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JOSH,CLARK(乔石?克拉克) 著,C7210 译
图书标签:
  • 界面设计
  • 触屏设计
  • 多终端
  • 用户体验
  • 交互设计
  • 移动端
  • 设计原则
  • 人机交互
  • 设计模式
  • 触类旁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11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5570
品牌:Broadview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界面设计师及希望进入产品设计行业的读者。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是一本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触屏设计开山之作,也是一本著译双馨的佳作。

作者Josh Clark(乔什 克拉克)被业内公认为触屏设计领域的“超级行家”,他的前一本Tapworthy(<触动人心>)被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触屏手机设计的经典。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根据大量的用户调研数据,从握持方式、用户使用习惯、个体行为差异甚至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触屏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实现的要素、并辅以实际的案例,让读者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直接告诉读者如何灵活地付之实践、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一项设计被拿在手里使用的感觉如何?

严谨、务实、强调重点、没有废话,是本书写作上的突出特点。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能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获得醍醐灌顶般的阅读享受。

译者C7210是知名设计博客Beforweb.com博主(公众号“Beforweb”),多年来一直致力向国内读者传达国外优秀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他选择并翻译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触屏人机交互构成的核心,以大量的用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多终端时代触屏设备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及其对设计的影响,总结出了触屏界面设计原则和规律,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案例。这是一本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优秀设计范本,值得每一位界面设计师及希望进入产品设计行业的读者珍藏并作为案头参考。

作者简介

  Josh Clark是设计咨询公司Big Medium的创始人,专注于互联网设计领域,曾与TechCrunch、TimeInc等多家知名媒体品牌合作打造世界一流的移动互联体验。Josh曾著有四部书籍,其中包括移动设计领域*为著名的《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Tapworthy: Designing Great iPhone Apps,O’Reilly,2010)。此外,Josh还在世界各地进行讲演,主题涉及数字化界面设计的方方面面。Josh曾于1996年发明Couch-to-5K(C25K)跑步日程表,帮助数百万人进行了有效的运动和练习。无论是对健身,还是对用户体验设计,Josh都有相同的座右铭:“No Pain, No Pain”(轻松高效,大家开心)。

  邹正,笔名C7210 ,交互设计师、UX设计热爱者、VR探索者、译者、猫奴、吉他手、鼓手。希望为设计师及移动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目录

1 实体化界面 /1
数字与工业设计的融合 /3
人们怎样使用手机 /4
人们怎样使用平板手机 /7
平板电脑:屏幕更大,变数更多 /11
混合型设备:带有键盘的触屏 /13
触屏设备界面布局设计 /17
手机的界面布局 /20
平板手机的界面布局 /30
平板电脑的界面布局 /38
混合型设备的界面布局 /41
2 靠不住的屏幕 /45
靠屏幕尺寸判断输入方式?没那么简单 /46
假设所有设备都有触屏 /49
同时面向触屏和鼠标进行设计 /50
7毫米=足够大 /56
位置,位置,位置:目标元素尺寸与布局的关系 /57
交互元素的最小尺寸:44(像素、点、dp) /58
关于em /60
避免拥挤 /61
像素与视口 /62
3 高效的触屏界面 /67
即时呈现 /68
控制内容的高度 /73
被滥用的轮播 /75
精简表单 /81
真的需要键盘吗 /85
选择正确的键盘类型 /87
<select>下拉列表 /89
手势vs. 确认对话框 /93
解放双手 /95
4 手势 /99
基础手势 /100
麻烦的按钮 /104
以现实世界为指引 /115
将手势作为快捷方式 /121
混乱与疏导 /124
在网页中实现手势操作的复杂性 /130
聚焦click事件 /132
在相册和轮播中通过CSS实现滑动浏览 /133
浏览器中的触控事件 /137
300毫秒的延迟问题 /141
指针事件带来的希望与困扰 /143
怎样发现手势 /146
5 手势的可发现性 /149
与实际行动脱节的前置教学 /149
拟物化设计:“我知道该怎样使用它” /151
界面被拍平之后 /154
不要过于拟真 /156
多玩些游戏 /158
路漫漫其修远 /169
鸣谢 /171

精彩书摘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
  我所在的团队大力推动的一个设计理念就是“场景化设计”,指的便是充分理解整个应用的生态系统,这与本书当中的一些设计理念也不谋而合。放弃功能主义设计,我们要做的不是功能;放弃形式主义设计,我们要做的也不是花哨的设计。我们要做的是搞清楚用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然后才是怎样展示。……
  移动互联网已不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平板、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及任何能联网的设备,慢慢会扩展“移动”一词所涵盖的范围,所以,作者已经不再局限于讲述手机触屏界面本身的设计,而是扩展到平板、笔记本电脑等更加多元化的触屏设备领域。同时,任何设备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多终端将共同服务于用户的生活,所以跨端设计也是一项重要技能,多端都可以安装同一款产品,彼此之间在内容上是同步的,甚至在操作行为上也是完全一致的——这样才能提供无缝的体验。当然,具体是采用原生应用,还是网页应用,或是响应式设计,仍是需要不断实践并论证的话题。
  行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如果你已经是这方面的从业者,那么你可以踏着这个浪潮,继续创造颠覆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如果你想踏入这个行业,那么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飞想象的翅膀,用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开创未来。这本书就是巨人的肩膀,书中大量的理论配合案例,让初学者可以快速了解移动设计行业,让从业者能够对移动设计形成更加体系化的认识。
  ……

前言/序言

  译者序
  翻译本书,于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种致敬。
  置身互联网与移动产品设计行业,至今已十余载,说起来时间着实不短。然而,由于缺乏设计科班背景,加之当年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匮乏,太多的时间被用在了摸索与试探当中。从网页设计师,到UI设计师,再到前端,一番丰盈的体验之后,似乎终于阶段性地完成了向内和向外的探索,最终专心、安心地走上交互设计之路,直到如今。
  回想转向交互设计的那段日子,终日高能,新一轮压榨式、爆发式的探索和自学让我欲罢不能,当然其中也不乏盲目与肤浅。最终得以迷恋并聚焦于移动端设计,则正是由于在JoshClark的上一本经典著作Tapworthy中找到了某种依托感。
  令我感到庆幸的是,这样的依托感直到如今依然清晰于心,并越发稳健地扩展到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当中。这是一份远超职业范畴的、值得感恩的赠礼。而当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刘皎老师向我提起Josh的这本新书时,我似乎看到了报答与回馈的机会——既为当年的引路人,也为我们共同热爱并甘于投身其中的这一事业。
  “与时俱进”对数字化产品设计师而言是一个永恒的原则,作为触屏移动设计先行者的JoshClark自然深谙于此。在上一本书中,Josh以主流移动平台界面设计规范为线索,深入挖掘其中的每一个要点,有针对性地在知识体系中填充了大大小小极为丰富的实际产品设计案例,将移动设计思维模式及实战要则完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如今,纵使新技术、新领域层出不穷,移动设备及产品发展的大潮却依旧澎湃。经过几年的洗礼,作为设计师,我们变得越发成熟、老练;而相比于那个年代,如今的设备生态体系却也更加复杂化、立体化,我们面对着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Josh对他在过去几年当中所积累的触屏交互设计理念与经验进行了新一轮的沉淀,结合更加多元化的思考方式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 书籍简介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数字时代,人机交互的边界不断被拓展,触屏已然成为我们获取信息、连接世界最直接、最普遍的桥梁。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从车载系统到智能家居,再到新兴的AR/VR设备,触屏技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然而,伴随着触屏的普及,如何设计出既符合用户直觉、又兼具美学价值、更能有效传达信息和实现功能的触屏界面,成为了摆在设计者面前的一道核心课题。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一书,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需求而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的指导手册,更是一场深入探索触屏界面设计精髓的旅程。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且具备前瞻性的触屏界面设计思维体系,无论您是初涉设计领域的新锐,还是经验丰富的设计大师,都能从中汲取养分,触类旁通,掌握在多终端环境下进行高效、创新触屏界面设计的核心能力。 本书内容梗概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触类旁通”——即通过对触屏界面设计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触及设计本质,从而能够灵活运用到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和应用场景中。全书围绕这一核心,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设计细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第一部分:触屏交互的基石——理解用户与触点 在进入具体的设计实践之前,充分理解用户和触屏交互的根本逻辑至关重要。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挖掘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用户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用户研究,不仅仅是了解用户的基本需求,更要捕捉用户的行为习惯、认知模式、情感需求以及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痛点。从定性访谈、可用性测试到定量数据分析,本书将提供一套从“理解人”出发的设计方法论。我们将强调,优秀的设计始于对用户的深刻洞察,只有真正了解用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他们期望和需求的界面。 触屏交互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手指的触碰行为在生理上有其独特的限制和优势。本书将结合人体工程学和认知心理学原理,分析手指的尺寸、力度、移动轨迹对界面元素设计的影响。例如,我们将深入探讨“目标尺寸”的黄金法则,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平衡信息密度与操作便捷性。同时,也会审视用户的视觉感知、注意力分配以及记忆规律,为信息层级、导航设计和交互反馈提供科学依据。 多终端下的用户行为演变: 随着设备的多样化,用户在不同终端上的交互习惯呈现出复杂性。本书将分析用户在手机、平板、手表、电脑等不同设备上的核心使用场景和习惯差异。例如,用户在移动设备上更倾向于快速、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而在大屏幕设备上则可能进行更深入、更精细的操作。理解这些差异,是实现跨平台一致性与设备适配性的前提。 第二部分:触屏界面设计的核心原则与方法论 在建立起对用户和触屏交互的深刻理解后,本书将进入触屏界面设计的核心实践层面,系统阐述设计原则和方法论: 信息架构与导航设计: 如何将复杂的信息组织得清晰明了,并引导用户轻松找到所需内容?本书将详细讲解信息架构的构建原则,包括分类、层级、关联等。在导航设计方面,我们将深入分析各种常见的导航模式(如底部 Tab Bar、汉堡菜单、抽屉导航、顶部导航栏等)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特别是在多终端环境下,如何设计一套能够顺畅适配各种屏幕尺寸和交互方式的导航体系,将是重点探讨的内容。 视觉设计与信息层级: 视觉设计不仅仅是美观,更是传达信息、引导用户的重要手段。本书将阐述色彩、排版、图标、留白等视觉元素如何共同构建界面的信息层级和视觉流。我们将深入讲解“视觉重量”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对比、对齐、重复、接近等设计原则,有效地引导用户的注意力,突出关键信息和操作。同时,也会探讨品牌一致性在视觉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是连接用户与产品的桥梁。本书将剖析各种触屏交互模式,如点击、滑动、缩放、拖拽、长按等,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最佳实践。我们将强调“反馈”的重要性,即用户每次操作都应得到及时、清晰的反馈,以增强用户的掌控感和信任感。同时,也会探讨如何通过动效设计来提升界面的生动性和易用性,以及如何处理错误状态和提供帮助。 响应式与自适应设计: 在多终端时代,设计必须具备“适应性”。本书将详细讲解响应式设计(Responsive Design)和自适应设计(Adaptive Design)的理念与实践。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流体网格、弹性图片、媒体查询等技术手段,实现界面在不同屏幕尺寸上的完美展现。同时,也会讨论在设计初期就应考虑跨平台兼容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优化不同设备上的交互体验。 第三部分:迈向未来——创新触屏界面设计趋势与实践 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用户需求也在持续演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眼于未来,探讨触屏界面设计的最新趋势和创新方向: 微交互的力量: 微交互是指那些隐藏在用户日常操作背后的、细微而有用的互动。本书将阐述微交互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反馈、有趣的动画和情境化的信息,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的愉悦度和效率。我们将分析成功的微交互案例,并提供设计微交互的原则和方法。 动效设计在界面中的应用: 恰当的动效能够为界面注入生命力,使之更加生动、直观。本书将深入探讨动效设计的原则,例如其速度、时长、缓动曲线等如何影响用户感知。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动效来引导用户注意力、指示状态变化、提供情感反馈,并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的用户疲劳。 人工智能与个性化设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个性化设计将成为触屏界面的重要发展方向。本书将探讨AI如何在用户行为分析、内容推荐、智能交互等方面赋能触屏界面设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个性化、更具价值的体验。 AR/VR与沉浸式交互: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正在重塑人机交互的维度。本书将初步探讨AR/VR环境下的触屏(或类触屏)交互设计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将现有触屏设计的理念迁移到三维空间中,为用户创造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无障碍设计与包容性: 优秀的设计应该是普惠的。本书将强调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探讨如何设计出能够被所有用户,包括残障人士轻松使用的触屏界面。我们将涉及视觉、听觉、运动等方面的障碍,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设计的包容性。 目标读者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一书,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 UI/UX设计师: 无论您是初入职场的设计师,还是有多年经验的资深人士,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和前沿的设计理念,帮助您在多终端环境下提升设计能力。 产品经理: 了解触屏界面设计的核心原则,能够帮助您更有效地与设计师沟通,理解设计决策,从而更好地把握产品方向。 前端开发者: 掌握触屏界面设计的理念,有助于您在技术实现时,更好地还原设计意图,优化用户体验。 对人机交互和数字产品设计感兴趣的任何人士: 如果您对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如何构建更友好的数字体验感兴趣,本书都将为您提供深刻的洞见。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不仅深入剖析触屏界面设计的理论基础,更提供了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和设计技巧,帮助读者学以致用。 体系化知识构建: 全书围绕“触类旁通”的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建立系统性的设计思维。 前瞻性视角: 本书不仅关注当前的设计实践,更着眼于未来的技术趋势,为读者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指导。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以清晰、简洁、富有逻辑的语言,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 强调用户中心: 始终将用户放在设计的核心位置,强调理解用户、尊重用户、服务用户的设计理念。 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浪潮中,《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将是您手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将助您拨开迷雾,洞悉触屏界面设计的本质,并在纷繁复杂的终端环境中,构建出真正能够打动用户、引领潮流的卓越设计。翻开此书,让我们一同探索触屏交互的无限可能,开启属于您的设计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有几年经验的设计师,我深知触屏界面的演进速度之快,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时代抛下。这本书的题目“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直接点出了我工作中最大的痛点之一。我常常觉得,我们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个App的界面,而是在构建一个贯穿用户生活场景的数字体验。从清晨醒来查看智能手表上的天气,到通勤路上刷手机获取新闻,再到午休时用平板浏览长篇文章,每一个触点都至关重要。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在不同屏幕尺寸、不同交互模式下,如何保持品牌的一致性,同时又能够最大化地利用特定终端的优势,那将是巨大的价值。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情境感知设计”的案例和方法论,比如如何根据用户当前所处的环境(例如,是否在驾驶,是否在嘈杂的环境)来动态调整界面元素的可见性和交互方式。而且,“触类旁通”这个词,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是那种只讲皮毛的教程,而是希望能触及到设计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原则,帮助我举一反三,应对各种未知的挑战。

评分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光听这个书名,我就觉得它绝对是我想找的那种能够启发思维的书。我一直在困惑,如何在五花八门的智能设备上,设计出既能满足各自特性,又能形成整体感的用户界面。我渴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打破思维定势,看到触屏界面设计背后更普遍的规律。比如,它会不会深入探讨如何设计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和比例屏幕的响应式布局?或者,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触屏特有的交互方式(如滑动、捏合、长按)来创造更直观、更符合用户习惯的体验?我特别期待它能分享一些关于“用户心智模型”的设计理念,如何在不同设备上,都能预测并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这本书的“触类旁通”这个词,让我觉得它会教我一些能够“举一反三”的智慧,让我能够应对未来更多未知的设计挑战,而不是仅仅学习一些停留在表面的技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设计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智慧和前瞻性。“触类旁通”这个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设计触屏界面,更是关于如何理解触屏界面的本质,并将其迁移到各种不同的终端上。我一直在思考,在今天这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遍地开花的环境下,用户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多元化。如何在这个“多终端时代”,让用户在切换设备时,不会感到陌生和不适,反而能感受到一种无缝的延续和统一的品牌体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跨平台设计策略的深刻见解,而不仅仅是罗列一些UI组件的用法。比如,它是否会讨论如何在不同尺寸的屏幕上,进行信息架构的优化和内容的呈现?又或者,它是否会分享一些如何利用特定设备独特交互方式(比如压感、陀螺仪)来增强用户体验的案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掌握一套能够“触类旁通”的设计方法论,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和解决设计问题。

评分

最近我对如何让用户在使用触屏设备时感受到“顺滑”和“愉悦”越来越着迷。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触类旁通”四个字,真的击中了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App用起来就是那么舒服,而有些却让人觉得别扭?这背后一定有非常精妙的设计哲学和实践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告诉我,如何在多样化的触屏设备上,实现这种“浑然天成”的交互体验。比如,它是否会讲解如何设计符合人体工学的手势,让单手操作更加便捷?又或者,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在不同分辨率的屏幕上,保持UI元素的清晰度和易读性?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微交互”的宝贵见解。那些细微的动画、反馈和提示,往往是决定用户体验成败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来引导用户、安抚用户、甚至给用户带来惊喜,那我就觉得这本书太值了。我渴望从中学到一些能够“举一反三”的普适性原则,而不是仅仅学习一些孤立的设计模式。

评分

这本书名我真的太喜欢了,“触类旁通”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核心,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终端爆炸的时代,用户是如何在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甚至是车载屏幕上,都能获得顺畅、直观的操作体验的。我尤其关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将复杂的功能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用户“一看就会,一用就懂”。这本书的标题暗示着它会深入探讨跨平台设计共通的原则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罗列各种界面元素。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跳出单一终端的思维定势,用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用户在不同设备上操作的心理模式和行为习惯。比如,一个在手机上习惯的滑动操作,如何在平板上得到更好的延续,甚至被优化;或者一个在电脑上常用的点击菜单,在小巧的智能手表上又该如何巧妙转化。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未来用户体验设计的探索之路。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学习那些能够触类旁通的设计智慧。

评分

书内容有启发,真是开卷有益

评分

很有学习价值,有观点,很满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可多得的设计书,讲的非常好非常棒

评分

不可多得的设计书,讲的非常好非常棒

评分

还不错,推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评分

还不错有些新东西学习

评分

理论为主,屏幕、手势等

评分

正版好书,到货迅速,活动下单,价格美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