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书主编高小勇组织的采访组,带着上百名中国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设计的问题,跨洋到美国采访了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方经济学大师就中国人口与就业、通货膨胀、企业改革、贫富差距、汇率改革、体制建设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立即引起了我国有关领导和经济界的强烈关注。本书即是本次采访的成果集结。
米尔顿·弗里德曼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
高小勇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消息报》创始人,总编。先后受聘江西新余市政府顾问、四川成都市政府首席经济顾问等。
1.20位诺贝尔经济学家直面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直陈当下,预测未来。
2.不同的视角,更有助于认清中国问题,西方经济学及西方经济学家眼中的中国
再版前言
代序一: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大追寻”后的反思(樊纲)
代序二:追寻智者——读《为什么是中国》(林毅夫)
第1篇 20年前的预测——中国经济会经历几次放慢
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转轨中国家各奔前程,大师辨个中殊异
中国应小心对待四个问题
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扩大私营领域、缩小政府补贴
中国资本市场该借鉴哪种模式
奔腾式的通胀是很危险的
人口问题的关键是要投入多少资源
中国收入差距仍很小
中国不需要更多的经济学,需要更多的法律
信息高速公路阻碍发展
大师眼中的经济学
第2篇 中国改革的症结与出路——大师谈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
福格尔:统计数据如何研究中国问题
米勒:期货市场让你真正了解价格
莫迪利阿尼:公司如何构建资本结构
萨缪尔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克莱因:经济预算与计量经济学
西蒙:组织问题与建立市场经济问题同样重要
布坎南:政府重心应放在整体框架结构上
第3篇 21世纪中国的机遇——大师预测未来中国经济
皮萨里德斯:中国仍是最光明的经济体
斯宾塞: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不令人担忧 汇率改革应谨慎推进
斯蒂格利茨:中国的问题在于市场太多、政府太少
詹姆斯·莫里斯:降低个人所得税可刺激中国经济
埃德蒙·费尔普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要靠企业内部创新
阿马蒂亚·森:中国在寻求全球正义中的角色
罗伯特·默顿:管理金融风险有三种方式:多元化投资、对冲、保险
让·梯若尔:现代社会必须信任经济学家
迈克尔·斯宾塞:“一带一路”有助世界经济增长
第4篇 部分受访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的演讲
劳伦斯·克莱因的演讲:数学与经济学与我
肯尼斯·阿罗的演讲:摇摆不定的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的演讲:当我谈论经济学时我在谈论什么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演讲:我如何成为经济学者
弗兰科·莫迪利阿尼的演讲:有趣的经济“混沌”
詹姆斯·布坎南的演讲:重生的经济学者
罗伯特·索洛的演讲:经济学的忧郁
罗纳德·科斯的演讲:“误入”经济学
附录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6)
诺贝尔机构与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遗嘱全文
再版前言
高小勇
贵州人民出版社和考拉看看内容策划团队精心策划再版了我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访谈录,让我写个再版序。
记得樊纲为此书第一版写过序,他很谦虚,非要写成代序,这也是他一贯的谦谦君子作派。他一直把《经济学消息报》当成自己的事业。第一版到国家领导人手里最多,因为是国家计委出版社出的,朱镕基总理既然将其列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他们出版后就大送而特送。出版社负责人告诉我,在他们送给副总理吴仪时,吴仪笑呵呵地说,有了有了,大家都有,开会、坐飞机大家都在看。时任建行行长的王岐山专门派人买回两百本,嘱下属好好学习。
第三次再版,我不想再留遗憾,把遗漏补上。林毅夫教授当时在吴敬琏主编的《改革》杂志上为此书写了评论,因当时出版很急,没来得及收录,这次补上。
毅夫是当今中国剩下的唯一一个心怀天下的士大夫。他从台湾来大陆,自信自己的才能可报效更广阔之地。他后来被世界银行聘为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我认为是对中国士大夫精神的最高褒奖。
什么是士大夫精神呢?是人对自己有这样的期许:“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朱熹集注:“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从他越海冒险泅渡,到把心怀异志的海内外经济学人聚集一起,在朗润园成立北大经济中心,他坚信中国学者可以为经济学做出世界性贡献,坚信中国过去三十年改革是人类史上重要事件,解释清楚它,就是给世界留下重要科学知识和遗产,给人类发展留下宝贵经验。
当年那个晚上,毅夫约我到他家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叠美元,说是对这次采访表示一点心意,我很震惊感动,坚辞未收。记得有一次,我与他站在北大朗润园,望着星星满天的夜空长久不语。我说,你不容易。他说,你也不容易。
借这次再版,还要感谢李玲博士,她全力帮助了我在匹兹堡对西蒙的采访,还要感谢许小年博士在麻省全力帮助了我对萨缪尔森和莫迪利阿尼的采访。前不久与现任北大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在北京相见,她还说,这次采访真好,现在好几位诺奖得主都不在人世了,你还有录音吧?李玲如诸葛亮《前出师表》所说,志虑忠纯之士,为这个国家的卫生健康问题大部分时间都在飞机上。涉及这次诺奖得主采访的人和事极多,如茅于轼老前辈为采访设问专门在京邀集专家会议等等,挂一漏万,难免,借再版一并叩谢!
高小勇
2017年7月于青城山
《为什么是中国》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问题导向”的叙事风格。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层层剥茧,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种方式非常吸引人,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书中对于“比较优势”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比较价格,而是深入到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比较,并且强调了中国在这些维度上的动态变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并最终形成自身竞争力的分析,非常着迷。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是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成长的。此外,书中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多思考。它并非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而是分析了在不同发展阶段,政府和市场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学会了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
评分当我合上《为什么是中国》这本书时,我感到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理解,似乎“被升级”了。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的“故事”,更提供了一套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工具箱”。书中关于“制度变迁”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是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看到制度的细微变化如何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充满了兴趣。它让我明白,中国经济的成功,并非简单的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基于自身国情,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在全球舞台上的长远布局。它让我认识到,中国经济的未来,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更将深刻地影响整个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能够以更长远的眼光,更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塑认知”。我原以为我对中国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为什么是中国》这本书,特别是它引入的诺贝尔经济学大师们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触及的层面。书中关于“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的探讨,对我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某些“惯性”非常有启发。它解释了为什么一旦选择了某种发展道路,即使后来发现有更好的选择,也很难轻易改变。这让我对一些看似“低效”但却根深蒂固的经济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对于“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远超我之前的想象。它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包括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甚至是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向上攀升的“能力提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要素禀赋”如何被“制度”激活的论述印象深刻,这颠覆了我之前对要素禀赋仅仅是“静态资源”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中国经济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经济的认识,从一个平面化的图景,变成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世界。
评分读完这本《为什么是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眼中的中国与中国经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极为独特的视角。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或讲述故事,而是试图挖掘驱动中国经济崛起背后更深层次的机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制度变迁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改革开放”这个宏大叙事上,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产权制度、市场化改革、政府角色转变等一系列具体环节,并用严谨的经济学理论去解释其逻辑。例如,书中关于激励机制如何塑造企业行为和个人选择的分析,让我对“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充满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断试探和对反馈的及时调整。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不再仅仅将中国经济的成就看作是人口红利或低成本优势,而是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制度设计和演进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能够穿越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理论框架应用到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上,这正是这本书“干货”十足的体现。它填补了我之前在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方面的认知空白,让我能够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这个星球上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奇迹。
评分不得不说,《为什么是中国》这本书,是一次思维的“洗礼”。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需要读者静下心来,跟着作者的逻辑一步步深入。书中关于“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能够从低端制造业崛起,最终进入到高科技领域。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体系中不断孕育和释放的“学习效应”和“规模效应”。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企业家精神”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强调个人的冒险和创新,更是指出了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如何塑造和激励了这种精神。此外,书中对于“全球治理”和中国经济地位的讨论,也让我对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有了更宏观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中国经济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评分视角独特,想客观了解中国的,还是得从外国人眼中来找答案。
评分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商品很快送到,是我喜欢的
评分非常好物流很快!正品!
评分视角独特,想客观了解中国的,还是得从外国人眼中来找答案。
评分观点可以一读,只是基本上都不成体系,有目的的对朝进行研究是可以的。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好好品读!京东服务非常好!价格超值!以后会一直支持的!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