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Works 2016有限元、虚拟样机与流场分析从入门到精通

SolidWorks 2016有限元、虚拟样机与流场分析从入门到精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仁喜,刘昌丽 等 著
图书标签:
  • SolidWorks
  • 有限元分析
  • 虚拟样机
  • 流场分析
  • SolidWorks 2016
  • 仿真
  • 工程分析
  • 机械设计
  • CAE
  • 入门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4484
版次:4
商品编码:1215253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SOLIDWORKS2016建模设计和高级分析两大部分,以机械工程设计与分析为中心,贯穿从初级建模到高级分析的工程实践全过程。全书包括草图设计技术、零件造型技术、装配技术、基于装配的关联设计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技术、多体动力学虚拟样机技术和流场分析技术。为了方便广大读者更加形象直观地学习本书,随书配赠多媒体光盘,包含全书实例操作过程录屏讲解AVI文件和实例源文件,以及额外赠送的SOLIDWORKS工业设计相关操作实例的录屏讲解AVI电子教材。本书适合自学用户,包括制造类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可作为高校机械专业的课程设计用书及CAD/CAE课程教材。

目录

前言
第1章 SOLIDWORKS 2016概述1
1.1 初识SOLIDWORKS 20162
1.1.1 启动SOLIDWORKS 20162
1.1.2 新建文件3
1.1.3 打开文件4
1.1.4 保存文件5
1.1.5 退出SOLIDWORKS 20167
1.2 SOLIDWORKS用户界面8
1.3 SOLIDWORKS工作环境设置13
1.3.1 设置工具栏14
1.3.2 设置工具栏命令按钮15
1.3.3 设置快捷键17
1.3.4 设置背景17
1.3.5 设置实体颜色20
1.3.6 设置单位21
第2章 草图相关技术23
2.1 创建草图平面24
2.2 草图的创建与约束24
2.2.1 几何关系的约束25
2.2.2 驱动尺寸的约束25
2.2.3 草图的绘制26
2.3 草图CAGD的功能26
2.4 利用AutoCAD现有图形27
2.5 综合实例——底座草图28
第3章 零件造型和特征相关技术30
3.1 定位特征31
3.1.1 基准面31
3.1.2 基准轴31
3.1.3 坐标系32
3.1.4 参考点32
3.2 基于草图的特征33
3.2.1 拉伸33
3.2.2 旋转35
3.2.3 扫描36
3.2.4 放样38
3.3 基于特征的特征39
3.3.1 倒角39
3.3.2 圆角40
3.3.3 抽壳41
3.3.4 筋42
3.3.5 拔模43
3.3.6 圆顶46
3.3.7 比例缩放47
3.3.8 镜像48
3.4 孔特征49
3.4.1 简单直孔50
3.4.2 柱形沉头孔51
3.4.3 锥形沉头孔54
3.4.4 通用孔55
3.4.5 螺纹孔56
3.4.6 旧制孔58
3.4.7 在基准面上生成孔58
3.5 特征阵列59
3.5.1 线性阵列59
3.5.2 圆周阵列61
3.5.3 草图驱动的阵列63
3.5.4 曲线驱动阵列63
3.5.5 表格驱动的阵列65
第4章 典型零件的创建实例68
4.1 管接头类零件的创建69
4.2 法兰类零件的创建82
4.3 轴类零件的创建89
4.4 全切削加工零件的创建95
4.5 铸、锻毛坯类零件的创建108
4.6 齿轮类零件的造型117
4.7 叉架类零件的创建122
4.8 操作件类零件的创建133
4.9 螺母紧固件的创建139
4.10 趣味零件造型146
第5章 装配和基于装配的设计技术152
5.1 零部件的插入153
5.2 零部件的约束关系153
5.3 零部件阵列154
5.4 零部件镜像157
5.5 子装配159
5.6 零件顺序159
5.7 基于装配约束的关联设计技术160
5.7.1 利用装配约束设计零件的参数160
5.7.2 基于已有零件轮廓投影进行关联设计163
5.8 爆炸视图167
5.8.1 生成爆炸视图167
5.8.2 编辑爆炸视图168
5.9 干涉检查169
5.9.1 动态干涉检查170
5.9.2 静态干涉检查171
5.10 综合实例——传动装配体171
5.10.1 创建装配图172
5.10.2 创建爆炸视图178
第6章 动画制作182
6.1 模型的外观效果183
6.1.1 配置颜色和光学效果183
6.1.2 赋予零件材质183
6.2 模型分析186
6.2.1 测量186
6.2.2 截面属性187
6.2.3 质量属性187
6.3 运动算例188
6.3.1 新建运动算例188
6.3.2 运动算例MotionManager简介188
6.4 动画向导190
6.4.1 旋转190
6.4.2 爆炸/解除爆炸192
6.5 动画194
6.5.1 基于关键帧动画194
6.5.2 实例——创建盒子的动画195
6.5.3 基于马达的动画196
6.5.4 实例——制动器装配体动画198
6.5.5 基于相机橇的动画202
6.5.6 实例——传动装配体基于相机的动画203
6.6 保存动画207
第7章 有限元法与SOLIDWORKS SimulationXpress209
7.1 有限元法210
7.2 有限元分析法(FEA)的基本概念210
7.3 SOLIDWORKS SimulationXpress应用——传动臂应力分析212
第8章 SOLIDWORKS Simulation 2016 应用220
8.1 SOLIDWORKS Simulation 2016功能和特点221
8.2 SOLIDWORKS Simulation2016的启动223
8.3 SOLIDWORKS Simulation 2016的使用223
8.3.1 算例专题223
8.3.2 定义材料属性226
8.3.3 载荷和约束227
8.3.4 网格的划分和控制228
8.3.5 运行分析与观察结果230
第9章 工程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实例233
9.1 简单拉压杆结构234
9.1.1 问题描述234
9.1.2 建模234
9.1.3 分析236
9.2 梁的弯扭问题241
9.2.1 问题描述241
9.2.2 建模241
9.2.3 分析242
9.3 杆系稳定性计算246
9.3.1 问题描述246
9.3.2 建模246
9.3.3 分析248
9.4 实体振动分析252
9.4.1 问题描述252
9.4.2 建模252
9.4.3 分析253
9.5 轴承载荷下的零件应力分析257
9.5.1 问题描述257
9.5.2 建模257
9.5.3 分析260
9.6 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设计263
9.6.1 问题描述264
9.6.2 建模264
9.6.3 分析265
9.7 柱塞的应力集中问题269
9.7.1 问题描述269
9.7.2 建模269
9.7.3 分析271
9.8 温度场分析275
9.8.1 问题描述275
9.8.2 建模276
9.8.3 分析276
9.9 掉落测试282
9.9.1 问题描述282
9.9.2 建模282
9.9.3 分析282
9.10 疲劳分析285
9.10.1 问题描述286
9.10.2 建模286
9.10.3 分析288
9.11 综合分析295
第10章 SOLIDWORKS Motion2016技术基础301
10.1 虚拟样机技术及运动仿真302
10.1.1 虚拟样机技术302
10.1.2 数字化功能样机及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303
10.2 Motion分析运动算例304
10.2.1 弹簧304
10.2.2 阻尼305
10.2.3 接触306
10.2.4 引力306
10.3 用SOLIDWORKS Motion分析曲柄滑块机

前言/序言

本书以工程实例贯穿始终,讲解力求清晰、明了、易懂、易学和易掌握。在编写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应用SOLIDWORKS软件的经验,避免手册式的枯燥介绍,将重要的知识点嵌入到具体的设计中,使读者可以循序渐进、随学随用、边看边操作。
全书共分13章。第1章概括地介绍了SOLIDWORKS软件的界面、设计思路和操作风格;第2章讲述了草图相关技术;第3章介绍了零件造型和特征相关技术;第4章是本书的重点部分,按照零件加工和使用上的不同,选择了具有浓厚工程实际背景的10个零件,使用SOLIDWORKS将不同种类的零件中的设计一步一步展示给读者。这其中包含了编者多年来使用SOLIDWORKS的经验与体会;第5、6章介绍了装配和基于装配的设计技术及动画制作;第7章讲述了有限元法与SOLIDWORKS SimulationXpress,同时也对有限元理论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述;第8章介绍了著名的有限元分析模块SOLIDWORKS Simulation 2016的使用;第9章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和特点之一,介绍了SOLIDWORKS Simulation 2016的静态、模态、热力学、掉落测试、疲劳分析等动力学知识,通过对11个典型的结构计算将SOLIDWORKS Simulation 2016的有限元分析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第10章讲述了SOLIDWORKS Motion 2016技术基础;第11章讲述了SOLIDWORKS Motion 2016仿真分析实例;第12章讲述了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 2016技术基础;第13章讲述了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 2016分析实例。
为了方便广大读者更加形象直观地学习本书,随书配赠多媒体光盘,包含全书实例操作过程录屏讲解AVI文件和实例源文件,以及额外赠送的SOLIDWORKS工业设计相关操作实例的录屏讲解AVI电子教材,总教学时长达1000分钟。
本书由石家庄三维书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胡仁喜和刘昌丽主要编写,参加编写的还有康士廷、王敏、王玮、孟培、王艳池、闫聪聪、王培合、王义发、王玉秋、杨雪静、张日晶、卢园、孙立明、甘勤涛、李兵、路纯红、阳平华、李亚莉、张俊生、李鹏、周冰、董伟、李瑞、王渊峰。全书实例具有很好的操作可行性。考虑到机械设计理论的复杂性,所以对书中的理论讲解和实例引导都做了一些适当的简化处理,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抛砖引玉。同时为了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学习本书,编者随书配制了精美的动画教学光盘,使本书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全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三维实体建模到高级分析应用,编者力求避免当前市面上大多数书籍只停留在SOLIDWORKS初级功能介绍的流俗,深入挖掘SOLIDWORKS内在的强大功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机会,从本质上提高读者的设计与分析能力。本书既适合作为中高等院校的CAD/CAE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材,也适合于读者自学或作为机械设计专业人员的参考工具书。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朋友和专家批评指正。欢迎广大专家和读者登录指导切磋,也欢迎加入三维书屋图书学习交流群QQ交流探讨。
编 者
机械设计与仿真:探寻工程创新的前沿 在日新月异的工程技术领域,理解并掌握先进的仿真工具,已成为实现创新设计、优化产品性能、缩短研发周期的关键。本书旨在为广大工程师、设计师、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全面探索现代机械设计与仿真技术的核心理念、实用方法和前沿应用。我们将从基础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帮助您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灵活运用仿真工具解决实际挑战。 第一部分:工程仿真的理论基石与发展脉络 在深入探讨具体仿真技术之前,理解工程仿真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为您梳理工程仿真在现代工程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阐述其如何从概念设计阶段的初步验证,发展到如今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我们将探讨有限元分析(FEA)、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以及多体动力学(MBD)等核心仿真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它们各自适用的问题域、数学模型以及求解方法。 工程仿真概述: 了解仿真在设计迭代、性能预测、可靠性评估和成本控制方面的独特价值。探讨传统试验方法与仿真分析的互补性,以及仿真如何加速创新进程。 数学模型的建立: 深入理解将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包括几何建模、材料属性定义、边界条件施加等关键步骤。探讨不同类型物理问题的数学描述,例如结构的应力应变关系、流体的运动方程、以及多体系统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方程。 数值求解方法: 介绍支撑现代仿真软件的核心数值算法,如有限元法(FEM)用于结构分析,有限体积法(FVM)和有限差分法(FDM)用于流体分析。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仿真结果,并诊断潜在的计算误差。 仿真的发展趋势: 展望工程仿真技术的未来,包括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概率性仿真、机器学习在仿真中的应用、以及云端仿真平台的兴起。 第二部分:结构力学仿真:洞悉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 结构是机械产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精确预测结构在各种载荷下的响应,是确保产品安全、可靠和高效的关键。本部分将聚焦于结构力学仿真,带您掌握如何利用仿真工具分析结构的静态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动态特性。 静力学分析: 学习如何对承受静态载荷的零件和组件进行应力、应变和位移分析。重点探讨如何根据实际工况设置载荷(力、压力、温度)、约束(固定端、铰支、自由端)以及材料模型(线弹性、非线性),并解读仿真结果中关键指标的含义,如最大应力、最小应变、变形量等。 模态分析: 理解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动模式。学习如何进行模态分析,预测结构在特定频率下可能发生的共振现象,从而避免潜在的设计缺陷。重点关注如何通过调整结构参数来改变结构的固有频率,以满足设计要求。 屈曲分析: 掌握对受压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的方法,预测其在临界载荷下发生失稳(屈曲)的可能性。学习如何识别薄壁结构、长杆件等易发生屈曲的部件,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接触与非线性分析: 深入探讨接触条件(如面-面接触、边-面接触)在多部件装配体中的影响。学习如何处理非线性材料(如塑性变形)和非线性几何(如大变形)下的仿真计算,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类型和求解器。 疲劳分析: 引入损伤累积和疲劳寿命的预测概念。学习如何基于应力分析结果,结合材料的S-N曲线(应力-寿命曲线)或E-N曲线(应变-寿命曲线),评估零件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寿命。 热应力分析: 探讨温度变化对结构产生的影响。学习如何进行热载荷分析,计算因温度梯度和材料热膨胀系数产生的应力和变形。 第三部分:流体动力学仿真:驾驭流体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流体的行为在众多工程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还是内部流道的流动,精确预测流体的速度、压力、温度分布以及其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是优化性能、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关键。本部分将系统介绍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理论与实践。 流体力学基础: 复习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等基本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理解粘性流、不可压缩流、可压缩流等概念。 网格划分技术: 学习如何将连续的流体域离散化为有限数量的计算单元(网格),并探讨不同网格类型(结构化、非结构化)、网格质量及其对仿真结果精度的影响。 流动边界条件: 掌握在CFD仿真中准确定义进口速度、出口压力、壁面条件(如无滑移、自由流)等边界条件的重要性。 湍流模型: 理解湍流的复杂性,并学习常用湍流模型(如Spalart-Allmaras, k-epsilon, k-omega)的选择与应用,以准确模拟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状态。 传热与相变: 探讨CFD在传热问题中的应用,包括自然对流、强制对流、辐射传热等。学习如何模拟流体中的相变过程,如蒸发、冷凝等。 多相流仿真: 介绍如何处理包含两种或多种流体(或流体与固体颗粒)的复杂流动现象,如气液两相流、液固两相流等。 CFD在典型工程中的应用: 结合实际案例,如汽车的气动外形优化、翅片散热器的效率分析、管道内部的流动阻力计算、泵和风机的性能预测等,展示CFD技术的强大能力。 第四部分:虚拟样机与多体动力学:集成化运动与系统级性能分析 在现代工程设计中,产品往往由多个相互关联的运动部件组成,它们的协同工作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虚拟样机技术,特别是基于多体动力学(MBD)的仿真,能够帮助我们从系统层面理解和优化这些复杂的机械系统。 多体动力学理论: 介绍刚体和柔体的动力学方程,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力矩等概念在多体系统中的应用。 运动副与约束: 学习如何定义各种运动副(如铰链、滑块、万向节)来连接刚体,以及如何施加各种约束来控制系统的自由度。 载荷与驱动: 掌握如何在虚拟样机中施加外载荷(如重力、弹簧力、阻尼力)以及施加驱动(如指定速度、角度或力矩)来模拟系统的运动。 仿真场景建立: 学习如何构建复杂的虚拟样机模型,包括装配体的运动学仿真(仅考虑运动学关系,不考虑惯性力和外力)和动力学仿真(考虑惯性力和外力)。 运动学分析: 重点关注运动部件的速度、加速度、轨迹等运动学参数的分析,例如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齿轮传动的速度传递等。 动力学分析: 深入研究系统中各个部件的受力、力矩以及系统整体的动力学响应,例如曲柄滑块机构的受力分析、悬架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等。 虚拟样机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探讨虚拟样机在机械臂轨迹规划、汽车悬架性能优化、自动化设备运动协调、机器人路径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与其他仿真技术的集成: 讨论如何将多体动力学仿真与有限元分析(柔性多体动力学)以及流体动力学仿真相结合,实现更全面、更真实的系统级仿真。 第五部分:仿真结果的解读、验证与优化 仿真技术并非孤立存在,其价值体现在能否有效指导工程决策。本部分将关注仿真结果的深入解读、与实际情况的验证,以及如何利用仿真结果指导设计优化。 仿真结果的可视化与后处理: 学习如何利用各种可视化工具(如云图、矢量图、动画)直观地展示仿真结果,并提取关键数据。 结果的准确性评估: 探讨影响仿真精度的因素,如网格质量、单元类型、材料模型、边界条件等,并学习如何识别和评估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验证与对比: 强调仿真结果与实际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的重要性,并介绍几种常用的验证方法。 设计优化与参数研究: 学习如何利用仿真工具进行参数化研究(Parametric Study),探索不同设计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并实现设计的自动优化。 不确定性量化与可靠性分析: 介绍如何考虑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评估输出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概率性分析。 仿真报告的撰写: 学习如何撰写规范、清晰的仿真报告,有效地传达仿真过程、结果及结论,为工程决策提供支持。 第六部分:前沿仿真应用与未来展望 在掌握了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后,我们将一同展望工程仿真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 探讨不同物理场(如结构、热、流体、电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进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例如流固耦合(FSI)、热固耦合(TS)等。 增材制造(3D打印)仿真: 介绍在3D打印过程中,涉及到的材料沉积、热应力、变形等仿真分析。 生物力学仿真: 探索仿真技术在医疗器械设计、人体运动分析、药物传递研究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孪生: 讨论仿真技术如何支撑智能制造,构建产品的数字孪生,实现实时监控和预测性维护。 新兴仿真软件与工具: 简要介绍当前市场上一些主流的仿真软件及其特点,并推荐一些学习资源。 工程师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鼓励读者保持对新技术的好奇心,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易懂,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同时兼顾实践操作指导。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您将不仅掌握先进的工程仿真工具的使用技巧,更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在您的工程实践中游刃有余,为创新和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对于我这样一名经验丰富的SolidWorks用户,我一直对它在有限元分析(FEA)方面的应用很感兴趣,希望能找到一本能让我更进一步的书。这本书的有限元分析部分,从静力学分析到模态分析,再到热应力分析,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讲解。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为模型施加载荷和约束,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属性,以及如何进行网格划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网格质量对仿真结果影响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网格密度和类型来获得更精确的结果。同时,书中也提供了不少关于如何解读应力、应变、位移等仿真结果的指导,以及如何根据分析结果来优化结构设计。通过书中的实例,我能够将我之前在CAD建模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FEA中,比如分析一个受力结构是否会发生屈曲,或者计算一个零件在特定载荷下的应力分布。虽然书中对于一些高级的非线性分析、屈曲分析、疲劳分析等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但对于我提升在SolidWorks进行结构分析的技能,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

评价五 我是一名刚开始接触SolidWorks的用户,对它的整体功能非常好奇,这本书的全面性吸引了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SolidWorks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零件设计到装配,再到一些高级的应用,都能有所涉猎。这本书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介绍,比如零件建模的各种工具,装配体的约束和配合,以及零件之间的关系。它还涉及了曲面造型、钣金设计、焊接设计等内容,让我对SolidWorks的功能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尤其是在书的最后部分,它还触及了有限元分析、虚拟样机和流场分析等一些更专业的功能,虽然讲解得比较入门,但让我看到了SolidWorks在工程分析方面的潜力。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习了如何使用SolidWorks进行建模,还了解了它在工程设计和分析中的应用,这对于我将来选择学习方向非常有帮助。书中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虽然某些部分的深度可能对于专业人士来说稍显不足,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指南,让我对SolidWorks的应用有了初步但全面的认识。

评分

评价一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帮我快速上手SolidWorks的装配和零件设计,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曲面造型,我一直想找到一些技巧性的指导。书中开头部分确实花了不少篇幅讲解基础的零件建模,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草图绘制、特征命令的使用等等,解释得很清晰,图文并茂,这让我感觉入门的门槛降低了不少。但是,当我深入到一些进阶的曲面造型部分时,我发现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篇幅相对有限,并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深入到一些高级的曲面构建策略,比如通过参考曲面进行精确控制,或者一些高效的曲面阵列和阵列复制的技巧。虽然书中也涉及了一些曲面工具,但感觉更多的是介绍功能,而缺少了实际应用场景下的深度讲解和案例分析。对于我这种希望在产品设计中运用曲面实现创新造型的用户来说,这部分内容有点意犹未尽。当然,这可能也与我的个人需求有关,毕竟每个人对软件的侧重点不同。总体而言,基础部分做得不错,但对于我期望的高阶曲面设计技巧,还有提升空间。

评分

评价二 我一直对利用CAD软件进行运动仿真和机构分析很感兴趣,想看看SolidWorks在虚拟样机方面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本书的虚拟样机部分,从机械运动仿真到接触设置,再到动力学分析,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它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装配体,如何添加运动副,以及如何设置仿真场景,包括力、弹簧、阻尼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设置接触的讲解,这对于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它区分了不同的接触类型,并解释了在不同场景下应该如何选择。同时,书中还提供了不少关于如何解读仿真结果的指导,比如如何观察速度、加速度、力等参数的变化,以及如何分析碰撞和干涉。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优化机构设计,避免潜在的故障非常有帮助。通过书中的实例,我能够自己动手尝试,从一个简单的连杆机构到一个复杂的机器人臂,逐步熟悉虚拟样机的整个流程。虽然有些高级的仿真设置,比如应力分析与运动仿真的联动,书中只是简单提及,但作为入门到精通的学习,它已经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评价三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SolidWorks在工程分析领域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力学和流体方面的仿真。这本书的流体分析部分,让我对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它介绍了流体仿真的基本原理,包括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求解器选择等方面。书中通过一些简单的案例,比如管道内的流体流动,演示了如何构建流体域,如何设置入口速度、出口压力等参数,以及如何观察流场分布、速度和压力等信息。虽然这些案例相对基础,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CFD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它们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我了解到了流体仿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流体的行为,优化设计,比如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或者提高散热效率。然而,我也注意到,书中在流体分析部分,对于更复杂的流体模型,比如湍流模型、多相流等,以及更精细的网格控制技术,并没有深入探讨。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复杂流体设计和优化的工程师来说,这部分内容可能还不够深入。但考虑到本书的定位,它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起点,让我对流体分析有了一个概览性的认识。

评分

不能给好评,买来的书籍中,我的光碟是坏的,读取不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好啊好啊真的啊好啊真的

评分

很全面 就是缺了渲染

评分

看着还不错啦

评分

书好啊好啊真的啊好啊真的

评分

非常好,很棒的书

评分

非常好,很棒的书

评分

好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