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葡澳门谈判(1986~1999)

中葡澳门谈判(1986~19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葡] 卡门·曼德思(Carmen Amado Mendes) 著,臧小华 译
图书标签:
  • 澳门历史
  • 中葡谈判
  • 澳门回归
  • 政治谈判
  • 外交史
  • 中国外交
  • 澳门研究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港澳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48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7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澳门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196
字数:1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广泛利用葡文等多方面资料,并通过直接采访主要当事人获取一手信息,对葡萄牙政府在中葡谈判期间所采取的方针政策进行了考察。书中将中葡谈判置于葡萄牙帝国的消逝、英国解决香港问题的经验以及澳门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等大背景之下,观察葡萄牙作为国际舞台上的弱势一方,如何在谈判中取得中方的谅解,尤其是在政权移交时间和澳门居民的葡萄牙国籍这两个重大问题上。本书是首部从葡萄牙角度对澳门谈判进行全方位解析的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葡]卡门·曼德思(Carmen Amado Mendes),科英布拉大学教授,曾任国际关系系主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博士,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高等欧洲研究所硕士,葡萄牙里斯本大学高等社会及政治科学学院荣誉毕业学士。葡萄牙“中国观察协会”创始成员,欧洲汉学会理事会成员,并参与该会2014年科英布拉大会的组织工作。葡萄牙政治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曾担任该学会国际关系分会主席。曾在澳门大学、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法国里昂大学担任客座教授,里斯本天主教大学政治学院的博士后学者。曾任葡萄牙国防部听证会成员,咨询公司ChinaLink的创始人之一。她在科英布拉大学负责协调有关澳门在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所发挥作用的研究项目,以及由欧洲汉学研究及智库网络发起的南南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由欧盟对外行动署资助。著有中国对外政策、欧盟中国关系及澳门问题等的论文或专著内章节。
臧小华,历史学博士,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

目录

引 言/001
第一章 前途未卜的澳门/007
  一 “澳门问题”的政治背景/009
  二 葡萄牙帝国的撤退/020
  三 中葡建交/029
  四 复杂而混乱的过程/039
第二章 为《中葡联合声明》而谈/050
  一 开端/050
  二 香港模式/052
  三 请葡萄牙上谈判桌/057
  四 探索出路/062
  五 谈判详情/065
  六 协议/076
  七 皆大欢喜?/078
第三章 过渡时期与“本地化”/087
  一 双轨训政与澳门/088
  二 葡萄牙的过渡时期路线/093
  三 “联合联络小组”与“土地小组”/097
  四 本地化:过渡时期的常设议题/101
  五 葡萄牙政治对本地化的影响/110
第四章 过渡时期的其他难题——公约、工程和潜在的腐败/118
  一 国际公约/118
  二 澳门国际机场/121
  三 东方基金会/129
  四 葡萄牙、中国以及过渡时期的谈判/135
第五章 最终评价/144
  一 葡萄牙在澳门谈判中的策略/145
  二 葡萄牙的谈判优势/149
  三 谈判战术与技巧/153
  四 不对等的谈判/156
参考文献/160
索 引/180

前言/序言

鸣  谢

本书由我的博士论文《葡萄牙与澳门问题的解决,1984~1999:国际谈判中的实用主义》(Portugal and the Settlement of the Macau Question, 1984-1999; Pragmatism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拓展而来,该论文在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获得通过。在第三方资助计划框架(the Third Community Support Framework)下,葡萄牙科学暨高等教育属下科学技术基金会(Funda??o para a Ciência e a Technologia,FCT)与欧洲社会基金(European Social Fund)共同提供了研究奖学金,对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本书原以英文撰写,2013年于香港大学出版社的“‘一国两制’模式评价:澳门在中国与欧盟及葡语国家关系中的作用”的研究项目下出版,亦承蒙FCT以及FEDER两基金会通过COMPETE计划(FCOMP-02-0124-FEDER-009198)慷慨资助。
拙作面世,离不开各方的帮助。为撰写论文,在葡萄牙进行实地研究期间,我在里斯本进行了广泛的访谈,也获许使用相当数量的机密档案。葡萄牙和澳门政府机构的相关人员为协助我付出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并给予我有益的意见和见解。我必须感谢我的博士论文导师菲尔·迪恩斯博士(Dr.Phil Deans)对我的理解、包容以及深具洞见的指导,也要感谢里斯本大学的费茂实博士(Dr.Moisés Fernandes)给予我的支持和宝贵意见。此外,理查德·刘易斯·埃德蒙兹教授(Professor Richard Louis Edmonds)也为本书的编辑付出了心血,令其能够顺利出版。虽然此书是在以上诸位和其他许多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但如有错漏,皆由本人负责。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马特尤斯和伊莎贝尔,以及我的兄长米盖尔,有他们的不懈支持和长期鼓励,这本书才得以完成。


引  言

本书研究的是葡萄牙政府在120世纪80~90年代——尤其是1986~1999年——如何与中国政府通过谈判解决归还澳门的问题。谈判双方都希望以平稳的方式解决澳门问题,澳门也因此成为两国政府的政治舞台。在葡萄牙,中间偏右翼的社会民主党(Partido Social Democrata,PSD)与左翼的社会党(Partido Socialista,PS)是政治死敌。左派领导下的葡萄牙在从非洲殖民地撤出及放弃东帝汶的过程中混乱无方,这些状况促使随后上台的社会民主党在1985~1995年执政期间积极利用对华谈判以争取国内的政治支持。标志着葡萄牙结束了殖民主义和独裁统治的1974年“四·二五”革命也给社会民主党留下了一个亟待收拾的烂摊子。另一边,中国政府认为,澳门是国家统一大业的一部分,是感召台湾认同“一国两制”方针的有力工具。
本研究聚集这一特殊时期葡萄牙的外交政策,重点考察谈判过程中的国家间关系。中国的强势地位影响着葡萄牙的外交举措和内政决策。中葡有关归还澳门的谈判本质上是一场小对大、弱对强的较量,这种非对等的关系决定了事态的走向。
国家间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均势,但非对等的状况时有发生。对小国与强国的谈判,即“实力与能力不对等的双边谈判”进行的研究还较为罕见。此外,传统理论认为“强大在国际谈判中意味着获益”,强国能压制弱国。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优劣势可以转化,实力对比也会变换。实力不是决定谈判结果的全部因素:弱方也可以从谈判中获益,哪怕是次要的利益。
理论上,强能制弱,但弱者也能迫使强者让步。在澳门回归中国的谈判中,葡萄牙方面普遍希望能争取实现几个主要目标。本书认为,作为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葡萄牙的确使中国做出了重要让步,这表明,小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谈判结果,也可以让大国做出一定的妥协。葡萄牙的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无足轻重,比如说,它与葡语国家之间就有着特殊的关系。而且中国的领导人尽管希望中国被当作大国,但在谈判中,还是表明要奉行平等和公平的原则。
本书认为,小国可基于两种条件取得大国的让步,一是小国的否决权,二是大国的失误(faux pas)。一方面,葡萄牙政府在对华谈判中所拥有的否决权,就是以放弃澳门和拒绝谈判相威胁。如果葡萄牙人不顾两国议定的日期,在谈判过程中就撤离澳门,中国的国家统一战略就会遭遇重大挫折,将“一国两制”模式套用于台湾的设想也成问题。中方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因此愿意为避免这种形式的否决而做出让步。另一方面,中方也因为低估了葡方而导致判断失误。由于两国实力悬殊,中国政府认定香港回归一经议定,澳门谈判易如反掌,但是葡萄牙政府毫不退让,迫使中方做出让步,向葡方的立场靠拢。
中国方面最终做出了两个主要的让步。一是澳门政权交接的时间:中国政府希望澳门与香港政权同时交接,而葡方则希望到21世纪再交出澳门,例如,到葡人定居澳门450周年之际的2007年再归还。由于中国决心在20世纪末收回澳门,葡萄牙政府无法尽如所愿,但最终澳门在香港回归后两年半才移交,澳门不与香港同时移交的目标实现了。二是中国在国籍问题上也对葡萄牙做出了让步,同意认可澳门居民所持有的葡萄牙护照,将其称为“葡萄牙旅行证件”。
第一章介绍澳门问题的相关背景。首先回顾从葡人16世纪定居澳门到中葡1979年建交的这段历史,指出澳门是葡萄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迟迟未能建立外交关系的障碍之一。两国于1979年签署的建交公报给双方未来的谈判设下底线:两国政府首次明确了各自在澳门问题上的立场,都同意不会单方面改变现状,并确定了澳门移交问题只能通过谈判解决。可以看到,葡萄牙对于如何处理澳门这块对葡萄牙缺乏民族认同感的特殊“飞地”非常为难,对如何解决澳门问题缺乏既定策略。当中国将澳门问题正式提出来时,葡萄牙外交界对澳门的状况不甚了了,无从应对,政府很难制定一个清晰的谈判策略。
第二章考察1986~1987年澳门问题谈判的早期阶段。如前所述,澳门回归中国受邻埠香港回归进程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葡萄牙希望澳门能得到与香港相若的待遇;另一方面,葡方又认为港澳截然不同,由于中国历来接受葡人在澳门生活,因此澳门任何一部分的归还都无法像1997年租约到期的香港新界那样被明确定在某个年份。
谈判中争议最大的是葡萄牙向中国移交治权的时间和未来澳门居民的国籍问题。中国政府希望澳门跟香港同时举行交接仪式,不愿意等到21世纪才收回澳门,而葡方则希望晚一些再移交澳门。在了解到中国国内有尽早结束谈判的呼声后,葡方将中方无法及时处理的一些问题加入到谈判中,致使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压力下误判,被迫将20世纪结束前夕作为澳门回归的理应时间。更加棘手的是持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居民未来的国籍问题。葡萄牙政府希望这些澳门居民能够拥有双重国籍,中国方面则因为宪法不承认双重国籍而希望他们只有中国国籍。
其后的两章内容是关于澳门过渡时期的,即1988年《中葡联合声明》生效后直至1999年澳门回归这段时间。第三章阐述葡萄牙国内局势以及根据《中葡联合声明》设立的两个联合委员会,即中葡“联合联络小组”(Joint Liaison Group,JLG)和中葡“土地小组”(Land Group,LG),同时指出贯穿过渡时期的三个主要问题,即语言、公务员和法律的本地化。公务员的本地化包括本地人取代葡籍公务员,而由于大多数本地人都不擅长葡文,这一转变必定涉及在公务员体系中,以及在立法和司法层面上使用中文(即广州话)的问题。法律的本地化包括将现行的葡萄牙法律正式转变为符合澳门实际的法律形式。
第四章讨论过渡时期的几个敏感问题,主要包括是否在澳门基本法中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有关条款,澳门国际机场的建设,以及东方基金会的未来和现存资金的相关问题。葡方在就这些问题进行谈判的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两个国际公约在澳门的适用范围本应该在《中葡联合声明》发布之前就提出,英国跟中国商定香港问题时就是这样做的,但葡萄牙把这个问题拖到了过渡时期。在东方基金会的问题上,葡方迟迟不同意在联合联络小组会议上对此进行讨论,其立场令中方的态度变得强硬,也令己方失势。但葡方利用中国19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在机场建设问题上取得了中方的重要让步。
从总体看,葡萄牙在澳门谈判中采取了低调、非对抗的策略,由中方掌握谈判的节奏。这种默认的策略部分是由葡萄牙国内政局决定的,首脑之间意见有分歧,谈判人员准备欠妥,这些都导致葡方在谈判中缺乏为澳门和葡萄牙尽最大努力争取利益的决心。同时,葡萄牙外交部组织不当、人力不足,未能培养出特定事务或特定地区问题的专业人员,外交人员也未经深入学习就履任新职;其次,外交人员往往在一地刚积累了一些经验就被调往他国。因此,葡萄牙外交部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澳门问题的部门,也未能派出有经验、有准备的谈判代表。
从政治角度来看,葡萄牙很难在对华事务中制定一套既定策略。由于葡萄牙国内对对华谈判责任归属争论激烈,关于澳门未来地位的确定变得极其复杂。在双轨训政制度下,谈判代表从政府接到的指令可能与总统下达给澳门总督的指令相互矛盾。虽然里斯本的诉求只是保证澳门得到的待遇不比香港差,但葡方还是能够利用中国对国际形象和台湾问题的担忧,在谈判过程中迫使中方做出让步。在撤出澳门之后,葡萄牙已基本将澳门从其政务中抹去,而不像英国那样直到1997年政权交接之后仍在香港保留着一些影响。
《历史的回声:殖民终结与新生的黎明》 引言 这是一部关于告别与迎接的史诗,它不聚焦于具体的条约条文,也不深挖谈判桌旁的唇枪舌剑,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长河,审视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殖民统治的落幕如何深刻地重塑一个区域的身份、文化与未来。本书将以宏大的视角,穿越时空,描绘一系列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相似却又独具特色的殖民地回归母国的历史进程。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分析其对当地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传承以及民众心理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通过回溯和比较,我们希望勾勒出一幅更为清晰的、关于后殖民时代世界图景的画卷,以及人类在面对历史巨变时的智慧与韧性。 第一章:历史的潮汐——殖民主义的兴衰 殖民主义,作为世界近代史上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其兴起与衰落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篇章。本章将回溯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起源、扩张及其最辉煌的时期。我们将审视驱动这一浪潮的关键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早期探险家们的冒险精神、重商主义的经济驱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地理认知突破、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和政治野心的膨胀。从新大陆的发现到亚洲、非洲的瓜分,殖民者们在不同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带来了新的制度、技术和思想,但也伴随着掠夺、压迫和文化冲突。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殖民主义的辉煌终究无法永恒。本章将深入分析导致殖民主义衰落的多种力量。我们将探讨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如何唤醒被殖民地人民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诉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地削弱了老牌殖民帝国的实力,也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提供了契机。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倡导民族自决原则,为殖民地独立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支持。此外,殖民经济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以及被殖民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都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我们将以史为鉴,理解殖民主义的兴衰,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必然性和人性的力量。 第二章:告别的艺术——和平过渡的模式与挑战 殖民统治的终结,并非总是以硝烟弥漫的战争为结局。许多情况下,历史选择了更为温和、更为理性的回归之路,即和平过渡。本章将聚焦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在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层面进行的复杂而精密的谈判与交接过程。我们将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区域,和平过渡所呈现出的多样化模式。有些模式是基于长期的政治对话和协商,逐步实现权力转移;有些则是在双方的共同意愿下,通过一系列的协议和安排,完成主权的交接。 然而,和平的表象之下,往往潜藏着巨大的挑战。本章将深入剖析和平过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例如,如何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纠葛,包括资产的分割、债务的承担以及未来经济合作的框架?如何保障少数族裔和特定群体的权益,防止在新秩序下出现新的不公?如何维系和传承双方在长期共存中所形成的文化联系,避免文化断层和身份认同的危机?如何设计新的政治体制,使其既能体现独立后的自主性,又能与历史的延续性相协调?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展现不同地区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智慧、妥协与创新,以及那些曾经的殖民地,如何凭借其内在的韧性,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迈出走向新生的步伐。 第三章:身份的重塑——文化、语言与认同的变迁 殖民主义的遗产,远不止于物质财富和政治制度,它对被殖民地的文化、语言和民众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本章将审视在殖民统治结束后,被殖民地社会在文化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将探讨,当一种外来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后,其退潮时,本土文化如何得以复兴与重塑。这其中,语言的复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许多曾经被边缘化或被压制的本土语言,在新时期如何重新获得生命力,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殖民者带来的语言和文化,也并非全然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融入当地的社会肌理。本章将分析这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以及它如何塑造出独特的“混合”文化。这种混合文化,既是对本土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外来元素的吸收,更是一种在历史变迁中自我辨识和定义的尝试。我们将探讨,在这种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个体和群体如何重新认识和建构自己的身份。是拥抱新的文化潮流,还是坚守传统的根脉?抑或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这种身份认同的探索,往往伴随着阵痛与迷茫,但也正是这种不断的自我追问,塑造了后殖民时代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 第四章:新生的轨迹——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 告别殖民统治,意味着一个区域将独立自主地规划自己的经济发展蓝图,并肩负起社会进步的责任。本章将聚焦于殖民地回归母国后,在经济领域所进行的转型与探索。我们将分析,在摆脱了外部经济体系的束缚后,这些区域如何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全球经济形势,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继续依赖原有优势产业,还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何吸引外资,同时保障本土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殖民时期遗留的经济不平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的转型,必然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福祉的提升。本章将探讨,在独立之后,社会发展层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改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处理社会福利的分配问题?如何建立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体系,保障不同群体的权益?我们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现不同地区在追求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困境。 第五章:历史的借鉴——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终结与启示 殖民主义的终结,是二十世纪最深刻的历史变革之一。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跳出单一区域的视角,将目光投向全球,回顾和比较世界范围内其他殖民地独立和回归母国的历史进程。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例如亚洲的印度、非洲的许多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小型岛屿国家等,分析它们在实现独立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路径,以及在后殖民时代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每个区域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各不相同,但在殖民终结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规律和启示。例如,民族主义的力量在争取独立中的关键作用;和平过渡的模式往往是双方智慧的结晶;文化身份的重塑是伴随主权独立而来的必然过程;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探索。 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的回顾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殖民主义的遗产如何塑造了当今世界,以及人类在面对历史巨变时,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与适应能力。殖民终结的黎明,并非一劳永逸的结束,而是新篇章的开始。理解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也更是为了以史为鉴,更加明智地走向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平衡不同立场观点的处理上展现出了惊人的中立与克制。在处理涉及多方利益冲突的敏感议题时,作者没有轻易地站队或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尽力去还原当时各方的真实考量、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你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次看似坚硬的立场背后,都有其深层的驱动因素,即便是那些被后世评价为“强硬”的举措,作者也试图去挖掘其合理性或不得已性。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回顾,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调研报告。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更成熟、更包容的视角去理解复杂的历史进程,认识到历史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无数妥协和权衡的产物,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对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考究,那种沉稳的暗红色封面,搭配烫金的书名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第一眼被吸引,就是因为它的那种内敛而又不失庄重的气质。翻开扉页,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去感受那些决策者们在会议室里的气氛。内页的排版清晰流畅,字体选择也十分得当,即便是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历史档案的引用,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书的装帧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比如有些关键文件的插页采用了特殊的纸张和印刷工艺,使得那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得以更清晰地呈现。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题材的尊重。从物理层面来说,这本书的制作水平绝对是上乘之作,收藏价值也相当高,光是放在书架上,那种历史的韵味就能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的笔触老辣而细腻,那种叙事节奏的把握简直是大师级的。它不像有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堆砌枯燥的资料和刻板的官方文件,反而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人物侧写。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将宏大的政治博弈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交往和幕后的协商之中。那种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的紧张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记录时的那种屏息凝神,仿佛我们作为读者,也置身于谈判桌前,共同经历着那些关键的、决定命运的时刻。这种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国际关系史,变得如同悬疑小说般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或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逻辑性,它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铺陈,而是巧妙地采用了主题式与阶段性回顾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处理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抓住事件的核心矛盾和演变脉络,而不是被琐碎的时间线牵着走。每当引入一个新的议题或谈判阶段时,作者总会先给出一个清晰的背景概述,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交锋细节,最后再进行一段富有洞察力的总结,总结部分往往能将前面的复杂情节提炼出精辟的观点。这种“宏观—微观—再宏观”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吸收的效率。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构建一个清晰、多维度的历史理解框架,让人在合卷后,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

评分

这本书最让人称道的一点,无疑是其对细节挖掘的深度。它绝不仅仅停留在官方公报和新闻报道的层面,而是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的档案、信函和回忆录之中。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述某次秘密会晤的场景,对会场的布置、与会者的肢体语言,甚至茶水摆放的位置都进行了细致的还原,这种对“现场感”的极致追求,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当时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和微妙的情绪波动。这种对“鲜活历史”的捕捉能力,是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所欠缺的。它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瞬间变得触手可及,也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重大的历史决策,往往是由这些细微之处累积而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