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萍女士,是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陵孫中山紀念館的負責人,長期從事中山陵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對抗戰期間的中山陵曆史頗有研究心得。
序
前言
第一章 民族象徵:九一八事變後各界謁陵主抗日
一 清華大學講師吳其昌率妻弟哭陵絕食請願
二 各地學生請願團謁陵要求政府抗日
三 段祺瑞南下謁陵錶反日立場
四 國聯李頓調查團參訪中山陵
五 愛國將領續範亭中山陵剖腹明誌
第二章 劫難降臨:中山陵園保衛戰的打響
一 戰前中山陵園
二 中山陵園的禦敵備戰
三 激戰四晝夜的中山陵園保衛戰
四 “與中山陵共存亡”――守陵衛士
五 日軍對中山陵園的毀壞
六 日軍對中山陵園的文化劫掠
第三章 空間政治:戰時國民政府與汪僞政權對中山陵符號的爭奪
一 中山陵的精神內涵
二 國民政府對中山陵符號的捍衛
三 汪僞政權對中山陵符號的操弄
四 汪僞政權舉行孫中山遺髒奉移典禮
五 汪精衛安葬梅花山
第四章 艱難維係:戰時中山陵園的管理
一 陵園管理委員會西遷重慶
二 僞“中山陵園辦事處”時期
三 僞“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時期
第五章 戰後興復:還都後的中山陵園
一 國民政府舉行還都謁陵盛典
二 陵園管理委員會迴寜接收
三 中山陵園的恢復建設
第六章 曆史記憶:中山陵園抗戰遺址遺跡
一 第十九路軍、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二 國傢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三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東郊叢葬地
四 中山陵園保衛戰遺址遺跡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坦白講,對於習慣瞭通俗曆史讀物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學術性可能會稍微提高閱讀的門檻,但絕對是物有所值的投入。作者在考證上的嚴謹程度令人敬佩,許多鮮為人知的檔案細節被挖掘齣來,並被巧妙地融入到敘事主綫中,使得整個論證鏈條無懈可擊。例如,關於陵寢外部構築物在戰時的防禦部署和功能變化,書中提供瞭精確到圖紙層麵的描述,這顯示瞭作者在軍事史和建築史交叉領域下的深厚功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處理敏感的政治議題時,展現齣高度的審慎和客觀性。他既肯定瞭維護中山陵完整性的曆史努力,同時也冷靜地分析瞭戰爭環境下的資源錯配和決策失誤,沒有陷入盲目的歌頌或批判。這種成熟的曆史觀,讓整本書讀起來氣度恢宏,既有宏觀的戰略布局,也有微觀的人事糾葛,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深厚學術底蘊的扛鼎之作。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並沒有采取嚴格的編年體敘述,而是采取瞭主題式的切入,使得閱讀體驗富有節奏感。每一章節都像是一顆精心打磨的寶石,獨立成章卻又相互映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文化抵抗”的論述部分。作者並沒有將抗戰的焦點僅僅集中在正麵戰場,而是將筆觸伸嚮瞭文化領域,論證瞭保護中山陵的象徵意義,其實質上是對中華民族主體性和文化自信權的堅決捍衛。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當時報刊的社論和私人信件,這些一手資料的穿插,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和現場感。閱讀這些文字,仿佛能聽到百年前那些知識分子們慷慨激昂的辯論,感受到他們為瞭維護民族尊嚴所付齣的巨大心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在於深刻解讀瞭“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以及在那種情境下,人們如何通過對曆史遺産的守護,來構建對抗壓迫的內在精神防綫。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抗戰史的新穎視角——從精神高地的保衛戰來看待這場全方位的民族搏鬥。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這種非專業曆史愛好者的,是它那種深沉的“史詩感”和“悲劇美學”。作者的文字風格如同散文般流暢,卻又蘊含著史詩般的厚重。它不迴避戰爭帶來的殘酷和無奈,但總能在最黑暗的時刻,捕捉到人性中的光芒——那種對信仰、對國傢、對先賢的矢誌不渝。閱讀過程中,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南京城陷落前,最後一次眺望紫金山的畫麵,那種無可奈何的撤離,與陵園內莊嚴的氛圍形成瞭強烈的張力。這種張力貫穿全書,使得對“抗戰”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軍事統計,而是一種融入瞭文化血脈的生存意誌的體現。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個紀念性建築的曆史,提升到瞭一個民族精神圖騰的哲學高度,它提醒我們,在談論抗戰時,除瞭槍炮,我們也必須銘記那些為瞭守護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象徵所做的無聲的抗爭與犧牲。讀完後,胸中久久不能平復的,是對曆史的敬畏和對先輩的緬懷。
評分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純粹曆史資料匯編,畢竟主題是“中山陵”與“抗戰”這兩個嚴肅的宏大敘事。然而,翻開書後纔發現,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富畫麵感和情感張力。它將宏大的曆史背景熔鑄於具體的、可感知的場景之中,比如日軍飛機偵察時,陵園守衛人員的心理活動,或是遷建過程中普通民眾和駐軍自發參與保護文物的點滴記錄。書中的一些側麵描寫,比如國民政府對陵園內工作人員的安置和撫恤,體現齣瞭一種對“人”的關懷,這種細節的處理,讓冰冷的曆史一下子變得有溫度。特彆是關於“精神避難所”的論述,作者精妙地闡釋瞭在日軍的恐怖統治下,中山陵如何從一個具體的地理實體,升華為海內外華人心中一個不滅的抗日精神燈塔。這種由物到神、由實到虛的轉變過程,被描繪得層次分明,邏輯嚴謹,絲毫沒有故作高深的矯飾,完全是基於紮實的史料分析得齣的深刻結論,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
評分這本《抗戰中的中山陵》無疑是一部重量級的曆史著作,它以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剖析瞭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裏,孫中山先生的陵寢——中山陵——所承載的超越政治和軍事意義的文化與民族象徵價值。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國民政府在日寇步步緊逼的絕境中,如何圍繞中山陵的保護、遷移、乃至精神價值的重塑而進行的一係列復雜而艱難的抉擇。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陵寢安全”背後所蘊含的“國傢尊嚴”的論述。書中詳盡記錄瞭1937年南京陷落前夕,圍繞陵墓文物搶救和建築保護的緊張部署,那些關於物資調動、人員撤離的幕後博弈,展現瞭決策層在民族存亡關頭,對先賢遺誌的極度敬畏。它揭示瞭戰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較量,更是文化與精神高地的爭奪戰。那種在絕境中依然堅守對曆史的尊重與對未來的期許,透過文字的細節得以生動再現,讀來令人既感沉重,又從中汲取瞭無盡的力量。它超越瞭教科書式的敘事,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人得以觸摸到曆史的肌理和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光輝與掙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