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理解和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互连所带来的挑战

无线网络:理解和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互连所带来的挑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杰克 L.伯班克(Jack L. Burbank) 等 著,季新生,黄开枝,陈亚军,易鸣,周游 译
图书标签:
  • 无线网络
  • 网络安全
  • 互联网
  • 无线通信
  • 网络互连
  • 信息技术
  • 通信工程
  • 网络协议
  • 移动网络
  • Wi-Fi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8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740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计算机科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无线组网技术的图书,书中系统地阐述和总结了目前无线组网技术的历史发展、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全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第二代蜂窝通信、第三代蜂窝通信等关键技术和方法。本书结构合理、逻辑性强、文字流畅、通俗易懂,避免了烦琐的技术细节。

目录

Wireless Networking: Understanding Internetworking Challenges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
1.1 数据网络与蜂窝网络 1
1.2 无线互联网的历史 2
1.3 无线与有线的差异 3
1.4 无线互联网:不同的模型 4
1.5 分层通信模型 6
1.6 无线数据网络技术概述 9
1.6.1 WPAN 10
1.6.2 WLAN 11
1.6.3 WMAN 13
1.7 蜂窝网络技术概述 15
第2章 无线生态系统 18
2.1 无线标准化过程 18
2.2 IEEE 18
2.3 IETF 20
2.4 3GPP 22
2.5 3GPP2 24
2.6 国际电信联盟 25
2.7 Wi-Fi联盟 29
2.8 WiMAX论坛 30
2.9 蓝牙SIG 31
2.10 总结 32
第3章 无线个域网 33
3.1 蓝牙 33
3.1.1 LE蓝牙 42
3.1.2 蓝牙应用示例 45
3.1.3 蓝牙性能 45
3.2 ZigBee 46
3.2.1 IEEE 802.15.4 46
3.2.2 ZigBee联盟和规范 60
3.2.3 802.15.4的性能 69
3.3 UWB 69
第4章 无线局域网 73
4.1 最初的802.11规范 73
4.1.1 802.11无线网络 74
4.1.2 最初的802.11媒体访问控制 75
4.1.3 最初的IEEE 802.11物理层 81
4.1.4 最初的IEEE 802.11部署 83
4.2 IEEE 802.11b 83
4.2.1 IEEE 802.11b 5.5Mbps HR-DSSS PHY 84
4.2.2 IEEE 802.11b 5.5Mbps HR-DSSS接收机 84
4.2.3 IEEE 802.11b 11Mbps HR-DSSS PHY 85
4.2.4 IEEE 802.11b DSSS 帧结构 85
4.3 IEEE 802.11a 86
4.4 IEEE 802.11g 89
4.5 IEEE 802.11e 89
4.5.1 IEEE 802.11e MAC 90
4.5.2 混合协调功能 90
4.5.3 EDCF中的QoS支持 90
4.5.4 EDCF中的信道接入 91
4.6 IEEE 802.11n 92
4.6.1 IEEE 802.11n PHY增强 93
4.6.2 MIMO 93
4.6.3 三类MIMO技术:空间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赋形 93
4.6.4 信道结构 95
4.6.5 802.11n调制和编码方案 102
4.6.6 IEEE 802.11n MAC增强 108
4.7 IEEE 802.11安全模型 113
4.7.1 有线等效加密 113
4.7.2 802.11i 115
4.7.3 WiFi安全接入 116
4.8 其他的WLAN技术 116
4.8.1 高性能无线局域网 116
4.8.2 WAPI 119
4.9 IEEE 802.11 WLAN技术的性能 119
4.9.1 最初的IEEE 802.11 MAC性能分析 119
4.9.2 IEEE 802.11b物理层标准的性能 120
4.9.3 802.11g性能 122
4.9.4 IEEE 802.11a性能 123
4.9.5 IEEE 802.11的性能 123
4.10 IEEE 802.11未来的发展 126
扩展阅读及在线资源 127
第5章 WMAN 128
5.1 固定WiMAX技术概览 131
5.1.1 IEEE 802.16网络概述 133
5.1.2 IEEE 802.16 MAC层 134
5.1.3 IEEE 802.16物理层 149
5.1.4 系统配置 161
5.2 应用 161
5.3 演进 162
5.4 WiMAX到蜂窝技术的过渡 162
扩展阅读 163
第6章 第二代蜂窝通信 164
6.1 历史视角 164
6.2 第二代蜂窝通信技术概述 165
6.3 2G部署 166
6.4 本章概览 166
6.5 GSM介绍 166
6.5.1 GSM的历史 168
6.5.2 GSM早期历史 169
6.5.3 阶段1、阶段2、阶段2+概述 171
6.5.4 GERAN以及向3GPP的演进 172
6.5.5 GSM版本概述 172
6.6 GSM技术概要 175
6.6.1 CS域和PS域 176
6.6.2 GSM网络架构 176
6.6.3 标识符和地址 184
6.6.4 空中接口整体架构 187
6.6.5 GSM物理和逻辑信道 191
6.7 GSM物理层 198
6.7.1 物理层参考配置 198
6.7.2 信道编码和交织 199
6.7.3 突发建立 200
6.7.4 调制 201
6.7.5 PHY附加功能 201
6.8 GSM空中接口信令 202
6.8.1 GSM层2信令:LAPDm 203
6.8.2 GSM层3信令 203
6.9 GPRS概述 204
6.9.1 GPRS附着 205
6.9.2 GPRS移动性管理状态模型 207
6.9.3 PDP上下文 208
6.9.4 服务质量的配置 209
6.9.5 路由、隧道和封装 210
6.9.6 无线资源操作模式 212
6.9.7 GPRS协议架构 214
6.9.8 分段和封装 215
6.9.9 GPRS物理层 216
6.9.10 RLC/MAC层 218
6.9.11 GPRS LLC层 224
6.9.12 GPRS SNDCP层 226
6.9.13 GPRS GMM/SM层 226
6.10 GSM安全 227
6.10.1 保密 227
6.10.2 认证 227
6.10.3 加密 227
6.11 EDGE增强 228
6.11.1 自适应调制编码 228
6.11.2 增量冗余 230
6.12 GSM演进 230
6.12.1 GERAN(Rel-5) 231
6.12.2 EDGE演进(Rel-7) 232
6.12.3 VAMOS(Rel-9) 236
6.13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应用 237
GSM扩展阅读 238
致谢 239
第7章 第三代蜂窝通信 240
7.1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宽带码分多址接入 240
7.1.1 W-CDMA 历史背景 240
7.1.2 W-CDMA演进 242
7.1.3 UMTS/WCDMA技术概述 243
7.1.4 UMTS密钥特点 249
7.1.5 WCDMA 物理层 253
7.1.6 高速分组接入(HSPA) 258
7.1.7 WCDMA的应用 263
7.1.8 其他UMTS读物推荐 263
7.2 移动WiMAX 263
7.2.1 WiMAX网络参考模型 264
7.2.2 固定WiMAX和移动WiMAX技术 265
7.2.3 移动WiMAX的OFDMA物理层 266
7.2.4 高级天线系统 269
7.2.5 移动WiMAX的新前向纠错 270
……

前言/序言

  Wireless Networking: Understanding Internetworking Challenges在信息化时代初期,人们陶醉于家用个人电脑,通过有线网络获取、分享信息,通过各种有线技术进行“互联网”体验。随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有线技术也变得更加先进,功能更强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渴望更多的功能,更便捷的通信,而笔记本电脑的普及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一需求得到满足。虽然最初的无线网络技术只提供了一些基本功能,但它们前景可观,其后通信迅速转向信息设备移动化,人们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访问信息。伴随着“宽带大众化”的口号,无线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高效的无线网络互联仍然面临着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更高的容量、更多的功能以及更少的使用限制,这是人们对于无线技术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却很难同时得到满足。另外,业界面临的频谱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这要求无线通信能更高效地利用稀缺的频谱资源。这些问题对于网络行业的发展是很大的挑战。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相互竞争的无线技术。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过去的15年间,我们很高兴见证了技术的进步,甚至也为业界做出了一些贡献。我们觉得竞争是好事,虽然有时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总体上竞争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事实上,即使某些技术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却仍可能在业界极具影响力。技术进步的道路上充满了商业上的失败,却孕育了整个业界的创新。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无线网络的情况非常复杂,很多相互竞争的技术试图解决同样的问题。保持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时俱进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如果你去看看我们的办公室,你会发现我们有大量图书,涵盖了你可以想到的关于无线技术的所有主题。对于某些特定主题,我们有自己最喜爱的内容,并在书上相应的地方做了标记,从而可以反复翻阅这些重要的文字和图表。但让我们沮丧的是,目前业界缺少一本能够涵盖所有我们感兴趣的话题的书籍。为什么一本书不能同时涵盖Wi-Fi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GSM)?为什么一本书不能同时考虑无线环境中的蓝牙和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的性能?毕竟,在这个复杂的无线互联世界里,对我们任何一个人而言,很难把工作范围限定在某个特定技术。我们一直期盼能有一本书涵盖我们关心的所有方面。有太多次,我们以为找到了一本这样的书,最后却发现它对我们关心的方面只是浅尝辄止,大部分内容都是一般的工程性主题,而那些内容在其他书中已经出现过无数次。还有些书只是对技术规范长篇大论,仅仅陈述了某些技术是什么(what),却没有说清楚该技术为什么(why)要这样以及该技术怎样(how)达到目的。我们一些人在大学教授关于无线网络的课程,却一直苦恼于没有合适的教材。简而言之,我们还没有发现符合我们要求的有关无线组网(网络)技术的书,这就是我们决定写本书的原因。
  本书的目的是全面概述整个无线组网技术领域,但没能在书中面面俱到,否则那将是一本特别厚重的书。我们将10000+页的规范整合进400+页的书中,并专注于无线技术“重要”和“有趣”的方面。我们没有花费太多篇幅去讲解基础内容,目前已经有了很多相关方面的资料可供读者参考。本书并没有讲解技术规范中的每一个细节,而是聚焦于有趣的部分。收进本书的内容是我们看书时反复翻阅并做标记的内容,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文字和图表。
  我们不仅陈述了某项技术是什么(what),同时还试图说清楚该技术为什么(why)要这样以及该技术怎样(how)实现。我们希望编写一本浓缩了关键内容和关键图表的书,并希望本书值得你一次又一次地在上面做标记、加书签,使它成为你寻找答案的首要选择。我们还希望本书不仅能够帮助你掌握无线网络的现状,还能够帮助你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最后,我们希望你阅读本书时能乐在其中,正如我们写书时一样。
  致谢我们在此对本书编写过程中所有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深表谢意。非常感谢Brian Haberman 和Phil Chimento两位博士,他们在组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与他们多年的合作对我们在专业方面的成长和本书的编写工作帮助很大。衷心感谢在MIMO通信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Feng Ouyang博士帮助撰写该部分内容。
  感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对本书编写的支持。
  还要特别感谢Robert Nichols对我们在该领域的研究给予了长期的支持。
  最后,对于朋友和家人在我们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给予的关爱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Jack L. BurbankJulia AndrusenkoJared S. EverettWilliam T.M. Kasch

探寻数字脉络:一部关于网络互连时代信息流动的深度解析 在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看不见的数据流构建的宏大网络之中。从清晨唤醒你的智能闹钟,到深夜与远方亲友的视频通话,再到支撑着全球经济运转的复杂金融系统,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驱动力——网络互连。然而,当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与高效时,也正面临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挑战。这本书,并非专注于探讨无线通信技术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这股席卷全球的互连浪潮,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变革,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挑战,并试图提供一套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的全新视角。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层层迷雾,去探寻构成我们数字世界的基石,理解信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空间中流动、转化和被解读。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勾勒出互联网的核心架构,揭示其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不同网络技术是如何协同工作,编织出这张覆盖全球的巨大信息网。这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而是旨在培养读者对网络互连的宏观认知,理解其“是什么”以及“如何运作”的根本逻辑。 第一部分:数字脉络的构建——互联网的基石与演进 我们将首先深入理解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从最初的学术研究网络,到如今的全球商业基础设施,互联网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创新与颠覆的史诗。我们会探讨TCP/IP协议族的诞生及其重要性,理解它如何成为网络通信的通用语言,确保不同设备、不同网络之间能够顺畅沟通。此外,本书还将关注网络架构的演变,例如从传统的集中式网络模型到如今更加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对信息流动带来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还将审视支撑起庞大网络的各种物理与逻辑层面的基础设施。从海底光缆纵横交错的全球通信骨干,到遍布各地的服务器集群,再到负责数据转发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数字脉络”。我们将以非技术性的语言,揭示这些基础设施如何协同工作,将数据从发送端传递到接收端,以及它们在保障信息流动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互连时代的双刃剑——机遇与挑战的交织 随着网络互连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日益凸显。本书将重点剖析互连环境下涌现出的关键问题,并试图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框架。 信息过载与筛选的困境: 在海量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如何有效地筛选、识别、并理解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我们将探讨信息茧房、虚假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算法推荐可能带来的偏见问题。同时,也会思考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隐私的边界与数据安全: 每一个数字足迹都可能被记录、被分析。本书将深入探讨个人隐私在网络互连时代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将审视数据泄露、身份盗用、以及大规模监控等潜在风险,并分析现有法律法规与技术手段在保护隐私方面的局限性。理解数据本身的价值,以及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和保护数据,是我们在数字时代生存的关键。 网络攻击与数字防御的博弈: 随着网络互连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愈发突出。本书将解析各种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例如DDoS攻击、勒索软件、钓鱼攻击等,并探讨其潜在的破坏力。同时,也会关注数字防御的演进,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到更复杂的安全策略,以及个人和组织如何在数字空间中构建有效的防护体系。 数字鸿沟与社会公平: 网络互连的发展并非惠及所有人。本书将关注“数字鸿沟”现象,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获取网络资源、使用网络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我们将探讨这种差距可能带来的社会不公,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教育和技术创新来弥合数字鸿沟,确保每个人都能从数字时代的发展中受益。 算法的偏见与伦理困境: 越来越多的决策依赖于算法,而算法本身可能蕴含着设计者或训练数据的偏见。本书将审视算法在招聘、信贷、甚至司法等领域的潜在偏见,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困境。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纠正算法中的不公平,以及如何构建更加透明、负责任的算法系统。 人与技术的关系重塑: 网络互连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思维方式。本书将探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结构的深层影响,例如社交模式的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未来社会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我们将思考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持人性的主体性,并引导技术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 第三部分:应对之道——构建理性与韧性的数字未来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本书并非止步于问题的罗列,而是致力于提供建设性的思考和可行的应对策略。 提升数字素养与批判性思维: 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数字公民”意识,掌握在数字环境中有效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包括理解网络运作的基本原理,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以及掌握保护个人信息的技能。本书将倡导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与实践: 网络安全不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而是每个网络用户的必修课。我们将提供实用的安全建议,帮助读者建立安全的网络习惯,例如使用强密码、警惕不明链接、及时更新软件等,从而降低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 推动包容性的数字政策与实践: 我们需要关注政策制定,确保数字技术的普惠性。这包括投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数字教育,以及制定公平的数据保护法规,从而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公平。 审慎对待算法与人工智能: 我们将鼓励对算法的透明度提出要求,并呼吁开发者承担起伦理责任。同时,也将探讨如何在设计和使用算法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偏见,确保其公平性和公正性。 重塑人机协作的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理解人与技术之间的最佳协作模式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技术赋能人类,而非被技术所替代,如何在工作中实现高效的人机协作,以及如何利用技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本书并非一本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一面映照当下、启迪未来的镜子。它旨在为每一个关心我们数字世界发展的人提供一个深入思考的平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互连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在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理性、韧性和包容的数字未来。通过对这些挑战的深入剖析和对应对之道的积极探索,我们期望能够激发更多的对话,推动更多的实践,最终使得网络互连真正成为人类进步的强大引擎,而非潜在的风险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拿到手的那一刻,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科技感。封面设计简洁有力,以一种抽象的蓝色网络线条勾勒出无限延伸的可能性,仿佛预示着书中将要探索的广阔天地。我翻开目录,看到了几个让我眼前一亮的主题,比如“隐藏的攻击者:Wi-Fi安全漏洞与防范”和“速度的代价:拥堵控制与服务质量保障”。单看这些标题,我就觉得作者一定是一位在网络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我尤其对“隐藏的攻击者”这个章节充满了好奇,平时我们用Wi-Fi上网,虽然方便,但总觉得心里有点不安,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是否安全。这本书能否深入浅出地解释那些复杂的安全威胁,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而且,我对“速度的代价”这个部分也很有期待。现在的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各种设备都在抢占带宽,有时候明明网速很好,却感觉卡顿不已。这本书会不会揭示这些“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上网体验的?是否会提供一些优化网络设置、提升效率的妙招?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播下了浓厚的兴趣种子,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无线网络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是那个对网络一知半解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更自信、更安全地驾驭这个信息时代的重要工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基础技术的理解至关重要,而无线网络无疑是支撑起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关键基石之一。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系统性学习和深入理解无线网络的绝佳机会。我特别注意到书名中“理解和应对”这两个词,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科普性质的书籍,更注重实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互连所带来的挑战”的解读。现在的网络环境,不仅仅是电脑连接,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几乎所有东西都连接到了网络上。这种大规模的互联互通,必然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如何管理海量的设备,如何保证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如何防止网络攻击的蔓延等等。这本书能否详细地阐述这些挑战的根源,并且,更重要的是,能否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挑战的实际影响,并且能够从中学到一些能够应用于我自身实际使用场景的技巧和方法。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和驾驭现代无线网络世界的“地图”,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各种网络问题,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对如今这个越来越离不开的无线网络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的书。市面上有很多关于网络技术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偏向理论,或者过于零散,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当我看到这本《无线网络:理解和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互连所带来的挑战》的书名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本。书名中“理解”和“应对”这两个词,精准地概括了我对阅读的期望:我不仅想了解无线网络是如何工作的,更想知道如何解决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互连所带来的挑战”这句话,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真正关注到了我们普通用户在日常使用中会遇到的实际困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我们常常感受到的问题,比如信号不稳定、连接断断续续、网络速度慢等等,并且能够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能否帮我理解这些“痛点”背后的技术原因,并教会我一些实用的技巧来改善我的网络使用体验?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找到清晰的路径,让我不再对那些技术术语感到望而却步,而是能够真正掌控我的网络连接,让它成为我生活和工作中更可靠的助手。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人,我一直对无线网络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份好奇心更深层次的探求。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互连所带来的挑战”的探讨,这部分内容仿佛直击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如今,万物互联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从数据安全到隐私保护,再到日益增长的网络流量带来的性能瓶颈,每一个挑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日常使用的藩篱,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去审视这些挑战?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挑战是如何在技术层面形成的,并且,最重要的是,能否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具有前瞻性的应对策略。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能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甚至启发我们对未来网络发展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些“顿悟”的时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无线网络技术背后蕴含的复杂性和巨大的潜力,同时也为如何应对它带来的各种问题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和方向性的指引。

评分

我一直对无线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名中“理解和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互连所带来的挑战”这句话,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可观。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书中对“挑战”的论述,因为在我们日常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的确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时候明明在家中,信号却很不稳定;有时候,感觉网络速度忽快忽慢,严重影响使用体验;更不用说,关于网络安全和隐私泄露的担忧,更是挥之不去。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挑战”的根本原因?是否能够从技术原理层面,为我们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帮助我们改善网络使用体验,提高网络安全性。是介绍一些配置优化的小技巧,还是会讲解一些更深层次的网络管理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无线网络的奇妙世界,让我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利用无线网络,更好地融入这个互联互通的数字时代。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书不错,紧跟时代潮流,除了有点贵。

评分

物美价廉,性价比高。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书不错,紧跟时代潮流,除了有点贵。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很好很不错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