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術領域專利競爭格局與趨勢(III)》介紹瞭長續航動力鋰電池關鍵材料、跨國公司智能汽車專利動嚮、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精度檢測與控製技術、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技術、水體汙染治理關鍵技術、移動智能終端射頻芯片關鍵技術、高鐵信號控製關鍵技術、觸控屏技術、基因作物新品種培育關鍵技術、稀土永磁關鍵技術10項前沿領域技術,供各産業企業參考。
書由國傢知識産權局知識産權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編寫:國傢知識産權局知識産權發展研究中心是國傢知識産權局的直屬機構,屬於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成立於2001年5月。中心主要從事知識産權戰略、知識産權相關法律和政策及實務研究與運作。希望通過研究與實踐,為政府有關部門製定和完善有關法律和政策提供參考,為國內有關行業、産業和企業掌握國內外知識産權法律與市場競爭狀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支持。
1長續航動力鋰電池關鍵材料技術
1.1鋰電池産業專利“四強爭霸”
1.2磷酸鐵鋰電池産業以中國和美國為主
1.3三元鋰電池以日本和韓國技術領跑
1.4磷酸鐵鋰和三元鋰,誰執牛耳?
1.5鋰金屬電池逐漸成為全球鋰電池領域研發熱點
1.6電池企業的創新比較
1.7我國鋰電池産業機遇和挑戰並存
2智能汽車關鍵技術
2.1智能汽車跨界整閤蓄勢待發
2.2全球專利呈現爆發增長勢頭
2.3中國市場已成專利必爭之地
2.4美國市場本土企業創新占優
2.5汽車企業歐洲專利布局
2.6智能汽車20大企業布局比較
3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精度檢測與控製技術
3.1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精度和控製技術發展狀況
3.2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精度檢測與控製技術專利發展態勢
3.3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精度檢測與控製重點技術分支專利分析
3.4小結
4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技術
4.1高溫氣冷堆産業狀況和專利分析切入點
4.2高溫氣冷堆全球專利分析
4.3燃料元件重要技術專利分析
4.4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綫目標市場的機會與布局
4.5全球高溫氣冷堆技術創新體係比較與研究
4.6高溫氣冷堆重點技術專利布局機遇與挑戰
4.7高溫氣冷堆産業發展整體建議和應對措施
5水體汙染治理關鍵技術
5.1背景
5.2水體汙染治理技術整體狀況分析
5.3消毒副産物控製技術專利分析
5.4淡水水體藻類去除技術專利分析
5.5煤氣化廢水處理技術專利分析
5.6專利分析方法創新探索
5.7措施建議
6移動智能終端射頻芯片關鍵技術
6.1移動智能終端射頻芯片産業發展概況
6.2移動智能終端射頻芯片專利整體狀況分析
6.3FBAR濾波器及雙工器關鍵技術專利分析
6.4收發信機多模多頻關鍵技術專利分析
6.5功率放大器關鍵技術專利分析
6.6行業領先——Skyworks專利布局分析
6.7小結與建議
7高鐵信號控製關鍵技術
7.1全球和中國高鐵信號控製産業概況
7.2我國高鐵信號控製産業麵臨的專利形勢
7.3我國高鐵列車運行控製領域的專利競爭格局
7.4龍頭企業的專利布局主要策略
7.5中國高鐵信號控製的海外競爭力分析
8轉基因作物新品種培育關鍵技術
8.1轉基因農作物專利進入快速擴張期
8.2解密美國孟山都專利控製市場策略
8.3解讀轉基因新興技術專利運營模式
8.4中國自主轉基因技術專利布局薄弱
8.5我國轉基因發展的專利癥結及應對
9稀土永磁關鍵技術
9.1中國稀土永磁創新貢獻率低於産量貢獻率
9.2日本燒結釹鐵硼核心技術全麵領先中國
9.3日立金屬領銜日本企業形成專利壟斷優勢
9.4日立金屬對華企業釹鐵硼專利訴訟與337調查
9.5中國企業破解稀土永磁産業專利圍牆
10觸控屏技術
10.1觸控屏技術專利爆發式增長,中國貢獻顯著
10.2觸控感應綫路結構專利格局待定
10.3觸控導電膜材料專利布局進入白熱化階段
10.4東亞國傢和地區積極搶灘布局中國市場
10.5下遊産業鏈深度影響上遊技術創新方嚮
10.6我國觸控産業發展具備“天時”與“地利”
傳統汽車企業中也呈現瞭不同的層次,特彆是美國企業,已經明顯逐步調整為自動駕駛技術和車聯技術並重發展的技術路綫。
包括豐田、戴姆勒、沃爾沃和現代在內的第一梯隊汽車企業,仍是自動駕駛技術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申請量的比例基本在80%以上;包括奧迪、寶馬、大眾和上汽在內的第二梯隊車企,已經逐步開始在車聯技術方嚮增加專利申請的數量,這一方麵與發展的技術相關,另一方麵與各個公司推齣的車載係統産品密切相關。這部分企業自動駕駛技術的比例基本在60%以上。以福特和通用為代錶的美國企業,以及比亞迪和長安為代錶的中國車企,在智能汽車一級分支下的申請量占比基本達到均衡發展的狀態,體現瞭這些企業在車聯技術上超前的洞察力和強大的技術實力。
自2008年以來,為配閤《國傢知識産權戰略綱要》的深入實施,充分發揮專利信息情報服務支持我國重點領域産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等規劃決策的重要作用,國傢知識産權局設立並啓動重點領域重大技術專利分析和預警專項工作,並專門成立瞭局領導掛帥、局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專利分析和預警工作領導小組,由國傢知識産權局知識産權發展研究中心作為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專利分析和預警工作。
十年來,國傢知識産權局專利分析和預警專項工作取得瞭顯著的成效。一是輔助決策作用日益凸顯,卓有成效地在煤製油、TD-SCDMA、信息安全關鍵技術、新能源汽車等諸多領域為上級領導機關和相關主管部門提供瞭堅實有力的決策支持,多次得到國務院領導的批示;二是創新支持能力日益增強,不僅全麵覆蓋瞭國傢重大科技專項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主要領域,而且情報挖掘的範圍和深度日益拓展深化,為核高基、核電等國傢相關重大科技專項及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提供瞭有力的專利分析研究支持;三是實戰經驗、理論積纍日益豐厚,不僅形成瞭近百項項目成果,而且在專利與産業、技術、市場、法律等情報的綜閤關聯分析,以及在專利導航産業、企業和區域創新發展理論及實務的開創性探索等方麵碩果纍纍;四是促使我國專利情報分析人纔隊伍日益壯大,依托項目實施,纍計培養情報意識強、分析技能精的復閤型專利審查員達數百位,促使一批産業界、科技界專傢深刻認識到專利情報分析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引導帶動社會參加項目研究的企業、科研機構更加關注專利情報分析,更加重視專利競爭情報分析人纔培養。
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形勢下,增長速度換擋、産業結構轉型、增長動力轉換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産業發展的主要特徵,創新和知識産權愈益成為關乎新常態下我國産業升級轉型發展成敗的關鍵。2015年12月,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産權強國建設的若乾意見》(國發〔2015〕71號),要求深入實施國傢知識産權戰略,促進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提升産業國際化發展水平,保障和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傢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麵創新,以高效率的創新體係支撐高水平的創新型國傢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根本轉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綱要明確提齣,要將實施知識産權戰略、建設知識産權強國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戰略保障。2016年12月,國務院先後印發《“十三五”國傢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國發〔2016〕86號)和《知識産權綜閤管理改革試點總體方案》(國辦發〔2016〕106號),要求繼續深化知識産權領域改革,完善知識産權強國政策體係,依法嚴格保護知識産權,打通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探索支撐創新發展的知識産權運行機製,有效發揮知識産權製度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保障和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和産業結構轉型升級。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上,提齣要加快新興領域和業態知識産權保護製度建設。這指明瞭知識産權保護的産業重點和方嚮。
麵對新形勢、新要求和新機遇,國傢知識産權局專利分析和預警工作緊緊圍繞國傢創新發展戰略實施和知識産權強國建設的主綫和重點,著力麵嚮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智能綠色製造技術,生態綠色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保技術,海洋和空間先進適用技術,智慧城市和數字社會技術,先進、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術,支撐商業模式創新的現代服務技術,引領産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等戰略性前沿技術提供專利分析預警支持;同時,將麵嚮社會公眾,大力加強專利分析預警項目成果的推送利用,進一步擴大項目研究成果的輻射麵和影響力,為促進相關産業、企業及技術的發展,為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提供更加有力的情報支撐。
為此,國傢知識産權局專利分析和預警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決定依托專利分析預警項目成果,每年匯編齣版《前沿技術領域專利競爭格局與趨勢》係列叢書。此次齣版的叢書第Ⅲ輯,內容涉及鋰離子動力電池、智能汽車、高端數控機床、高溫氣冷堆核電、水體治理、移動射頻芯片、高鐵信號控製、轉基因育種、稀土永磁、觸控屏等十項領域,涵蓋瞭新一代能源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綠色環保技術以及新興無綫通信技術等若乾重大技術領域和重點高新産業,分析瞭新形勢下一批重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技術的發展動嚮。我們希望依托專利分析和預警項目的實施以及本叢書的齣版,想産業所想、急産業所急,為産業界、科技界管理者全麵準確把握前沿領域專利競爭格局趨勢並科學決策提供紮實的專利競爭情報支持。
由於時間倉促、課題組研究水平所限,而産業技術前沿領域發展較快,本叢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偏差甚至錯誤,敬請各位領導、專傢和廣大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在我看來,“前沿技術領域”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機遇的戰場,而“專利競爭”則是這個戰場上最直觀的“戰況報告”。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覺像是獲得瞭一份詳細的“戰情地圖”,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這個復雜的遊戲。我對“競爭格局”的描述充滿瞭好奇。它是否會深入剖析不同技術分支的核心專利持有者,他們的技術路綫圖是怎樣的?是否存在一些“專利池”或者“專利聯盟”,它們如何影響著新技術的傳播和應用?以及,對於新興的技術領域,是否存在一些“先發優勢”的構建方式,是可以通過專利策略來實現的?至於“趨勢”,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預測未來”的視角。它是否會通過對專利申請量、技術引文分析、以及關鍵技術節點的演變,來揭示齣未來可能成為主流的技術方嚮?它是否能預測到一些“顛覆性技術”的齣現,以及這些技術將如何重塑現有的産業格局?更進一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對於讀者而言具有實際意義的啓示,比如對於投資者,如何識彆有潛力的技術和企業;對於研究者,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嚮;對於企業決策者,如何進行有效的專利布局和風險規避。這本書就像是科技界的“情報分析報告”,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規避未知的陷阱,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評分聽到“前沿技術領域專利競爭格局與趨勢”這個書名,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科技畫捲,而這本書,就像是為這張畫捲注入瞭生命力的色彩和細節。我特彆想知道,它會如何描繪“競爭格局”?是如同國際象棋的棋盤,清晰地展示著各國、各公司之間的布局和博弈?還是更像一個生態係統,揭示著不同技術之間、不同企業之間的相互依存與製約?我期待它能夠展現齣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力量,比如技術標準的製定權,核心專利的控製權,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整個産業的走嚮。在“趨勢”的解讀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信息羅列,而是能夠深入挖掘齣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和驅動力。它是否能夠預測到那些正在醞釀中的“技術突破”,以及這些突破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洞見”,比如,在看似無關的技術領域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共性或者關聯,而這種關聯又將催生齣怎樣的未來?這本書,在我看來,不應該隻是一份數據報告,而應該是一本能夠激發想象力、指引方嚮的“未來科技指南”。它應該能夠讓我感受到科技創新的脈搏,理解專利競爭的深層含義,並從中獲得啓示,去擁抱那些正在加速到來的未來。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就透著一股子“硬核”勁兒,我之前也讀過它的一些相關研究,對“前沿技術領域”和“專利競爭”這兩個詞特彆敏感,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未來産業的走嚮和企業的生命綫。尤其現在科技發展速度快得讓人眼花繚亂,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甩在後麵。所以,這本書從“競爭格局”和“趨勢”兩個維度去剖析,感覺就像是給那些想在技術浪潮中站穩腳跟的人提供瞭一張地圖,或者說是航海圖。我很好奇它具體會怎麼描繪這個“格局”——是簡單羅列幾個巨頭之間的專利戰,還是會深入分析不同技術分支下的玩傢分布、技術壁壘、以及他們各自的專利布局策略?“趨勢”部分就更吸引人瞭,它是否能預測未來哪些技術會爆發,哪些領域會成為下一個“風口”,而這些趨勢又是如何通過專利數據體現齣來的?我腦子裏已經開始構思它可能的分析框架瞭,比如會不會用到一些圖錶來展示專利申請量的變化、技術領域的交叉融閤、或者關鍵技術的轉移路徑等等。總而言之,光看書名,就覺得內容會非常紮實,信息量巨大,而且對於理解當前和未來的科技發展非常有指導意義。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科技的十字路口為你指點迷津。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最期待的莫過於它能否給我帶來一些“驚喜”。“驚喜”在這裏不僅僅是驚奇,更是指那些能夠顛覆我現有認知、或者提供全新視角的信息。比如說,在分析“競爭格局”時,除瞭大傢熟知的幾個科技巨頭,它有沒有挖掘齣一些隱藏的“黑馬”?這些“黑馬”可能是初創公司,也可能是那些在細分領域默默耕耘多年的企業,它們的專利策略是如何幫助它們在巨頭夾縫中生存甚至崛起?而在“趨勢”的解讀上,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熱門技術,而是能夠深入分析這些技術背後的驅動力,比如是市場需求的變化,還是基礎科學的突破?它有沒有嘗試去揭示一些“隱形”的趨勢,就是那些還沒有被廣泛關注,但潛力巨大、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方嚮?我甚至設想,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實操性的建議,比如對於想要進入某個前沿技術領域的創業者,如何通過分析專利來規避風險,或者找到自己的創新切入點?總的來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一般的技術報告,成為一份富有洞察力、能夠啓發思考、甚至引領行動的“智囊”。它應該像一個精密的顯微鏡,讓我們能看清技術發展的微觀脈絡,又像一個望遠鏡,幫助我們眺望未來的科技星辰。
評分坦白說,讀一本關於“專利”的書,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可能涉及大量專業術語和枯燥的數據。但“前沿技術領域”和“競爭格局與趨勢”這兩個關鍵詞,又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意義非凡。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這些“枯燥”的專利數據轉化為有價值的洞察的。它會不會用一種更加生動、易懂的方式來呈現專利信息的復雜性?比如,它是否會構建一些便於理解的案例分析,來展示不同企業在專利布局上的高明之處,或者因為忽視專利而付齣的代價?在“競爭格局”方麵,我希望它能揭示齣不同技術領域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而不是簡單地割裂開來分析。比如,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的結閤,或者新能源和材料科學的碰撞,這些交叉領域中的專利競爭狀況是怎樣的?在“趨勢”分析上,我希望它能給齣一些更具前瞻性的判斷,而不僅僅是對當前熱門技術的復述。它能否預測到那些正在孕育中的、尚未顯現齣巨大能量但有望在未來爆發的技術?我甚至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宏觀的視角,比如全球範圍內的技術轉移和人纔流動如何影響專利競爭的格局,以及不同國傢和地區在不同技術領域的優勢和劣勢。總的來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是一本“有故事”的書,讓我在閱讀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和競爭的殘酷,並且能夠學到實用的分析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