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

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德学 著
图书标签:
  • 抗美援朝
  • 战争史
  • 历史
  • 军事
  • 冷战
  • 中国人民志愿军
  • 朝鲜战争
  • 回忆录
  • 政治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87289
版次:2
商品编码:1216642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94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稀缺版本——《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珍贵性前所未有
随着图书出版审批日益严格,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出版难度将越来越大。对比目前同类书,《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角度新颖、内容详实,尤其是版本的稀有性更加衬托出了其珍贵性。

二、公信力强——《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学术性前所未有
《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作者齐德学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历史研究部副主任、主任、副部长,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少将,《毛泽东用兵真如神》总撰稿,出版《朝鲜战争决策内幕》《抗美援朝纪实》等多部著作,得到国内外亿万读者的认可。
2000年被央视《东方之子》栏目慕名专访。

三、史料揭秘——《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真实性前所未有
首次向读者展现国家重点保护史料——抗美援朝高层之间电报往来、作战决议和作战指示原文,以期zui大程度揭晓内幕:苏联为什么不出兵支援朝鲜,彭德怀为什么在第四次战役紧张进行时回京,中国军队高层之间是否争权夺利、互相排挤……

四、空前绝唱——《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奇迹性前所未有
作者字斟句酌,详述65个抗美援朝未解之谜,有针对性地回答了读者欲知而未知、求之而未得的问题——面对敌有我无、敌多我少、敌好我差,新中国这个刚刚成长起来的东方文明怎样与业已成熟的西方文明在战场上决一雌雄。

五、装帧精美——《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收藏性前所未有
《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内文采用极富活力的双色印刷,设计上的突破和与众不同将极易抓住读者眼球,成为同类书市场畅销的新宠儿。

内容简介

《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以问答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讲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各个细节,大到出兵决策、战役策略,小到数据勘误、武器分析,该书凭借详实可靠的文字、珍贵的历史图片,给读者还原一个全景、清晰的战争画卷,可以说是一部抗美援朝战史百科。本书内文采用双色印刷,图文并茂,集真实性、资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令读者的阅读畅快而又赏心悦目。

作者简介

齐德学,
现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
197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之后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担任军事历史研究部副主任、主任、副部长,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少将。
20集大型战争艺术主题片《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总撰稿,出版有《朝鲜战争决策内幕》《抗美援朝纪实》等多部军事历史著作,参与撰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等,发表论文多篇,被读者大量转载,其点击量和图书销量累积超过上亿人次。
2000年被央视《东方之子》栏目慕名专访。
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特邀军事顾问,2013年10月25日起该纪录片在CCTV10隆重推出,引起读者极大反响。

目录

第一部分 抗美援朝战争概况 01
抗美援朝战争是怎么回事及其重大意义//02
第二部分 朝鲜内战爆发和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 17
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18
美国为什么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侵入台湾海峡//30
美国为什么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略朝鲜 //37
“联合国军”由哪些国家军队组成//41
历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和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是谁//44
第三部分 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 49
东北边防军是怎么回事//50
谁最早对美军仁川登陆作出判断//55
美国当局为什么不顾中国政府警告,命令部队越过三八线北进//57
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60
以志愿军名义抗美援朝是谁建议确定的//66
高岗、林彪反对出兵抗美援朝吗//68
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是苏联压力的产物吗//72
苏联为什么不出兵支援朝鲜//79
抗美援朝战争在军事上的基本战略目标是什么//81
如何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字//84
第四部分 抗美援朝战争基本过程 87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差距有多大//88
美军优势武器装备在战场上是如何耍威风的//90
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给志愿军作战造成了哪些困难//94
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枪如何打响//104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为什么能一举将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106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第九兵团冻饿减员较大的原因是什么//110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是怎么回事//114
志愿军该不该越过三八线作战//118
彭德怀为什么在第四次战役紧张进行时回到北京//126
如何评价第五次战役//134
志愿军第一八○师遭受损失的原因是什么//140
是什么迫使美国调整朝鲜战争政策,同意停战谈判//144
停战谈判的焦点问题是什么//155
志愿军为什么计划第六次战役而又未实施//160
“零敲牛皮糖”是怎么回事//168
反“绞杀战”是怎么回事//171
坑道工事是怎么回事//182
反细菌战是中国方面的造假宣传吗//188
轮番作战和轮换作战是怎么回事//200
上甘岭战役是怎么回事//207
志愿军为什么进行反登陆作战准备//215
志愿军为什么进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221
志愿军为什么进行金城战役//227
年轻的志愿军空军是如何显身手的//233
志愿军炮兵在战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246
第五部分 战争和志愿军总体情况 251
抗美援朝战争有哪些基本特点//252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是如何控制朝鲜战局的//255
东北总后方基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261
抗美援朝运动是怎么回事//264
中苏联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274
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斯大林、金日成是什么关系//279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参战部队累计有多少//285
中国人民志愿军历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是谁//291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组织指挥体系是什么//310
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病故的志愿军师以上领导干部有多少 //314
第六部分 抗美援朝战争的结局和影响 319
为什么朝鲜战争开始于三八线又停在三八线附近 //320
抗美援朝战争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什么//323
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在军事上打胜了//330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335
为什么战争双方公布美军伤亡损失差距那么大//338
台湾问题没有解决是因为抗美援朝吗//340
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出现哪些第一次//342
朝鲜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出现哪些第一次//347
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军事思想有哪些新发展//354
抗美援朝战争使人民解放军作战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361
抗美援朝战争对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影响//366
抗美援朝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恢复和建设有什么影响//369
什么是抗美援朝精神//373
志愿军将领被授予将帅军衔的有多少//375
后 记 393

精彩书摘

苏联为什么不出兵支援朝鲜
1950年9月28日,仁川登陆的美军占领汉城,美军即将越过三八线北进。就在这一天,金日成主持召开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分析战争形势。政治局一致认为,军事形势是严峻的,汉城陷落后人民军已无力阻止美军越过三八线,也无力在三八线以北进行有效抵抗。如此,美军将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北朝鲜将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和军事基地。为避免这种局面出现,必须请求苏联和中国提供直接的军事援助。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了以金日成和朴宪永名义于9月29日致斯大林的求援信。这封信请求斯大林在敌军跨过三八线以北的时刻,直接出动军队给予朝鲜以援助,并说:“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请帮助我们在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志愿部队,对我们的斗争给予军事援助。” 斯大林于10月1日凌晨收到了这封信,但苏共中央没有接受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由苏联直接出动军队给予援助的请求, 认为对朝鲜最适宜的军事援助方式,是组建并派出国际“志愿部队”,而这支部队将由中国军队组成,需同中国商量。当日,斯大林致电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转毛泽东或周恩来,建议中国派部队援助朝鲜。苏联为什么不出兵支援朝鲜呢?
主要原因是苏联担心出兵支援朝鲜,与美国军队在朝鲜直接交战会由此引起世界大战。当时在国际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民主阵营,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已跃居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可一世,企图称霸全球。苏联是当时唯一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都怕出现直接军事对抗,都怕引起世界大战。两国之间也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所以美国当局命令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地面部队越过三八线北进时,特别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的军队不得跨进‘满洲’或苏联与朝鲜交界的地域,并且为了政策的缘故,在与苏联接壤的东北各省或在沿‘满洲’边境的地区,不得使用非朝鲜人的地面部队。”“苏联如果在三八线以南公开地或秘密地使用大部队,你应采取防御态势,不采取任何扩大事态的行动,并向华盛顿报告。如果你的部队在三八线以北作战,苏联使用了大量部队,你应采取同样的做法。你不能仅因目标区有苏联或中国共产党军队而停止在三八线以北的空军和海军行动。但是,如果苏联或中国共产党事先声明他们要重占北朝鲜的意图,并公开地或含蓄地发出他们的部队不应受到攻击的警告,你应立即请示华盛顿。”苏联怕美国怕得更多一点。这主要是苏联虽可与美国抗衡,但经济力量没有美国强大。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严重破坏,尚未完全恢复元气。而美国本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不是大战的战场,没有遭到大战的破坏,并且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
此外,美苏两国的战略重点都在欧洲,苏联比美国更担心其在欧洲的利益遭到损失,不会为了支援朝鲜而使自己在欧洲的利益遭到损失。
再有,虽然朝鲜也与苏联接壤,但两国接壤的边界线只在图们江出海口处有几十公里,并且苏联主要城市和工业基地都在国土的欧洲部分,朝鲜安危对苏联影响不大。而朝鲜与中国仅一江之隔,中朝边境有1000多公里,中国主要工业基地都在靠近中朝边境的辽东地区,朝鲜安危与中国的利益关系极大。因此,苏联建议中国组建志愿部队援助朝鲜。
后来经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军委聂荣臻代总参谋长与苏联驻中国军事总顾问多次协商,并经苏联政府和军方同意,在朝鲜战争中,从1951年第二季度开始,苏联也出动了空军到朝鲜清川江以北地区上空作战,掩护铁路运输。但这种出动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苏联飞机上使用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标志,飞行员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飞行服装, 说中国话,禁止使用俄语。


“零敲牛皮糖”是怎么回事
“零敲牛皮糖”是毛泽东为志愿军确定的作战指导方针,是打小歼灭战方针的形象比喻。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的作战,对美军和南朝鲜军采取战略或战役上大包围战术,企图一个战役歼灭美军或南朝鲜军一个师到几个师。但由于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使战役实施的结果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不能按战役意图完全或基本实现对敌军的包围,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第三次战役,志愿军的攻击目标主要是南朝鲜军,计划以6个军分左右两个纵队,在人民军3个军团配合下,计划歼其3个多师。战役实施的结果,只是实现了包围并歼灭南朝鲜军两个师中共3个团大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志愿军以11个军配属炮兵7个团又2个营,在人民军3个军团配合下,采取突破后两翼向中心迂回和正面突击相结合的部署,计划围歼“联合国军”共5个师又2个旅,其中美军3个师,英军、土耳其军各1 个旅。而战役实施的结果没能实现战役包围,只实现了10余股战术性的包围。
二是实现战役或战术的包围后则难以达成全歼。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战役、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东线的砥平里作战和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在西线三面包围了美第九军指挥的美第二师、第二十五师和土耳其旅全部,另美骑兵第一师和南朝鲜军第一师各一部。在东线将美陆战第一师大部和美步兵第七师1个多团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的3个点上。战役实施结果,虽予被围美军等部以歼灭性打击,但终因其占有武器装备优势而突出包围逃跑。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战斗,志愿军以6个团已将美第二师第二十三团及法国营团团压缩于砥平里,但是美第二十三团等依靠优势的武器装备顽强抵抗,志愿军围攻部队连续两个夜晚攻击,虽予美第二十三团等以重大杀伤,但未能将其歼灭。第三天,美军援兵赶到,20余辆坦克突入砥平里,同美第二十三团等会合,更增加了志愿军歼灭该部的困难,志愿军遂停止攻击,撤出战斗。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 志愿军实现的10余股战术包围,每股包围“联合国军”多者1个多团,少者2个连,但由于兵力火力弱,除少数几股全歼或大部歼灭外,有10股未能全歼,大部突围逃跑。
毛泽东总结志愿军五次战役作战的经验,于1951年5月26日致电彭德怀,提出了对美英军打小歼灭战的方针。毛泽东在这个电报中指出:
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这是因为美军在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志和自信心。为了打落敌人的这种自信心以达最后大围歼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现在我第一线有八个军,每个军歼敌一个整营,共有八个整营,这就给敌以很大的打击了。假如每次每军能歼敌两个整营, 共有十六个整营,那对敌人打击就更大了。如果这样做办不到,则还是要求每次每军只歼敌一个整营为适宜。这就是说,打美英军和打伪军不同,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的大包围,打美英军则在几个月内还不要实行这种大包围,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即每军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为对象而全部地包围歼灭之。这样,再打三四个战役,即每个美英师,都再有三四个整营被干净歼灭,则其士气非降低不可,其信心非动摇不可,那时就可以作一次歼敌一个整师,或两个、三个整师的计划了。过去我们打蒋介石的新一军、新六军、五军、十八军和桂系的第七军,就是经过这种小歼灭到大歼灭的过程的。我军入朝以来五次战役,已完成这种小歼灭战的一段路程,但是还不够,还须经过几次战役才能完成小歼灭战的阶段,进到大歼灭战的阶段。至于打的地点,只要敌人肯进, 越在北面一些越好,只要不超过平壤、元山线就行了。
27日,毛泽东在会见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尚未到职的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时,将上述打小歼灭战的方针形象地喻为“零敲牛皮糖”。
毛泽东关于打小歼灭战的方针,是根据战场上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特点,和志愿军作战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是符合战场实际的,是毛泽东关于打歼灭战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具体条件下的创造和发展。此后,由于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战线稳定,敌对双方都未再进行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但志愿军在阵地战阶段实施的带有进攻性质的战斗,都是贯彻打小歼灭战方针,零敲牛皮糖。
志愿军和人民军粉碎“联合国军”1951年夏季和秋季局部攻势后,10月底至11月底,志愿军第一线先后以7个军,共选择“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突出的、暴露的或较薄弱的26个阵地,攻击34次,攻克阵地21处,歼敌1万余人,巩固占领其中9个阵地。
1952年春,志愿军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形成规模后,即开始依托坑道工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挤占敌我中间地带和攻取“联合国军”突出的个别连、排阵地的作战活动,仅5月和8月,即挤占阵地20余处,扩展阵地面积30余平方公里。
至1952年8月底,正面第二线的坚固阵地工事也大体完成,加之装备有所改善和运输问题基本解决,为改善防御态势,促进谈判,志愿军以第一线7个军,于9月中旬至10 月底,进行了具有战役规模的全线战术反击作战,共选择“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60个阵地,攻击77次(其中人民军选择3个阵地攻击3次),几乎是攻则必克,攻则必歼,共歼敌2.7万余人,并巩固占领了其中17个阵地。毛泽东对战术反击作战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朝鲜战争。” 贯彻“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的方针,志愿军达到了消耗敌军力量,削弱敌军士气的目的,并且自身越战越强,越战越主动。
到1953年的金城战役时,志愿军一举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坚固阵地,歼灭其4 个师大部,已经过渡到能打战役规模的歼灭战了。

反“绞杀战”是怎么回事
反“绞杀战”,是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以后,志愿军空军、高射炮部队、铁道抢修部队及其他后方部队在朝鲜军民支援下,粉碎美国为首“联合国军”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空中封锁战役,保障交通运输,而进行的斗争。
美军依靠其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始终将轰炸破坏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后方,作为其整个侵朝战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前期,美军欺负志愿军没有空军和极为缺乏地面防空武器,因此其空军活动肆无忌惮,极为疯狂,整个朝鲜上空成了他们任意肆虐的“自由王国”。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以后,“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为配合谈判,对志愿军和人民军施加军事压力,在命令其地面部队于8月18日发起夏季攻势的同时,也命令其空军(包括海军的飞机)发动了大规模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运输系统为主要目标,集中其在远东的全部轰炸机和绝大部分战斗轰炸机,在战斗截击机掩护下,每日出动数百架次至上千架次,对朝鲜北方铁路分区分段进行毁灭性轰炸,并派有专门的巡逻飞机,在夜间追打铁路和公路上的运输车辆。计划以90天时间摧毁朝鲜北方铁路系统,“尽可能做到使其铁路运输陷于完全停顿的地步”。企图以此来“窒息”志愿军前方部队,在谈判中接受他们提出的无理条件。美国空军将这次“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称为“绞杀战”。
9~12月,美国空军集中轰炸破坏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的铁路。在地图上,这一地区的铁路近似于三角形,因此,这一地区铁路被称为“三角铁路”,是朝鲜北方铁路咽喉地段。据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统计,9~11月,美国空军对三角铁路的轰炸,逐月加剧。9月出动飞机3027架次,破坏线路和车站648处次,破坏桥梁57座次;10月出动飞机4128架次,破坏线路和车站1336处次,破坏桥梁53座次;11月出动飞机8343架次,破坏线路和车站1937处次,破坏桥梁77座次;12月略有减轻,但仍出动飞机5786架次,破坏线路和车站1697处次,破坏桥梁101座次。三角铁路总长为180公里,只相当于当时志愿军和人民军管区可用铁路960公里的近1/5,而遭受破坏的数量却占管区被破坏总数的50% 以上。4个月中,美国空军在这一地区投弹63515枚,合31755吨,平均每公里落弹350余枚,合170余吨。
本来志愿军没有空军掩护和运输能力弱,战场运输就相当困难,而7月下旬至8月底,朝鲜暴发了40年来罕见的特大洪水,铁路桥梁被冲毁94座次,朝鲜北部清川江、大同江和沸流江上的主要铁路桥梁均被冲坏,处于全面不能通车状态,公路桥梁被冲毁50%。在这种情况下,美军空军发动“绞杀战”,无疑使志愿军运输是雪上加霜,造成了志愿军运输的极大困难。9月初,志愿军前线部队出现饿饭现象,并且冬寒将至,棉衣尚未运到。9月7日,彭德怀在给聂荣臻的电报中有一段话反映了前方的困难:“早晚秋风袭人,战士单着,近旬病员大增,洪水冲,敌机炸,桥断路崩,存物已空,粮食感困难,冬衣如何适时运到,在在逼人,马克思在天不灵,望兄良策教我。”当时计划的第六次战役一再推迟发动,这是重要原因之一。能不能战胜美军的空中封锁,根本解决战场运输问题,扭转运输补给一直被动的状态,成了志愿军能否坚持胜利作战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中央军委把志愿军能不能有饭吃,一直作为能否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战略问题来解决的,对志愿军后勤保障极为关心。政务院总理、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来,亲自过问和解决志愿军战场运输问题。正如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所讲的,“整个后勤工作,当时都是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关怀下进行的”。“恩来同志对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费尽了心血,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接到彭德怀9月7日给聂荣臻的电报前,8月下旬,以洪学智为司令员、周纯全为政治委员的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以贺晋年为司令员、张明远为政治委员的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即采取了紧急抢修、抢运措施。同时建议增加防空力量和铁路抢修力量。中央军委同时命令志愿军空军以师为单位,以安东地区的机场为基地,出动作战,掩护平壤以北朝鲜境内的铁路运输和机场修建。
9月,中央军委已判明美军“绞杀战”的企图(当时尚不知美军对朝鲜北方铁路的大规模轰炸称为“绞杀战”),指出:“敌人对我铁路轰炸是作为战略企图来打算盘的,”“窥其企图,一为在军事上造成我持久作战的困难;二为配合开城谈判对我施用压力。”在接到彭德怀的电报后,中央军委为解决运输问题又作出几项重要决策,并派军委运输司令员吕正操到沈阳专门主持召开运输会议,具体研究解决战场运输问题措施。
9月15日,聂荣臻复电彭德怀,告知:除吕正操已去东北参加运输会议,负责具体解决朝鲜的抢修、抢运等问题,一二日内即可将结果电告外,军委决定:1.充实铁道兵团,现已拨补新兵9000人,另临时配属5个新兵团;2.保证桥梁材料,现已将修建黄河铁桥30孔北运入朝,从苏联订购的桥梁材料9月20日前可到2000余吨,10月初还可到一批,用于朝鲜铁路桥梁抢修;3.加强倒运力量,除已商东北在朝民工延期换班外,各渡口须就地编筏抢渡;4.加强铁路及江桥防空力量,已令空军出动作战,另苏联有1个高炮师到清川江桥附近。
9月24日,中央军委致电彭德怀,决定在朝鲜境内划分4个防空区,由志愿军指定在朝鲜的高炮部队专门负责掩护铁路运输。
9月26日,聂荣臻致电彭德怀,告沈阳运输会议决定的各种事项。除军委已决定的事项外,会议根据周恩来指示,决定正待入朝的特种兵部队缓运入朝,并减少弹药和杂品的运输,主要保证粮食、被服和汽油的运输,将原计划9月下半月至10月底一个半月时间内,运过清川江志愿军第四季度所需物资不少于10000车皮,压缩至不得超过7000车皮。运输会议决定所有车皮增载1/10,多用装载40吨的大型车皮,并改善包装办法;铁路抢修,尽量就地取材,节省运输车辆,抢运急需物资;建议统一运输指挥,由联合运输司令部统一下达运输命令,组织联勤,统一调配物资;由联合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兼铁路管理总局局长刘居英统一布置落实。
从此,志愿军后方部队全面展开了反“绞杀战”斗争。
12月,根据反“绞杀战”斗争的需要,经中朝双方协商批准,组成了以刘居英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隶属于以贺晋年为司令员的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统一指挥、协调朝鲜北方铁路系统的抢修、运输和高炮部队的对空作战。

前言/序言


《东方战场:黎明前的风暴》 内容简介 1950年6月25日,一个沉寂了许久的东亚大陆,被一声炮响打破了宁静。这不是一场寻常的冲突,也不是一次简单的边境摩擦,而是预示着一场席卷整个亚洲,甚至牵动全球格局的宏大战争的序幕。本书《东方战场:黎明前的风暴》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深入剖析这场奠定新中国国际地位,也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版图的伟大斗争的缘起、进程与影响。 我们的叙事将从朝鲜半岛这片土地上早已存在的历史矛盾与民族分裂的根源说起。我们将追溯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以及这种对立如何渗透进朝鲜半岛,将其撕裂成南北两个互相对峙的政权。金日成与李承晚,两位领导人各自的政治抱负、对统一的渴望,以及他们背后两大阵营的战略考量,共同编织了战争爆发的最初线索。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更是两大超级力量博弈的缩影。 接着,我们将详细描绘1950年6月25日那一天,以及随之而来的朝鲜人民军闪电般的南下攻势。读者将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下,战局瞬息万变的紧张与惊愕。战前双方的实力对比,战术运用,以及意想不到的开局,都将一一呈现。我们不会回避战争的残酷性,更不会回避其中蕴含的战略智慧与战场上的英勇牺牲。 然而,朝鲜战争绝非仅仅是朝鲜半岛的内战。书中将着重分析,在战争爆发的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是如何迅速介入,并在仁川登陆这样的“奇袭”中扭转战局。我们将探讨仁川登陆背后的军事决策过程,以及它对整个战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入分析,在联合国军节节胜利,甚至逼近鸭绿江的危急时刻,新中国是如何在慎重权衡国家安全、国际政治以及国内发展的前提下,毅然决然地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 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细致梳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背景、动员过程、以及出兵前的艰难抉择。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政治家们的深谋远虑,更是普通战士们朴素的家国情怀和为保家卫国而甘愿献身的壮丽情景。我们将一同回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志愿军如何跨过鸭绿江,面对拥有绝对空中和技术优势的强大敌人,以“小米加步枪”的原始装备,发起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反攻。 从第一次战役的初露锋芒,到第二次战役的战略反击,再到随后的三次、四次、五次战役的反复拉锯,本书将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生动还原战场的真实面貌。读者将深入了解志愿军是如何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以运动战、穿插战、伏击战等方式,与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周旋。我们将重点分析一些经典的战役,例如长津湖战役的严酷与悲壮,上甘岭战役的坚守与反击,以及云山战役、汉江南岸战役等,从中展现志愿军战士们的钢铁意志和高超的军事素养。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战争期间,双方的后勤补给、空中优势的争夺、以及在严寒、饥饿、疾病等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下,志愿军战士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我们将着眼于战争中的细节,例如“冰雕连”的悲壮,以及战士们在缺乏弹药和物资的情况下,如何依靠信念和勇气坚持战斗。 战争的进程并非线性。本书将仔细分析,在战局陷入僵持之后,为何会开启漫长而艰苦的板门店谈判。我们将还原谈判桌上风云变幻的较量,揭示双方在主权、军事分界线、战俘遣返等问题上的激烈争执。谈判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休会,都充满了政治智慧与战略博弈。 《东方战场:黎明前的风暴》不止于战争本身。我们将深入剖析这场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朝鲜的南北分裂因此被固化,两国人民至今仍承受着战争遗留的伤痛。同时,本书也将聚焦这场战争对东北亚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巨大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巩固了其在亚洲的地位,也为中国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它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力量。我们将探讨“抗美援朝”是如何成为新中国崛起道路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对于美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失利,对其全球战略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也引发了对其在亚洲政策的反思。它暴露了美国军事机器的局限性,也加速了冷战格局的演变。 而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最激烈的一次“热战”,它加剧了东西方阵营的对峙,也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的走向。本书将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审视这场战争在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应,包括军备竞赛的升级,以及新的军事同盟的形成。 本书的写作宗旨,在于以史为鉴,还原历史的真相,不回避其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我们希望通过对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呈现,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沉重代价。我们也将通过对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的描写,传递出民族精神的力量,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担当与牺牲。 《东方战场:黎明前的风暴》,将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深刻旅程,一次对那个时代英雄儿女的深情回望,一次对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的全面解读。它将带你走进真实的战场,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理解那场战争的真正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便被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所吸引。它并未止步于对战役进程的宏观梳理,而是深入挖掘了战争背后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乃至文化层面的互动。作者仿佛是一位细致的解剖师,将这场波澜壮阔的冲突,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密的剖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国际关系演变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不仅仅提及了几个主要参战国之间的官方立场,更深入地探讨了各国国内的政治博弈、民众情绪的流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和结果。例如,在分析某次重要决策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个领导人的英明或失误,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决策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以及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力。此外,书中对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物资的短缺到文化的冲击,再到心理的创伤,都触及到了真实的痛点。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得这场宏大的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立体和饱满。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社会学考察。它让我看到了战争并非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一场多重力量交织、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的复杂事件。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枚被精心打磨过的古老铜币,一面是战火纷飞的壮阔史诗,另一面则是普通士兵跌宕起伏的命运。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和泥土的气息。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鲜活的人物呈现在我眼前。他们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那些年轻的战士,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理想,义无反顾地踏上异国的土地,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也有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我看到了他们在寒冬中裹着单薄的军装,啃着冰凉的干粮,却依然不屈地向前冲锋的场景。他们的微笑,他们的泪水,他们的呐喊,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有不少关于战场细节的描写,从火炮的轰鸣到坦克的碾压,从冲锋的号角到伤员的呻吟,都生动得仿佛发生在昨天。我甚至能想象出战士们在黑暗中互相依靠取暖的画面,以及他们在胜利的曙光中,疲惫却骄傲的面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的战术,那些在绝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都让我对这场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洪流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汇聚而成,每一个参与者,无论身份高低,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篇章。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犹如在迷雾中探索,每一次的翻阅都带来新的发现和思考。作者的文字风格颇具匠心,既有史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战争背后复杂人性刻画所深深吸引。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英雄或反派,而是展现了他们在战争洪流中的挣扎、抉择以及无奈。我看到了一些平时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它们如同珍珠一般,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作者一一拾起,串联成一条条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更是入木三分,让我能够理解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动机与行为。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某些情节的残酷而感到心痛,但更多的是,我被那些在绝境中闪耀的坚韧和勇气所感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充满了偶然性与必然性,而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轨迹。它促使我去反思,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微小的个体,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真实情感。

评分

拿起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门后展现的是一幅幅充满张力的画面。作者似乎拥有穿越时空的视角,能够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一一呈现。我被书中对战役策略的分析所折服,那种严谨的逻辑和周密的考量,让我不禁感叹战争的复杂性。书中对于不同战术的运用、兵力部署的调整,以及关键时刻的决策考量,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读到此处,我仿佛化身为一名参谋,在沙盘上反复推演,体会着每一次调兵遣将的慎重与决断。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未将战争描绘成一场单方面的胜利或失败,而是呈现了其间跌宕起伏的过程,以及无数充满智慧的博弈。其中对情报战、心理战等非传统作战方式的描写,也为本书增添了不少色彩。我看到了在炮火硝烟之外,另一场无声却同样激烈的较量在进行。这本书让我对“战争”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枪炮与鲜血,更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是策略与意志的碰撞。它促使我去思考,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那些精妙的谋划和出人意料的转折,是如何最终书写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讲故事者,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我拉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书中对战争场景的描绘,细腻到每一个感官的触动。我仿佛能听到子弹呼啸而过的尖啸,闻到硝烟弥漫的刺鼻气味,感受到泥泞战场的湿冷,甚至尝到嘴中干粮的粗糙。那些人物的对话,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朴实和真挚,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弦。我看到了战士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然不忘相互鼓励,用一句句温暖的话语驱散严寒。我看到了他们在战火纷飞中,依然坚守着对家国的信念,用一次次英勇的牺牲,捍卫着民族的尊严。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是如何如此耀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信仰、关于牺牲的书,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京东商城,值得信赖!

评分

女生也可以当掂勺大厨了!

评分

暂时只有黑色哈!

评分

看书速度没有买书速度快,促销活动又买了一摞

评分

每个月都会来转转,收上几本书。这次的书不错,包装完好,没有破损与污渍。——【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况就有了巨大的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入你的灵魂,沉淀成你的智慧和情感,他会体现在你的谈吐举止里,体现在你的气质中,体现在你的心态上,只要一个触动点,就喷薄而出。】相对于国外,中国的书籍确实便宜,一顿饭的价钱可能买来的就是别人毕生的成果。所以,为了自己投资,永远都不存在买书是浪费这个问题。

评分

价格很便宜

评分

不错,一直用这个,效果很好,推荐给大家,好东西一起分享

评分

特价满减购买特价满减购买

评分

一本书只不过是所有书籍中平平常常的一册,直至找到它的读者的那一刻起,才会产生那种任何人都无法破译的美丽和神秘。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一个人之所以要买某部书,最好也最明显的理由便是:买了会比没买开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