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瓷器鉴赏和收藏家陈士龙的《瓷器鉴藏全书》,是一本全面介绍瓷器的辨伪、收藏、投资、鉴赏等方面内容的图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瓷器的各种基础知识,翔实地讲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瓷器的窑口、种类、釉色、造型、纹饰和鉴定要点,以及瓷器收藏鉴赏辨伪的相关知识,文字翔实,体例严谨,同时既有专业的艺术品鉴赏鉴定知识与技巧,又有指点迷津的鉴赏指南。书中插配了600余幅来自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瓷器珍品图片,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博采众长,在第一时间,从各个角度方位,为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本书以独立专题的形式对瓷器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收藏技巧、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陈士龙 黑龙江佳木斯市人 生于1976年10月,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中国古玩研究院研究员。代表著有《中国历代瓷器收藏与鉴赏》《瓷器收藏投资购买宝典》等。
第一章
瓷器的起源和发展
一、什么是瓷器/002
二、瓷器的起源/004
三、瓷器的种类/007
四、瓷器的应用/010
1.实用器/010
2.冥器/010
3.陈设器/010
4.玩具/010
5.礼器祭器/010
五、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012
1.新石器时期瓷器的发展/012
2.夏、商、西周瓷器的发展/013
3.春秋战国瓷器的发展/015
4.秦汉魏晋南北朝瓷器的发展/017
5.隋唐五代瓷器的发展/022
6.宋代瓷器的发展/028
7.辽金元三代瓷器的发展/032
8.明代瓷器的发展/042
9.清代瓷器的发展/048
第二章
瓷器鉴赏
一、名窑瓷器鉴赏/056
1.景德镇窑/056
2.长沙窑/058
3.汝窑/059
4.官窑/059
5.哥窑/060
6.钧窑/061
7.定窑/064
8.邢窑/066
9.越窑/067
10.耀州窑/068
11.龙泉窑/071
12.吉州窑/072
二、瓷器的器型鉴赏/074
1.实用器/074
2.陈设器/102
3.礼器/106
4.明器/107
三、瓷器的纹饰鉴赏/110
1.植物纹/110
2.动物纹/121
3.人物纹/141
4.几何纹/146
5.吉祥纹/150
四、瓷器的釉彩鉴赏/156
1.釉瓷/156
2.彩瓷/158
五、瓷器的题款鉴赏/162
1.款识的类别/162
2.款识类题记/165
3.诗文字句类题记/165
第三章
瓷器的辨伪
一、瓷器作伪的形式/168
1.旧器加新彩/168
2.新瓷埋藏法/168
3.酸液去光法/169
4.茶碱水煮法/169
5.后刻款识法/169
二、瓷器的传统鉴别技巧/170
1.观造型/170
2.观纹饰/171
3.观外表/172
4.观数量/172
5.掂重量/172
6.观胎质、釉质/172
三、明清瓷器的鉴别技巧/174
第四章
瓷器的市场行情
一、瓷器的价值/178
1.文物价值/178
2.历史文化价值/179
3.艺术价值/181
4.收藏价值/182
二、瓷器的价格走势/183
1.价格分析/183
2.市场分析/184
3.行情分析/186
第五章
瓷器的购买
一、购买瓷器的准备工作/192
1.认清年代/192
2.认清造型/194
3.认清纹饰/195
4.认清工艺 /195
二、瓷器的购买途径/196
1.拍卖公司拍卖/196
2.文物商店购买/197
3.专业市场购买/198
4.典当行购买/199
5.圈子内购买/200
6.网络渠道购买/201
三、把握适当的购买时机/202
四、准确判断好出售时机/204
第六章
瓷器的保养
一、避免挤压与碰撞/208
二、避免阳光长期直射/208
三、远离污染源/209
四、远离化学制剂/209
五、掌握正确的清洁保养技巧/210
六、掌握正确的把玩方式/211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更贴合一位资深学者的思维逻辑,而不是一个寻求快速掌握知识的现代读者的需求。它似乎是从古代典籍的脉络中直接“翻译”过来的,缺乏现代图书编撰中常见的清晰的导读和索引系统。例如,某一特定器型(比如明代甜白釉高足杯)的断代特征,可能分散记录在关于永乐、洪熙、宣德三个不同章节的零散段落中,需要读者自己动手梳理和归纳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这种“需要读者主动重构知识体系”的方式,对于那些希望快速建立一套鉴别方法论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其不友好的。我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前后翻阅,试图找出所有关于“某种纹饰的演变”的论述,才能勉强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如果能增加系统性的对比表格、时间轴图示,或者至少在前言中提供一个清晰的“如何使用本书”的指引,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略知皮毛的爱好者,我原本期望它能像一位和蔼的老者,循循善诱地为我揭开那些神秘的瓷器面纱。然而,书中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篇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断代考证。对于那些已经对胎釉、款识有深入了解的行家来说,或许能从中找到宝贵的学术支撑和细致入微的对比数据。但对于我这种“入门级”的读者,许多段落读下来,感觉就像在迷宫里绕圈子,需要反复查阅字典和相关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阐述的某个细微差别。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窑口的工艺特点分析得极为详尽,甚至连特定时期温度控制对釉面产生的微小变化都有深入的探讨,这无疑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只是,这种详尽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压力,仿佛作者在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将一个知识体系牢牢地压在你的面前,而不是温柔地邀请你一同探索。期待能有更多结合实物图片进行直观对比的篇幅,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更友好的学习途径,纯粹的文字描述,对于视觉艺术的学习来说,终究是有些枯燥和抽象了。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其浩瀚的篇幅所震撼,感觉像是搬回了一座小型的资料库。我一直对明清官窑的兴衰史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雍正、乾隆盛世那些精美绝伦的彩瓷。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早期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窑的“技术面”剖析。每一章对定窑的覆烧法、哥窑的“金丝铁线”的成因,都有极其专业的化学和物理学解释,深入到了泥料配比和烧制气氛的控制层面。虽然这些内容无疑是硬核的,对于想成为专家的读者是极好的养分,但对于我这种更关注艺术风格演变和时代背景下审美趣味变化的普通藏家来说,略显“失焦”了。书中对艺术史脉络的梳理相对薄弱,很多名品出现时的社会环境、文人情趣的交融描述非常少,导致阅读时缺乏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代入感。翻阅了大量篇幅,我仍然感觉自己只是在看一份高精度的技术图纸,却缺少了对那位伟大的匠人及其所处时代的“人性化”侧写。也许,这本书更适合被定位为一本“陶瓷材料学与工艺分析指南”,而非面向大众的“鉴赏通史”。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部分,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对于鉴赏类书籍而言,图文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清晰的细节图、正确的色彩还原,以及恰当的标注来辅助文字描述的理解。在这本书中,大量篇幅依赖于文字堆砌来描述釉色的微妙差异——什么“雨过天青”、“梅子青”,在没有高质量实物对照图的情况下,读者只能依靠自己模糊的想象去构建画面。更令人费解的是,部分配图的清晰度和色彩失真问题较为严重,一些本应凸显的开片纹理或款识细节,在低分辨率的印刷下显得模糊不清,这极大地削弱了文字描述的说服力。每次读到一个关键的鉴别点,我都得停下来,放下书本,试图在脑海中去复原那个画面,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可以理解,出版古籍资料的图片获取难度大,但既然定位是“全书”和“鉴藏”,这种基础的视觉呈现质量,实在是辜负了作者那些精妙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评分我从一个收藏者的角度去审视这本书,发现它在“市场价值判断”和“现代赝品辨识”方面的内容相对薄弱,这对于一本定位为“鉴藏全书”的书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书中对古代的工艺流程和历史背景的考证无疑是顶级的,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某件东西是“真”的,其工艺如何符合时代特征。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市场上的实物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知道古代的“真”是什么样,更重要的是要能分辨出近现代高仿品的“伪”在哪里。这本书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拥有了辨别作伪手段的常识,对现代化学修复、做旧手法、以及近几十年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型仿制品几乎没有着墨。因此,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宋元时期的美学高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但一涉及到如何避免在古玩市场中上当受骗,这本书提供的直接有效指导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更像是一部沉睡在博物馆库房里的研究文献,而非一把行走江湖的利剑。
评分好书
评分瓷器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评分内容太粗糙,不具体细致。还不如上网查来的明白。跟老书比太不值当了。物流倒是很快
评分书角有破损。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书角有破损。
评分好书
评分书角有破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