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北朝] 刘勰 著,陈书良 整理
图书标签: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歌
  • 散文
  • 宋代文学
  • 张怀Prism
  • 文言文
  • 名著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4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955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3
字数:272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
  已故朴学家吴林伯先生是马一浮大师的嫡传弟子,一生致力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见解幽深而独到,他的大弟子陈书良教授于繁华纷扰中独立苍茫,以振兴朴学为己任,继承先师衣钵,将《文心雕龙》研究延续下来,发扬光大,以飨后学。
  陈书良对《文心雕龙》原文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本书原文部分系文字上采用黄叔琳本,按照“三准论”将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贤对它校注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之处,略陈陋见。凡前贤鸿笔已举,概不复陈;而管见虽浅,聊作引玉之砖。另外本书译文基本采用郭晋稀先生(《白话文心雕龙》,并对其相应作了改动。

作者简介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南朝梁代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三十二岁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后出仕做官,先后做过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晚年回到定林寺出家。虽历任多官职,但刘勰其名不以官显,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陈书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47年,湖湘书香世家;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魏晋隋唐文学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商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学术上服膺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治学方法,承继朴学传统,醉心六朝文化,独立特行,著作甚丰,人称“六朝人物”。

精彩书评

  ★盖艺苑之秘宝也。观其苞罗群籍,多所折衷,于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遗。缀文之士,苟欲希风前秀,未有可舍此而别求津逮者。
  ——黄叔琳

  ★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焉。
  ——黄庭坚

  ★篇章既富,评鹭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解析神志,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
  ——鲁迅

  ★读了《文心雕龙》这部书,可以了解我国从先秦到南朝齐代的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的原则与脉络,文学题材的分类与流变,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标准与风范,它可以说是当时的一部文学百科全书。
  ——王元化

目录

序方铭

前言

《文心雕龙》释名

3?/?凡例

5?/?名目

9?/?第一单元?道

18?/?第二单元?才

24?/?第三单元?气

30?/?第四单元?物

32?/?第五单元?心

40?/?第六单元?象

45?/?第七单元?志

51?/?第八单元?风

62?/?第九单元?文

78?/?第十单元?体

92?/?第十一单元?奇

101?/?第十二单元?赋

110?/?第十三单元?隐秀

117?/?第十四单元?采

127?/?第十五单元?通变

134?/?第十六单元?规矩

140?/?第十七单元?司契

150?/?第十八单元?圆


《文心雕龙》直读

?上篇

155?/?原道第一

160?/?征圣第二

164?/?宗经第三

169?/?正纬第四

173?/?辨骚第五

178?/?明诗第六

184?/?乐府第七

189?/?诠赋第八

194?/?颂赞第九

199?/?祝盟第十

204?/?铭箴第十一

209?/?诔碑第十二

214?/?哀吊第十三

219?/?杂文第十四

224?/?谐隐第十五

229?/?史传第十六

239?/?诸子第十七

245?/?论说第十八

252?/?诏策第十九

258?/?檄移第二十

263?/?封禅第二十一

268?/?章表第二十二

274?/?奏启第二十三

280?/?议对第二十四

286?/?书记第二十五

?下篇

295?/?神思第二十六

300?/?体性第二十七

304?/?养气第二十八

308?/?风骨第二十九

313?/?附会第三十

317?/?通变第三十一

322?/?事类第三十二

327?/?定势第三十三

333?/?情采第三十四

338?/?镕裁第三十五

342?/?声律第三十六

347?/?练字第三十七

353?/?章句第三十八

358?/?物色第三十九

363?/?丽辞第四十

367?/?比兴第四十一

372?/?夸饰第四十二

376?/?隐秀第四十三

380?/?指瑕第四十四

385?/?总术第四十五

389?/?时序第四十六

398?/?才略第四十七

407?/?知音第四十八

412?/?程器第四十九

416?/?序志第五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文心雕龙》:
  第一单元 道
  一、道 41处
  1.附合于天道的重文的儒道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
  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序志》)
  按 《文心雕龙》之“道”,除下列2.3.4义明显表现为政治主张、老庄之道或一般方法门径外,其含义是争议颇大的。这场争论构成了1949年后《文心雕龙》研究热烈的争鸣特色。范文澜《注》、刘永济《校释》及吴师《义疏》认为“原道”之道纯为儒道,陆侃如认为是儒、佛、道三者的统一体(见《文史哲》1961年三期《“文心雕龙”论道》),而马宏山则认为道是“佛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四期《论“文心雕龙”的纲》)。应该肯定的是,研究者都抓住了要害,即“原道”之道是弄清《文心雕龙》文论体系的关键。对此,我们的看法是:道是附合于天道的重文的儒道。
  (1)道的第一形式是“自然”
  《文心雕龙》之道有“自然”“神理”“太极”“道心”“天命”“神道”等别名。我们叙述这些,想说明的问题是:
  第一,以上名称都是“道”,这是诸家皆无异议的。
  第二,其中多数来源于儒家经典,而且严格依其本义立论。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夸饰》)引自《易 系辞上》;“道心惟微”(《原道》)引自《书 大禹谟》;“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原道》)语本《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道难闻”(《征圣》)语本《论语 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正纬》)语本《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和《易 观卦彖辞》“圣人以神道设教”。这就确切地证明,范、刘、吴诸家将刘勰的道释为儒道,是持之有故的,而任何不顾本义,在佛典中寻找上述词语出处的做法都是不严肃的。
  第三,道的另两个别名“神理”“自然”,范文澜等没有在儒家经籍中寻到出处,马宏山却引证《弘明集》,释为“佛性”。而这,是导致马立论的根据。
  我认为“神理”“自然”不应从佛典中寻出处,尤其是“自然”一词,是道的第一形式,必须深入探讨,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出处上。
  首先看“神理”。按《周易 系辞》韩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话者也。”“神”是神妙的意思。《庄子 缮性》:“道,理也。”“理”与“道”是同义词。“神理”即“神道”。这个词魏晋时用得很多,如曹植《武帝诔》:“聪镜神理”,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皆是。李善在《文选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曰:“神理犹神道也。《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再看“自然”。我认为这个词恰好说明了道的第一形式的本质。《原道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语出于《老子 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原意是道虚无不可视触,不便于学习;不得已,就学习天地。但天地太寥廓广大,不知从何学起,不得已,就学习天地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这样,并不是说《文心》之道出于老、庄。周秦之际,诸子各自都认为自己的“道”极妙至善,都竭力用文辞描述“道”。有趣的是,他们仿佛采用了近几十年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仿生学,一致以自然来说明“道”。例如,江河是自然的重要组成。《老子 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看到了柔弱,而这是他的“道”的重要特征。《韩诗外传》卷三记孔子谈“智者乐水”:“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孔子看到了“智”“礼”“勇”“知命”“德”,而这些正是他的“道”的组成内容。《文心雕龙》的“道”就展现了这种“法自然”色彩的胎记。正如老子认为“万物芸芸”都不过是“道之华”(现象)一样,刘勰认为,“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原道》)从这个意义出发,“自然”“道心”“神理”“太极”都是道的第一形式的别名。
  但是,《文心雕龙》之道,虽然采用了习惯的仿生解释,因而带有老子“道法自然”的色彩,然而它并非主张“因任自然”“绝圣弃智”,而是与“征圣”“宗经”联合起来,和儒道合而为一。
  ……

前言/序言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据《梁书》和《南史》本传记载:“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这是指他的祖籍是山东莒县。其实从东晋以来,五马渡江,百族南迁,已经在京口(今镇江)侨置南东莞郡。刘勰的祖父刘灵真,是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们早已世居京口,成为南朝的文化世家。刘勰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早孤,贫寒不能婚娶,依附建康(今南京)钟山定林寺沙门僧佑生活。定林寺内外典籍俱富,僧佑又学问精深,刘勰居十余年,因而博通经论。自梁武帝天监初年起,做过东宫通事舍人等几任小官,很受昭明太子萧统赏识。晚年出家,改名慧地,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约在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写成了《文心雕龙》。(用刘毓崧之说)书成,刘勰看到中书郎、黄门侍郎沈约当时无论从政还是治学都是声名赫赫,于是就背上自己写的书卷,扮作一个货郎,站在街头等候沈约外出时,在车前叩伏求见。沈约命人把《文心雕龙》取来,读后大为欣赏,常把这部书稿放在自己的几案上。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一部专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一千四百多年来,它像一座神秘的宝山,散发着绚烂的光芒。很多人研究它、探索它,从它那儿开发艺术宝藏。清人黄叔琳曾赞叹说:“刘舍人《文心雕龙》一书,盖艺苑之秘宝也!”(黄注《文心雕龙》序)鲁迅曾将其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并称“为世楷模”。梁昭明太子在编纂《文选》时,即根据《文心雕龙》选文定篇。稍晚的萧绎所著《金楼子》和唐代刘知己的《史通》、唐代王昌龄的《诗格》等,都是受《文心雕龙》影响而撰成的。

  《文心雕龙》上下篇共十卷,五十篇。上篇前五卷二十五篇主要是论文体流变,下篇后五卷二十五篇主要是论创作与批评。其中,《序志》一篇是全书序文。《文心雕龙》反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不但要有华美的形式,而且首先要有充实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它指出文学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论述了各种文体演变的过程,并对重要作家、作品做了扼要的评价,它还阐述了文章的作法、作家的修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

  今天,为创造灿烂的新文化,仍然需要我们从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中提炼有益的营养,《文心雕龙》也仍然是等待我们开采的艺苑秘宝。

  二

  我们意在推出一种具有独特学术视角的《文心雕龙》普及读本,全书包含“释名”和“直读”两部分。为了取得读者的信赖,下面,我谨将自己编撰的态度和方法做些介绍。

  《文心雕龙》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尤其近代如范文澜、黄侃、刘永济、王利器、杨明照、吴林伯、詹锳、郭晋稀等博学通儒,更是穷毕生精力致力于斯,以各自的皇皇力作,使“龙学”蔚为大观。对于笔者,“龙学”更是难舍的情缘。刘永济先生是笔者的伯外祖父,吴林伯先生是笔者的研究生导师,笔者的学位论文《〈文心雕龙〉释名》就曾得到过王利器、杨明照、詹锳、郭晋稀诸先生的悉心指教。“典型日已远,古道照颜色。”今天,这些大师都墓木早拱了!我以为,前人所做出的成绩还远远不是这个领域内研究任务的结束。况学问者,天下之公;见解者,人心之异。基于这一考虑,我对《文心雕龙》的版本和词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文心雕龙〉释名》是一部《文心雕龙》文学术语的研究著作。我认为,《文心雕龙》的文学术语不易被准确理解有五个原因。一是一词多义。由于古代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同语异义的专门名词在《文心雕龙》中触目皆是。二是不习惯刘勰的造词法。魏晋时,文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文学现象大量涌现,这对于当时相对贫乏的术语是一个冲击。刘勰为完成巨著,有时用前代经籍的成词而注入新义,有时还不得不创造一些新词。三是《文心雕龙》是用骈体写作,而骈体要求避重,往往换字。这么一来,容易使人产生捉摸不定的感觉。四是刘勰间或采用当时高门世族说话的所谓“才语”(《南史·宋彭城王义康传》)。其中有些词语现在已经僵死。五是因版本不善、字句脱误而引起错解。因为《文心雕龙》多变、繁杂的术语是探索者前进路上很大的障碍。这些术语大都是“非旧诂雅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习见者”,这是《文心雕龙》释词的困难,也说明了《文心》术语探讨工作的必要性。《〈文心雕龙〉释名》2006年曾由日本福冈中国书店出版,后2007年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在国内出版,惜印数很少,现很难看到了,应该是有益于了解刘勰的文学理论体系的。

  三

  现在再谈谈本书。

  我对原文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文心雕龙》由于篇章错乱、字句误脱、文意艰深,研究它的人常常碰到很多阻碍和困难。本书原文部分系文字上采用黄叔琳本,按照“三准论”将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贤对它校注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之处,略陈陋见。凡前贤鸿笔已举,概不复陈;而管见虽浅,聊作引玉之砖。

  下面,略述本书将篇次重新排列的理由。

  关于《文心雕龙》的版本问题,现存的最早记载是《隋书·经籍志·总集类》:“文心雕龙十卷梁兼东宫通事舍人刘勰撰。”现存的最古版本是明嘉靖庚子十九年汪一元刻本。其他各本,包括现通行本,在卷数篇次上都和汪本相同。

  从明清以来,很多研究者就发现了《文心雕龙》在篇次上的错误。如张刻本张之象序云:“独是书世乏善本,讹舛特甚,好古者病之。”《适园藏书志》卷十六载张钧衡跋云:“据《序志》篇称‘上篇以上,下篇以下’,本止二卷;然隋志已作十卷,盖后人所分。”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物色》云:“按此篇宜在《练字》篇后,皆论修辞之事也。今本乃浅人改编,盖误认《时序》为时令,故以《物色》相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物色》云:“本篇当移在《附会》篇之下,《总术》篇之上,盖物色犹言声色,即《声律》篇以下诸篇之总名,与《附会》篇相对而统于《总术》篇。今在卷十之首,疑有误也。”各家疑点虽不同,但肯定有错篇现象则是一致的。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刘勰搦翰写作时一定有宏大周密的计划在胸,而这种计划性、条理性也一定会在篇次的安排上体现出来,刘勰是以此自许并希望人们重视这一点的。他在《序志》篇中说: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我们拿这段话对照通行本《文心雕龙》篇次,就会发现,上篇是合乎论述的。而下篇亦即《神思》以下的二十五篇,篇次矛盾很多,显然有错乱情况。

  为什么《文心雕龙》会有错篇现象呢?《文心雕龙》是一部千古罕匹的伟大的文论专著,但是我们对它的研究是落后的,前人对它的价值认识是较迟的,唐代兴起古文运动,因《文心雕龙》是用骈体写作,所以“自韩退之崛起于唐,学者宗法其言,而是书几为所掩”(《骈体文》卷二刘开《书文心雕龙后》)。宋人更不重视《文心雕龙》。文坛领袖黄庭坚就认为《文心》所论“未极高”(《山谷书牍·与王立之书》)。《文心》之所以在宋朝遭此冷落,是因为宋人多爱理学,于文饰往往忽略。明曹学佺《文心雕龙序》曰:“文之一字,最为宋人所忌,加以雕龙之号,则目不阅此书矣。”唐宋这样不重视《文心雕龙》,元朝文化事业又受摧残,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文心雕龙》的刻本在明以前是非常少的。叶德辉《郋园读书志·集部·卷十》云:“《文心雕龙》世无宋刻。”叶德辉是个大藏书家,他都没听说过宋刻,情况可想而知。由于刻本少,故流传多靠抄本;抄本则免不了辗转借用,拆帙分抄,颠倒遗漏,妄加改削。明代刻本多从抄本,而书商们又多是浅人,所以造成了通行本这样的面目。

  我认为,检验《文心雕龙》篇次是否错乱,有三个标尺。

  其一是上引的《序志》篇的那段话。这集中表现了刘勰安排篇次的意图,类似凡例和目录,是可靠的原始材料。

  其二是《熔裁》篇提出的“三准论”,即“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止于中,则斟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刘勰所说的“情”“事”“辞”,刘永济先生在《释刘勰的三准论》(见《文学研究》1957年第2期)中解释为“第一项系指作者有什么思想感情要发表成作品;第二项则是作品要说些什么事实和道理,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项则是要用怎样的体裁、怎样的词句去描写这些事实和道理,才能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分明易晓”。刘先生分析了《文心》中出现的不少术语,总结为“刘氏的三准论是他的创作理论的中心”。我认为,“三准论”确是刘勰创作论的一个准则。《文心雕龙》下篇是创作论,必然在篇次安排上也贯穿了这一准则。

  其三是范文澜先生《文心雕龙注》指出的写作凡例,即“《文心》各篇,前后相衔,必于前篇之末,预告后篇所将论者”。

  以下,我想依据这三个标尺,探讨一下《文心雕龙》的篇次原貌。

  现在通行本《文心雕龙》分十卷,篇次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序志》。

  对照《序志》篇所说的:“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显然,作为“文之枢纽”的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今本排列顺序是正确的。“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考《明诗》以下至《书记》以上二十篇,其中《明诗》至《哀吊》等八篇属于论文,《杂文》《谐隐》两篇介于文、笔之间,《史传》至《书记》等十篇属于叙笔,次序井然;显然是符合刘勰的创作意图的。至于下篇二十五篇的篇次则大有问题了。

  刘勰对下篇的写作体例,有八个纲要性的字:“割情析采,笼圈条贯。”也就是说,用“情”和“采”(包括事义与辞采)对举定篇。现在我们以《序志》的“夫子自道”为前提,结合其余两个标尺,逐段勘定。

  ......................................................

  陈书良

  二〇一六年秋月于长沙听涛馆



《浮生若梦》 序章:尘世的余烬 夜色如墨,星辰稀疏。古老的城镇,在寂静中呼吸。青石板路被夜露打湿,泛着幽微的光泽,映照出无数错落的屋檐和斑驳的墙壁。这里是安宁镇,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一个故事的起点。 故事的主角,名叫苏离,一个寻常的青年,怀揣着并不寻常的过往。他的童年,如同被风吹散的蒲公英,飘零无依。记忆的碎片,模糊而遥远,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轮廓和难以名状的悸动。他被收养在镇上的孤儿院,院长是一位慈祥的老妇人,教会他读书识字,也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然而,内心深处的空缺,却如同野草般疯长,让他时刻渴望着一些东西,却又说不清那是什么。 命运的齿轮,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悄然转动。那天,苏离在清理孤儿院堆积已久的杂物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木箱。箱子上雕刻着古朴的花纹,锁孔锈迹斑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打开了它。箱子里静静地躺着一本泛黄的古籍,封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是一幅描绘着云海仙山的抽象画。随书附赠的,还有一个精致的玉佩,温润而冰凉,触手温热。 当苏离的指尖触碰到玉佩时,一股奇异的暖流瞬间涌遍全身,仿佛沉睡多年的记忆被唤醒。那幅画,那块玉佩,仿佛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牵引着他走向未知。他开始翻阅那本古籍,里面的文字晦涩难懂,却又莫名地吸引着他。他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他身世之谜的钥匙。 第一章:迷雾中的线索 古籍中的记载,零碎而隐晦,提及了“浮生”、“若梦”等字眼,以及一些与星辰、山川、河流相关的神秘符号。苏离花了无数个夜晚,一点点地 decipher 这些古老的文字。他渐渐明白,这本书记录的并非寻常的尘世故事,而是一段尘封已久的过往,一段与他息息相关的过往。 他得知,在遥远的过去,存在着一个被称为“星辰学院”的神秘组织。这个组织致力于研究宇宙的奥秘,以及人类与星辰之间的联系。而他,似乎与这个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的一些描述,让他隐约想起童年时模糊的梦境:漫天星斗,璀璨的光华,以及一些听不清的低语。 为了寻找更多的线索,苏离开始留意镇上关于古籍和神秘事件的传说。他拜访了镇上最年长的史官,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在很久以前,安宁镇曾经发生过一场巨大的变故,许多与“星辰”有关的秘密都被掩埋。他提到,在镇子附近的“望星崖”,曾有一个古老的祭坛,或许藏有更多的信息。 苏离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望星崖的路。山路崎岖,荆棘丛生,但他心中的渴望却驱使着他不断向前。到达望星崖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悬崖峭立,直插云霄,崖顶之上,果然有一个被岁月侵蚀得斑驳的石台,上面依稀可见一些模糊的雕刻,与古籍中的符号惊人地相似。 在石台的中央,他发现了一个更加精致的玉佩,与他随身携带的玉佩形状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更为古朴。当两块玉佩靠近时,它们竟然开始发出微弱的光芒,并在空中交织成一道奇异的图案。图案闪烁了几下,便在空气中消散。一股更加强烈的信息涌入苏离的脑海,他看到了一个模糊的影像:一位身穿白袍的女子,在星光下,怀抱着一个婴儿,轻声吟唱着他从未听过的歌谣。 第二章:往昔的回响 那夜,苏离做了一个无比清晰的梦。梦中,他不再是安宁镇的苏离,而是一个名叫“星辰”的孩子。他生活在一个如梦似幻的国度,那里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与星辰共舞的宁静。他看到了他的父母,一位是掌握星辰之力的女子,一位是守护古籍的学者。他们深爱着彼此,也深爱着他。 然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一股黑暗的力量悄然侵袭,企图夺走星辰的力量。他的父母为了保护他,将他送往了凡间,并用一道神秘的结界封印了他的记忆。他们留下那本古籍和玉佩,希望有一天,他能够凭借这些线索,找到回家的路,并守护星辰的力量。 梦醒时分,苏离泪流满面。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何一直感到缺失,为何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召唤。他并非孤儿,而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与星辰紧密相连的世界。那本古籍,是他的父母留下的指引,那块玉佩,是开启他力量的信物。 回到安宁镇,苏离更加勤奋地研究古籍。他发现,书中的一些章节,记录了关于星辰之力的运用方法。他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描述去感应天地间的能量,奇迹发生了。他能够感受到周围空气中流动的微弱能量,甚至能够引导它们在指尖汇聚,发出淡淡的光芒。 他得知,封印在他身上的记忆,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压制。而他随身携带的玉佩,正是解除封印的关键。他开始在镇上搜集与“星辰”有关的民间传说和古老物件,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解除封印的方法。 第三章:破碎的幻影 苏离的奇特能力,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镇上的一位神秘商人,名叫陆离,对苏离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陆离表面上是一位贩卖古董的商人,但他的眼神深邃,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多次主动接近苏离,试图了解他手中的古籍和玉佩。 苏离保持着警惕。他感觉到,陆离并非善意,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与那股黑暗力量有关的秘密。一次,陆离故意在苏离面前展示了一些关于星辰能量的知识,并暗示他可以帮助苏离更快地恢复力量,但他提出的条件,却是让苏离交出古籍和玉佩。 苏离断然拒绝。他明白,这些东西是他与家人的羁绊,是他找回身份的唯一凭证。陆离见状,撕下了伪善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命令手下试图抢夺苏离的古籍和玉佩。 在危急关头,苏离体内的星辰之力被激发。他能够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身体里涌动,他挥动双手,一道璀璨的光芒从他手中射出,将陆离的手下击退。然而,他发现自己对这股力量的控制还不够熟练,许多攻击都显得杂乱无章。 陆离冷笑一声,他从怀中掏出一块暗红色的石头,石头上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息。他将石头抛向苏离,石头瞬间爆裂,化作无数黑色的碎片,侵蚀着苏离的身体。苏离感到一股剧痛,他体内的星辰之力被压制,身体变得虚弱。 “你以为你是谁?你只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永远也回不到你所谓的家。”陆离狞笑着说道。 在绝望之际,苏离脑海中闪过父母的面容,闪过星辰学院的景象。他紧握着手中的玉佩,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玉佩举过头顶。玉佩发出耀眼的光芒,与古籍中的符号产生了共鸣。一种更加强大的力量瞬间爆发,将那些黑色的碎片驱散。 陆离被这股力量震惊了,他没有想到一个凡间的孩子,竟然拥有如此强大的潜力。他咬牙切齿地说道:“你等着,我不会让你轻易得逞的。”说完,他带着手下狼狈地逃走了。 第四章:觉醒的星辰 经历了这次危机,苏离更加坚定了要找回自己身世的决心。他知道,陆离和那股黑暗力量,是阻碍他前进的最大障碍。他必须尽快掌握星辰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才能揭开真相。 他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古籍中的知识,并且通过冥想和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对星辰之力的感应和控制能力。他发现,星辰之力并非仅仅是攻击性的力量,它还能治愈、守护,甚至能够与自然产生共鸣。 一次,安宁镇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河流干涸,庄稼枯萎。苏离看着镇民们痛苦的样子,他决定尝试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他来到干涸的河床边,闭上眼睛,感受着大地深处的水源。他引导着体内的星辰之力,缓缓地注入大地。 奇迹再次发生,原本干涸的河床,竟然重新涌出了清澈的泉水,并迅速汇聚成一条河流。镇民们欢呼雀跃,他们感激地看着苏离,眼神中充满了敬意。 苏离也因此获得了镇民们的信任和支持。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力量,也拥有了可以依靠的伙伴。他知道,他所背负的不仅仅是个人身世的秘密,更是守护星辰的使命。 在某个星光璀璨的夜晚,苏离再次来到望星崖。他将古籍摊开,将玉佩放在石台上。两块玉佩再次发出光芒,这一次,光芒更加耀眼,在空中形成了一幅完整的星图。星图缓缓旋转,最终指向了遥远的东方。 苏离明白了,他回家的路,就在东方。他收拾好行囊,向镇民们告别。他知道,他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更多的未知和挑战。但是,他不再害怕,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觉醒的星辰之力,以及一颗坚定而勇敢的心。 尾声:星辰大海的征途 苏离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旅程。他知道,这一路将会充满艰辛,他要面对的敌人,远比陆离更加强大。但他相信,只要他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他能够找回属于自己的家,找回自己遗失的过去。 他身上的玉佩,时刻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他偶尔会梦见父母,梦见那片如梦似幻的星辰国度。他知道,他的父母一定在星辰的彼岸,等待着他的归来。 《浮生若梦》的故事,至此只是一个序章。苏离的传奇,才刚刚拉开帷幕。他将在这片浩瀚的星辰大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史诗,一个关于爱、关于守护、关于寻找的故事。他的命运,将与星辰的光辉紧密相连,他的脚步,将永不停歇,直至抵达那最终的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文心雕龙》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代的智慧。刘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思考文学的本质和价值,而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能在当代文学理论中找到回响。比如,他对“风骨”的强调,让我意识到,真正有力量的作品,不仅要有优美的形式,更要有坚实的内在支撑,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对于“变”与“常”的辩证思考,也让我明白,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但同时也需要传承和借鉴经典的智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他提出的“六观”(即“原道”、“明诗”、“宗经”、“论说”、“程才”、“序才”等)的文学批评框架,至今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从中学会了如何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文学作品,如何去理解文学在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文心雕龙》带给我太多的惊喜和启迪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文学创作有些了解,但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之前有多么浅薄。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文学的本质、发展的脉络以及创作的种种技巧。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去回味书中所举的那些经典作品的例子,然后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有着如此精妙的构思和严谨的逻辑。书中对于“才”、“学”、“思”的论述,让我对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它不仅仅是教你“写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观察生活,怎么去提炼情感,再将其转化为动人的文字。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文气”的探讨,那是一种难以言喻但又真实存在的力量,它让文字拥有了生命,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文心雕龙》会是一本很“硬核”的学术著作,可能会让人读得昏昏欲睡。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语言虽然典雅,但并不过于艰涩,而且刘勰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非常有条理。我尤其欣赏他对每一个文学门类、每一个写作技巧的细致分析,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比如,他对于“比兴”手法的讲解,不仅阐述了其理论基础,还举例说明了如何运用,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种文学创作,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和技巧基础。它帮助我纠正了一些在写作中可能存在的误区,让我更加注重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背后更深层的奥秘。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严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字,渴望用它来表达更美好的事物。

评分

初读《文心雕龙》,我几乎是被一种强大的学术气息所震撼。它仿佛是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里面陈列着历代文学的精华,从先秦诸子百家,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演变,几乎都被作者刘勰一丝不苟地梳理和归纳。我承认,有些地方的理论确实比较晦涩,需要反复推敲才能领会其精髓,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感觉自己在不断地攀登,不断地突破认知的边界。我发现,原来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文学体裁,如诗、赋、论、议等,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非常细致的分类和发展轨迹,而刘勰对于这些体裁的界定和评价,至今看来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他对于不同时代文学风格的精准把握,对于作家创作心态的深刻洞察,都让我叹为观止。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它教会我如何去辨析作品的优劣,如何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如何去审视文学的时代背景。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奠基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觉得自己对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抓不住重点”,写出来的东西总显得散乱无章。翻开《文心雕龙》,我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武功秘籍”。它没有直接教我怎么写出惊世骇俗的句子,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心”和“文”的关系——来阐述。刘勰对于“情”、“理”、“气”、“味”的分析,让我明白,一篇好的文章,绝不仅仅是词藻的堆砌,而是情感的抒发,理性的思考,气息的流淌,以及余味的悠长。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写作习惯,原来我常常陷入“形”的模仿,而忽略了“神”的追求。这本书引导我去看待事物的本质,去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挖掘内心的真实情感,然后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达。它让我明白,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似乎提升了一个档次,下笔时也更加有底气了。

评分

这个真好,谢谢京东提供这么好的平台,京东的送货也很到位,又快又准。谢谢京东的平台。

评分

京东的物流速度没得说,图书质量也不错,都是正版。超赞!!!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棒棒棒棒棒棒啊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的产品。

评分

相信京东,每次都很满意,物流快到没得说。

评分

不错

评分

送货上门快,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