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大河 编
图书标签:
  • 三江源
  • 生态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
  • 生态学
  • 地理学
  • 中国地理
  • 青藏高原
  • 生态系统
  • 环境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7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988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了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脆弱性与适应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效果评价: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三江源区生态补偿的标准、机制和实施方式:三江源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提出了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议。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供生态学、生态经济、草地管理、草地生态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作为草地可持续管理的政策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等领域相应部门的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亦可作为青海三江源研究的专业书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三江源区主要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1.1 三江源区基本情况
1.1.1 概述
1.1.2 三江源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
1.1.3 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
1.2 三江源区过去40年的气候及生态系统变化特征
1.2.1 40年来三江源区气候变化特征
1.2.2 过去40年三江源区主要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
1.3 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3.1 草地冻土土壤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3.2 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1.3.3 草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与气候变化
1.3.4 气候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和草场质量的影响
1.4 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脆弱性评价和适应性分析
1.4.1 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1.4.2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预测
1.4.3 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响应和脆弱性评价
1.4.4 草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响应和脆弱性分析

第2章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效果评价
2.1 工程规划和完成概况
2.2 工程建设效果总体评价
2.2.1 遥感监测结果分析
2.2.2 地面监测结果分析

第3章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
3.1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原则
3.1.1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
3.1.2 实现草畜平衡、遏制草地退化
3.1.3 转变传统生产方式
3.1.4 创新草地畜牧业组织管理模式
3.2 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模式
3.2.1 轻度退化草地治理模式
3.2.2 中度退化草地治理模式
3.2.3 重度退化“黑土滩植被”分类恢复模式
3.3 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及管理模式
3.3.1 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技术
3.3.2 优质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技术
3.3.3 饲草草产品加工技术
3.3.4 “两段式”草地畜牧业生产技术及模式
3.3.5 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3.3.6 有机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

第4章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实施及其效果
4.1.1 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4.1.2 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4.1.3 推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4.1.4 推动了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4.2 生态移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
第5章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的标准、机制和实施方式
第6章 三江源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第7章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因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发源于此而得名,其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是藏族人口主要世居地之一,为世人关注的重点区域。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继2003年设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2005年国务院批准并开始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旨在保护和建设好高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改善,提高三江源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藏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目前三江源区的生态建设和区域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应当看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生态移民和生态补偿机制、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三江源区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地位02011年国务院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o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按照新的建设要求,评估规划实施状况与存在问题,完善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体系,探讨如何将区域的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是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中的重点。具体操作中,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探寻试验区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在科技支撑的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科技支撑项目建议,提高综合试验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有效性,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在2010年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咨询评议项目。
  来自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十余家单位的科研与管理人员历经两年多的调研和分析,在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工程实施效果、生态移民现状及问题、草地畜牧业生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基于以往的研究积累,完成了《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稿,并由赵新全研究员和周华坤博士统稿。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6月提交了咨询报告,同年8月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重要批示。
  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009]0405-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课题“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增汇模式与技术试验示范”(XDA0507020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玉树地震灾区退化草地恢复及生态畜牧业技术与示范”(2011BAC09806)等项目的资助。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孙鸿烈、陈宜瑜、张新时、李文华、郑度、蒋有绪、傅伯杰院士以及樊杰、曹世雄、杜发春、申倚敏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及提供的宝贵意见,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青海省农牧厅以及地方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特致谢忱。
  正如本书所提出的建议,在促进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换和升级,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共赢;高度重视做好生态移民及后续产业发展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共同繁荣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此有所贡献。
冰雪之歌与未来之诺:中国北方山地生态系统保育的百年图景 本书聚焦于中国北方广袤山地生态系统,特别是黄河流域上游及周边高寒地区的生态演变、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性的保育实践与政策体系构建。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深入剖析了特定地理区域内人地关系复杂互动的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冰雪之源的地理脉络与生态基石 (The Geographical Context and Ecological Foundation)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研究区域的独特地理区位特征——一系列连接青藏高原边缘、内蒙古高原及东北亚冷凉气候带的复杂山脉群落。我们着重探讨了其作为“中华水塔”和重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不可替代性。 1.1 气候变异与地貌塑造: 详细阐述了区域内独特的冰缘地貌、多年冻土层的分布及其对水文过程的控制作用。通过对近百年气候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了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改变对山地冰川退缩、积雪持留时间以及河流源头径流的影响机制,构建了高寒环境下的气候敏感性模型。 1.2 稀有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理学: 聚焦于高山草甸、高寒灌丛和云杉林带的垂直分异规律。书中收录了对特有植物区系(如高山垫状植被、特有蒿属植物)的群落结构分析,以及对关键物种(如雪豹、藏羚羊、野牦牛等旗舰物种)栖息地破碎化程度的评估。特别关注了次生演替过程中,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植被群落结构向低效、单一化方向偏移的动态过程。 1.3 水土保持的自然屏障: 深入分析了山地植被覆盖度与水土流失风险的耦合关系。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和侵蚀模型,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产流和泥沙输移的差异。讨论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速率,强调了高寒土壤固碳能力在全球生态安全中的角色。 第二部分:历史进程中的人地张力(Human-Environment Tensions Across History) 本卷将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引入生态研究,探讨了定居与游牧的传统生活方式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的面貌,以及近代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剧烈冲击。 2.1 传统生计模式与生态平衡: 考察了历史上牧民的季节性转场路径、传统放牧密度控制的社会智慧。通过口述历史和地方志的梳理,重建了不同历史时期(如清代、民国时期)的载畜量与草地承载力的动态博弈。揭示了在生态承载力边界内,传统社区如何通过内生的管理机制维持生态的相对稳定。 2.2 资源开发的早期影响: 梳理了近现代以来,在矿产资源勘探、木材采伐以及早期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改变。重点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如20世纪中叶)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尝试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迅速失败的原因,并探讨了其遗留的生态创伤。 2.3 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 分析了20世纪后期以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兴起以及新型农牧业技术推广对传统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的系统性挑战。探讨了现代化需求(如能源、交通)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阐明了外部驱动力如何加速了环境退化。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保育策略与政策构建(Innova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Policy Frameworks) 本部分转向对当前及未来几十年内,如何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见解和模型。 3.1 生态补偿机制与激励设计: 全面评估了国家级生态保护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山地环境中的实际效果和局限性。提出了基于流域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精准化、差异化生态补偿方案,并设计了针对高寒牧区的社会公平性指标体系。 3.2 适应性管理与社区赋权: 强调了从“自上而下”的管控向“社区参与式”的适应性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展示了通过现代遥感技术和地方知识相结合,实现草地植被的精准监测和动态划区轮牧的试点案例。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有效激发地方社区参与长期生态修复的积极性。 3.3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审慎性研究: 批判性地审视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站、交通干线)对区域生态连通性的影响。提出了“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侧重于构建生态廊道、恢复高含水量植被群落(如沼泽、河漫滩湿地),以增强山地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水资源的安全供给。 3.4 区域合作与跨界治理模型: 鉴于山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本书最后探讨了超越行政边界的区域环境治理模式。提出了建立上游生态风险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协调不同行政区在水资源利用上的协同机制,以实现整个山地生态屏障的整体健康。 结语: 本书并非简单地描绘一个生态衰退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韧性、适应与创新的史诗。它旨在为理解并管理地球上最关键、最脆弱的高原山地生态系统,提供一套跨学科、注重实践的思考框架。研究成果对全球高海拔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够触及到“可持续发展”这样深邃主题的书,无疑是一股清流。《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和前瞻性。我个人对三江源地区的情况并不完全了解,但基于它在全球生态格局中的地位,我猜想书中一定涉及了许多关于区域性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以及如何在利用这些服务的同时,确保其长期稳定。我想象中,书中可能探讨了如何平衡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这其中一定充满了博弈与智慧。例如,当地的农牧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如何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如何发展低碳旅游,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为当地的生态保护贡献力量?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政策创新,比如生态补偿机制,或者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此外,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又该如何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得到传承和升华?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片土地的保护,更是关于一种发展理念的实践,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

评分

作为一名对生态议题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拿到《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更多是一种期待和一种审视。我们常常听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位,尤其是在一个如此广袤且生态敏感的区域,其间的挑战和复杂性可想而知。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衡量“生态保护”的?是通过具体的物种数量变化?植被覆盖率的提升?还是水质的监测?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那些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的生态保护项目,比如湿地恢复、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建设等等?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保护措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资金问题,还是技术瓶颈?是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不足,还是外部因素的干扰?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这些项目的幕后,了解那些默默付出的科学家、环保工作者和当地居民的故事,他们的智慧、汗水和坚持,共同构筑了三江源的生态屏障。同时,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对这些保护工作的成效进行了客观的评估,以及从中提炼出的可供其他地区借鉴的经验教训,这对于推动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事业都将具有宝贵的价值。

评分

我被《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本书所传递的朴素而深刻的主题所吸引,它让我思考,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究竟应该付出怎样的代价,又该如何去衡量“发展”的真正意义。三江源,这个地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圣感,它不仅是地理上的源头,更是生命和文明的源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在那片辽阔的高原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又会产生怎样的涟漪效应。书名中的“生态保护”,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令人心痛的退化场景,但随之而来的“可持续发展”,又给了我希望。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现实的约束下,找到一条既能改善当地人民生活,又能守护住这片珍贵生态的道路。会不会有关于如何利用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的案例?如何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如何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又或者,书中是否会关注到更宏观的层面的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对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国际合作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让我理解在如此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与可行性,并从中汲取关于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启示。

评分

这本《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书,我拿在手里,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封面设计和扉页的序言来看,我就感受到了作者扑面而来的真诚与沉甸甸的责任感。封面上的三江源景色,远山如黛,草甸苍翠,牦牛悠闲地啃食着,仿佛能听到风吹过草地的沙沙声。这种原始、纯净的美,总让人心生敬畏,也暗含了保护的迫切性。我对于三江源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和纪录片里,知道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中国的“中华水塔”,其生态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但书名中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几个字,则将我的好奇心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生态保护,我知道很重要,但具体有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持续发展,更是个宏大的议题,在三江源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又该如何实现?是单纯的限制开发,还是在发展中寻求平衡?这些问题,我都迫切地想从书中找到答案。我想,作者一定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去研究和探索。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三江源的新窗口,让我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这片神奇土地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类为守护它所做的努力和未来的方向。

评分

坦白说,我之所以选择拿起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承诺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所吸引。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总是被各种“增长”和“发展”的论调所裹挟,但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生态失衡的警钟已经敲响。三江源,这个位于世界屋脊的高原,承载着如此重要的生态功能,它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标杆性的意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严苛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勾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的?是侧重于传统生态产业的升级改造,还是引入新兴的绿色技术?是强调社区参与和民生改善,还是更侧重于政策法规的完善和科技支撑?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场景:牧民们如何在不破坏草原的前提下维持生计?旅游业的发展又该如何做到生态友好,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我甚至在想,会不会有关于智慧农业、生态修复项目、或者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商业模式的探讨?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案,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脚踏实地的希望,相信人类有能力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让三江源这片净土真正实现永续的繁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