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瓷器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士龙 著
图书标签:
  • 瓷器
  • 古玩
  • 收藏
  • 鉴赏
  • 古董
  • 陶瓷
  • 文物
  • 艺术品
  • 投资
  • 鉴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2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082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瓷器鉴赏和收藏家陈士龙的《瓷器鉴藏全书》,是一本全面介绍瓷器的辨伪、收藏、投资、鉴赏等方面内容的图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瓷器的各种基础知识,翔实地讲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瓷器的窑口、种类、釉色、造型、纹饰和鉴定要点,以及瓷器收藏鉴赏辨伪的相关知识,文字翔实,体例严谨,同时既有专业的艺术品鉴赏鉴定知识与技巧,又有指点迷津的鉴赏指南。书中插配了600余幅来自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瓷器珍品图片,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博采众长,在第一时间,从各个角度方位,为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以独立专题的形式对瓷器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收藏技巧、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作者简介

陈士龙 黑龙江佳木斯市人 生于1976年10月,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中国古玩研究院研究员。代表著有《中国历代瓷器收藏与鉴赏》《瓷器收藏投资购买宝典》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章

瓷器的起源和发展

一、什么是瓷器/002

二、瓷器的起源/004

三、瓷器的种类/007

四、瓷器的应用/010

1.实用器/010

2.冥器/010

3.陈设器/010

4.玩具/010

5.礼器祭器/010

五、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012

1.新石器时期瓷器的发展/012

2.夏、商、西周瓷器的发展/013

3.春秋战国瓷器的发展/015

4.秦汉魏晋南北朝瓷器的发展/017

5.隋唐五代瓷器的发展/022

6.宋代瓷器的发展/028

7.辽金元三代瓷器的发展/032

8.明代瓷器的发展/042

9.清代瓷器的发展/048

第二章

瓷器鉴赏

一、名窑瓷器鉴赏/056

1.景德镇窑/056

2.长沙窑/058

3.汝窑/059

4.官窑/059

5.哥窑/060

6.钧窑/061

7.定窑/064

8.邢窑/066

9.越窑/067

10.耀州窑/068

11.龙泉窑/071

12.吉州窑/072

二、瓷器的器型鉴赏/074

1.实用器/074

2.陈设器/102

3.礼器/106

4.明器/107

三、瓷器的纹饰鉴赏/110

1.植物纹/110

2.动物纹/121

3.人物纹/141

4.几何纹/146

5.吉祥纹/150

四、瓷器的釉彩鉴赏/156

1.釉瓷/156

2.彩瓷/158

五、瓷器的题款鉴赏/162

1.款识的类别/162

2.款识类题记/165

3.诗文字句类题记/165

第三章

瓷器的辨伪

一、瓷器作伪的形式/168

1.旧器加新彩/168

2.新瓷埋藏法/168

3.酸液去光法/169

4.茶碱水煮法/169

5.后刻款识法/169

二、瓷器的传统鉴别技巧/170

1.观造型/170

2.观纹饰/171

3.观外表/172

4.观数量/172

5.掂重量/172

6.观胎质、釉质/172

三、明清瓷器的鉴别技巧/174

第四章

瓷器的市场行情

一、瓷器的价值/178

1.文物价值/178

2.历史文化价值/179

3.艺术价值/181

4.收藏价值/182

二、瓷器的价格走势/183

1.价格分析/183

2.市场分析/184

3.行情分析/186

第五章

瓷器的购买

一、购买瓷器的准备工作/192

1.认清年代/192

2.认清造型/194

3.认清纹饰/195

4.认清工艺 /195

二、瓷器的购买途径/196

1.拍卖公司拍卖/196

2.文物商店购买/197

3.专业市场购买/198

4.典当行购买/199

5.圈子内购买/200

6.网络渠道购买/201

三、把握适当的购买时机/202

四、准确判断好出售时机/204

第六章

瓷器的保养

一、避免挤压与碰撞/208

二、避免阳光长期直射/208

三、远离污染源/209

四、远离化学制剂/209

五、掌握正确的清洁保养技巧/210

六、掌握正确的把玩方式/211

前言/序言


古籍珍赏: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璀璨星河 一、引言: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它们如同深邃的星空,记录着先民的智慧、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的百态。当我们翻开这些泛黄的书页,与千年前的智者对话,感受历史的呼吸时,我们所进行的,正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 本书《古籍珍赏: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璀璨星河》,并非聚焦于物质文明的鉴赏,如瓷器之精妙工艺,而是将目光投向精神文明的瑰宝——那些奠定中华文化基石的经典著作与历史记录。它旨在为那些对中国古代文化怀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导览,去领略古代文人心灵的深度与历史叙事的广度。 本书的选材,严格遵循古代文献的经典性、思想性与艺术性标准,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小说的重要分支。我们力求以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叙述方式,展现古代文献的独特魅力,并剖析其深远影响。 二、第一卷:思想的源头——先秦诸子与经典奠基 本卷将目光聚焦于中国思想史的第一个高峰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一时期,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构成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社会结构与伦理道德的底层代码。 1. 《论语》与儒家精神的铸就: 我们将细致解读《论语》中的核心概念,如“仁、义、礼、智、信”,探讨孔子对个体修身与社会和谐的终极关怀。重点分析其在春秋末期社会秩序崩塌背景下的积极意义,以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与教育理念的决定性影响。不再仅仅是背诵篇章,而是深入探究孔门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意义。 2. 道家智慧的逍遥与顺应: 深入《道德经》与《庄子》,阐释“道”的本体论意义。我们会解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以及庄子笔下“齐物论”所蕴含的超越世俗藩篱的自由精神。这部分内容将着重于辨析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治国与修身上的互补性与张力。 3. 法家与墨家的现实关怀: 简要梳理韩非子构建的严密法治体系,分析其对秦朝统一帝国的构建所起的作用。同时,不会忽略墨子“兼爱非攻”的朴素人本主义思想,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实践困境与现代价值的重估。 三、第二卷:史学的巨擘——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交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古代史学著作的体例与叙事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文学创作。《史记》的“述者之笔”与《资治通鉴》的“鉴前之鉴”,构成了古代史学的双峰。 1. 《史记》的人物画廊: 本卷重点分析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抱负。我们将选取项羽、刘邦、刺客列传等经典篇目,剖析司马迁如何将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充满悲剧色彩与崇高的人格魅力。探讨其在“正史”传统中,对个体生命命运的关注,如何超越了单纯的政治记录。 2. 编年史的宏大叙事:《资治通鉴》的镜鉴作用: 审视司马光以时间为轴线的叙事手法,如何构建起从战国到五代上千年治乱兴衰的宏大图景。重点分析其在史料选择和评论上的平衡性,以及“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实用主义精神。 3. 地方志与家传的侧影: 简要介绍古代地方志(如部分郡县志的序言与大事记)和私人笔记(如魏晋笔记)的价值,它们提供了官方史书之外,更为鲜活、更具烟火气的社会生活切片。 四、第三卷:文学的巅峰——唐诗宋词与元曲的音韵之美 本卷将彻底转向文学艺术的殿堂,探寻古典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1. 唐诗的意境与格律: 详细解析近体诗(律诗与绝句)的声律对仗之美。重点赏析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以及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所营造的禅意境界。分析唐诗如何成为中国士人精神寄托的主要载体。 2.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宋词的兴起,标志着文学从“载道”向“抒情”的进一步深化。本卷区分柳永、李清照的婉约之美与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旷达。探讨词的句式长短不一(长短句)如何更贴合个体情感的细微波动与时代的苍凉底色。 3. 元曲的市井生命力: 关注元代杂剧与散曲的勃兴,分析其语言更加口语化、叙事更加戏剧化的特点。以关汉卿、王实甫的作品为例,揭示元曲如何反映市民阶层的情感诉求与对社会不公的隐秘反抗。 五、第四卷:哲思与实用的交汇——古代科技与医学典籍 古代文献并非只有风花雪月,更有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探索与对人类福祉的实际关怀。 1. 《本草纲目》的博物精神: 探讨李时珍的医学研究如何体现了系统性的观察、记录与分类能力。分析其在药物学分类上的创新,以及其体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求实精神。 2. 古代农学与水利思想: 简要介绍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详尽的农事指导,展现古代农耕文明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回顾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背后的古代工程学原理与文献记载。 3. 数学与天文的逻辑之美: 赏析《九章算术》中的代数与几何思想,展示中国古代数学的独特体系。并探讨古代天文学记录(如干支历法)如何与政治、哲学紧密结合。 六、结语:重温经典,活化历史 《古籍珍赏》旨在提供一把钥匙,开启通往中国古代精神世界的广阔疆域。阅读这些经典,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从何处来”,并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去面对“往何处去”的未来。本书所呈现的,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历代文人事格的最好见证。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细致品读,读者将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独特的韧性、深沉的思辨和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更贴合一位资深学者的思维逻辑,而不是一个寻求快速掌握知识的现代读者的需求。它似乎是从古代典籍的脉络中直接“翻译”过来的,缺乏现代图书编撰中常见的清晰的导读和索引系统。例如,某一特定器型(比如明代甜白釉高足杯)的断代特征,可能分散记录在关于永乐、洪熙、宣德三个不同章节的零散段落中,需要读者自己动手梳理和归纳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这种“需要读者主动重构知识体系”的方式,对于那些希望快速建立一套鉴别方法论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其不友好的。我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前后翻阅,试图找出所有关于“某种纹饰的演变”的论述,才能勉强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如果能增加系统性的对比表格、时间轴图示,或者至少在前言中提供一个清晰的“如何使用本书”的指引,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略知皮毛的爱好者,我原本期望它能像一位和蔼的老者,循循善诱地为我揭开那些神秘的瓷器面纱。然而,书中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篇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断代考证。对于那些已经对胎釉、款识有深入了解的行家来说,或许能从中找到宝贵的学术支撑和细致入微的对比数据。但对于我这种“入门级”的读者,许多段落读下来,感觉就像在迷宫里绕圈子,需要反复查阅字典和相关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阐述的某个细微差别。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窑口的工艺特点分析得极为详尽,甚至连特定时期温度控制对釉面产生的微小变化都有深入的探讨,这无疑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只是,这种详尽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压力,仿佛作者在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将一个知识体系牢牢地压在你的面前,而不是温柔地邀请你一同探索。期待能有更多结合实物图片进行直观对比的篇幅,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更友好的学习途径,纯粹的文字描述,对于视觉艺术的学习来说,终究是有些枯燥和抽象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其浩瀚的篇幅所震撼,感觉像是搬回了一座小型的资料库。我一直对明清官窑的兴衰史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雍正、乾隆盛世那些精美绝伦的彩瓷。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早期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窑的“技术面”剖析。每一章对定窑的覆烧法、哥窑的“金丝铁线”的成因,都有极其专业的化学和物理学解释,深入到了泥料配比和烧制气氛的控制层面。虽然这些内容无疑是硬核的,对于想成为专家的读者是极好的养分,但对于我这种更关注艺术风格演变和时代背景下审美趣味变化的普通藏家来说,略显“失焦”了。书中对艺术史脉络的梳理相对薄弱,很多名品出现时的社会环境、文人情趣的交融描述非常少,导致阅读时缺乏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代入感。翻阅了大量篇幅,我仍然感觉自己只是在看一份高精度的技术图纸,却缺少了对那位伟大的匠人及其所处时代的“人性化”侧写。也许,这本书更适合被定位为一本“陶瓷材料学与工艺分析指南”,而非面向大众的“鉴赏通史”。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部分,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对于鉴赏类书籍而言,图文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清晰的细节图、正确的色彩还原,以及恰当的标注来辅助文字描述的理解。在这本书中,大量篇幅依赖于文字堆砌来描述釉色的微妙差异——什么“雨过天青”、“梅子青”,在没有高质量实物对照图的情况下,读者只能依靠自己模糊的想象去构建画面。更令人费解的是,部分配图的清晰度和色彩失真问题较为严重,一些本应凸显的开片纹理或款识细节,在低分辨率的印刷下显得模糊不清,这极大地削弱了文字描述的说服力。每次读到一个关键的鉴别点,我都得停下来,放下书本,试图在脑海中去复原那个画面,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可以理解,出版古籍资料的图片获取难度大,但既然定位是“全书”和“鉴藏”,这种基础的视觉呈现质量,实在是辜负了作者那些精妙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评分

我从一个收藏者的角度去审视这本书,发现它在“市场价值判断”和“现代赝品辨识”方面的内容相对薄弱,这对于一本定位为“鉴藏全书”的书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书中对古代的工艺流程和历史背景的考证无疑是顶级的,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某件东西是“真”的,其工艺如何符合时代特征。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市场上的实物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知道古代的“真”是什么样,更重要的是要能分辨出近现代高仿品的“伪”在哪里。这本书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拥有了辨别作伪手段的常识,对现代化学修复、做旧手法、以及近几十年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型仿制品几乎没有着墨。因此,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宋元时期的美学高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但一涉及到如何避免在古玩市场中上当受骗,这本书提供的直接有效指导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更像是一部沉睡在博物馆库房里的研究文献,而非一把行走江湖的利剑。

评分

好书

评分

瓷器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评分

内容太粗糙,不具体细致。还不如上网查来的明白。跟老书比太不值当了。物流倒是很快

评分

书角有破损。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角有破损。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角有破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