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

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岚 著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古典文学
  • 文化史
  • 版本研究
  • 曹雪芹
  • 脂砚斋
  • 红学
  • 文学史
  • 传世之谜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62156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13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经过这些讲述,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这部书创作中的艰难,作者曹雪芹穷困潦倒,凭着极大的毅力将它完成,因为他个人的特殊经历,他利用了康(熙)雍(正)朝的大家族纳兰家的一些素材,也利用了一些其他素材和他个人的经历,但他并没有把这书写成一本传记或是实录,他对源于生活的素材做了天才的加工。

曹雪芹学识渊博、才华惊人,通过这本书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很多侧面,也批判古代中国专制制度和礼教对人个性的压抑,还用巧妙的技巧讽刺了雍正朝的政治。他经历了家族的衰败,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发生了民族认同的变化,也在这本书中讽刺了清朝初年对汉族人的压迫。

这本书能够在清代文字狱酷虐的时候得以保存下来,作者曹雪芹能够躲过文字狱的屠刀,中间经历了千难万险,虽然它初始只是手抄本秘密流传,但是终于影响越来越大,很多读者迷上了这本书,冒着各种危险保存它,传播它,终于文字狱的黑暗时代过去了,幸亏有程伟元和高鹗的有心之举,《红楼梦》才穿越了中国历史文化蒙昧的黑暗隧道流传到今天,成为一本千古流传的不朽之书!


内容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它写了一个富贵家族的兴盛与衰亡,《红楼梦》被认为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作者应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或者是他亲身经历的,或者是他自己见闻过的,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有不少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写的就是他家自己的事情。那么,这本书真地写的是曹雪芹的家事吗?《红楼梦》从完成到传世也很不容易,几经波折,险些就被毁掉和失传了,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书,是因为有很多爱书的人冒着种种风险保护它,而作者曹雪芹也为这书付出了很大代价。因为《红楼梦》是在清代文字狱经过千难万险幸存下来的,那么在这本书的完成过程中,又有哪些未解的谜团呢?


作者简介

  柯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法哲学、法律文化。出版译著(编译)两部,曾在《北大法律评论》、《清华法学》、《读书》、《政法论坛》、《法律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随笔四十余篇,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多次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多项。曾获西安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法学类一等奖。2013年被陕西省法学会、陕西省政法委评为第四届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系列节目《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铁腕雍正》。


目录

目 录

第 一 讲 曹家犯了什么罪【上】...................... 001

雍正上台,厄运袭来 / 002

强弩之末,曹家抄不出钱财 / 005

给皇上搞统战,织造衙门不简单 / 008

第 二 讲 曹家犯了什么罪【下】...................... 015

曹寅给康熙当密探,寻找失踪的朱三 / 016

四次接驾南巡,曹家替康熙背了黑锅 / 020

雍正反贪,曹家被抄 / 025

第 三 讲 曹雪芹怎样写的《红楼梦》.............. 029

《红楼梦》交代曹雪芹最后完成此书 / 030

《红楼梦》是在乾隆年间成书,曹雪芹是写定作者 / 035

《红楼梦》为什么出来那么多作者 / 038

旗人和穷人都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家 / 040

第 四 讲 “大观园”是谁家的.......................... 047

玉簪胡同刨银案 / 048

纳兰管家都是富豪 / 051

《红楼梦》说的是明珠家事? / 054

秦可卿究属谁家? / 059

贾宝玉与纳兰容若 / 062

第 五 讲 《红楼梦》躲过了文字狱.................. 067

清代的文字狱 / 068

曹雪芹不敢宣传自己是作者 / 070

乾隆发现了《红楼梦》 / 073

怡王府连夜删改《红楼梦》 / 077

第 六 讲 《红楼梦》与剃发令.......................... 081

芳官剃发与“耶律雄奴” / 082

多尔衮下了剃发令 / 085

乾隆修《四库全书》删改历史 / 090

曹雪芹发生了民族认同转变 / 093

第 七 讲 《红楼梦》与禁缠令【上】................ 097

三寸金莲是怎么缠出来的 / 098

十二金钗谁是三寸金莲 / 103

禁缠令半途而废 / 106

第 八 讲 《红楼梦》与禁缠令【下】................ 111

康熙带头欣赏缠足 / 112

缠足的文化根源与满族人的文化转变 / 114

“男降女不降”与故国情怀 / 119

林黛玉是不是三寸金莲? / 121

第 九 讲 《红楼梦》与雍正之死...................... 125

贾敬死得不寻常 / 126

雍正到底怎么死的 / 128

贾敬之死暗讽雍正之死 / 133

第 十 讲 红楼十二伶与雍正德政.................... 139

红楼十二伶与家班的由来 / 140

伶人是最下贱的阶层 / 144

戏子们获得了自由身 / 147

不奴隶毋宁死 / 149

第十一讲 大观园里为何不唱这出戏................ 155

大观园里从不演《桃花扇》 / 156

《桃花扇》是怎样一出戏 / 158

《红楼梦》为何不提《桃花扇》 / 162

《红楼梦》超越了《桃花扇》 / 166

第十二讲 高鹗未伪造《红楼梦》...................... 169

胡适确定《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 170

胡适认为高鹗在撒谎 / 173

红学界给高鹗平反 / 178

第十三讲 无名氏完结《红楼梦》...................... 183

曹雪芹临死托付《红楼梦》 / 184

曹雪芹死后《红楼梦》遭删改 / 186

八十回后肯定不是曹雪芹所作 / 188

参考文献............................................................... 195

后记....................................................................... 205


精彩书摘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半生潦倒,然而他的家族在康熙朝却显赫一时,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开始,曹家三代四人连任江宁(今南京)织造五十八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更是备受康熙宠

  信,带着特殊使命赴任江南。可是在雍正六年(1728),曹家却被抄家,从此家道败落。有人说曹家被抄是因为卷入了雍正夺嫡的政治斗争,还有人说曹家获罪的原因是因为经济问题,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曹雪芹少年时的经历对他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雍正上台,厄运袭来

  曹雪芹本来出身官宦世家,但他写《红楼梦》的时候家道已经败落了,穷困潦倒,就跟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差不多。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敦诚,这人是个没落贵族,是顺治朝被赐死的英亲

  王阿济格的后裔。敦诚有一首诗这样描述曹雪芹的生活:“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住在郊外非常荒僻的地方,这地方都很少有人去,人迹罕至,去他家的路上两边杂草丛生,官府的清洁工都不会来打理,房子破烂不堪,家徒四壁,家人靠喝稀粥为生,喝酒都是从小店赊的。那曹家为什么会败落,为什么曹雪芹混得这么惨呢?

  ……


前言/序言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从它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解读是

多种多样的,争论也很激烈,各方观点也一直在修正完善。有人

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书里写的就是他们家的真事。

有人认为《红楼梦》表达了“反清复明”的政治思想。有人认为

《红楼梦》讲述了雍正朝的宫廷阴谋,还有人认为《红楼梦》不

是曹雪芹写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关于《红楼梦》的理解一直

是多种多样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

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

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红楼梦》阐释的多样性,来源于作品本身主题的多样性。

乾隆年间文人戚蓼生曾见《红楼梦》早期手抄本,此人很有才

华,他在为《石头记》手抄本作的序中写道: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

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

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

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

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意思就是说,我听说古代有一个很著名的音乐家叫绛树,她

一张嘴你能听到两个声音,一个声音从喉咙出来,一个声音从鼻

子出来,还听说古代有一个书法家叫黄华,能同时用两只手写

字,一手写楷书,一手写草书。这简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世间

不可得的奇迹,但是我在《石头记》这书里看到了这样的奇迹。

《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奇书,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看到

完全不同的主题。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

学作品来说,本来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解读,而只有好的和不好的

解读,读者喜欢和不喜欢的解读。但是有一种对文学作品的解

读,我想肯定是作者本人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不把它当作文学

作品,而是当作真实的事件记录。伟大的作家是一个创作者,他

靠自己的创作力、想象力征服读者,而如果我们告诉他(她),

你的作品写的都是一些真实的事件,你只不过是把它们记录了下

来,你不是一个创作者,而只是一个记录者。我想这样的评价,

对于一个作家可能是致命的伤害,那基本上剥夺了他(她)成为

作家的可能。

当然,作家会从生活中取材,他(她)自己经历、见闻中的

人和事,都可能成为他(她)创作的素材,但写到书里面肯定是

经过加工的。对一个作家来说,影响他(她)创作的另一个重要

因素就是他(她)所处时代的社会氛围,尤其在一个文字狱鼎盛

的时代,这个时代政治上讳言的事件,作者如果在书中表达了,

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风险,也会给作品的传播带来重重障碍。作

者所生活时代的政治法律氛围也会影响他(她)对很多社会问题

的认识,甚至影响他(她)的世界观。本书的主题即是希望通过

对乾隆年间文字狱相关法律的考察,来说明这些法律怎样影响了

《红楼梦》的创作和传播。《红楼梦》是一部命运多舛的书,在乾

隆朝文字狱的几度波折中,它经历了重重劫难才流传至今。起初

它是以手抄本形式秘密流传的,后来被迫删改,最后八十回后真

本被毁。本书试图从法律人的视角去解读,曹雪芹究竟是不是

《红楼梦》的作者?这本书做了哪些删改?为什么被删改?它触

犯了什么禁忌?为什么八十回后的真本没有流传下来?曹雪芹身

为一个汉军旗人,在沦入社会底层后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究

竟什么样的身世背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完成了这本奇书,

而且敢于触碰乾隆朝文字狱的禁忌?

另外,本书也附带介绍了近年来红学界的一些最新成果,即

关于《红楼梦》作者的争议、关于《红楼梦》究竟选取了同时代

哪些素材的考证、《红楼梦》对雍正的讽刺、《红楼梦》八十回后

的作者到底是谁,主要包括赵冈、黄一农、冯精志、杨兴让等

学者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材料、证据来检验支

持,但这些新的解释都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线索,也对曹氏自

传说、高鹗续书说提出了一些值得认真对待的质疑。只有允许争

鸣、在多种观点中辩证互动,才可能形成红学发展的健康局面。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一直争论很多。我个人觉得不能用

现代知识产权的观念去看待古代作品,中国古典小说由多代作者

逐步加工成书是常见的创作过程,《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

记》都是这样创作完成的。《红楼梦》开篇关于创作过程的交代

提到多人,这应该是曹雪芹真实的自述,《红楼梦》中出现了多

种方言,也出现了不同时代历史的痕迹,这些证据说明《红楼

梦》更可能是多代作者逐步加工成书的,曹雪芹是最后负责完成

全书的写定作者。但是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知识产权观念,去赋予

曹雪芹一个著作权,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著作权,也没有这个观

念,曹雪芹也去世几百年了,《红楼梦》已经进入公共文学遗产

的领域。这部书这样流传到今天,如果说法律上曹雪芹还有什么

权益应该保护,那就是他的精神权益,他的人格和荣誉还应得到

适度的尊重,但这种权益的保护也是不具有诉讼可能性的。

有很多证据表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在乾隆年间

成书的。它最初的读者群体是乾隆朝的旗人贵族,它描写了旗人

的风俗和生活,另外,台湾学者黄一农考证乾隆年间才有首例准

嫔妃出宫省亲。我个人发现,《红楼梦》描写了雍正朝关于戏剧

的法律制度,而且《红楼梦》很多细节的删改都是在避开乾隆朝

文字狱的禁忌,《红楼梦》从来不提《桃花扇》,也是乾隆朝的法

律制度造成的。

《红楼梦》中的故事和曹家的事迹很多对不上,所以《红楼

梦》不太可能是曹氏自传,曹雪芹写这本书利用了自己家族的一

些素材,也利用了同时代的很多其他素材,包括明珠家事。但他

对素材做了天才加工,超越了自己的经历和阶级局限。很多人都

从《红楼梦》中找到了共鸣,觉得这写的是某家人的事情,但是

它不是只属于某个人的故事,它概括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国社会

精英共同的命运,这才是它的伟大之处。

其实,近代中国最早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先生早就指出过这一点:

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

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之主人公之为谁,

此又甚不可解者也。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

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

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

善于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

今对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

越岂不远哉?

对《红楼梦》的阐释,应该去发掘其中隐藏的文化母题,而

不是褊狭地将其定位为某个具体人的家族史,将其据为某个具体

人的私人感受。如果作者不能超越自己的私人感受,仅仅是记录

某一家人的生活经历,二百多年来,《红楼梦》也不可能感染那

么多读者,产生那样持久的生命力。

正如读者所知的,《红楼梦》写成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刊

刻印行,而是以手抄本的形式秘密流传,人们也不清楚这本书的

作者是谁。曹雪芹死后五年,满族诗人爱新觉罗? 永忠写了三首

诗悼念曹雪芹,题为《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

句》,才指明此书作者是曹雪芹。其中第一首最为感人: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

掩卷哭曹侯!

这诗旁边有一句批语:“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

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批语作者是永忠的叔叔弘

旿,号瑶华道人,他是乾隆的堂兄弟,政治上非常谨慎。“非传

世小说”说得再清楚不过,这书是不能公开的,公开了,朝廷知

道了,就麻烦了。弘旿这就是在委婉地提醒永忠:《红楼梦》这本

书犯忌讳,最好是不要看。原来《红楼梦》问世的时候,就是这

样的一本书:写的人不敢说是自己写的,看的人也不敢说自己看

过,知道的人有的都不敢看,怕看了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乾隆朝文字狱的几次风波中,《红楼梦》被迫进行了删改,

其中关于剃发、缠足的描写被删。在乾隆朝,汉人对于汉装的记

忆已经很模糊了,《红楼梦》原本中关于剃发、缠足的描写恰恰

保留了对汉装的记忆。这说明曹雪芹身为汉军旗人,沦落到社会

底层后发生了民族认同的转变,他通过对汉装的描写寄托了对故

国的哀思。

《红楼梦》对女性服饰的描写多是汉装,王熙凤应该是旗装。

《红楼梦》几乎从来不描写男性服饰。为什么女人的服饰可以写,

男人的就不能写呢?我觉得这是清朝初年“男降女不降”这种法

律文化的真实写照,清政府要求汉族男人剃发改装,但却允许汉

族女人保留汉装和缠足,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男降女不降”。到

了乾隆朝,乾隆希望抹去汉族人的民族记忆,也严禁满族妇女仿

效汉族女子缠足,剃发、缠足、男性汉装都成了不能说的禁忌,

《红楼梦》在乾隆朝成书,为了避祸不得不删去剃发、缠足的描

写。曹雪芹沦落到社会底层,开始把自己认同为一个汉人,他在

心理上排斥男性的满装,所以就基本不描写男性服饰,《红楼梦》

中统治贾府的男性就成了一个没有形象的群体。

《红楼梦》原本描写了很多缠足女性,包括晴雯、警幻仙姑、

尤氏姐妹等。康熙朝以后,清政府推行禁缠令失败,不再要求汉

族妇女放足,于是缠足愈演愈烈,连皇帝和旗人贵族也带头欣赏

缠足,很多满族人也开始给自家妇女缠足。曹雪芹就描写了当

时社会妇女缠足的真实状况。到了乾隆朝,乾隆查禁满人缠足,

《红楼梦》中的缠足描写就被删除了。但是曹雪芹对缠足的心理

是矛盾的,林黛玉更有可能是天足,因为她可以在大观园中自由

活动。林黛玉应是个虚构的人物,曹雪芹通过她表达了自己的理

想,他还是希望女性不要受到缠足的摧残。

有很多人认为《红楼梦》在骂雍正。曹家在康熙朝一直兴

盛,雍正上台不久就把曹家抄了家,曹雪芹家道中落,穷困潦

倒。也可以说曹雪芹这辈子算是毁在雍正手里的。有学者指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巧妙的技巧揭示了雍正的真正死因。但

《红楼梦》也记录了雍正除豁贱民的善政,《红楼梦》中的红楼

十二伶就属于当时的贱民阶层,是社会最底层身份不自由的人。

通过红楼十二伶的描写,《红楼梦》展示了清代贱民的真实生活

状态,戏剧演员在贱民中是最受歧视的,比丫鬟地位更低。后来

红楼十二伶被免除了贱民身份,解散回家。《红楼梦》在不经意

之间记录了雍正除豁贱民的法令怎样改变了戏剧演员的命运,并

且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曹雪芹是一个客观的作家,他能够从

自己的个人恩怨中超脱出来,《红楼梦》固然讽刺了雍正,但它

也记录了雍正行过的德政。

民国时候胡适考证出《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他还得出另

一个结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是高鹗自己写的冒充原作。

程伟元、高鹗都说自己是整理者,只是找全了手抄本补上了脱漏

文字,但胡适认为他们在撒谎。随着新材料的发现,现在看来程

伟元、高鹗并没有撒谎,这是胡适制造的一桩冤案,高鹗没有伪

造八十回后,他只是整理者,高鹗、程伟元是传播《红楼梦》的

大功臣。红学界根据这些新材料,已经为高鹗、程伟元二人平

反,200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古典文学读本”《红楼梦》

已将《红楼梦》作者更正为:[ 前八十回] 曹雪芹作,[ 后四十回]

无名氏作,程伟元、高鹗整理。

曹雪芹死后十年,《四库全书》开始编纂,清代文字狱达到

顶峰。种种证据表明,我们现在看到的八十回后不是曹雪芹的原

作,曹雪芹八十回后原本在这次文字狱顶峰期可能彻底被毁了。

八十回后的作者是一个不知名的作家。

我是一个研究法律文化的学人,业余爱好红学多年。我想透

过清代法律史的窗口,来透视《红楼梦》创作和传播中出现的一

些难以解释的现象,也试图提出一个法律人对此的解释。如今这

个资讯空前繁荣的时代,史料的整理、传播工作都在飞速发展,

每一个爱《红楼梦》也本着严谨态度的研究者,都可以为《红楼

梦》的研究贡献自己负责任的理解,也接受同道的质疑和批评。

电视节目《〈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自2016 年4 月在央视《法

律讲堂》(文史版)首播,2017 年3 月扩容重播以来,得到很多

观众朋友、学界同行的鼓励和指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

年教授、暨南大学人文学院罗立群教授对节目的研究思路给予

了一个前辈学者宽容的鼓励,也希望更多方家不吝赐教,多多

批评指正。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治文化的传统资源及其创

造性转化”(14ZDC023)的阶段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得到西北政

法大学中华法系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不胜感谢。

柯岚     

2017 年4 月9 日于西安寓所



《锦绣人间:清代世家风云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挖掘清代中晚期世家大族的兴衰、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的非虚构历史画卷。我们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那些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在民间留下无数传奇故事的官僚士绅家庭。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家族谱系梳理,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究这些精英阶层在剧烈社会转型期的生存哲学、价值取向及其对时代进程产生的微妙影响。 全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辅以大量的日记、尺牍、契约乃至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力求重建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世家群像。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府邸深处,探究其日常生活的肌理、教育体系的运作,以及家族成员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与权力制衡。 第一章:盛世背后的暗流——权力结构与士绅的根基 清朝的繁荣并非铁板一块,其基石在于一套精密的文官制度与地方士绅阶层的紧密合作。本章首先梳理了康乾盛世后期,以满汉合流为表象的权力分配格局,重点分析了“外放”与“京官”群体在不同地域和职能上的权力差异。 我们详细考察了数个在特定领域(如漕运、盐政、边防)拥有垄断性话语权的家族。这些家族并非仅仅是皇帝的工具,他们通过联姻、科举中的相互提携,以及对地方资源的有效控制,构建起一套具有半独立性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对特定时间段内官员升迁记录的交叉比对,我们揭示了家族声望与政治前途之间微妙的因果关系。其中,对“恩荫”制度和“捐纳”途径的研究,清晰地展现了传统血缘优势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如何转化为政治资本。 此外,本章对“世家”这一概念进行了历史地理学上的界定。一个家族要保持其“世家”地位,需要跨越哪些地域和阶层门槛?我们以江南的几大家族为例,分析了他们如何在水患、瘟疫、乃至地方叛乱中,通过赈灾和安抚地方,将家族信誉转化为地方治理的有效性,从而确保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同时也巩固了自身的社会地位。 第二章:物质的丰饶与精神的坚守——世家日常生活与文化构建 世家的生活,是“雅”与“俗”、“公”与“私”的矛盾统一体。本章侧重于对清代世家物质文明的考察。 园林与建筑: 详细分析了特定时期园林设计风格的变化,探讨了园林从单纯的审美空间如何演变为展示家族文化资本和政治影响力的“微缩世界”。对比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巧与北方官邸的宏大气势,揭示了地域文化对世家审美趣味的塑造。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建筑图纸、园林志片段,重构了这些空间的日常功能——它们不仅是赏景之所,更是举行重要社交、议事、甚至秘密会晤的场所。 饮食与礼仪: 饮食文化是检验一个世家是否恪守传统的试金石。本章引入了当时流传的食谱和宴饮记录,分析了满汉融合背景下宫廷饮食对民间世家礼仪的影响。世家大族的宴席,其复杂程度远超一般富户,它承载着严格的身份区隔和等级秩序。我们还对“闺中教育”中的茶道、插花、乃至书画鉴赏的普及程度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指出这些看似柔性的技能,实则是维护女性家族地位的关键“软实力”。 教育与传承: 世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子弟的培养。本书详述了清代精英教育的两条主线:科举功名与“家学”培养。科举是家族鲤鱼跳龙门的法定途径,而“家学”则是确保家族知识体系不被稀释的秘密武器。通过对族谱中私塾先生聘用记录、以及特定家族内部流传的家训文本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他们如何平衡应试教育与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冲突。 第三章:边缘的张力——女性、姻亲与家族的存续 清代世家女性的角色,常被简化为“贤内助”或“后宅妇人”,但真实情况远非如此。本章着力于展现世家女性在家族运作中的隐性权力与关键作用。 姻亲网络: 婚姻是世家构建政治联盟、巩固经济基础的最高战略。本书通过对联姻网络图谱的重建,清晰地展示了清代后期,某些望族如何通过联姻,形成跨越地域、党派的“姻亲帝国”。女性作为“嫁妆”的一部分,其娘家背景和所带嫁妆的价值,直接决定了她在夫家地位的稳定性。 管家与代管: 在男性官员外放或因故早逝后,宗妇(嫡母或寡妇)往往成为家族事务的实际管理者。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田亩契约”、“钱庄往来”的文书,证明这些女性在处理家族庞大的财产、维系地方人脉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头脑和政治手腕。她们是家族财富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情感世界的隐秘: 尽管礼教森严,世家内部的情感生活并非一片空白。本章大胆引入了部分保存下来的私人信件(如夫妻往来、妯娌间的私语),探讨了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下,精英阶层的个体情感如何挣扎求存,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反作用于家族决策。 第四章:时代的挤压——从鼎盛到转型的阵痛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天灾人祸与西学东渐,对根深蒂固的世家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济模式的失灵: 传统士绅经济高度依赖稳定的农业收成、漕运顺畅和官府的庇护。太平天国运动、黄河泛滥等事件,对依赖土地和漕运的世家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本章分析了部分家族如何试图向新的工商业转型,以及他们在转型过程中遭遇的体制性阻力与自身思维的惯性。 新旧思想的碰撞: 随着开埠通商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年轻一代的世家子弟开始接触“格物致知”的新思潮。这在家族内部引发了深刻的代沟和意识形态冲突。我们考察了若干在洋务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世家子弟,他们的“叛逆”行为,其实是家族为了延续生命力而进行的痛苦自我革新。 衰落的形态: 并非所有世家的衰亡都是轰轰烈烈的。本书详细描述了那些“慢性衰亡”的案例——财富耗尽、子弟不肖、或因政治斗争而被边缘化。这些家族是如何在体面上维持“世家”的最后光环,直至最终解体的过程,是理解清代社会结构韧性与脆弱性的重要窗口。 结语: 《锦绣人间:清代世家风云录》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微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精英群体。通过对他们生活的细致解剖,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权力的更迭,更是传统社会面对现代性冲击时,所爆发出的复杂、矛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抵抗与适应。本书是献给所有对深度历史、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史感兴趣的读者的诚意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雅致,封面那淡雅的青绿底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和精美的插图,一眼看去就透着一股沉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金陵的绮丽梦境中去。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触感温润,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惫。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那几行小楷引文,字迹娟秀,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全书的基调,让人在正式翻开正文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叙事产生了强烈的期待感。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予读者的体验是极其舒适且高档的,无疑是送礼或自藏的佳品。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细细品味。这种对实体形式的尊重和投入,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让我对其中承载的内容愈发敬重。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巧妙地平衡了严肃的学术探讨与生动的文学叙事。很多时候,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论文腔调,而是将那些复杂的考证过程,融入到了一种近乎“追寻真相”的叙事线索之中。他会设置悬念,引导读者跟随他的思路去探索那些尘封已久的史料,每找到一块新的“拼图”,那种发现的喜悦感就油然而生。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即便是对红学研究不太深入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被故事吸引,并跟上作者的节奏。我常常在深夜里读得津津有味,总想着“再看一章就睡”,结果一不小心就读到了凌晨。这种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欲罢不能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当下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去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回报也是巨大的。我发现,读完这本书后,我重新拿起了那部经典名著,许多过去只是略读或跳读的部分,现在都因为有了这本书提供的背景知识和更深层次的解读,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例如,对于某个场景的特定用词,或者某个人物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现在都能联想到背后的历史渊源和创作意图。这本书起到了一个绝佳的“桥梁”作用,它不仅解答了许多长久以来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原作进行更深入、更系统性研究的兴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启发的佳作。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的,最初还抱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毕竟近年来打着“解密”旗号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拿出真材实料的凤毛麟角。然而,翻开第一章,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论证结构就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没有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简单复述或表层八卦的挖掘上,而是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运用了非常多扎实的文献对比和考据方法。尤其是在分析几个关键历史节点与小说人物命运的关联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虽然有些段落的专业性稍强,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反复琢磨,但这恰恰证明了作者的功底深厚,绝非泛泛之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部伟大的古典名著的理解,仿佛被拓宽了一个全新的维度,那些过去模糊不清的疑点,如今都变得豁然开朗了。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人”的刻画与重塑。它不仅仅是在讨论一部小说的成书过程,更像是在探究一群天才的灵魂是如何碰撞与交织,最终孕育出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的。作者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变得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个体。他通过对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细致描摹,让读者深刻理解了在那样的特定历史洪流中,一位天才的创作是多么的不易,又是何等的伟大。这种对创作心路历程的深入挖掘,赋予了那部名著新的生命力,也让我对那位文学巨匠的才情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书中描绘的那些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评分

价格优惠,包装完好,书的内容翔实!!!!!!

评分

东西不错

评分

正版好书细细品味阅读

评分

了解红楼梦的又一途径

评分

了解红楼成书背景,分析到位,京东快递服务一流

评分

不错,做优惠时一起买了几本,包装,价格,内容都值得拥有。

评分

非常好666666666666

评分

国学经典,送货超级快,很满意

评分

正版好书细细品味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