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得主鲁敏长篇力作
都市族群精神折射:孤独、疏离、无力逃脱又渴求打破的灰度空境
故事疑点重重,悬念迭生,在尘埃纷披的世相中勾勒出沉埋已久的心灵之翼
糅杂戏谑叙事、现代主义与解构哲思,一曲后现代的短歌踏行,一场迷雾中的精神逆奔
一辆大巴翻车坠崖,女人小六成为失踪者。现场扑朔迷离。
寻找与臆想次第展开,由亲密到隔阂到陌生。
枕边人、亲爱者、闺中友、上下级、朋友圈,都由此陷入日常面目下的涌动暗流……
小六抛下一切去苦苦寻找又寻而不得的,究竟是什么?每一个扑空的假设,都是对飘萍般人生内核的无情确证。
鹊拣寒枝,蝶飞沧海,这是一场迷雾中的精神逆奔,一曲后现代的长歌踏行。
鲁敏
七十年代生于江苏。
18岁开始工作,历经营业员、企宣、记者、秘书、公务员等职。25岁决意写作,欲以小说之虚妄抵抗生活之虚妄。
已出版《六人晚餐》《荷尔蒙夜谈》《九种忧伤》《跟陌生人说话》《取景器》《纸醉》《此情无法投递》《伴宴》《惹尘埃》等作品十九部。
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读者喜爱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郁达夫文学奖、中国小说双年奖等;入选《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台湾联合文学华文小说界“20 under 40”等。有作品译为英、德、法、俄、日、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
现居南京。
鲁敏站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前沿。她将确切的戏剧性形式赋予涣散的、难以言喻的复杂经验,探测和呈现精神生活的结构、深度和边界。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 批评家)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奔月》里,鲁敏替这个永恒的哲学追问戴上了悬疑与戏谑的面具——我估计没人能猜到结尾: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结尾,因为鲁敏本人就一望无际。
——麦 家 (茅盾文学奖得主 作家)
鲁敏永远值得期待。与大多数优秀的女作家相比,她有与众不同之处,那是因为她在叙事中擅用减法,这减法疑似用手术刀运算,所以精准锐利,她的小说特有的骨感,因此形成,有力,有形,又总有奇峭之处。
——苏 童(茅盾文学奖得主 作家)
在当代中国,还没有哪位作家能像鲁敏这样,对“脱轨者”有如此强烈的好奇心。她的人物总是渴望脱离正常生活轨道。脱轨使不可能的变得可能,使风平浪静的生活变得痛楚不堪。于脱轨处,她笔下的人物“死去”又“重生”,有如灵魂的“出窍”与“奔月”,由此,鲁敏不仅和她的人物一起站在了平庸生活的对立面,也一起直面了人性的无尽深渊。
——张莉,文学批评家
鲁敏关切复杂的都市生活,独辟蹊径,敏锐地探索人的精神疑难。鲁敏不避尘埃,与她的人物一起经受困惑与考验,体认善好的生活价值,在有限的尺度内开拓出丰厚深长的心灵空间。 ——鲁迅文学奖授奖辞
她坚信,人的感受、思想和行动的无限可能,以及小说在角度、形式、语调上的无限可能,由此,她为自己的写作确立了复杂艰巨、令人满怀期待的难度指标。 ——庄重文文学奖授奖辞
鲁敏的写作,是对小说艺术在这个时代面临的艰巨难度的有力回应,她思考和检验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由此表现出纯正鲜明的艺术信念和夺目的、训练有素的艺术才能。 ——《人民文学》年度作家授奖辞
鲁敏在追问——是什么搅混了人及其生活?一般来说,人们愿意把外因推给特定“时代”的强势影响,而鲁敏则更注重情境和性情、心理、行为对人的综合作用,不规避人的本能欲望,透悟那冥冥之中不可理喻的命运,那时刻摇摇欲坠于人头之上的冲动和终于落下来的恐惧感受更是她要抓牢的把手。通过这样的结构和叙事,她不仅仅呈现了混乱的人间世事本身,还挖掘出在细节、情节之下的隐秘秩序,体现斑驳中一种清晰的辨认,不露声色地探究这混乱的来由,最后,是虽然弱小但分明不绝如缕地坚韧存在着的自我抗争意识。———施战军 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鲁敏关于小六的自我“失踪”这一核心情节的设定,能够让我们联想到现代主义巨匠卡夫卡的《变形记》。鲁敏在《奔月》中对假定性叙事形式的熟练操作运用,充分说明作家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有着极好的领悟与心得。
假若我们承认彼得·盖伊在《现代主义》这部著作中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现代主义之间紧密关系的论述具有真理性,那么,鲁敏这部通过若干位具有精神分析深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鞭辟入里地思考追问自我存在多维度可能性的长篇小说,就无论如何都应该被看作是当下时代中国文坛难得一见的现代主义力作。----------王春林 山西大学教授、博导、批评家
人性暗疾是鲁敏顽强探索的重要主题,并通过某种普遍性使之构成了生活的整体荒诞。这是先锋文学的遗风流韵。
——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批评家)
在如今强大的“写实潮流”与世俗趣味间,她顽强地葆有了形而上的追求。正如艾略特所说,谁能够在“传统”和“个人潜能”之间找到恰当的关系,谁就能够成为好的作家。鲁敏恰如是。——张清华(北师大教授、博导 批评家)
鲁敏对人们精神“暗疾”的揭示,并非与社会性因素完全无关,但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一种心理性的表现。它似乎植根于人性深处,或者说,也是“普遍人性”之一种。
——王彬彬(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批评家)
1、他有种高渺的胜利感,像一个提出假想星球的天文学家。在出事之初,小六是彻头彻尾地“死”了,正是通过他这二十天的奔跑,勤奋的交叉的跑动,小六变为下落不明了。这是质的变化,是起死回生,最起码可以说是缓期执行。他救活了小六,把她重又拉回到这个世界上了。他可赚大了。
2、她好像一直在等待一个更恰如其分、更体贴的方式,在事故的烟幕弹里消失,含混的,多义的,可以帮助人们,尤其是她的亲人们适应她的离开,就像一个递减的回旋地带,像一贴最有效的膏药,慢慢渗透、止痛,并从中诞生出光滑的新生活。
3、他背负着好色、花花公子、始乱终弃、朝三暮四等一长串罪名,孤独地在如林的肉身中出入穿行。
4、所有人都是下一个小六。他张灯也好,近期约会的、大有谈婚论嫁趋势的那位姑娘也好,路人甲或某位著名人士也好。人人都一样,都遵循着一个标准的三段式。
5、他等于无中生有地构建起了一个秘密教会,这个最小单位的教会,只有母亲和他两个骄傲的信众。他们无条件地崇拜和迷信想象力,其最核心的教义,就一条:信奉强烈愿望与达成现实之间的必然关联,虚构笔直地通往真实。想什么,就成什么。太伟大了。
6、他的小六,早已超越凡体胎生的一切挂碍了不是吗,小六专属于他了,他也专属于小六了。这样多好哇,简直神清气爽、一片澄明。他俩之间,如此精纯,像四个9的黄金,就是丢到火里、埋到地里、扔到大海里也会毫厘无缺、历久弥新。
7、不知怎么的,小六突然感到后背上一阵灼热,好像有来自上方的、深邃而了然的凝视,那目光早已看惯这徒劳的人间小景。她举头四顾,除了零星移动的小城之光,四周黑黝黝一片。天上也无月亮,只有四散如豆的星星,在树杈顶端,发出与世无争的光泽。
小 引
也真是不大讲究。小六3月出事,到9月,贺西南与张灯,已从素未谋面的情敌变成无话不谈的兄弟。
贺西南带着张灯来到金陵购物中心的顶层,隔窗往外俯看。
干燥的树叶在枝头摇晃,做好了枯萎与腐烂的准备。浅褐色的阳光透过这样的树叶投射下去,使得人们瞧上去有些衰老。水果店摆出了石榴和柿子。冰激凌的门面有点儿萧条。还可见到一所中学,刚刚开学的少年们三三两两,勾腰背着书包,参加葬礼似的走进寂静了一个夏天的校园。
贺西南有意把视线停在这些无关紧要的地方,看了一大圈儿之后,才把目光慢吞吞拉近,拉到正对面的双胞胎灰色写字楼,左边那一幢,十二楼中的一间,小六供职过六年的地方,指给张灯看。
并看不到什么特别的。
经过惊痛、惋惜、追念等必然阶段之后,所有人都得出一致结论:小六再也回不来了。人们默认了她的死亡,像接纳其他的坏消息一样。类似的讯息,从白天到夜晚,如雨丝、如尘埃,不间断地飘落在人们肩头和他们所栖身的屋顶上。
贺西南和张灯拒绝相信。他们是天黑之后、人群散尽的跑道上的最后两位选手,不肯认输并竞相表现出离奇的乐观:小六还活着呢,他们要继续找下去、等下去。
像前面的若干次会面一样,他们别无闲话,又谈论起小六出事前后的一些微小环节,有陈旧的,也有新发现的,他们对其进行组合与推理,不知疲倦,不断争论,情绪旺盛得就像小六才刚刚离开,被窝里还保有她的体温与压痕。讨论中,他们不断重复这样的口头禅,如同誓言:“等她回来之后,我们一定要……”
由于他们二人均与小六有着极其密切的私人关系,故而这说词虽然动人但也有几分像是表演的态度,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遮掩,这样一来,他们就可逾越俗世意义上的道德羞耻感,扭转为一个目标大体一致的同盟体。
或也不必为他们如此这般的守望而感动,对丈夫贺西南也好,对出轨对象张灯也好,小六也许只是阶段性的关联词,是一根必将断落的麻绳,他们早晚会丢下她,也丢下对方的。
更纯粹的坚信者,大概只有小六的母亲。可一个母亲的想法又哪能作数呢。
不管怎么样吧,在小六离去半年之后,最后还有三个人在眼巴巴地等着她回来,像一个既张不开又合不拢的凹形拥抱,披染着混浊的天色。
粗粗看上去,也算有点儿动人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条直线叙事,没想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和时间线的交错,让整个故事像一个精密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展现出不同的光怪陆离的景象。最让我佩服的是,尽管结构复杂,但逻辑线索却异常清晰,所有的看似不相关的碎片,最终都能完美地拼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宏大而又令人震撼的整体图景。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自己也是一个侦探,在字里行间寻找隐藏的线索和作者埋下的伏笔。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转折点的方式,它不是突兀地发生,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铺垫,让读者在“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中接受了突变,而不是感到被欺骗。这本书的文学价值绝对值得反复研读和品味,绝对是今年我看过的最烧脑也最过瘾的一本!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且富有韵律感。它不像那些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用一种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暗藏锋芒的文字,直击人心的深处。作者似乎对文字的精准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不多一分则冗余,不少一毫则失色。阅读时,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句子所带来的画面感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韵味。特别是作者在描绘主角内心纠结或矛盾时的那段文字,简直是神来之笔,那种细腻到近乎神经质的自我审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美感是内敛的,它不张扬,但一旦你捕捉到它散发出的光芒,就会被深深吸引。对于喜爱纯粹文字艺术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盛宴,它证明了好的故事不一定非要靠宏大的场面支撑,内心的波澜同样可以波涛汹涌。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把我拉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故事的铺陈极其细腻,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成长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氛围的刻画,那种仿佛能触摸到的质感和扑面而来的气息,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比如,书中对于某个古老仪式的描写,那种神秘而又庄重的氛围,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却又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人物之间的对话更是精彩绝伦,寥寥数语间,便能洞察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言明的张力。我甚至能想象出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和微表情。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同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引人深思;时而又如山洪爆发般将情节推向高潮,让人喘不过气来。读完后劲十足,久久不能平复,甚至会忍不住反复回味其中一些哲思性的段落。这种能触动灵魂深处的作品,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配角群像塑造得也相当精彩,完全不输给主角光环。很多配角即便出场篇幅有限,却个性鲜明,令人过目难忘。他们不是推动主角成长的工具人,而是拥有自己完整世界观和生活逻辑的独立个体。比如那个看似不起眼的旁观者角色,他看似事不关己,但他的几句看似随意的点评,却往往能一语中的地揭示事件的核心矛盾。这种“小人物见证大历史”的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让整个世界观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血肉丰满。这种精心构建的群像戏,体现了作者强大的掌控力,他能让每一个小小的光点都汇聚成星河,共同照亮故事的主题。读完后,我甚至对那些次要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牵挂,这说明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是极其成功的。
评分从题材上看,这本书的立意非常高远,它探讨的议题超越了简单的个人爱恨情仇,而是触及了关于存在、选择与命运的宏大哲学命题。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故事中人物的命运轨迹,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索。我喜欢这种开放性的处理方式,它让这本书拥有了极强的延展性,每一次重读,或许都能根据自己人生的阅历,读出新的感悟和理解。书中对人性弱点和复杂性的剖析,尤为深刻和真实,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角色背后,隐藏着令人唏嘘的挣扎与妥协,让人不得不反思自己在面对相似困境时会作何选择。它不是一本读来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的作品,但它带来的思想冲击却是深远而持久的,它挑战了我的固有认知,让我对这个世界和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一口气读完了
评分一辆大巴翻车坠崖,女人小六成为失踪者。现场扑朔迷离。
评分精挑细选的基本长篇小说,
评分一本好书,读了再评
评分故事从一次普通的车祸展开,女人小六在这次车祸中失踪,由此引发相关人物的“寻觅”之旅。本书是对当今社会的反思,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感悟与体会,内容曲折,值得一看,
评分一直很想买这些书,最近赶上有活动,买了好多书,够我看一年的了。
评分书很好,包装也很精心,价格更是美丽!好评!
评分好看的书
评分搞活动时候买的 价格很划算 京东正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