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之鱼 : 1840-1949中国小历史

漏网之鱼 : 1840-1949中国小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满楼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19世纪
  • 20世纪
  • 鸦片战争
  • 民国
  • 底层社会
  • 小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11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6755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晚清民国版《世说新语》
作家金满楼历时六年精心打造

内容简介

《漏网之鱼 : 1840-1949中国小历史》以1840年-1949年为时间范围,从中精挑细选了千余条不太常见而发人深省的历史小段子。
《漏网之鱼 : 1840-1949中国小历史》一书虽说是片言只语,但由小见大,见微知著,历史的小处却也彰显了大历史中若隐若现的脉络与风骨。

作者简介

金满楼,原名金松,作家、近代史研究者。江西峡江人,现居上海。目前已出版《辛亥残梦》、《门槛上的民国》、《退潮的革命》、《北洋往事》、《女人当国》、《天命所终》、《漏网之鱼 : 1840-1949中国小历史》等二十余部作品。2010年曾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2016年被评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头条号”,现为今日头条、天天快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

目录

001   一、天命
013   二、机运
033   三、革故
051   四、鼎新
067   五、兵戎
085   六、经世
101   七、宦游
123   八、友游
135   九、莽直
153   十、傲岸
165   十一、巧诈
177   十二、守拙
193   十三、顽守
203   十四、风艺
215   十五、品人
221   十六、哲思
231   后记

精彩书摘

一 天 命

打掌
历代皇帝中,道光至为节俭而吝啬。某次其套裤膝盖处不慎弄破, 因不忍丢弃,而令内务府缀一圆绸,谓之“打掌”。大臣们见后纷纷效 仿,不论破与不破,均在膝间缀一圆绸,竟风行一时。
外面东西真便宜
某次,道光召见军机大臣曹文正时,见其膝间有缀痕,遂问:“你 这套裤也打掌?”曹回称:“改做太花钱,所以略做补缀。”道光问: “你打掌化了多少钱?”曹回称:“要银三钱。”道光大吃一惊:“外 面东西真便宜!我这里,内务府说要银五两。”受此启发,道光又问: “你家吃的鸡蛋,要多少钱?”曹文正不敢得罪内务府,只得诡称:“臣 小时患气病,从不吃鸡蛋。所以,不知道鸡蛋的价钱!”
片儿汤
道光越老就越是小气。有次想吃片儿汤,内务府请拨经费六万两 盖一间厨房。道光听后大皱眉头:“前门外有一饭馆能做此汤,每碗不 过四十文。去买即可。”数日后,内务府报告称:饭馆已关门。道光叹 道:“朕向来不为口腹之欲而滥费国帑,不曾想贵为天子,想吃一碗片 儿汤都办不到!”实则,内务府欲借造厨房以中饱私囊,因伎俩未得 逞,道光也就吃不到片儿汤了。
数字报错了
咸丰亲政时,和父皇道光一样躬行节俭。某次上书房门枢损坏,内 务府请换新门。咸丰未批准,称修理一下仍可使用。门修好后,内务 府报账五千两。咸丰听后勃然大怒,下令严加讯问。下边人见咸丰认真 了,慌忙说数字报错了,不是五千,而是五十两。这事才算了结。

前言/序言

序 历史段子与段子历史
自从 2010年微博兴起后,所谓“段子”“段子手”横空出世,成 为流行一时的热门词汇。那么,什么叫段子?什么样的段子才是好段子? 它为什么会流行? 段子段子,落点在段(落)。它通常不是一句话,也不是长篇大论, 而是一段能引人发笑的故事或妙语的简称。最初,“段子”本是曲艺节 目中的一个艺术术语,一般指的是大鼓、相声、评书等曲艺中可以一次 表演完的节目或内容。不过,随着人们对“段子”一词的频繁使用,其 内涵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将其融入了一些独特的元 素。段子的涵盖范围也已经超越了曲艺节目本身,成为一种独特的文艺 作品形式。 当然,任何文艺作品形式都是有历史可循的,所谓“历史段子”也 并非无根之木。若是追根溯源,南朝刘宋年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无 疑堪称鼻祖。《世说新语》又名《世说》,由江州刺史刘义庆组织一批 文人编写,其记事始于汉魏,终于东晋,全书捃摭逸事,宏奖风流,因 其行文博雅,后世文人皆喜读而乐道之。此后,王方庆之《续世说新语》、 刘肃之《唐世说》、王谠之《唐语林》、何良俊之《语林》、李绍文之 《皇明世说》、冯梦龙之《古今谭概》、王丹麓之《今世说》、李邺嗣 之《续世说》,乃至近代易宗夔之《新世说》、大华烈士之《西北东南 风》等等,各书均深受《世说新语》影响,并确有可观之处。 明末名臣兼学者叶向高曾编有《说类》一书,其中云:“稗官家言, 自三代时已有,而后莫盛于唐宋,学者多弃而不道,然其间纪事固有足 补正史之所未及,而格言眇论、微辞警语,读之往往令人心开目明、手舞足蹈,如披沙得金,食稻粱者忽啖酥酪,不觉其适口也。”从以上列举各书可知,“世说体”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而之所以如此,与其三大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即:
一、文字简短而有故事性;
二、幽默有趣,揭而不破,趣而不俗;
三、文字驯雅,意蕴悠远,令人深思。
段子虽好,还需渠道。在微博兴起之前,余世存与夏双刃两位先生的《非常道》系列在图书界已然风行;而微博兴起之后,一些“段子型”的历史图书,如《微历史》《微人物》《禅机》等等,更是在市场上风生水起,林林总总,不下十几本。
大体上说,这种“微历史”现象和微博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关系。与微博爆棚的人气、庞大的流量和巨大的影响力相比,曾经风光无限的论坛博客未免有些相形见绌。作为微博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更新信息一度只能发送140个字符。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年代,社会氛围浮躁而快餐文化充斥,多数人已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看什么长篇大论。微博由此应运而生、大行其道,不仅顺理成章,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
当然,不管是称之为“微博体”,或者简简单单地叫它“历史段子”,“微历史”之类的书,虽然在宣传上常说是“世说新语体”,但《世说新语》只有一部,其立意之高远,行文之简洁,气韵之清雅,恐非当下“微历史”之类的段子书所能相提并论。
实事求是地说,“微历史”主要在编不在写,因为它主要有数百上千的段子组合而成,而其编写基础又是读书多。换言之,是建立在积累多年的读书笔记之上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批评说,《语林》《世说》一类书,“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说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当然,这也只是刘知几的一家之言,并不等于“世说体”没有存在的价值与必要。
如是,本书也算是应运而生,并愿与“君子小人们”共赏之。


沧海遗珠: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1840-1949) 一、 序言:时代的洪流与个体的漂泊 本书旨在描绘一个被宏大叙事往往忽略的近代中国侧影:那些未能被主流史册清晰记载,却深刻影响社会肌理的“漏网之鱼”般的人物与事件。我们聚焦于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在剧烈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冲击下,社会结构如何瓦解、重塑,以及普通人在这一巨变中的生存挣扎与文化适应。这不是一部关于帝王将相、重大战役的教科书式记录,而是一部扎根于社会肌理,探讨“人”如何在动荡中寻求意义的史诗。 二、 区域的裂变:被遗忘的边缘地带研究 近代中国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其不平衡性尤为显著。本书将打破传统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叙事,深入考察那些在中央权力真空或过度干预下,形成独特社会生态的区域。 2.1 粤闽边陲的秘密社会与地方自治 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清廷对沿海特定区域的控制力减弱,催生了复杂的社会组织形态。我们考察福建和广东交界地带的“会党”与地方团练,它们如何从单纯的民间互助组织,演变为在地方精英主导下,扮演半官方治安维护者甚至政治角色的群体。重点剖析这些组织在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及后来的地方武装割据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他们既是抵御外侮的民间力量,也是破坏地方秩序的潜在因素。通过对地方档案、宗族文书的梳理,还原其运作逻辑与社会根基,揭示其在国家权力缺失时提供的“替代性治理”。 2.2 西北边陲的牧业与农耕冲突 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如甘肃、宁夏一带,国家治理的渗透力较弱,长期以来的农耕与游牧(如回族、蒙古族群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被西方的入侵和内地人口的迁徙所打破。本书关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因水利开发、土地兼并导致的传统牧场萎缩,以及由此引发的跨民族间的资源争夺战。我们探究地方清流官员与开明绅士如何应对这些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与后续的“同治回变”遗留问题交织,塑造了独特的边疆社会心理。 2.3 长江中下游的市镇生态与“隐形”商人群体 相对于沿海通商口岸的喧嚣,本书更关注长江中下游腹地城市(如湖北汉口周边的小县城、安徽的徽州地区)的商业生态。我们关注那些未能成为“晋商”或“徽商”显赫代表,却在地方经济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中小型商人、手工业作坊主。他们的商业模式多依赖家族信贷网络和地方性的人脉关系,在洋货涌入和传统手工业衰退的双重挤压下,他们的沉浮构成了中国近代经济史中一个庞大的“看不见的群体”。研究他们如何将传统儒家伦理与商业利益进行调适,以及在辛亥革命前后,他们对地方政治态度的微妙变化。 三、 思潮的渗流:精英之外的知识传播与接受 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往往被简化为西学东渐的线性过程。然而,知识的传播与接受远比教科书描述的更为曲折和复杂。 3.1 传教士与非主流译介的“知识黑箱” 除了少数被官方或大学机构采纳的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地方性的教会学校、小型印刷所和私人学者之间的函件传播的。本书关注那些“非主流”的西方思想译介,比如在地方报刊上零星出现的英国功利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片面介绍,或是一些对中国本土宗教进行研究的西方人类学成果。这些知识的接收者往往不是最顶尖的京师学者,而是地方上的中层知识分子(如秀才、教谕),他们如何理解、误读并将其本土化,形成独特的“地方现代性”叙事。 3.2 晚清士绅的“保守的现代性”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但大量的旧式士绅并未立即消失,而是转型为地方教育机构的管理者、乡村的调解者。我们考察这些士绅群体,在面对白话文运动、女权思潮时所采取的策略。他们并非全盘抗拒,而是选择性地吸纳“科学”、“实用”的概念,用以巩固其在乡村的社会地位,形成一种具有强大韧性的“保守的现代性”。这反映了文化转型中,底层社会的惰性和惯性是如何阻碍了激进思想的彻底渗透。 四、 日常生活的韧性与变迁:物质文化与社会心理 历史不仅存在于宏大的政治宣言中,更潜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日常互动里。 4.1 医药的混杂:中西医的共存与地方医疗网络 在现代医院尚未普及的地区,中西医药的竞争与合作构成了近代医疗图景。本书探究乡村郎中在面对“西医”挑战时,如何重塑其专业性,例如引入“细菌”、“消毒”等新概念以改良传统草药的炮制方法。同时,考察教会医院和西医诊所的渗透,往往依赖于地方士绅或富户的赞助,其服务对象也具有强烈的阶层属性。这种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深刻影响了民众对“科学”与“迷信”的认知边界。 4.2 消费的“下沉”:物质文化中的社会阶层流动 近代化的物质消费,如西式钟表、玻璃镜子、机制棉布的普及,常常被视为现代化的标志。然而,本书关注这些物品如何被不同的社会阶层所“挪用”。在富裕阶层,它们是身份的炫耀;而在普通民众中,这些物品的引入往往是分散且不彻底的,例如,农村妇女可能使用进口的煤油灯,却依然坚持使用传统织布机。通过对遗物、地方戏曲以及私人信件的分析,重建近代中国消费文化中,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全球化的物质网络中。 五、 结论:重构断裂带上的历史记忆 《沧海遗珠》试图通过对上述“边缘”和“非主流”议题的深入挖掘,为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和人性温度的视角。我们相信,理解近代中国的复杂性,需要我们倾听那些未能登上历史主舞台,却在历史的断裂带上默默承受、挣扎和适应的群体之声。他们的经验,才是理解中国现代性形成过程的真正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封面上那些老照片的排版,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动荡又充满生命力的年代。我特意找了个安静的下午,泡了壶热茶,准备沉浸其中。一翻开,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就让人觉得踏实。作者在叙事上似乎选择了非常个人化的视角,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更像是老先生在摇椅上跟你娓娓道来,讲着那些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时期人们的衣着变化、街头巷尾的叫卖声,甚至是当时流行的俚语,这些细碎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构建出了一个极其立体和真实的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社会图景。它让我感觉,历史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年月日和重大事件,更是无数普通人在特定时空下的挣扎与欢笑。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笔触,游走于那些风云变幻的场景之中。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穿梭时空的体验,非常享受。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跨越百年的历史概述一直抱有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容易写得过于表面化,或者陷入对某个单一事件的过度渲染。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这些陷阱。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似乎在努力描绘一个全景式的画面,但又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风貌的穿插描写,让这个全景充满了深度。我感受到了作者在选题上的克制与精准,他似乎知道哪些故事是构成那个时代“味道”的必需品,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枝蔓。比如,它对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变革思潮碰撞的描绘,不是简单地罗列学派观点,而是通过描述几个关键人物在私下的辩论和生活中的抉择来展现的。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历史的张力得以充分释放,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撕扯与探索。这种对复杂性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这本书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给我一种非常清亮、甚至略带幽默感的印象,这在严肃的历史题材中是相当难得的。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那些遥远的往事,时不时会冒出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点评,但这些调侃绝非轻浮,而是建立在深厚史料基础上的智慧的提炼。比如说,在描述某个地方官员的行为时,那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措辞,既点明了当时的官场生态,又避免了说教。这种游走在严肃与戏谑之间的平衡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到某个精彩的段落时,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那句精妙的比喻,然后会心一笑。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一位学识渊博又风趣健谈的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探讨那些关于过去的问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历史观。它没有把历史人物塑造成符号,也没有把历史事件描绘成必然的机械运动。相反,它着重展现了那些英雄人物的犹豫、小人物的抗争,以及在巨大历史洪流中,个体选择的微妙影响。特别是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过渡期时,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同理心和洞察力,他让我们看到,在剧变的时代里,即便是最明智的人也常常面临艰难的道德困境。这种对“人”在历史中能动性的关注,让我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划分,而是充满了活生生的个体选择和情感纠葛的故事集。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落脚到了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使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令人深思。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简直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有些章节的转场处理得非常巧妙,从一个看似不相干的社会现象,突然就过渡到了一个决定历史走向的重大转折点,但你丝毫不会感到突兀,反而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我原以为像这种跨度如此之大的历史梳理,读起来会显得零散或跳跃,但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去构建内在的逻辑链条的。它不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选的“切片”来展示时代的脉络。比如,对某个特定商业模式的兴起到衰落的描写,看似只是商业史的一隅,却映射出了整个国家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经济结构调整与阵痛。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是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地方。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精准地捕捉了那些能够解释时代精神的关键节点,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获得了对那个百年变局时期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搞活动买的性价比很高

评分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不过都是段子。哈哈哈哈包装不错快递迅速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物流速度快,书本值得一看

评分

下单后,物流挺快,货品没有损坏

评分

历史小段子。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