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死海古卷 [The Dead Sea Scrolls Today]

今日死海古卷 [The Dead Sea Scrolls Toda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德凯 著,柳博赟 译
图书标签:
  • 死海古卷
  • 古卷
  • 历史
  • 考古学
  • 宗教研究
  • 犹太教
  • 基督教
  • 古代文献
  • 中东历史
  • 圣经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13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37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圣经图书馆
外文名称:The Dead Sea Scrolls Toda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字数: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死海古卷”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zui伟大、zui惊人的考古发现。
2.《今日死海古卷》作者范德凯从事死海古卷研究二十余年。
3.《今日死海古卷》zui大范围地涵盖了与死海古卷相关的主要研究领域,无论对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大有裨益。

内容简介

“死海古卷”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zui伟大、zui惊人的考古发现。
《今日死海古卷》作者数十年致力于相关研究,参考了非常多的专业文献,甚至对死海古卷及残片进行考证,参引全新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大范围地涵盖了与死海古卷相关的主要研究领域,终撰成《今日死海古卷》一书。
《今日死海古卷》对死海古卷的简介和全新的相关数据,无论对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作者 范德凯(James Claire VanderKam),于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圣母大学,学术领域为早期犹太教和希伯来圣经,从事死海古卷研究二十余年。
译者 柳博赟,于北京大学英语系获得博士学位,贝勒大学宗教系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资深同声传译译员。

精彩书评

这本书对死海古卷的发现、意义、研究现状做出了清楚、细致、精彩的描述。若是有人对这些感兴趣,就应当一读。它不仅结构严谨,而且可读性强。
——Commonweal

引人入胜、简明易懂,还有很多珍贵照片。范德凯对死海古卷做出了深入、周密和公允的解读,而这正是我们非常需要的。
——Hebrew Studies

供会众使用的图书馆都应当购进此书,帮助读者理解死海古卷这一半个世纪前的重大发现意味着什么。
——Church & Synagogue Libraries

关于死海古卷的书籍有很多,唯有这本可以被视为zui好的大众参考读物,它详尽地描述了考古遗址、文本和学术研究的历史。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考古发现
一、简介
二、在昆兰的发现
(一)第一个洞穴
(二)其他的洞穴
(三)昆兰遗址
(四)勘定文物年代的方法

第二章 对手抄本的考察
一、《圣经》文本
(一)《圣经》卷子
(二)塔尔衮
(三)小书卷和金句纸
二、外典和伪典
(一)外典
(二)伪典
三、其他文本
(一)《圣经》文献注释
(二)经文改述
(三)律法文本
(四)敬拜规程
(五)末世论著作
(六)智慧书文本
(七)铜制卷子(3Q15)
(八)记录文件

第三章 确认昆兰群体的身份
一、爱色尼人假说
(一)老普林尼的佐证
(二)昆兰文本内容和爱色尼人的信仰和实践
二、“爱色尼人假说”的问题
(一)入会程序
(二)婚姻
(三)“爱色尼人” 这一称呼
三、其他理论
(一)撒都该人
(二)耶路撒冷起源说

第四章 昆兰的爱色尼人
一、昆兰群体历史简述
(一)前昆兰时期
(二)昆兰时期
二、昆兰群体思想和实践简述
(一)预定论
(二)两条道路
(三)“新约”群体
(四)《圣经》诠释
(五)敬拜
(六)终末及弥赛亚们
三、昆兰的爱色尼人及其在犹太教中的地位

第五章 死海古卷和《旧约》
一、《希伯来圣经》/《旧约》文本
(一)《希伯来圣经》/《旧约》时期
(二)昆兰之前的文本佐证
(三)昆兰的独特贡献
二、关于某些文本历史的最新信息
(一)《诗篇》
(二)《但以理书》第4章
三、《圣经》正典
(一)昆兰之外的证据
(二)在昆兰发现的证据

第六章 死海古卷和《新约》
一、简介
二、死海古卷和《新约》的相似之处
(一)语言和文本
(二)人物
(三)实践
(四)末世论
三、结论

第七章 关于死海古卷的争议
一、编辑与出版
二、1989年之后的事件

后记
索引

精彩书摘

最早发现的七份古卷

约翰·特莱沃(John Trever, 1915-2006)是最初看到死海古卷的学者之一。1948年,有人把古卷的文本带给他,他随即拍照,并写了一部考察详尽、记录完整的历史,来讲述最初在昆兰发现的古卷。他所写的报告大部分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记录。根据他的记载,1947年冬天或春天(可能是1946年底,因为贝都因人自己是这样讲的),三个贝都因牧羊人走到了死海的西北边叫作“昆兰”的地方。当时这里还在巴勒斯坦的英国托管当局的管辖范围内。这些牧羊人彼此是亲戚,都属于塔阿米莱(Ta’amireh)部落。当时他们正在放牧羊群。其中一个人名叫朱玛·穆罕默德·卡里尔(Jum’a Muhammad Khalil),生平最喜欢洞穴探险。他闲来无事,为了消遣,就向昆兰平原西边山崖的一个洞穴扔石头。一块石头飞入了洞口,里面传出打碎东西的声音。当时他们三个人并没有进去看看是什么碎裂了。两天后,其中一个叫穆罕默德·艾德-吉卜(Muhammad ed-Dhib,真名是穆罕默德·阿赫迈德·艾尔-哈迈德Muhammad Ahmed el-Hamed)的牧羊人在同伴醒来之前就早早起床,找到洞穴并费力钻了进去。他在里面发现了十个罐子,每个大概两英尺高。让他很懊恼的是,十个罐子里面有八个是空的,只有两个罐子里有东西。一个装满了泥土,另一个装了三份卷子。其中两份卷子缠着麻布。后来这些书卷被确定为《圣经》的《以赛亚书》手抄本、“规训手册”(Manual of Dicipline,它为社团定下规章,后来就被称为“社团规章”)以及对《哈巴谷书》预言的诠释。后来,这个贝都因人又发现了四份卷子:“诗篇”或曰“圣诗集录”(被称为“感恩圣诗”或“圣诗卷子”,希伯来语Hodayot)、另一份不全的《以赛亚书》抄本、“战争卷子”或曰“战争规章”(这是一份末世论文本,描述“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的决战)和《创世记》外典(即《创世记》衍生出来的故事)。
1947年3月,这些卷子被带给一位名叫堪多(Kando)的古董商人,他的真名是卡里尔·伊斯坎达尔·沙欣(Khalil Iskandar Shahin,约1910-1993)。堪多是叙利亚正教教会的教友。他联系了另外一位名叫乔治·以赛亚(George Isaiah)的教友。然后,乔治·以赛亚跟耶路撒冷的圣·马可修道院的都主教(大主教)阿塔那修·耶书亚·撒母耳(Athanasius Yeshua Samuel, 1907-1995)谈及此事。我们应当注意,在这个时候,没有人知道新近发现的这些古卷的内容是什么,也不知道古卷使用的是何种语言,更不知道其身价几何。有人认为古卷上的文字可能是叙利亚文,所以古卷才被拿到了叙利亚教会的教友那里。他们之间显然达成了交易,不论堪多和乔治·以赛亚把这些书卷卖了多少钱,都要把其中的三分之二付给那位贝都因牧羊人。1947年的夏天,都主教撒母耳与贝都因人安排了一场会面。这个故事后来流传甚广:有一个修道士并不知道这一安排,所以当贝都因人来到圣·马可修道院敲门的时候,他竟然把这个穿着寒碜的人拒之门外,差一点错失了获得珍贵宝藏的机会。误会最终被消解,而都主教花了24英镑从堪多那里买了四份古卷,那时24英镑相当于大约100美元。都主教买下的古卷是大《以赛亚书》卷子、“规训手册”(“社团规章”)、《哈巴谷书》注释和《创世记》外典。
都主教询问了不同的专家,以获得新近买下的这些古卷的信息。其中一位专家是以利亚撒·苏克尼克教授(Eleazar Sukenik, 1889-1953),他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的考古学家。当时巴勒斯坦并不安全,英国托管当局的统治摇摇欲坠,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而联合国正在激烈讨论以巴分治。在这种情况下,长途旅行非常艰难,并且充满危险。尽管如此,当苏克尼克得知在伯利恒有一位古董商人正在卖古代的卷子,他还是冒险于1947年11月29日秘密来到伯利恒。就在当天,联合国通过了以巴分治的决议,使以色列得以建国。苏克尼克很清楚这一机遇意味着什么。他见到了都主教没有买下的那三份卷子。当他确定这些卷子确实年代久远之后,就将其买了下来。11月29日他买了两份,是“圣诗卷子”和“战争卷子”。12月他买了第三份,是第二张《以赛亚书》卷子。到了1月份,有一个名叫安东·基拉兹(Anton Kiraz)的熟人给他看了属于都主教的那四份古卷,还允许他暂且保管。他并不知道,这些卷子和他刚刚买到的卷子是出自同一个地方。他自然想全部买下来。但是,都主教撒母耳决定暂时先不卖。因此,在洞穴1发现的七份卷子就流落到两个地方,而卷子的内容也会由不同的人出版。
在这个时候,已经有好几拨人认出了都主教撒母耳手里的大《以赛亚书》卷子。但是,苏克尼克似乎是第一个认定羊皮纸确实年代久远的人。不仅如此,他认为这些卷子很可能与古代文献中提到的爱色尼人有关。苏克尼克给出的理由是:罗马地理学家普林尼(Pliny 公元23-79年)曾经记载过一群爱色尼人,他们居住在死海岸边,与隐-基底(En-gedi)不远。而发现古卷的洞穴应该就在这一地区。我会在第三章分析普林尼著作的相关段落。
这时距离穆罕默德·艾德-吉卜发现古卷已经过了一年。很少有人知道古卷的存在,而即使是那些知道古卷的人,也不清楚它们究竟是什么。而且,只有那些与贝都因人单线联系的人,才知道发现古卷的洞穴具体在哪里。1948年2月,与苏克尼克打过交道之后,都主教主动联系了耶路撒冷的美国学院(American School in Jerusalem)。当时,威廉·布朗利(William Brownlee,1917-1983)和约翰·特莱沃正在那里值班。他们刚刚获得博士学位,还从美国东方研究学院总联(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拿到了年度资助。特莱沃不仅是学者,也是摄影师。他做了一番安排,把这些卷子拿到美国学院拍照。当时条件很糟糕,例如胶卷质量较差,供电常常中断,等等。但是,他还是成功拍摄了都主教拿来的文献。这是最早的文献照片,其中包括大《以赛亚书》卷子、“规训手册”(“社团规章”)和《哈巴谷书》注释。照片的效果好得出人意料,直到今日还是一个无价的珍贵记录,让我们能够看到古卷1948年2月的样子。很遗憾,现在这些羊皮纸已经变质了。当时美国学院的院长是耶鲁大学的米拉尔·巴罗斯教授(Millar Burrows, 1889-1980),当古卷第一次被拿到学院的时候,他还在巴格达。学院的学者和巴罗斯院长花了很长时间研究特莱沃拍摄的文本。其中有一份让巴罗斯想起了循道宗的一种“规训”,于是这一文本第一次得了一个现代的名字:“规训手册”。2月份的时候,特莱沃写了一封信给威廉·福克斯威尔·奥尔布莱特教授(William Foxwell Albright, 1891-1971)。奥尔布莱特教授任教于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最权威的犹太古文字专家。他在看到寄来的样品之后,马上认定这些卷子确实年代久远,并且回复说:“衷心祝贺你们,这是当代最了不起的手抄本发现!”
……

前言/序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今日死海古卷》(1994年)出版至今已经过去15个年头,使得本书书名越发显得不合时宜。20世纪90年代早期,古卷研究的新成果既令人激动,也令人迷惑。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古卷文本的残片又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版,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阴谋论虽然曾经甚嚣尘上,但也渐渐开始被拆穿。现在是2010年,第一批古卷被发现至今已有60多年了。在古卷的内容全部出版之后,我们才能从更宽广的视野谈论当初发生的事,并且概述当今的古卷研究处于什么阶段。
第二版《今日死海古卷》保留了第一版的格式、题材、意图,并且同样希望接触更广泛的读者群。第一版得到了好评,这意味着这本书颇有用处。因此,在格式、题材、意图这些方面没有必要做出改变。第一版的销路好得出人意料,并且被翻译为六种语言:丹麦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波兰文、葡萄牙文。
第二版做出的重要改动主要是:
第一,对数据做了更新,收集了洞穴中发现的文本的所有出版信息。此外,我还介绍了1994年之后对昆兰遗址的大讨论,尤其是后来对教派的年代勘定,以及修改后的时间表所隐含的意义。
第二,扩充了每章后面的书目短注。
第三,增加了一个章节,讲古卷可以如何帮助我们了解第二圣殿犹太教和当时重要的群体。
第四,很多地方的措辞有所改变。
最后,我引用的古卷内容是参考吉萨·沃尔姆斯(Geza Vermes)的《死海古卷英译全集》(The Complet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h, New York/London: Penguin, 1997)。我在引用这部英译本的时候,会在引文后面标注该书页码。
在编写第二版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我要感谢那些在讲座、古卷展览和其他的场合与我友好交谈、提供有益建议的朋友。其次,还有几位我要特别致谢,他们阅读了本书的内容,并且给出详细的建议以便改进:我的妻子马利亚·范德凯(Mary VanderKam),她对被动语态避之唯恐不及,还提醒别人注意我的这一行文特点;还有茉莉·赞恩(Molly Zahn)、阿尔迪亚·鲁索(Ardea Russo)和凯文·海利(Kevin Haley)。他们都是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博士生,有的已经毕业,有的仍然在读。他们将书中已修改之处和可修改之处列了个表。还有莫妮卡·布雷迪(Monica Brady),她为我整理了文稿,就许多内容提供了建议,包括插图和照片,并且做出校对。我还要感谢凯瑟琳·凯蒂·墨菲(Catherine (Kitty) Murphy)授权我使用她在昆兰及其附近拍摄的珍贵照片。
有几位朋友非常热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在此一并致谢。我曾经就“战争规章”询问过布莱恩·舒尔茨(Brian Schultz),就洞穴1的“圣诗卷子”询问过艾琳·舒勒(Eileen Schuller),就《圣经》手抄本询问过尤金·乌尔里奇(Eugene Ulrich),就墓地的问题询问过苏珊·谢立丹(Sue Sheridan),就电子出版物的问题询问过马尔蒂·阿贝格(Marty Abegg)和以马内利·托夫(Emanuel Tov)。最后我还要再次感谢埃德曼斯(Eerdmans)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他们以高超的技巧设计了一本如此吸引人的书。
今日死海古卷:超越尘埃的千年回响 死海古卷,这批在20世纪中叶被发掘的古代文献,如同从沉睡了近两千年的历史深处打捞出的珍宝,它们静静地躺在干枯的洞穴中,却在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激起了学术界乃至整个世界史学界的一场轩然大波。这些来自遥远过去的羊皮纸和纸莎草碎片,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它们是活生生的证人,是连接我们与耶稣时代犹太教及其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关键桥梁。 这批古卷的发现,其戏剧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1947年,一位贝都因牧羊人在死海西北岸的旷野中,为了寻找丢失的羊,偶然闯入了一个隐蔽的洞穴,并在其中发现了几个陶罐。当这些陶罐被打开时,里面露出的,便是那批包裹严实的古老卷轴。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圣经学者的极大关注。随后的十多年里,在昆兰地区及其周边的一系列洞穴中,陆续发现了近千件的古代文献,其中约有250件是完整的卷轴,其余则为大量的残片。这批文献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内容涵盖了圣经文本、宗教文献、律法解释、祈祷文、以及当时的社区生活记录等方方面面。 死海古卷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在于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最接近原貌的希伯来圣经文本。在此之前,我们所见的希伯来圣经版本,最古老的不过是中世纪时期的抄本,其年代距离耶稣时代已远。死海古卷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这一时间鸿沟,使得学者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准确性来审视和考证圣经文本的流传过程。通过与马所拉文本(Masoretic Text)的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但整体而言,死海古卷中的圣经抄本与后来的马所拉文本高度一致,这有力地证明了圣经文本在数百年间得到了惊人的准确传抄。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些卷轴(如《以赛亚书》卷)的发现,甚至改写了人们对圣经流传历史的认知,它们比原先已知最古老的圣经抄本早了近千年。 然而,死海古卷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们所揭示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古代犹太教世界。长期以来,人们对耶稣时代的犹太教,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隐没的派别,了解甚少。死海古卷的出现,宛如打开了一扇窥视那个时代的窗口。其中大量的非圣经文献,如《膏油的解释》、《哈巴谷书注释》、《周期历法》等,都来自一个我们此前知之甚少的宗教团体——很可能就是文献中提及的“艾赛尼人”(Essenes)或与之紧密相关的群体。这些文献详细描述了他们的信仰体系、宗教实践、社群组织、末世论观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和社会局势的看法。 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艾赛尼人严苛的律法遵循、洁净仪式、社区共享的财产制度、以及他们对于弥赛亚的独特期待。他们的集体生活、对属世权力的疏离、以及对末世审判的强烈预感,都与早期基督教的一些思想和实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相似性与差异性,为理解早期基督教的起源及其与犹太教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参照。过去,很多学者认为基督教是从犹太教的一个特定分支中独立发展而来,但死海古卷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在那个时代,犹太教内部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思想潮流,基督教的诞生,更可能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宗教土壤中,与多种思潮相互激荡、融合而形成的。 死海古卷的解读工作,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程。这些卷轴大多破碎不堪,上面覆盖着千年的尘埃和风化痕迹,许多文字模糊不清,甚至断裂。跨越语言障碍(希伯来语、阿拉姆语、希腊语)、破译古老书法、修复脆弱的纸张,都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和耐心。无数的学者为此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从微观的化学分析到宏观的图像重建,不断地尝试拼凑出这些历史的碎片,还原出它们原本的面貌。每一个被成功解读的句子,每一个被确认的词语,都可能颠覆或修正我们原有的历史认知。 因此,对死海古卷的研究,不仅是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更是一场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寻。它不仅仅是宗教史和古代文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它还涉及到古代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考古学的方方面面。那些关于社群生活、经济活动、以及与罗马统治者关系的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了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地区生动的社会图景。 当然,死海古卷的研究也并非一帆风顺。伴随着科学的进步,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争议,甚至阴谋论。不同学派的学者,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古卷的解释可能南辕北辙。对于其中一些文献的作者身份、成书年代、以及与早期基督教的关联程度,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这种学术上的辩论,恰恰证明了死海古卷的深远影响和持续魅力。它们如同未曾完全合上的书页,不断激发着新的疑问,推动着人类对自身历史和文化源头的探索。 可以说,今日之死海古卷,已不再是尘封在洞穴中的古老遗物。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每一次新的研究成果,每一次对残片的修复和解读,都让我们离那个遥远的时代更近一步。它们提醒着我们,历史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不断被新的发现和解读所充实和丰富。对于每一个对人类文明、宗教历史、以及古代思想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死海古卷都是一个永远值得深入探索的宝藏,它们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愈发凸显,愈发鲜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注意到作者在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处理上,展现出了非常谨慎和审慎的态度,这在涉及宗教敏感话题的书籍中尤为重要。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更侧重于呈现“可能性”和“正在进行的学术争论”。例如,在讨论古卷与后世经典形成的关系时,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激进的“颠覆性”论调,而是耐心地列举了正反两方的有力论据,让读者自己去衡量。这种尊重历史的严谨性,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关于古卷的解读作品中显得尤为可靠和中立。它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行于历史迷雾,而不是一个急于推销自己新观点的布道者。

评分

这本书在收尾的处理上也颇具匠心,它没有戛然而止于学术结论,而是将视角投向了“现代意义”。作者探讨了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文本碎片,是如何持续地影响着当代考古学、宗教学乃至文化身份构建的。这种将古老发现与当下语境连接起来的努力,让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升华。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萦绕的不再仅仅是那些干燥的年代数字和人名,而是思考着人类文明的连续性与断裂感,以及我们今天如何看待那些被时间遗忘却又被偶然重现的智慧碎片。它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让你在读完后,依然对“历史是什么”保持着一种开放而深刻的追问。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排版功力值得称赞。很多时候,关于古代文物的介绍,如果缺乏直观的视觉辅助,很容易让人感到抽象和苍白。但在这本书里,插图的选择非常精妙,无论是手稿的拓片还是相关历史遗址的航拍照片,都与文字描述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尤其是那些高分辨率的局部放大图,即便是只能看到部分羊皮纸的纹理和笔迹的粗细,也足以让人感受到穿越时空的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视觉历史档案,让那些抽象的“文本发现”瞬间变得立体和可触摸。我花了不少时间仅仅是欣赏这些图像,体会那种历史留痕的厚重感。

评分

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绝非那种堆砌术语的学院派作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文本解读时的清晰度。很多涉及早期基督教神学和犹太教派别冲突的部分,原本是我认为最难啃的骨头,但作者似乎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举个例子,关于“公社派”与“祭司阶层”的对照分析,作者通过对比几份关键文献的措辞差异,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社群内部张力的存在,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把握住他们思想光谱的边缘在哪里。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那种做旧的米黄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确实营造出一种探寻失落文明的氛围。我本来对考古发现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特别是那些能牵动历史脉络的重量级文物,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写得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直接跳入晦涩的学术讨论,而是巧妙地将读者置于那个发现古卷的时代背景之中,仿佛能闻到死海边干燥的泥土和羊皮纸特有的气味。作者在描述发现过程时,那种紧张感和偶然性处理得相当到位,读起来像是在读一部悬疑小说,而不是枯燥的考古报告。

评分

p8p13里面有些年代印刷错误

评分

很好,很实惠

评分

Brilliant.

评分

不错 很好

评分

不错 值得一读

评分

好书,充满智慧和历史的经典之作

评分

京东买书,京东买书,次日达,非常好

评分

p8p13里面有些年代印刷错误

评分

书很好,值得收藏,搞活动买的,十分合算,送货十分迅速,整体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