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作家以一八一二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本书具有史诗的气魄,画面广阔,人物众多。书中既有俄国和西欧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又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既写了金戈铁马、刀光血影的战斗,又写了安逸宁静的日常生活;既有慷慨激昂的议人论世,又有细腻婉约的抒情述怀。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尽了各种人情世态。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称这部小说为《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说从中可以《更加直接和更加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国生活》,读它《胜过读几百部有关民族学和历史的著作》。
内容简介
《战争与和平》这座巨大而宏伟的历史艺术殿堂,完全是在广博而坚实的生活根基上建筑起来的。须知,托尔斯泰不仅是高加索和克里米亚两次战争的参加者,而且也是上流社会的思考者、农奴生活的探索者和学校教育的革新者,这给他的艺术创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战争与和平》以一八一二年俄国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前后反映了一八0五年至一八二○年间俄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小说开始是从一八0五年在贵族沙龙里争论拿破仑入侵欧洲写起的,中经俄国阻击法军的申.格拉本战役、俄奥联军与拿破仑军队交战的奥斯特里兹战役,以及法军占领莫斯科、鲍罗金诺战役、莫斯科大火、直至拿破仑军队全线崩溃。小说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和别竺豪夫四大贵族家庭生活纪事为主线,集中表现了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整部作品在战争与和平交替的画面中,揭露了宫廷官僚和上层贵族的腐败,赞扬了人民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同对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
《战争与和平》共有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上至皇帝、王公、外交官、将领、贵族;下至地主、商人、农民、士兵,如此众多的人物,在zui善于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的艺术大师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和色彩,男女主人公们以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独特性出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历时13年之久才完成的一部伟大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长篇小说的ding峰之作。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的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zui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俄国和世界文学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公认为世界上zui杰出的几位文豪之一。他的三大代表作为:《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
《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历时六年。经过无数次修改,直到一八六九年秋,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才宣告完成。
目录
第一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二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三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尾 声
第一部………………………………………………………………………………………………
第二部………………………………………………………………………………………………
关于《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几句话………………………………………………………………
译后记………………………………………………………………………………………………
前言/序言
译 序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名著。它篇幅很大,洋洋洒洒一百二十万言;结构复杂,几条叙事线索齐头并进,相互交错;人物众多,大批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同时登场;内容丰富,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叶俄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将就这部小说的创作和出版过程、体裁和结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等方面作一简要的说明。
一
《战争与和平》创作于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九年。在这之前,托尔斯泰曾打算写一部叫做《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六十年代初写成了几章,其中描绘了一八五六年从流放地回来的十二月党人拉巴佐夫的形象,此人历经磨难,仍保持着青年时代的锐气。后来托尔斯泰的创作构思发生了变化。他在《战争与和平》前言的一个草稿里讲了构思变化的过程,他说:“一八五六年我开始写一部具有一定倾向的小说,主人公应是一个带着家眷回到俄国内地的十二月党人。不知不觉地我从现代转到了一八二五年,转到了我的主人公迷惘和不幸的时代,放弃了已写好的开头。但是一八二五年我的主人公已是一个有了家室的成年人。为了理解他,我需要转而研究他的青年时代,而他的青年时代正好与一八一二年俄国的一个光荣时代相吻合。于是我又一次抛弃了开了头的东西,决定从一八一二年写起……”接着他又说:“如果只写我们如何战胜波拿巴的法国而不写我们的失败和耻辱,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下笔……于是就从一八五六年回溯到了一八○五年,打算领着我的主人公(已不是一个,而是许多男女主人公)从这时起经历一八○五年、一八一二年、一八二五年和一八五六年的历史事件。”
托尔斯泰于一八六三年动笔,从保存下来的手稿来看,小说有过十五种开头。前四个开头从一八一一年写起,接下来的两个开头改为从一八○八年写起,到第七个开头才把情节开始发生的时间挪到一八○五年。而地点时而在童山,时而在彼得堡,时而在莫斯科,时而又转回彼得堡,只有第七个开头情节发生的地点在国外的奥尔米茨营地。最后终于把开头的时间地点定在一八○五年七月彼得堡一个宫廷女官的客厅里。经过艰苦的创作探索和反复的加工,托尔斯泰终于写出了小说的第一部,它以《一八○五年》为题发表在《俄罗斯通报》一八六五年第一、二期上。接着该杂志一八六六年第一—四期发表了第二部,这一部仍以《一八○五年》为题,不过加上了《战争》这一副标题。这时这部小说的名称和整个构思尚未最后确定下来。
一八六六年五月托尔斯泰给费特写信说:“我希望在一八六七年前结束我的小说,并以《万事大吉》为书名出单行本……”在他这时为小说后面的部分所拟定的提纲里,情节的发展与后来的定本有明显的不同,基本上是一个否极泰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这与作者要把小说定名为《万事大吉》的意图是吻合的。但是作者没有按时完成他的计划,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写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过程中对这场战争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这个主题作了更深的开掘,原来的构思发生了变化。他重新审订了已写成的部分并做了修改,放弃了原来的结尾,引进了新的人物,加入了许多历史的和哲学的议论,描绘了人民战争的更加宏伟的图景,对主人公的命运作了新的安排,并且决定放弃《万事大吉》的书名,将小说定名为《战争与和平》。从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来看,作者本人首次用《战争与和平》作为书名是在一八六七年三月下旬,他在给拉夫罗夫的信中宣布同意以《战争与和平》为书名排印自己的书。到一八六七年底出版了小说的前三卷,开始排印第四卷。一八六八至一八六九年托尔斯泰写完了余下的部分,全书六卷于一八六九年出齐,这就是小说的第一版(一八六七—一八六九)。一八六八年十月出版了前四卷第二版,这次出版前托尔斯泰亲自看了校样和作了修改。这四卷与一八六九年出版的后两卷合在一起,成为整部小说的第二版(一八六八—一八六九)。
上面说过,托尔斯泰在创作《战争与和平》的过程中构思发生了明显变化,许多段落进行多次的改写,文字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锤炼。保存下来的手稿多达五千多页,草稿和异文共有一千六百余页,收入《托尔斯泰全集(百岁纪念版)》时,用了整整三卷。从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在创作这部巨著上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他不仅在稿子上不断涂抹修改,而且在看校样时也这样做。这种做法有时不为人们所理解。例如曾帮助托尔斯泰工作并负责监印《战争与和平》的巴尔捷涅夫在托尔斯泰要他把小说第一部的全部校样寄去以便进行修改时写信给托尔斯泰说:“您天知道在干什么。这样我们永远修改不完和出版不了……您的大部分涂改是不必要的。”托尔斯泰给他回信说:“我不能不像我这样进行涂改,并且清楚地知道,这样涂改有很大好处。”反复修改成为托尔斯泰在创作中遵循的原则,他还说过,“应当永远抛开不进行修改地写作的想法。”他又说,“主要的是,应当不急急忙忙地写作,不要对十次、二十次地修正和改写同一个东西感到腻烦。”他的包括《战争与和平》在内的一部部杰作就是这样经过反复修改精雕细刻成的。
一八七三年在出版托尔斯泰文集(八卷集)时收入了《战争与和平》。这是这部小说的第三版。以后它的许多版本都是随着文集出版的。作者在把小说收入这个文集前,对它作了较大的更动。首先把小说中的全部法文改为俄文,并去掉了关于战争、历史和哲学的议论(其中关于一八一二年战争的议论以及《尾声》第一部的前四章和整个第二部编成题为《关于一八一二年战争的文章》的附录),这大概是因为考虑和接受了有人提出的小说中法文和议论过多的意见。当时他曾写信给帮他修改作品的斯特拉霍夫说:“去掉法文我有时感到可惜,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不用法文要好些。我还觉得,把关于战争、历史和哲学的议论从小说中去掉,可使它变得不那么累赘,不过这些议论单独说来还是很有意思的。”对小说的结构也作了改变,把原有的六卷改为四卷,原有的第一卷不变,原有的第二、三卷合为第二卷,原有的第四卷和第五卷第一部合为第三卷,原有的第五卷其余部分和第六卷合为第四卷。从内容来看,这样分卷比较合理,而且各卷的篇幅也比较均匀。这种分卷方法为后来各种版本所沿用。此外,托尔斯泰对文字作了改动。这是作者亲自对小说所做的最后一次修改。一八八○年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第三版所收的《战争与和平》是照一八七三年的版本排印的。这是《战争与和平》的第四版。
在这之后,托尔斯泰把作品出版的事务交由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托尔斯泰娅负责。在她的主持下于一八八六年出版了托尔斯泰文集第五版和第六版。在第五版中,《战争与和平》根据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第二版恢复了法文和各种议论,不过保留了一八七三年的第三版把全文分为四卷的划分和所做的文字修改。同时出版的第六版(廉价版)大概是为了便于普通读者阅读,没有恢复法文。根据托尔斯泰的家庭教师伊瓦金在他一八八五年八月十三日的笔记里的记载,托尔斯泰曾坐在一旁听他给伯爵夫人读《战争与和平》的校样。可见,他是知道《战争与和平》要出新版本的事的。但是没有事实证明他参与出版工作。众所周知,这时他的世界观已发生转折,文学观也有很大变化,他把自己过去的作品称为老爷的“消遣”,认为一切都要重新写,因此大概不会有兴趣来折腾自己的旧作,很难说这个版本的改动是他自己的主意。
在这之后,《战争与和平》又出了五版,其中第七版(一八八七)、第八版(一八八九)和第十版(一八九七)没有恢复法文,第九版(一八九三)和第十一版(一九○三)恢复了。就这样,在托尔斯泰生前,《战争与和平》曾有过四种不同的版本:一、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第二版,分六卷,有法文和议论;二、一八七三年的第三版,分四卷,去掉法文和议论;三、一八八六年的第五版,分四卷,恢复法文和议论;四、一八八六年的第六版,只恢复议论,没有恢复法文。
十月革命后,根据列宁的倡议筹备出版托尔斯泰全集。第一卷在一九二八年作家百岁诞辰时出版,因此这个版本叫做“百岁纪念版”。全书共九十卷,到一九五八年才出齐。其中《战争与和平》收在第九—十二卷,曾印刷过两次。第一次印刷(一九三○—一九三三)所依据的版本是一八八六年的第五版;第二次印刷(一九三七—一九四○)则以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版本为基础,采用了一八七三年版本的所有修改。因此这两次印刷的文本存在一定的差别。关于哪个版本应看做《战争与和平》最后定本的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学术界有过争论。奥普利斯卡娅提出应把“百岁纪念版”中第二次印刷的版本看做定本。古德济则认为定本应是一八七三年的版本,理由是:这是托尔斯泰对小说进行最后一次加工的结果。他的看法遭到托尔斯泰生平和创作的最老的研究者古谢夫的批评,古谢夫认为应把一八八六年的版本看做定本,因为这个版本表达了作者最后的创作意志。扎依坚什努尔的看法与上述学者的看法都有所不同。她根据托尔斯泰与合作者的来往信件和其他材料,认定一八七三年出第三版前对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版本的修改并不完全是作者做的,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斯特拉霍夫所为,因此认可一八七三年版本的全部修改是不合适的。根据这一点,她认为不能把“百岁纪念版”中第二次印刷的版本作为定本。同时她也认为不能把“百岁纪念版”中依据一八八六年版本的第一次印刷的版本作为定本,因为作者并未参与一八八六年版本的出版。此外,她还指出“百岁纪念版”的两个版本都没有根据手稿进行校勘,以致许多抄写、印刷和辨读上的错误未能改正,据她统计这样的错讹多达一千八百五十五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半期出版了《托尔斯泰文集》的二十卷集。其中《战争与和平》(第四—七卷)主要以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版本为蓝本,采纳了一八七三年的版本的分卷方法和其中托尔斯泰本人所做的修改,并根据手稿和其他原始材料进行了校勘,改正了各种错误和编辑的不正确的辨读。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二十二卷集)》中《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二十卷集印刷,不同的是,这个版本除附有作者撰写的《关于<< span="">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几句话》一文外,在每卷后有更为详尽的注释。现在这个版本被认为是比较完备的版本。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跨越宏大历史画卷的史诗巨著,它以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交织,深刻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以及人类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哲学探讨,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一曲关于爱情、家庭、荣誉与背叛的恢弘乐章。 小说围绕着几个俄国贵族家庭的命运展开,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贝祖霍夫家族、罗斯托夫家族和博尔孔斯基家族。皮埃尔·贝祖霍夫,一个私生子,继承了巨额遗产,却在混乱的社会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他的善良、笨拙和对真理的执着,让他经历了财富的迷醉、婚姻的失败,最终在战火的洗礼中,在对人民的深刻体认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的精神成长历程,是整部小说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之一。 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公爵,一位聪明、骄傲且才华横溢的贵族军官,他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摆脱虚伪的社交生活。然而,伤痛、幻灭和对理想的追寻,使他一次次陷入困境。在奥斯特里茨战役的伤残中,他看到了“高远的天空”,这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让他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他对娜塔莎·罗斯托娃的爱,虽然经历了波折,却成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情感寄托。 娜塔莎·罗斯托娃,一位年轻、活泼、充满生命力的女孩,她的爱、她的喜悦、她的痛苦,如同春天的花朵一样绽放。她代表着俄国人民最纯粹、最热烈的情感。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到经历情伤、在战火中成长为一位坚强、成熟的女性,娜塔莎的转变过程,是小说中最动人心魄的情感线索之一。她对生命的感知力,对爱的奉献,以及在困境中的坚韧,都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与这几位主要人物相呼应的是,托尔斯泰也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命运各异的配角。例如,罗斯托夫家族的成员们,他们热情、慷慨,却也因生活的困顿而经历磨难,他们的家庭温暖和纯真情感,构成了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博尔孔斯基家族的老公爵,他对女儿的严厉管教,以及他对儿子安德烈深沉的父爱,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小说的前半部分,细腻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社会的日常生活、舞会、沙龙以及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然而,当拿破仑的铁蹄踏入俄国,整个社会便被战争的阴影笼罩。托尔斯泰以惊人的笔力,描绘了战争的宏大场面: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混乱与悲壮,博罗季诺战役的血腥与惨烈,以及莫斯科的陷落与燃烧。他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他展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恐惧、勇气、痛苦与牺牲,也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战火中的流离失所、坚韧不拔。 托尔斯泰对战争的描写,并非仅仅是军事行动的记录,他更深入地探讨了战争的本质。他批判了将战争浪漫化、英雄化的倾向,他揭示了战争背后隐藏的权谋、野心与人性的扭曲。他认为,历史的进程并非由少数所谓“伟大人物”所决定,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意志、行动以及无数偶然事件共同推动的。他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和“自由意志”的哲学辩证,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 在描绘战争的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和平时期的日常生活。从华丽的宫廷舞会,到乡村的宁静田园;从贵族家庭的盛宴,到农民的辛勤劳作,托尔斯泰都以极其生动、写实的笔触一一呈现。他对细节的捕捉令人惊叹,他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使得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眼前。 《战争与和平》的魅力还在于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托尔斯泰不仅仅展现了人物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剖析他们的思想、情感、矛盾与挣扎。皮埃尔的哲学思考,安德烈的精神困惑,娜塔莎的情感起伏,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都如同一个复杂的宇宙,在作者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并非没有缺憾,例如一些评论家认为小说的某些哲学论述略显冗长,但瑕不掩瑜,《战争与和平》以其宏大的叙事、深刻的思想、鲜活的人物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它让我们反思战争与和平的意义,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感悟爱情的纯粹与伟大,以及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与所承担的责任。 这部“新版”的《战争与和平》,经过精心打磨,力求在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同时,为读者呈现更易于理解和更具阅读愉悦感的文本。译林出版社作为国内享有盛誉的出版社,其在文学翻译和出版方面的严谨态度,也为这部经典作品的再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套装上下册的设计,方便读者系统地阅读和收藏。 通过阅读《战争与和平》,我们不仅能够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去爱,去感受,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去为和平而努力。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的书籍。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也映照出整个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