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系统地解读VR技术,旨在“让学生了解产业发展、让企业找到解决方案、让技术人员适应商业模式、让普通大众紧跟技术进步”。
本书以10堂课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对虚拟现实进行介绍。其中,**堂课介绍虚拟现实发展概况,主要包括概念解析、系统组成、发展历程、理性认知等;第二堂至第六堂课是虚拟现实的技术部分,主要介绍虚拟现实技术体系、硬件设备、软件工具、内容制作、行业应用等;第七堂课介绍虚拟现实艺术表现;第八堂课阐述虚拟现实的标准规范;第九堂课总结虚拟现实的产业发展;第十堂课描绘了虚拟现实的未来趋势。全书内容以科普虚拟现实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主,但又不失一门新兴学科和技术体系的严谨性,同时,还单独阐述了虚拟现实艺术表现、标准规范和产业发展等热点话题。通过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设备、软件、工具、产品等内容,使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认识和掌握虚拟现实技术,并达到“让学生了解产业发展、让企业找到解决方案、让技术人员适应商业模式、让普通大众紧跟技术进步”的目的。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类学生、虚拟现实技术人员和普通爱好者的参考书。
庞国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仿真学会理事,一直在空军后勤信息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对虚拟现实技术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写作通俗易懂。
目 录
第一堂课 虚拟现实发展概况 / 1
一、概念解析 / 2
二、系统组成 / 4
三、基本特征 / 6
四、发展历程 / 8
五、理性认知 / 13
第二堂课 虚拟现实技术体系 / 16
一、感知技术 / 17
(一)视觉感知 / 18
(二)听觉感知 / 19
(三)嗅觉和味觉 / 19
(四)触觉和力觉 / 20
(五)身体感觉 / 21
二、建模技术 / 22
(一)三维建模技术 / 22
(二)物理建模技术 / 25
(三)行为建模技术 / 27
三、呈现技术 / 29
(一)视觉呈现技术 / 29
(二)听觉呈现技术 / 37
四、交互技术 / 41
(一)语音交互 / 41
(二)手势交互 / 42
(三)表情交互与人脸识别 / 43
(四)眼动跟踪技术 / 44
(五)其他感觉器官的反馈技术 / 46
第三堂课 虚拟现实硬件设备 / 47
一、输入设备 / 48
(一)数据手套 / 48
(二)人体运动捕捉设备 / 50
(三)数据衣 / 53
(四)三维扫描仪 / 54
(五)眼动仪 / 55
(六)其他手控输入设备 / 56
二、输出设备 / 57
(一)头盔显示器 / 57
(二)洞穴式立体显示装置 / 60
(三)墙式立体显示系统 / 62
(四)全息投影系统 / 62
三、配套设备 / 64
(一)听觉感知设备 / 64
(二)触觉感知设备 / 65
(三)三维打印机 / 67
第四堂课 虚拟现实软件工具 / 68
一、信息处理软件 / 69
(一)视频采集 / 69
(二)三维重建 / 74
(三)人体跟踪与动作捕捉 / 75
(四)投影拼接边缘融合 / 76
(五)物理反馈 / 78
二、系统平台软件 / 79
(一)三维建模 / 79
(二)VR引擎 / 84
(三)开发工具 / 90
第五堂课 虚拟现实内容制作 / 98
一、VR视频 / 99
(一)基本概念 / 99
(二)制作过程 / 100
(三)发展状况 / 101
二、VR游戏 / 103
(一)基本概念 / 103
(二)制作过程 / 104
(三)发展状况 / 108
三、VR直播 / 109
第六堂课 虚拟现实行业应用 / 112
一、VR+工业 / 113
(一)虚拟设计 / 113
(二)虚拟装配 / 115
(三)虚拟维修 / 117
二、VR+农业 / 121
(一)虚拟植物 / 121
(二)虚拟养殖 / 123
(三)虚拟农场 / 124
三、VR+军事 / 125
(一)虚拟训练 / 126
(二)虚拟演习 / 128
(三)虚拟武器样机 / 129
四、VR+教育 / 130
(一)虚拟实验室 / 131
(二)虚拟实训基地 / 133
五、VR+医疗 / 134
(一)虚拟手术 / 134
(二)虚拟人体 / 136
(三)虚拟心理治疗 / 138
六、VR+测绘 / 139
七、VR+地产 / 141
八、VR+旅游 / 144
九、VR+购物 / 145
十、VR+博物馆 / 146
第七堂课 虚拟现实艺术表现 / 148
一、基本认知 / 149
(一)概念特点 / 149
(二)发展状况 / 150
(三)作用意义 / 152
二、创作工具 / 154
三、创作规律 / 156
(一)以人为本规律 / 156
(二)欲望释放规律 / 158
(三)虚实结合规律 / 160
(四)与时俱进规律 / 160
第八堂课 虚拟现实标准规范 / 161
一、建设思路 / 163
(一)虚拟现实系统架构 / 163
(二)虚拟现实标准体系结构 / 165
(三)虚拟现实标准体系框架 / 166
二、建设内容 / 168
(一)基础共性标准 / 168
(二)关键技术标准 / 170
(三)内容制作与系统研发标准 / 170
(四)用户体验标准 / 171
(五)行业应用标准 / 171
三、当前进展 / 172
第九堂课 虚拟现实产业发展 / 174
一、产业链分析 / 175
二、主要厂商和产品 / 178
三、商业模式 / 181
第十堂课 虚拟现实未来趋势 / 185
一、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 186
二、VR产业进入爆发时期 / 187
三、VR将对人类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 191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引发了人类社会的新一轮技术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下一代的通用计算平台,被认为是21世纪计算机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虚拟现实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能够“沉浸、交互、想象”的虚拟世界,使人们不仅能够逼真地感受到客观世界,而且能够得到真实世界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虚拟现实融合了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众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教育、国防、艺术等各行各业,本身也成为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兴产业。
为适应虚拟现实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我们编写了《虚拟现实的10堂课》,主要是从虚拟现实技术体系、产业发展、商业模式、未来趋势等角度,全面系统地对虚拟现实进行介绍。全书内容以科普虚拟现实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主,但又不失一门新兴学科和技术体系的严谨性,同时,本书还单独阐述了虚拟现实艺术表现、标准规范和产业发展等热点话题,主要是想尝试通过编写一本综合性的教材专著达到“让学生了解产业发展、让企业找到解决方案、让技术人员适应商业模式、让普通大众紧跟技术进步”的目的。
本书作者团队由中国仿真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专家为主组成,汇集了虚拟现实技术及产业界众多企业和工作者的成果,第一堂至第六堂课主要介绍虚拟现实发展概况、技术体系、软硬件组成和行业应用等,由庞国锋编写;第七堂课介绍虚拟现实艺术表现,由马明琮编写;第八堂课阐述虚拟现实标准规范,由沈旭昆编写;第九堂课总结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由孙靖编写;第十堂课虚拟现实未来趋势以及全书的统稿工作由庞国锋负责。
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沁平先生在百忙之中专门为本书作序。赵院士数十年来致力于虚拟现实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推广,正是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虚拟现实在中国蓬勃发展,为本书及其他专著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华讯方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光胜先生不仅欣然为本书作序,而且亲自提供了华讯方舟近年来在虚拟现实等领域产品研发与未来规划的资料,这些资料融入了虚拟现实技术体系、软硬件组成、行业应用等章节的内容中。北航的胡勇、张磊,华讯方舟的朱震宇、刘伟伟等同志以及电子工业出版社工业技术分社徐静、陈韦凯编辑,都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17年5月18日
当初购买《虚拟现实的10堂课》,主要是被其“10堂课”这个概念吸引,感觉像是一种系统性的学习,能够让我快速掌握VR的核心知识。而实际阅读下来,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将VR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作者在内容编排上显得非常有条理,每一堂课都像是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说,是在揭示VR的一个重要“维度”。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探讨VR的“交互性”时,所举的那些例子,让我直观地看到了人类与虚拟环境之间,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联系的。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比如如何设计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控制器,如何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做出更自然的动作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激发起了一种想要亲自去体验和创造的冲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适合初学者,虽然涉及一些专业名词,但作者总是会给出非常清晰易懂的解释,避免了让人产生畏难情绪。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你走进VR的殿堂,让你从门外汉变成一个略知一二的“行家”。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那些关于未来科技的书籍抱有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总是觉得离自己太远,或者说,内容过于理论化,难以消化。但《虚拟现实的10堂课》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非那种大谈特谈宏大概念的“烧脑”读物,而是更侧重于一种“体验式”的介绍。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并没有一股脑地灌输技术细节,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具象化的场景描述,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VR的魅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沉浸感”的部分,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VR能够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真实感。他不是在告诉你VR的原理是什么,而是在让你感受VR的“效果”是什么。这种方式非常打动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往往是从“感觉”开始的。这本书让我明白,VR不仅仅是屏幕上的画面,更是一种能够触动我们感官,甚至影响我们思维的全新媒介。它甚至还提到了VR在情感连接方面的潜力,这一点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读完之后,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巧妙,每一章似乎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新的“探索”,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继续往下读。
评分这次入手《虚拟现实的10堂课》纯粹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VR这个领域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但又遥不可及的未知星系。刚拿到书的时候,它的封面设计就挺吸引人的,简约又不失科技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翻开第一页,并没有马上进入那些枯燥的技术讲解,而是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切入,比如VR是如何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或者说,它能够为我们打开怎样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点我特别喜欢,因为我总觉得,再深奥的理论,如果不能与我们的生活产生联系,那将显得有些空洞。作者在开篇就用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我瞬间感觉VR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名词,而是触手可及的未来。它不仅仅是关于游戏和娱乐,更是在教育、医疗、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潜力,这让我不禁对VR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整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轻松幽默,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对VR领域不太了解的新手,也能轻松上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一些概念的解释,总是能够化繁为简,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核心思想。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起探索VR的世界,他不会让你迷失方向,反而会一步步引导你,让你看到最精彩的风景。
评分坦白讲,我拿到《虚拟现实的10堂课》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我对VR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没有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上来就摆出各种公式和图表,而是以一种非常“讲故事”的方式,为我打开了VR的大门。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带着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体验VR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虚拟化身”的部分,作者描绘了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身份,以及这种身份的构建,如何影响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自我认知。这一点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身份认同,关于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探讨过的问题。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一种诗意和想象力,即使是在讲解技术概念时,也能够让你感受到一种美妙的艺术氛围。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做”VR的书,而是让你去“理解”VR,去“感受”VR,去“思考”VR。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是我在这本书中最看重的一点。
评分最近读完《虚拟现实的10堂课》,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大挪移”。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VR单纯地定义为一种技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能够拓展人类感知边界的全新媒介。作者在描述VR如何改变我们的“观看方式”时,用了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360度的全景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新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VR在“社会互动”方面的潜力时,所提出的那些观点。他不仅仅是谈论虚拟会议或者线上社交,更是深入到了VR如何能够构建更深层次的人际连接,甚至改变我们沟通和理解他人的方式。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因为我一直认为,科技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本身。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没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腔调,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能够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同时又充满智慧。它让我看到了VR的无限可能,也引发了我对于未来社会形态的更深层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