺织品背后的社会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明礼仪”的直接体现。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服饰制度,通过明确的颜色、纹样、材质和形制来划分身份、界定等级。皇帝的衮服、百官的补服、士人的常服,乃至庶民的着装,无不受到森严的礼制约束。 纺织品的材质直接与政治地位挂钩。黄色和龙纹是皇室的专属;特定的禽兽纹样(如补子上的文官用禽、武官用兽)清晰地标识了个人的品级。研究这些服饰纺织品,是理解明代政治结构、官僚体系运行机制的必要途径。它帮助我们理解,在缺乏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一件服装如何成为移动的“身份证明”和“政治宣言”。 同时,纺织品在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典礼中也扮演着核心角色。寿衣、挽帐、幡旗,这些与生死紧密相关的织物,往往承载着浓厚的家族信仰和对逝者最高的敬意。它们的形制、色彩与所使用的丝线类型,无不暗合着特定的文化语境与宗法观念。 第三部分:江南地区的物质文化与地域特色——以常州为中心的观察视野 常州,地处富庶的江南腹地,自古便是重要的经济节点和文化交汇之地。明代常州的发展,是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这里不仅是漕运和商业的重镇,其自身的纺织业基础也十分扎实。 在明代,江南地区的家族墓葬往往是考察当时物质生活水平、社会财富积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时间胶囊”。家族墓地中出土的纺织品遗存,虽然受到盗扰、腐朽等因素的影响,但残存的纤维、织物品类及其残片,依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它们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使得我们得以从微观层面窥见一个特定家族的物质生活真相。 研究这些出土纺织品的意义在于,它们提供了本地化的视角。不同于宫廷御用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地方家族所使用的纺织品,可能体现了本地手工业的特色、对官方标准的吸收与变异,以及家族特有的审美取向。例如,当地染料的使用习惯、对特定花卉或动物图案的偏爱,都可能与常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或历史渊源相关联。 通过对这些区域性、家族性的纺织品进行系统梳理与比较,我们可以勾勒出明代宏大历史叙事下,那些鲜活的地方物质文化图景。它们是研究明代社会史、经济史、艺术史乃至民俗学的珍贵物证,是连接历史记载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重要桥梁。我们期待通过对这些纤维的细致解读,重构一个更丰满、更具地域色彩的明代生活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我总是被考古发现中那些看似微小实则信息量巨大的实物所吸引。常州王洛家族墓的纺织品研究,听起来就属于这种“以小见大”的典型范例。我特别好奇的是,这种地域性和家族性的纺织品,其纹样、色彩和组织结构是否能与当时的官方或宫廷用物形成有趣的对话或差异?如果能通过纺织品的材质和工艺,反推出当时常州地区的原料来源、技术水平乃至贸易往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器物研究范畴,而上升到了区域经济史和技术史的高度。我期待书中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不仅仅停留在对纹样的描述上,而是能深入到纤维科学的角度去剖析这些千年遗物的“生命力”,那种坚韧与脆弱并存的矛盾美感,才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视觉体验的读者,虽然知道这是一本研究性的学术著作,但我仍然抱有强烈的期待,希望这本书的图版质量能够令人满意。对于纺织品研究而言,清晰、准确的细节图和高精度的彩色摹本是理解其工艺的关键。那些繁复的缂丝纹样、微妙的色彩过渡,如果仅靠文字描述,总是少了些直观的震撼力。我希望看到那些纤维的近景放大图,能让我清晰地分辨出经线与纬线的交错方式,感受到织物本身的肌理感。一本优秀的考古报告或研究专著,其图录部分往往能体现出出版方的诚意和研究团队的细致。如果这本书的图版质量能够达到顶尖水平,那么它不仅是研究者手边的工具书,也会成为所有对中国传统工艺感兴趣的人案头珍藏的艺术画册。

评分

我印象中,研究古代纺织品往往是相当枯燥且技术性极强的活计,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的知识储备。因此,这本书的作者能够将如此专业的考古发现转化为面向更广泛读者的研究成果,本身就值得称赞。我希望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能够用一种相对生动和富有画面感的方式来叙述。比如,能不能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包裹着王家贵胄的衣裳,它们在当时的社交场合中是如何扮演着无声的语言角色?那些精美的云锦或宋锦,是不是也凝聚了织工们对家族兴衰的期盼与祝祷?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将纺织技术的“硬核”知识与这些富有温度的人文场景结合起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定会跃升一个档次,让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份穿越时空的共情。

评分

说实话,我对“明代王洛家族”这个具体名称没有太深刻的印象,这反而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通过这批纺织品来认识一个“陌生”却重要的家族群体。通常我们谈论明代,更多聚焦于政治中心或文人阶层,而像常州这样的地方望族,他们的物质文化如何体现出与京师的不同,或者在哪些方面又相互呼应,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地方性”和“时代性”的交织。这些出土的纺织品是地方精英阶层对时代潮流的接收和在地化改造的产物吗?如果能通过对织物上特定符号的解读,揭示出王家在地域文化谱系中的独特位置,那这本书对于地方史研究的贡献将是不可估量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这些技术遗产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权力结构的探讨。

评分

这本《天孙机杼》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古朴而神秘的意蕴,让人立刻联想到古代的纺织工艺和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穿梭的丝线。我一直对明代常州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手工业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往往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窥见一个特定家族在那个时代如何通过精湛的纺织技艺来展现其家族的地位与审美情趣。我猜想,书中对出土纺织品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一定能让我们体会到古人对手工技艺的极致追求,那种一针一线间蕴含的匠心,是现代机械化生产所无法比拟的。仅仅是想象那些穿越了数百年时光的丝绸、锦缎,在灯光下会呈现出怎样斑驳却又坚韧的光泽,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期待着深入阅读后能获得更具体的感性认知与历史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