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平衡阀应用技术

液压平衡阀应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海平 著
图书标签:
  • 液压阀
  • 平衡阀
  • 液压系统
  • 工程机械
  • 液压技术
  • 阀门
  • 控制技术
  • 机械工程
  • 流体控制
  • 工业自动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1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037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多个世界知名公司的各类平衡阀为例,包括近年推出的新产品,如美国升旭公司的负载匹配型平衡阀、负载适应型平衡阀、德国布赫公司的Cindy型平衡阀和德国力士乐公司的先导控制节流下降阀(绿阀)等等,介绍分析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及应用,比较差异与特点。重点分析了正确运用平衡阀必须掌握的稳态特性、瞬态特性及测试。
  平衡阀主要是为了控制负载下降,但控制负载下降也可以不用平衡阀,特别是现在为了节能,出现了一些新的控制阀、控制回路,本书也一并介绍。
  本书介绍了平衡阀的多种应用回路,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含平衡阀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和应对措施。同时,还介绍了负负载的能量回收与应用。
  附录部分对附赠资源中的“液压元件设计估算表格2016.xlsx”和“液压系统设计估算表格2016.xlsx”进行了说明。附赠资源还包括作者发表的部分文章和各章的插图。
  本书中大量采用了图解法,展示了平衡阀系统中的压力关系,直观清晰,易于掌握。
  本书可供液压工程技术、液压维修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张海平,男,工学博士,中国液气密工业协会第六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专家委员会特别顾问,多个中国及德国企业顾问,“流体传动与控制”杂志编辑。
  1981年11月获上海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上海工业大学机械系工作,1988年4月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8月至1990年3月获德国洪堡博士后研究资助金,在德国亚琛工大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所做博士后。1990年4月至2007年,在德国Zoeller-Kipper GmbH集团公司研发部主管车载液压系统和微机控制系统开发,获四项德国发明专利。
  自2009年以来,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3本,其中于2015年出版了《实用液压测试技术》。在山东泰丰公司参与组织研发的“大流量电液插装阀”,获2009年度液气密行业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01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目录

前言
第1章概述1
1.1负载的特性1
1.2控制负载需要的功能9
1.3负载控制阀的类型22
1.4负载对液压缸两腔压力的影响27
第2章同向型非卸荷类平衡阀31
2.1同向型平衡阀的开启通流工况31
2.2同向型平衡阀与液压缸组合后的工况34
2.3升旭CB系列平衡阀36
2.4伊顿1CE系列平衡阀41
2.5派克E2*125型平衡阀42
2.6力士乐VBSN系列平衡阀43
2.7派克E2H060*548型带附加阻尼平衡阀45
2.8哈威LHK带附加阻尼可调型平衡阀46
2.9派克E3*60带附加溢流阀型平衡阀48
第3章同向型卸荷类平衡阀50
3.1出口压力的影响50
3.2伊顿1CER系列部分卸荷型平衡阀51
3.3力士乐VBSP系列部分卸荷型平衡阀53
3.4升旭CA系列外排气型平衡阀54
3.5派克E6*060*409外排气型平衡阀55
3.6力士乐VBST系列外排气型平衡阀56
3.7伊顿1CEB系列外排油型平衡阀57
3.8升旭CW系列外排油型平衡阀58
3.9派克E9*1外排油型平衡阀59
第4章同向型非经典类平衡阀61
4.1伊顿1CEL系列两级开启型平衡阀61
4.2升旭负载作用型平衡阀64
4.3升旭负载匹配型平衡阀68
4.4升旭负载适应型平衡阀72
4.5同向型平衡阀的压力设定75
第5章反向型平衡阀77
5.1反向型平衡阀的工况概述77
5.2液控单向阀的应用工况分析80
5.3力士乐FD系列平衡阀82
5.4布赫BBV型平衡阀87
5.5布赫Cindy系列平衡阀“90
第6章运动控制阀97
6.1概述97
6.2派克运动控制阀98
6.3升旭运动控制阀99
6.4伊顿运动控制阀101
第7章含平衡阀回路的稳定性问题与应对措施103
7.1系统稳定性问题103
7.2含平衡阀系统的分析105
7.3含平衡阀系统的数字仿真试验110
7.4提高系统平稳性的措施113
第8章平衡阀的应用121
8.1可以不用平衡阀的场合121
8.2调节输入流量的方法123
8.3双平衡阀块126
8.4用于控制马达129
8.5用作出口旁路阀133
8.6提高回路安全性的措施134
8.7降低能耗的措施135
8.8应用于成组液压缸135
8.9用在差动回路中139
810平衡阀的选用144
第9章其他液控节流阀及回路149
9.1先导控制节流下降阀(绿阀)149
9.2控制单作用缸153
第10章负负载的能量回收与利用156
附录161
附录A液压系统设计估算表格2016.xlsx说明161
A.l液压缸的压力、速度161
A2单作用液压缸容腔惯量系统的固有频率161
A3双作用液压缸容腔惯量系统的固有频率164
A4流量脉动对压力、速度的影响“166
A5液压泵马达的负载压力、流量、转速、功率168
A6转动惯量、马达-负载转动惯量系统169
A7管道压降171
A8同向型平衡阀工作点171
A9液控单向阀工作点172
A.10容腔液容173
A.ll泵马达耐久试验并联型能量回收回路173
A.12泵马达耐久试验串联型能量回收回路176
附录B液压元件设计估算表格2016.xlsx说明177
B1弹簧刚度与弹簧力177
B2通过固定液阻的流量178
B3间隙泄漏、滑阀泄漏179
B4滑阀开口流量180
B5锥阀开口流量181
B6滑阀阀芯移动摩擦力182
B7滑阀稳态液动力182
B8进出节流口面积估算183
B9弹簧-惯量系统的固有频率185
B.10元件简谐运动的加速度与惯性力186
附录C附赠资源内容186
参考文献188

前言/序言

  在供水系统中也有平衡阀,本书专注于应用在液压技术中的平衡阀。
  平衡阀,其实与保持物体平衡无关。英语中被称为Counterbalance Valve,指的是抵消(重力影响)阀,也被称为Load Control Valve(负载控制阀)、Motion ControlValve(运动控制阀)、Overcentre Valve(过中心阀)、Boom Lock Valve(上升锁住阀)。倒是其德文名称Lasthaltensventil(负载保持阀),或Senkbremsventil(下降减速阀)更贴近其关键功能。在中国台湾也被称为抗衡阀,考虑到中国大陆读者习惯,本书还是称其为平衡阀。
  平衡阀,可用于控制负负载,特别是重物下降的速度,因此在机械设备,尤其是工程机械、起重机械、农业机械等的液压系统中被广泛应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阀种。世界上很多液压元件厂都提供不同形式的平衡阀。但平衡阀又是一个多功能的组合阀,结构与工作原理是所有液压阀种中最为复杂的。因此,如何正确选择应用平衡阀,以及了解在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趋势下平衡阀的发展前景及应用,是每个液压工程师、液压维修人员都要关心的。
  掌握了平衡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对掌握了解其他阀种也大有裨益。
  关于平衡阀,在作者的前两本书“液压螺纹插装阀”“液压速度控制技术”中已有所涉及,但当时限于篇幅,取材不广,分析也不够深入,有些提法不够精确。现在,应一些读者的要求,专门撰写关于一本平衡阀书籍,这样可以系统地梳理,补充一些新型的阀和回路,更全面深入地剖析平衡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作者的一位同学,前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组织出版图书无数,曾淳淳告诫作者,“我们国家在各个研究领域内都还没有走出‘大题小做’的阴影。原因部分来自评价系统与学风。太多人想做那些大而无当的题目。我一直认为,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术研究与教学走上了小题大做的道路,中国学术的春天也就到了。”作者希望能以本书为推动“小题大做”的风气做出微薄的贡献。
  不怕不识货。本书以多个世界知名公司的各类平衡阀为例,包括它们近年推出的新产品,如美国升旭公司的负载匹配型平衡阀、负载适应型平衡阀、德国布赫公司的Cindy型平衡阀和德国力士乐公司的先导控制节流下降阀(绿阀)等等,介绍分析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比较它们的差异与特点,冀望读者可通过比较,深入了解平衡阀,并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创新。
  本书介绍了平衡阀的多种应用回路,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含平衡阀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和应对措施,因为液压系统稳定性的问题牵涉面甚广,原因非常复杂,而又是几乎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平衡阀主要是为了控制负载下降,但控制负载下降也可以不用平衡阀,特别是现在为了节能,出现了一些新的控制阀、控制回路,本书也一并介绍。
  受到升旭公司介绍新产品特性的启发,本书中大量采用了图解法,展示了平衡阀系统中的压力关系,更直观清晰,易于掌握。
  作者认为,对于液压技术人员:
  1)能掌握揭示液压技术内在规律的数学公式,肯定是好事。但公式推导要为分析实际工况服务,定性分析的实用性优于定量分析。本书尝试做了少量定性的理论分析,尽可能地还是把一些复杂的数学推导放在附录中,以提高本书的易读性。
  2)尽管液压技术中准确计算是不可能的,但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做一些估算,以减少盲目性。为此,作者把一些常用的设计计算公式转化成EXCEL计算表格,分成两类:液压系统设计、液压元件设计,放在本书的附赠资源中,以便利读者应用检验。
  由于国内的液压技术术语大多是舶来货,多人各自翻译,很不统一,有些直译未反映本意,似是而非,容易引起误解。本书尽可能列举各种同义词,尝试正名,以便利初学液压者。
  作者查阅了欧美所有世界知名的液压公司的产品样本,压力单位全都使用bar,没有一家公司的产品样本中出现过MPa,在国际液压标准中也很少出现MPa。甚至在GB/T 17491-2011和GB/T 20421.3-2006的附录中都推荐使用bar。但为了执行我国关于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作者不得不花很多精力,把所引用的许多材料中的bar改为MPa。希望读者还是能非常熟悉bar: lbaFO.lMPa。这样,在阅读国外产品样本时才不会有困难。
  根据GB 3102.3-199~《力学的量和单位》,质量流量的符号为gm,体积流量的代号为q矿。鉴于在液压技术中,几乎只使用体积流量,行业内也普遍采用Q或g,为简洁起见,本书中用g表示体积流量,简称流量。
  目前,在液压系统中使用的压力(工作)介质,虽说主要还是矿物油(约占85%~95%),然而,为了安全、环保等各种因素,也逐渐采用其他液体,如难燃油、油包水和水包油悬浮液、可生物快速降解的合成酯、植物油等。但为叙述简洁起见,本书中仍使用液压油或压力油代表所有压力介质。
  全面地来说,输送液体的泵有两大类:容积式和动力式。因为液压技术中几乎不使用动力式泵,所以本书中略去“容积式”,简称其为液压泵或泵。
  为缩减篇幅,本书使用了下列简称。
  IFAS-Institut fflr fluidtechnische Antriebe und Steuerungen, RWTH Aachen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研究所。
  伊顿——美Eaton-Vickers公司。
  派克——美Parker Hannifin公司。
  布赫——德Bucher Hydraulik公司。
  哈威——德HAWE Hydraulik SE公司。
  升旭——美Sun Hydraulics公司。
  力士乐——德Bosch-Rexroth AG公司。
  海德福斯——美HydraForce,Inc.公司。
  本书中平衡阀的剖面图全部源自各公司公开提供的产品样本,由作者加了彩色,以便利读者理解其结构与工作原理,不一定反映全部细节,还是应以实物为准。
  尽管反复检查多次修改,但难免还有错误。作者衷心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作者电子信箱:hpzhang856@sina.cn。读者也可通过作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wczf,反映意见,查阅不断更新的勘误表。
  本书的附赠资源放在百度网盘中。读者只要扫描本书末的二维码,即可从网上下载。其中有下述内容。
  ——全书所有插图,可以帮助读者阅读,也可供企业技术培训、大学教师教学选用。
  ——些作者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以便读者查阅。
  ——液压元件估算表格软件和液压系统估算表格软件。
  感谢本书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所有作者。由于本书写作时间较长,有些引用文献可能遗漏标注,恳请有关作者谅解。
  本书写作期间得到了盾安集团下属浙江华益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作者谨在此衷心感谢。
  张海平
  2016年11月


《现代工程设计中的液压系统集成》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现代复杂工程设计中,如何高效、稳定地集成液压系统,以实现最优化的性能和可靠性。书中不涉及任何关于“液压平衡阀”具体型号、原理或应用的详细讲解。 核心内容概览: 1. 工程项目中的液压系统定位与规划: 需求分析与系统功能定义: 在项目初期,如何准确识别工程任务对液压系统的需求,包括负载特性、工作循环、精度要求、响应速度等。本章将侧重于从宏观层面梳理系统应具备的核心功能,而非具体阀门的选型。 系统架构设计原则: 介绍不同的液压系统基本拓扑结构(如开式、闭式系统)及其适用场景,以及如何根据项目特点选择最合适的系统类型。强调系统整体的协调性和模块化设计理念。 能量效率与经济性考量: 如何在系统设计初期就考虑能量损耗,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例如合理的管路布置、选用高效的泵与执行器组合。讨论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2. 液压元件通用选型与集成策略: 液压泵的选择与匹配: 重点在于不同类型泵(如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的性能特点、流量与压力特性,以及如何根据系统总需求选择合适流量和压力的泵。探讨泵与驱动电机之间的匹配问题。 液压马达的选型与应用: 介绍液压马达的转速、扭矩输出特性,以及如何根据负载需求选择合适的马达类型和规格。分析马达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表现。 液压缸的设计与集成: 讨论液压缸的结构类型(单作用、双作用、伸缩式等),缸径、行程、杆径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根据负载力和位移需求进行计算。强调缸与连接件的强度与密封设计。 辅助元件的通用功能解析: 重点在于油箱、滤油器、冷却器、加热器等辅助元件在维持液压油清洁度、温度稳定性和系统整体健康方面的基础作用。分析它们各自的性能参数以及在系统中应有的布置位置,而不涉及特定品牌或型号的详细规格。 3. 液压管路设计与流体动力学基础: 管路尺寸与流速控制: 如何根据系统流量和允许的流速范围,计算液压管路的公称直径。强调过高的流速可能导致压力损失、油液发热和噪音增大。 压力损失分析与优化: 介绍管路、弯头、接头等部件的压力损失计算方法。提出减少系统压力损失的原则,如采用大直径管路、减少弯曲、使用光滑内壁管材等。 流体粘度与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阐述油液粘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以及粘度变化对系统效率、响应速度和元件磨损的影响。分析不同工况下油温控制的重要性。 4. 液压系统控制逻辑与稳定性分析(通用层面): 基本控制回路的构成: 介绍基本的液压控制回路,如调压回路、节流调速回路、分流集流回路等,理解它们在实现特定功能(如控制速度、压力、方向)中的作用。 系统动态响应与稳定性概念: 对液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态性能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影响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如油液的可压缩性、元件的非线性特性等。本章不会深入探讨特定补偿机制或反馈控制的具体实现。 5. 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护策略(通用实践): 常见故障现象与初步判断: 总结液压系统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如压力不足、速度缓慢、泄漏、噪音过大、油液污染等,并提供基于现象的初步判断方向。 系统维护的通用性原则: 强调定期检查、保持清洁、适时更换油液和滤芯的重要性。介绍液压油的储存和处理规范。 测试与测量工具的应用: 介绍用于检测系统压力、流量、温度、污染度等参数的常用测量仪表,以及它们在系统运行状态评估中的作用。 本书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扎实的液压系统基础理论框架和系统集成设计思路,帮助读者在理解液压系统整体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更合理、更高效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内容聚焦于通用原理、设计方法与实践建议,不涉及具体组件的型号区分或深度技术参数对比。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液压系统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液压平衡阀作为其中的关键组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总觉得有些门槛。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扇窗户,为我打开了通往液压世界的大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液压平衡阀的分类和介绍。作者并没有笼统地进行描述,而是根据阀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主要功能,将它们细致地划分开来,并逐一进行详细的阐述。例如,书中对直动式平衡阀、先导式平衡阀、以及比例式平衡阀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讲解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最适合的应用场合。我记得其中关于先导式平衡阀的部分,作者详细解释了它为何能够实现更精确的压力控制和更好的动态响应。他通过对阀内部的几个关键腔室(例如主阀芯腔、先导阀芯腔、以及反馈腔)的详细描述,以及油液在这些腔室中的流动路径分析,让我清晰地理解了先导阀是如何通过对主阀芯施加一个引导压力,从而实现对主阀芯的精确控制的。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能逐渐理解更复杂的控制策略。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它没有生硬的理论灌输,也没有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娓娓道来,将他毕生的技术心得和工程实践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工程经验”的重视。在很多技术书籍中,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抽象的原理和规范化的流程,而这本书则更侧重于讲解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将这些原理和流程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在介绍某个精密液压伺服系统时,书中并没有回避在实际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作者详细阐述了,当系统出现振荡、超调、或者定位不准等问题时,应该如何从平衡阀的各项性能参数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他还分享了一些“独门绝技”,例如如何通过改变阀芯的截流槽形状,来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或者如何通过调整反馈弹簧的预紧力,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液压技术的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也看了有段时间了,说实话,里面的内容就像一本老旧的相册,翻开每一页,都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勾勒出那个年代精密机械工业蓬勃发展的脉络。虽然书名写着“液压平衡阀应用技术”,但我拿到手翻阅时,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工程设计严谨态度的传承,以及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它不是那种堆砌公式、罗列参数的枯燥教材,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液压原理具象化。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某个应用场景时,会先铺垫大量的背景信息,让你理解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技术,它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在当时面临的工程挑战。例如,书中对某些重型设备上的液压系统进行剖析时,会详细介绍该设备的工作环境,负载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操作平稳性和安全性的极端要求。接着,作者会娓娓道来,是如何通过精心的阀体设计、巧妙的管路布局,以及对液压油特性的深入研究,最终实现了液压平衡阀在复杂工况下的精准控制。读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象自己身处现场,触摸着冰凉的金属外壳,感受着液压油在管路中奔涌的力量,那种沉浸感,是单纯的理论学习难以给予的。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不厌其烦地为你讲述他多年的心血和感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液压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那些图纸和插图,虽然年代感十足,但线条清晰,标注详尽,仔细揣摩,就能体会到设计者在每一个细节上花费的心思。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不在于它直接告诉你如何操作某个设备,而在于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程思维的框架。它教会你,面对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需要从全局出发,深入分析需求,权衡利弊,最终找到最稳健、最经济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在任何技术领域都是通用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它是一本技术书籍,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工程智慧”的传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新奇的概念和炫酷的技术所吸引,但这本书却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引领我们回到工程技术的本质。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于“系统性思维”的强调。他并没有将液压平衡阀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液压系统乃至更广泛的机械系统中进行分析。例如,在介绍某个大型挖掘机的液压系统时,书中详细分析了挖掘机的工作循环、负载变化规律、以及对操作平稳性的要求。然后,他才开始讲解,在这个特定的工况下,液压平衡阀是如何通过与其他液压元件协同工作,来实现精确的动作控制和能量的有效利用。书中对于“能量效率”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液压系统中能量损耗的几个主要来源,包括节流损失、泄漏损失、以及摩擦损失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通过优化平衡阀的设计,例如采用更高效的流量控制技术,来降低能量损耗,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这种从全局出发,兼顾性能和效率的设计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我们常常被琳琅满目的信息所淹没。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将我们带回到工程技术最根本的原理和最实用的经验中。我虽然不是直接从事液压行业的,但对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控制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没有过多地追求华丽的技术术语,而是用一种朴实、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液压原理。例如,在介绍平衡阀的压力补偿功能时,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压力补偿是如何工作的。我记得作者是将液压油想象成一种有弹性的液体,而平衡阀就像是一个自动调节的“弹性装置”,能够根据外部压力的变化,自动调整自身的开口大小,从而保持内部压力的稳定。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瞬间就理解了抽象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书中在讲解每一个技术点时,都会紧密结合实际的应用需求。它会详细分析,在不同的工况下,液压平衡阀需要满足哪些特定的性能要求,例如响应速度、流量特性、以及压力稳定性等等。然后,再根据这些要求,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阀的结构设计、关键参数的选定、以及系统集成方面的建议。这种“需求驱动”的设计思路,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智慧的味道。虽然我的专业背景并非直接与液压技术紧密相关,但我一直对机械工程中的精密控制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深入了解液压平衡阀这一关键部件的愿望。我最欣赏的是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的严谨性与清晰度。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细节,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抽象的原理分解,再逐层深入。例如,在介绍平衡阀的工作原理时,书中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基本的液压动力学出发,解释了压力、流量、负载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平衡阀(例如内置式和外置式),分析它们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的适用场景。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动态响应性”的讨论。作者详细分析了影响阀动态响应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阀芯的阻尼系数、弹簧的刚度、以及液压油的粘度等等。并且,他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参数组合下,平衡阀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差异。这种基于数据和实验的分析,让我更加信服书中的观点。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例如阀的安装、维护、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分享了一些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分析阀的内部压力和流量变化,来快速定位故障原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即将步入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低调而沉稳的气质。书名、作者、出版社信息一目了然,没有多余的装饰,却蕴含着一种踏实的工匠精神。我虽然并非液压专业的学生,但对机械设计和自动化控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中对“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诠释所打动。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介绍液压平衡阀的通用原理,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阀的设计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在介绍用于航空发动机的液压控制系统时,书中详细阐述了由于发动机工作环境的极端性(高温、高压、强振动),对平衡阀的材质选择、密封性能、以及动态响应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几种高性能合金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来论证其选择特定材料的理由。并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精密的加工工艺,例如超精密研磨和表面氮化处理,来提高阀芯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这种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受到了工程师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带着一种朴实无华的复古感,没有花哨的色彩,也没有吸引眼球的图形,就是简单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温润,不是那种光滑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粗糙的哑光纸,翻阅起来非常舒服,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我一开始只是随意翻看,但很快就被书中章节的编排方式吸引了。它没有按照传统的“基础理论-原理-应用”的模式展开,而是像一本故事集,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应用场景或者一个技术难题来展开。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的是在某个大型起重机上,如何通过液压平衡阀来精确控制吊臂的升降和回转,以确保在高空作业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阀的参数和设计,而是先详细描述了起重机的工作特点,例如风载荷的影响,不同负载下的力矩变化,以及操作员在疲劳状态下可能出现的失误。然后,他才开始分析,在这个特定的工况下,传统的液压控制方案存在哪些局限性,比如响应速度慢、容易出现振荡等等。接着,他笔锋一转,引入了液压平衡阀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它是如何通过内反馈和外反馈机制,实现对负载的精确补偿和动态响应的。书中对于阀的内部结构、各个腔室的作用、以及油液流动的路径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图解和说明。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这些部分时,脑海中已经模拟了无数次的液压回路工作状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分析,而是紧接着给出了几个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包括阀的选型、系统的集成、以及调试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这些案例非常贴近实际,让我在阅读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工业现场的真实情况。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沉浸在技术细节中,而是先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稳、内敛的气质所吸引。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方,书页的触感温润,翻页时发出的细微沙沙声,都让我觉得这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虽然书名直指“液压平衡阀应用技术”,但我发现书中更多的是一种工程哲学和设计智慧的传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产品手册上的技术参数,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了液压平衡阀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为什么”和“怎么样”。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可靠性设计”的探讨。在许多工程领域,系统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而液压平衡阀作为承载关键功能的部件,其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书中并没有回避液压系统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工况和潜在故障,而是详细分析了这些工况对平衡阀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提高阀的抗磨损能力、抗冲击能力、以及抗堵塞能力。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某个精密液压伺服系统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对阀芯的材质选择、表面处理、以及配合间隙的精准控制,来降低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并保证长期的精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受到了工程师的匠心独运。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书,其厚重的分量就让我感受到了内容的丰富和扎实。与其说这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它是一部液压平衡阀领域的“百科全书”。我被书中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液压平衡阀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液压系统的宏观背景下进行阐述。在介绍平衡阀的工作原理之前,书中首先详细讲解了液压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介质的特性、以及液压能的传递和转换过程。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讲解方式,为我理解平衡阀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书中开始逐一深入探讨各种类型的液压平衡阀。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节流平衡阀”的章节。作者详细分析了节流孔的大小、形状、以及油液流经节流孔时的阻力变化,是如何影响阀的压力补偿效果的。他还通过对比不同节流孔设计方案的模拟结果,直观地展示了哪种设计能够提供更稳定的压力输出。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系统集成”和“故障排除”方面的实用知识。例如,在介绍一个复杂液压系统时,书中会详细讲解平衡阀是如何与其他液压元件(如齿轮泵、溢流阀、方向控制阀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预期的功能。并且,在讲解故障排除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出故障现象,而是通过对液压回路的深入分析,指导读者如何一步一步地排查问题,找出根源。

评分

不错,就是太贵!

评分

好东西,好评,一直买,不错

评分

挺好挺好的,值得购买,推荐给大家

评分

还没有仔细看,感觉不错哦

评分

心血之作,物流也快

评分

挺好挺好的,值得购买,推荐给大家

评分

挺好的,帮做技术的同事买的,很实用

评分

很好的专业书籍,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评分

心血之作,物流也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