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艳萍女士,是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的负责人,长期从事中山陵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对抗战期间的中山陵历史颇有研究心得。
序
前言
第一章 民族象征:九一八事变后各界谒陵主抗日
一 清华大学讲师吴其昌率妻弟哭陵绝食请愿
二 各地学生请愿团谒陵要求政府抗日
三 段祺瑞南下谒陵表反日立场
四 国联李顿调查团参访中山陵
五 爱国将领续范亭中山陵剖腹明志
第二章 劫难降临:中山陵园保卫战的打响
一 战前中山陵园
二 中山陵园的御敌备战
三 激战四昼夜的中山陵园保卫战
四 “与中山陵共存亡”――守陵卫士
五 日军对中山陵园的毁坏
六 日军对中山陵园的文化劫掠
第三章 空间政治:战时国民政府与汪伪政权对中山陵符号的争夺
一 中山陵的精神内涵
二 国民政府对中山陵符号的捍卫
三 汪伪政权对中山陵符号的操弄
四 汪伪政权举行孙中山遗脏奉移典礼
五 汪精卫安葬梅花山
第四章 艰难维系:战时中山陵园的管理
一 陵园管理委员会西迁重庆
二 伪“中山陵园办事处”时期
三 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时期
第五章 战后兴复:还都后的中山陵园
一 国民政府举行还都谒陵盛典
二 陵园管理委员会回宁接收
三 中山陵园的恢复建设
第六章 历史记忆:中山陵园抗战遗址遗迹
一 第十九路军、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二 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东郊丛葬地
四 中山陵园保卫战遗址遗迹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坦白讲,对于习惯了通俗历史读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学术性可能会稍微提高阅读的门槛,但绝对是物有所值的投入。作者在考证上的严谨程度令人敬佩,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细节被挖掘出来,并被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主线中,使得整个论证链条无懈可击。例如,关于陵寝外部构筑物在战时的防御部署和功能变化,书中提供了精确到图纸层面的描述,这显示了作者在军事史和建筑史交叉领域下的深厚功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敏感的政治议题时,展现出高度的审慎和客观性。他既肯定了维护中山陵完整性的历史努力,同时也冷静地分析了战争环境下的资源错配和决策失误,没有陷入盲目的歌颂或批判。这种成熟的历史观,让整本书读起来气度恢宏,既有宏观的战略布局,也有微观的人事纠葛,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深厚学术底蕴的扛鼎之作。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纯粹历史资料汇编,毕竟主题是“中山陵”与“抗战”这两个严肃的宏大叙事。然而,翻开书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富画面感和情感张力。它将宏大的历史背景熔铸于具体的、可感知的场景之中,比如日军飞机侦察时,陵园守卫人员的心理活动,或是迁建过程中普通民众和驻军自发参与保护文物的点滴记录。书中的一些侧面描写,比如国民政府对陵园内工作人员的安置和抚恤,体现出了一种对“人”的关怀,这种细节的处理,让冰冷的历史一下子变得有温度。特别是关于“精神避难所”的论述,作者精妙地阐释了在日军的恐怖统治下,中山陵如何从一个具体的地理实体,升华为海内外华人心中一个不灭的抗日精神灯塔。这种由物到神、由实到虚的转变过程,被描绘得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丝毫没有故作高深的矫饰,完全是基于扎实的史料分析得出的深刻结论,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这种非专业历史爱好者的,是它那种深沉的“史诗感”和“悲剧美学”。作者的文字风格如同散文般流畅,却又蕴含着史诗般的厚重。它不回避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无奈,但总能在最黑暗的时刻,捕捉到人性中的光芒——那种对信仰、对国家、对先贤的矢志不渝。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南京城陷落前,最后一次眺望紫金山的画面,那种无可奈何的撤离,与陵园内庄严的氛围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这种张力贯穿全书,使得对“抗战”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军事统计,而是一种融入了文化血脉的生存意志的体现。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提升到了一个民族精神图腾的哲学高度,它提醒我们,在谈论抗战时,除了枪炮,我们也必须铭记那些为了守护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象征所做的无声的抗争与牺牲。读完后,胸中久久不能平复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辈的缅怀。
评分这本《抗战中的中山陵》无疑是一部重量级的历史著作,它以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所承载的超越政治和军事意义的文化与民族象征价值。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国民政府在日寇步步紧逼的绝境中,如何围绕中山陵的保护、迁移、乃至精神价值的重塑而进行的一系列复杂而艰难的抉择。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陵寝安全”背后所蕴含的“国家尊严”的论述。书中详尽记录了1937年南京陷落前夕,围绕陵墓文物抢救和建筑保护的紧张部署,那些关于物资调动、人员撤离的幕后博弈,展现了决策层在民族存亡关头,对先贤遗志的极度敬畏。它揭示了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文化与精神高地的争夺战。那种在绝境中依然坚守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许,透过文字的细节得以生动再现,读来令人既感沉重,又从中汲取了无尽的力量。它超越了教科书式的叙事,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人得以触摸到历史的肌理和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辉与挣扎。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采取严格的编年体叙述,而是采取了主题式的切入,使得阅读体验富有节奏感。每一章节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独立成章却又相互映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文化抵抗”的论述部分。作者并没有将抗战的焦点仅仅集中在正面战场,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文化领域,论证了保护中山陵的象征意义,其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主体性和文化自信权的坚决捍卫。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当时报刊的社论和私人信件,这些一手资料的穿插,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现场感。阅读这些文字,仿佛能听到百年前那些知识分子们慷慨激昂的辩论,感受到他们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所付出的巨大心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深刻解读了“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在那种情境下,人们如何通过对历史遗产的守护,来构建对抗压迫的内在精神防线。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抗战史的新颖视角——从精神高地的保卫战来看待这场全方位的民族搏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