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民军队建设》首次全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生动历程和光辉成就,是一部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献礼之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尤其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指引着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书写了辉煌而壮阔的历史篇章,也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定能续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作者简介
蒋乾麟,曾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现任南京政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全军教学工作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军事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目录
导论 结合与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民军队建设
第一章 战争与革命: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人民军队建设(上)
一、播火井冈:正确道路的选择与人民军队的初建
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
2.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探索
3.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成长发展
二、游击敌后:战略方针的转变与抗日力量的壮大
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
2.人民抗日武装的建设
3.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三、经略天下:军队建设的跃升与军事斗争的辉煌
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
2.人民军队全面建设的跃升
3.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二章 建设与备战: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人民军队建设(下)
一、建设强大的国防军:执政条件下军队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1.毛泽东关于建设强大国防军的思想
2.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历史性成就
3.“以我为主”原则的确立以及对人民军队建设的影响
二、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备战状态下军队建设的曲折发展
1.“准备打仗”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备战整军”方针与人民军队建设
3.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斗争
1.抗美援朝战争
2.保卫共和国的斗争
第三章 新判断与新思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与人民军队建设
一、一个判断引领转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1.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2.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3.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二、一个方针贯彻始终: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1.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新发展
2.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3.捍卫国家主权的军事斗争
三、一个目标统领建设: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1.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2.中心是解决现代化的问题
3.提高军队建设的正规化水平
四、一条道路执着前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1.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
第四章 新变革与新跨越: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与人民军队建设
第五章 新使命与新发展: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与人民军队建设
第六章 新目标与新征程: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与人民军队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民军队建设》:
3.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成长发展
在中国革命史上,1927年是一个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年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屈服、沉沦,而是如后来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在中国的广大区域内,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年间,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人民军队,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自1927年秋至1928年上半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八七会议精神,各地党组织发动领导了250多次武装起义,地域遍布大江南北湘鄂粤赣等14个省的200多个市县,发动了近100万群众和数万革命部队。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在井冈山根据地坚持斗争,成为全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一面旗帜。与此同时和稍后,各地武装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也先后转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经过近三年的艰苦斗争,到1930年夏初,红军游击战争已在全国20多个地区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正规部队发展到10多个军,总兵力近7万人,加上地方武装则有10万之众。红军上山下湖,深入广大农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约7万人,并建立起井冈山、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湘赣、湘鄂赣、赣东北、右江等10多块革命根据地和较大的战略区。毛泽东总结道:“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其他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斗争,建立起规模不等的根据地或游击区。在战火中诞生的红军,又在战火的淬炼中完成了战略基地的初步创建,初步实现了战略展开。从1930年夏至1932年春,红军得到进一步发展。前面提到,中共中央适时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红军开始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组织形式和作战形式发生重大变革,正规化建设由此起步。主要战略区的红军先后整编,主力部队合编为正规军团,建立了方面军和军团,主要有赣南闽西苏区的红一军团[由红四军、红六军(后改称红三军)、红十二军合编而成]、湘鄂赣苏区的红三军团(由红五军、红八军以及新建立的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合编而成)、湘鄂西苏区的红二军团[由湘鄂边的红四军(后改称红二军)与鄂西的红六军合编而成]等,以及由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合编而成的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对各地红军和根据地发动了连续不断的“围剿”。红军在苏区人民的支持下,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累计歼敌约20万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并且在“十六字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为指导的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如是评说:“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
……
《长征:一部红色史诗与现代中国的基因》 简介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画卷中,长征无疑是最为耀眼、最能激荡人心的一章。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淬炼,一种革命意志的升华,一部塑造了现代中国基因的伟大史诗。本书《长征:一部红色史诗与现代中国的基因》将深入剖析长征的宏大叙事,从历史、军事、政治、社会、文化乃至精神层面,全面解读这场举世闻名的战略转移如何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道路选择与发展方向。 第一章:历史的洪流与黎明的曙光——长征前的中国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割据下,中华民族濒临灭亡的边缘。然而,在绝望之中,孕育着希望的火种。我们将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曲折历程,探讨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局限,分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本章将重点梳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为即将到来的伟大长征积蓄了革命力量和思想准备。我们将探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南昌起义的枪声,秋收起义的探索,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这些早期的探索和斗争,为长征的发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 第二章:战略转移的序曲——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与战略抉择 本书将详细考证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整个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国民党军队凭借其优势兵力和先进装备,如何步步紧逼,给中央苏区带来了严峻的生存危机。同时,本章也将深刻剖析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在军事战略上的分歧与斗争,特别是“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如何导致了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损失。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详细阐述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的艰难决策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上的退却,更是对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次重大抉择。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现出当时红军将士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绝境中为保存革命火种而做出的悲壮决定。 第三章:万里征途的惊涛骇浪——艰难跋涉与血泪铸就的史诗 本章将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我们将以时间为轴,空间为线,立体展现长征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从出发时的艰难困苦,到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从四渡赤水的神奇指挥,到巧渡金沙江的惊险,再到抢占泸定桥的英勇无畏,以及翻越雪山草地的艰苦卓绝。我们将详细描述红军将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克服饥饿、疾病、疲惫,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悲壮场景。本章将聚焦长征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事件,如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其对中国革命方向的纠正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初步确立的深远意义。我们将通过大量细节描写,生动刻画红军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无私的奉献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本章还会关注长征中的妇女、儿童和少数民族同胞,展现长征的广泛性和人民性。 第四章:战略决战的辉煌——三大主力会师与革命火种的燎原 本书将重点描写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地区最终实现会师的伟大时刻。我们将分析在此之前,各路红军在艰苦斗争中,如何互相支援,共同推进革命事业。会师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中国革命力量的巨大鼓舞和整合。本章将深入探讨长征的结束,并非革命的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将分析三大主力会师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西北革命根据地,特别是陕北苏区的建立和发展,如何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战略基地。我们将强调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第五章:长征精神的时代回响——铸就中国人民的集体基因 长征的伟大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其历史本身。本章将深入探讨长征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敢于牺牲的英雄主义,以及独立自主的科学态度。我们将分析这些精神品质如何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锤炼和升华,又如何在建设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转化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章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现长征精神如何体现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将探讨长征精神对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现代品格的积极作用。我们将思考,在当今中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时,重温长征,学习长征,传承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第六章:长征与中国道路的探索——从革命胜利到国家发展的逻辑关联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着重论述长征在中国现代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威望和人民的支持,为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长征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关于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的治国理政方略。本章将追溯长征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与党的理论创新相结合,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将论证,长征所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质,也是中国人民克服万难,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撑。最后,本书将呼唤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将长征精神融入当代社会建设,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 本书的独特之处: 《长征:一部红色史诗与现代中国的基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叙事,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读。它将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精细的细节描绘,以及深刻的理论剖析,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力量的长征。本书力求突破以往的长征研究视角,强调长征精神与现代中国发展逻辑的内在联系,揭示长征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发展道路。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不仅了解长征的史实,更能感悟长征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朴实、生动、富有感染力,避免空洞的说教,力求用真挚的情感和严谨的史实,打动每一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