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隈研吾生涯首部作品集,回顾10年设计之路
亲自遴选自己32件经典作品,赋予其11种生动贴切的声音
隈研吾带你聆听建筑的声音,从全新的角度感知建筑——建筑不应追求形式,而要从感觉入手
全彩图文带你回到建筑现场
海报:
“建筑不应追求形式,而要从感觉入手。”
《建筑的声音》是建筑大师隈研吾生涯首部作品集,收录了他近10年来32件经典作品。在他看来,建筑不只是各种建材的堆砌,而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存在,它们用声音表达自己——啪嗒啪嗒、沙啦沙啦、骨碌骨碌……隈研吾用这11种声音概括、剖析了自己近年来的代表作品——莲屋、九州艺文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等。全彩图文让你跟随隈研吾回到建筑现场,看到建筑的同时,也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另外收录作者长篇访谈,以及32件建筑作品的所在地、竣工年份、用途、构造等大量信息。
隈研吾
日本当代知名建筑师。
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90年成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庆应义塾大学教授,200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97年,作品森舞台/登米町传统艺能传承馆获日本建筑学会奖。2002年凭借那珂川马头町广重美术馆获芬兰国际木建筑奖。2010年,作品根津美术馆获每日艺术奖。2011年,作品梼原木桥博物馆获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奖。
近年来,隈研吾在中国的项目包括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瑜舍、三里屯·SOHO等。
建筑粒子化,使世界和人类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啪啦啪啦—Para-Para
莲屋LotusHouse—010
梼原木桥博物馆YusuharaWoodenBridgeMuseum—018
九州艺文馆(2号别馆)KyushuGeibunkanMuseum(annex2)—024
贝桑松艺术文化中心BesanonArtCenterandCitédelaMusique—026
风檐亭WindEaves—032
沙啦沙啦—Sara-Sara
水樱屋Water/Cherry—036
骨碌骨碌—Guru-Guru
新津知·艺术馆XinjinZhiMuseum—048
九州艺文馆(本馆)KyushuGeibunkanMuseum(mainbuilding)—056
以心传心Nangchang-Nangchang—062
啪嗒啪嗒—Pata-Pata
浅草文化观光中心AsakusaCultureTouristInformationCenter—066
Aore长冈NagaokaCityHallAore—070
麦克唐纳大道教育与运动综合设施EntrepotMacDonald—076
吱嘎吱嘎—Giza-Giza
Chokkura广场ChokkuraPlaza—084
十和田市民交流广场TowadaCityPlaza—088
喳啦喳啦—Zara-Zara
网格/地球Mesh/Earth—094
PC花园PCGarden—100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MuseumatTheChinaAcademyofArt—106
噌噌—Tsun-Tsun
GC口腔科学博物馆ProsthoMuseumResearchCenter—116
星巴克太宰府天满宫表参道店StarbucksCoffeeatDazaifutenmanguOmotesando—122
微热山丘日本店SunnyHillsJapan—128
嗖嗖—Suke-Suke
玻璃木屋Glass/WoodHouse—134
呣呀呣呀—Mojya-Mojya
梼原服务站CommunityMarketYusuhara—144
感知·空间SensingSpaces—148
Tetchan肉串吧Tetchan—150
噗啦噗啦—Pera-Pera
“陶瓷之云”CasalgrandeCeramicCloud—156
马赛当代艺术中心FRACMarseille—158
艾克斯普罗旺斯音乐学院Aix-en-ProvenceConservatoryofMusic—162
800年后的方丈庵Hojo-anafter800Years—168
“上下”品牌上海旗舰店SHANGXIASHANGHAI—170
呼哇呼哇—Fuwa-Fuwa
茶室TeeHaus—176
米姆草地·实验住宅MemuMeadows—178
“茧”Cocoon—180
作品资料—182
啪啦啪啦—Para-Para
倘若物与物之间并未严丝合缝而是存在间隙,则可称之“啪啦啪啦”,此时每个组成部分(粒子)都被清晰明确地凸显出来。若非如此,世界将一成不变、单调乏味,没有远近之差、质感之异与软硬之别,生物也会因此变得不安。
20世纪的功能可供性理论证实,生物以粒子为切入点,来确认世界的深度,告诉我们粒子的重要性。世界本就是“啪啦啪啦”的,我们能从中看出深度、距离与质感,并判断能否于此栖息、生存,获得安全感。
然而,并不是有间隙就称为啪啦啪啦,粒子大小和间隙的关系非常重要。太大或太小都不行,粒子必须被凸显出来。
莲屋(2005年)就是将石块作为粒子,建得啪啦啪啦。用多大的石块才能在整体上表现出这种感觉呢?若采用砖头大小的石块,则会显得过于黏着,不够分散。但若采用60×120cm这种常规尺寸,则会过大,失去粒子感。
与此同时,粒子与承载主体的搭配也须考虑。以砂糖为例,如果是将5mm或6mm左右的红糖颗粒放入小容器中,则显得松散疏落,有种倒进咖啡里会很美味的感觉。同样是颗粒状,一粒一粒的细砂糖就无法让人产生这种感觉。如果红糖变得更大,倒入咖啡就显得过于粗糙,似乎不好喝了。由此可知,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考虑整体与部分的搭配。
这种啪啦啪啦感并非我个人偏好,而是建筑设计上的一个普遍主题。古希腊的万神殿正面有8根柱子。为何是8根呢?首先,偶数是神殿经常使用的数字。如果是奇数,像5,会有一根柱子在中间,显得极为突兀。同样是偶数,为什么不选择6或者10呢?这座正面8根柱子的万神殿,被称作神殿中的神殿,到底是何缘故?
10根过于纷杂,6根过于简陋,产生这种感觉的直接因素是柱子整体的啪啦啪啦。啪啦啪啦不仅指间距、密度的问题,更多是指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平衡感。同样的间距来摆放,如果是10根,就过于密集不够干脆如细砂糖,6根又过于单调,8根则刚刚好。
万神殿的美以比例均衡著称。柱子直径与高度的比例、神殿正面隐藏的黄金分割比例等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而这种均衡相衬,又带来啪啦啪啦的直观感受,让人身心愉悦。啪啦啪啦难以数据化,但西欧长久以来以比例为指标来打造美,这也是西欧人的审美癖好。
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建筑理论,基本以比例论为主。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所提出的模度理论也是典型的比例论。但是对于生物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比例,而是一种啪啦啪啦、间隙得当的感觉。
《建筑的声音》无疑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读物。我曾以为,建筑的世界是静态的、视觉化的,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全新的维度——听觉,来解读建筑的魅力。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建筑的声学特性,而是将声音与历史、文化、情感、甚至宇宙的韵律巧妙地联系起来。他笔下的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结构,而是拥有生命、拥有故事的“发声体”。我被他对于不同材质、不同空间发出的“声音”的细腻描绘所折服。例如,他将古老教堂的石墙在风中发出的低语,比作历史的回响;将现代体育馆的观众欢呼声,比作集体情感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寂静”的解读,那些看似无声的空间,其实蕴含着最深刻的叙述,仿佛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闭上眼睛,去想象作者描绘的场景,去感受那些无形的声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去倾听那些更深层的、更具人文关怀的声音。它不仅是对建筑的全新解读,更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启迪。
评分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如此长时间地沉浸其中,并反复回味。《建筑的声音》就是这样一本奇妙的书。我本以为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仅限于外观的欣赏,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还有另一张不为人知的面孔——它会“说话”,它有“声音”。作者并非是那种简单堆砌知识的学者,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探索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他描绘的“声音”,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声波,而是融入了历史的厚重、情感的温度和文化的韵味。我被作者对于“寂静”的描绘所打动,那些看似无声的空间,其实隐藏着最深刻的叙述。例如,他描绘了废弃的工厂在风中发出的叹息,那是工业时代落幕的挽歌。又例如,他描绘了被遗忘的古镇,在黎明时分,仿佛还能听到昔日市集的喧闹回声。这些描绘,充满了画面感,更充满了情感张力。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去倾听,去感受我身边的建筑所发出的“声音”。那些熟悉的街道,那些每天经过的建筑,仿佛都拥有了新的生命,新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知识,更在于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知能力。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对声音不太敏感的人,更不用说去“听”建筑的声音了。然而,《建筑的声音》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并非是那种枯燥的技术学者,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探索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他笔下的“声音”,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声波,而是融入了历史的厚重、情感的温度和文化的韵味。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于“寂静”的描绘,那些看似无声的空间,其实隐藏着最深刻的叙述。例如,他描绘了废弃的工厂在风中发出的叹息,那是工业时代落幕的挽歌;他描绘了被遗忘的古镇,在黎明时分,仿佛还能听到昔日市集的喧闹回声。这些描绘,充满了画面感,更充满了情感张力。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去倾听,去感受我身边的建筑所发出的“声音”。那些熟悉的街道,那些每天经过的建筑,仿佛都拥有了新的生命,新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知识,更在于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知能力。
评分读完《建筑的声音》,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场奇妙的声学旅行,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感受了不同建筑所蕴含的独特“语言”。我一直以为,建筑的美在于其视觉上的宏伟与精致,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声音同样是构成建筑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建筑的“声音”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不再仅仅关注建筑的外观,而是深入到建筑的肌理,去捕捉那些细微的、甚至是被忽略的声音。我尤其被他对“共鸣”的阐释所吸引,无论是建筑本身的结构共鸣,还是空间中回荡的声音,都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深层的情感联系。例如,他描绘了古老集市的嘈杂声,仿佛还能听到昔日商贩的叫卖声;他描绘了现代音乐厅的悠扬旋律,仿佛能感受到观众内心的澎湃。这些描绘,不仅具有科学性,更饱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感知我所生活的城市,那些熟悉的建筑,似乎都拥有了新的生命,新的故事。
评分《建筑的声音》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建筑是属于视觉的艺术,是眼睛所捕捉到的形态和尺度。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我未曾设想过的方式,将听觉引入了对建筑的理解。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建筑所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声波,更是被赋予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以及人类的情感。我被作者对“回声”的独到见解深深吸引,他认为每一个空间的回声,都记录着曾经发生的故事,承载着人们的欢笑与泪水。例如,他将古老城堡的石墙在风中发出的低语,比作历史的回响;将现代摩天大楼在风中发出的呼啸,比作时代变迁的宣言。这些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被描绘的建筑之中,用耳朵去感受它们的呼吸,它们的脉搏。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对建筑的认知维度,更启迪了我用一种更广阔、更细腻的视角去感知世界。
评分这本书《建筑的声音》就像一扇通往全新感知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我此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我总是习惯于用眼睛去审视周围的建筑,它们的线条、它们的色彩、它们的尺度,但这本书却告诉我,还有另一种更深层、更细致的方式去理解它们——倾听。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建筑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并非只是简单的物理现象,而是被赋予了历史的厚度、文化的底蕴,甚至人类的情感。例如,他将老街巷的石板路在雨中发出的声响,比作时光流淌的低语;将现代剧院的玻璃幕墙在风中发出的轻颤,比作科技谱写的乐章。最令我难忘的是,作者对于那些被遗忘的建筑的描绘,它们沉默着,却仿佛在用一种无声的呐喊,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这些描绘,充满了画面感,更饱含着作者对历史和人文的深切关怀。我开始尝试着去在日常生活中“倾听”建筑,当我走过熟悉的街道,当我抬头仰望高耸的楼宇,我似乎真的能够捕捉到一些细微的、之前从未听过的“声音”。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对建筑的认知,更启迪了我用一种更广阔、更细腻的视角去感受生活。
评分《建筑的声音》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空间”的书。我一直认为,空间是视觉的艺术,是眼睛所捕捉到的形态和尺度。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听觉引入了对空间的理解。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建筑所发出的独特色彩的声音。例如,他将老教堂的肃穆与静谧比作低沉的钟声,将集市的喧嚣与活力比作斑斓的合唱,将古老图书馆的沉寂与智慧比作书页翻动的细语。这些比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作者对建筑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以及他敏锐的感知力。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共鸣”的探讨。无论是建筑结构的共鸣,还是空间中声音的共鸣,都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深层的情感联系。一个被历史浸润的空间,会发出一种沉淀下来的声音;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空间,则会发出跳跃式的音符。我曾以为,建筑只是一个物理的存在,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情感、记忆和梦想。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声音的探索之旅,我仿佛置身于那些被描绘的建筑之中,用耳朵去感受它们的呼吸,它们的脉搏。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建筑的理解维度,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感知我周围的世界。
评分初读《建筑的声音》,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性读物,毕竟“建筑”二字本身就带着些许专业和距离感。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复杂的图纸,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诗意与人文关怀。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具观察力的艺术家,他笔下的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结构,而是饱含情感的生命体,它们在用各自的方式“发声”。我被那些关于“回声”的描述深深吸引,不同材质、不同空间的回声,仿佛承载了过去的人们的欢笑与泪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作者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建筑“声音”的对比,也极具启发性。古罗马斗兽场的残垣断壁所发出的悲怆低语,与现代音乐厅里悠扬乐曲所营造的共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共同诉说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我尤其喜欢作者描绘雨滴落在不同屋顶上的声音,金属的叮咚,瓦片的沙沙,石板的沉闷,每一声都带着独特的韵味,仿佛是大自然与建筑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无数种声音之中,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去倾听。它教会我如何用耳朵去感受建筑,用灵魂去理解空间。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声学的旅行,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曾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居民,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听懂”建筑的耳朵,能够捕捉到那些细微却动人的声音。
评分这本《建筑的声音》着实是一次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那些宏伟的建筑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故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甚至可以说,它以一种我未曾设想过的方式,将那些冰冷的钢筋水泥活了起来。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去描绘每一栋建筑所发出的“声音”。起初,我以为这仅仅是比喻,是某种文学手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所说的“声音”是如此真实,如此触手可及。它可能是古老城堡石墙在风中低语的沧桑,是现代摩天大楼玻璃幕墙反射阳光时发出的清脆鸣响,甚至是城市中心繁忙街道上,人们脚步声、车轮声交织而成的复杂乐章。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被遗忘的建筑的描绘,它们仿佛被时间遗弃,却仍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失落,那是一种寂静中的呐喊,一种无声的告白。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空间,每一次阅读,都仿佛与建筑本身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知识,更是关于人类与环境,与历史,与时间共存的哲学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我所生活的城市,我走过的每一条街道,我抬头仰望的每一栋建筑。它们不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拥有灵魂,拥有故事,拥有独特“声音”的生命体。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建筑、历史、城市以及生活本身充满好奇的读者。
评分《建筑的声音》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对声音不太敏感的人,更何况是去“听”建筑的声音。但这本书,用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建筑所能发出的无限可能。作者并非只是描绘物理上的声学现象,而是将建筑与历史、文化、人类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将古老城堡的石墙比作饱经风霜的老者,在风中低语着岁月的沧桑;他将现代玻璃幕墙的反射光比作清脆的乐音,闪耀着科技的进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回声”的解读,他认为每一个空间的回声,都记录着曾经发生的故事,承载着人们的情绪。这种将声音与记忆、情感联系起来的视角,是我从未有过的。我曾一度以为,建筑只是人类建造的物理空间,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更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历史的回声,是情感的容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去聆听那些无形的声音。这本书让我对“倾听”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用耳朵去接收声波,更是用心灵去感受世界。
评分还行,老隈的书内容重复太厉害
评分很经典的图书,非常的适合。囤了很多种。
评分书很不错,内容很感兴趣,很需要!送货速度很快的,包裹也完好。
评分质量还是过关了的
评分包装完整,物流速度也块,很好
评分包装很好,印刷不错,字体也十分清晰,无可挑剔。封面很喜欢喜欢,很好玩好玩,很棒的一本书
评分比想像中的书差了点,好贵,书的质量很一般,有点失望!
评分朋友介绍的这本书很好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更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