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纽约客》的致敬,也是享受美好时光的一种消遣。一九二五—二〇〇六年,《纽约客》漫画集合收录! 罗伯特·曼考夫编的《纽约客漫画全集》以每十年作为分界线,从大萧条、裸体主义到互联网时代,收录《纽约客》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漫画作品。每个章节都由**专栏作家撰写短文,为读者介绍漫画的时代背景和亮点。而这些漫画作品,正如杂志主编大卫·雷姆尼克所言,是“美国文化中至为长久的流行”吧。
罗伯特·曼考夫,“漫画银行”的创始人和**,任《纽约客》漫画编辑近30年,也是一位杰出的漫画家、作家。 他画过900多幅漫画。其中,1993年他创作的漫画,“永远不做怎么样?——你觉得永远不做好吗?”成为《纽约客》历史上很受欢迎的漫画。这句话还被广泛引用,出现了各种衍生产品。 2016年,他离开《纽约客》,创立了“漫画银行”,帮助*多漫画家获得工作机会。 现在和家人一起住在纽约市。
编辑手记|罗伯特·曼考夫
前言|大卫·雷姆尼克
简介|亚当·高普尼克
**个十年 1925-1934
  简介|罗杰·安杰尔
  大萧条
  彼得·阿尔诺
第二个十年 1935-1944
  简介|南希·富兰克林
  乔治·普赖斯
  酒精
  詹姆斯·瑟伯
第三个十年 1945-1954
  简介|莉莲·罗斯
  裸体
  查尔斯·亚当斯
  电视
第四个十年 1955-1964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
  威廉·斯泰格
  汽车
  索尔·斯坦伯格
第五个十年 1965-1974
  简介|卡尔文·特里林
  太空计划
  乔治·布思
第六个十年 1975-1984
  简介|伊恩·弗雷泽
  穿拖鞋的狗
  杰克·齐格勒
第七个十年 1985-1994
  简介|马克·辛格
  罗兹·查斯特
  商业文化
第八个十年 1995-2006
  简介|丽贝卡·米德
  布鲁斯·埃里克·卡普兰
  互联网
  政治
中英人名对照表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种经典幽默的理解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初看之下,有些梗可能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完全领会,但这恰恰是它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它是一部活着的历史记录,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纽约这座城市乃至全球知识分子阶层的生活形态和焦虑焦点。它展示了一种非常“高阶”的幽默,不是那种直白的段子,而是建立在对人性和社会结构深刻洞察之上的那种会心一笑。比如,那些关于办公室政治和科技焦虑的描绘,放到今天来看,依然精准得令人心惊。我特别喜欢那些人物画风的变化,从早期的相对写实,到后期那种极简的符号化表达,能清晰地看到创作者的成长轨迹和时代审美的演变。收藏这套书,不仅仅是收藏了一系列笑话,更是收藏了一套观察世界的棱镜。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感,就好像品尝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回味悠长,初尝时的辛辣感褪去后,留下的全是醇厚的智慧。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全集”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内容过于庞杂,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但这部作品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并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根据主题或者某种情绪的递进进行了组织,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找到一个顺畅的切入点。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有一组关于“城市动物”的系列,简直是神来之笔,那些被拟人化的鸽子、流浪猫,它们对人类世界的观察角度,比任何社会学报告都要犀利。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每天上下班路上遇到的那些“背景板”角色。这部书的好处在于,它的单页容量很小,信息密度却极高,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但只要你愿意花十分钟静下心来细品一幅画,它又能给你带来远超十分钟的愉悦和思考。我已经把它放在床头柜上,睡前随手翻阅,那份轻松和智慧的交织,成了我缓解一天疲惫的最佳良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配得上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这对于欣赏漫画中的线条细节至关重要。很多老作品,如果印刷不佳,那些精妙的阴影处理和墨线的粗细变化就全毁了,但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我特意找了一个阳光好的午后,把它摊开在客厅的书桌上,那种黑白线条在高质量纸张上呈现出的锐利感,简直是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在场感”。你仿佛能听到画中人物的叹息、争吵,甚至是他们对着咖啡机发呆时的内心独白。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消遣,而是需要你投入一点点专注力的严肃娱乐。我发现自己开始尝试模仿书中的一些构图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瞬间,虽然远不及原作的功力,但这种被启发的感觉,已经值回票价了。这简直是送给任何一个热爱观察生活、热爱思考的成年人最好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每一次翻阅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微型世界。作者的笔触精准而又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冷幽默,你常常会在捧腹大笑之后,猛然间被某个细节击中,感受到一丝恰到好处的都市疏离感。我尤其欣赏它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捕捉,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咖啡馆、拥挤的地铁车厢,在漫画家的笔下,瞬间变得充满了戏剧张力。你看那些人物的表情,夸张却又无比真实,那种介于“我懂你”和“这算什么”之间的复杂情绪,拿捏得炉火纯青。很多时候,你甚至不需要去看文字说明,光凭画面就能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的讽刺意味或者温情脉脉。它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力去理解的深奥艺术品,而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不经意间,用最精炼的几笔线条,道出了生活最本质的荒诞与可爱。那种发现“原来大家都这样啊”的共鸣感,是这类经典作品最迷人的地方,让人忍不住想马上跟身边的人分享,说你看这个多像我们上次在公园里遇到的那对奇怪情侣。
评分我总觉得,优秀的漫画就像是凝固的戏剧,而这套作品,就是一部关于现代都市生存哲学的百科全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只有一群在日常琐事中挣扎、寻找意义的普通人。我尤其欣赏它对“沟通障碍”主题的处理。那些明明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却各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对话场景,简直是当代社交困境的缩影。有些场景,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丧”,但它并不会让人陷入绝望,反而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支撑力,让你明白,好吧,这可能就是生活的常态,那就笑一笑,继续前行吧。这本书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其“适度”的拿捏:不过分煽情,不刻意说教,不哗众取宠,所有的观点都内嵌在看似简单的画面叙事之中。对于想了解当代文化脉络,又不想啃大部头理论著作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轻松而又极其高效的途径。每次合上书,都感觉自己的“幽默感”和“洞察力”得到了微妙的提升,非常值得反复品味和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