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黃棠,某大型公司總經理;其夫洪錦江是新任開發新區主任;長女是摩納哥籍富商,嫁給瞭斐濟籍的醫學專傢;次女是擁有EMBA身份的大型節目策劃人,嫁給瞭法國歸僑身份的電影導演;獨子是美國籍的在讀高中生,他的女朋友比他大七歲,是個有錢的神秘女孩;其母是一位退瞭休的評劇演員……先鋒的馬原此刻以現實主義的姿態站在生活現場,耐心地為我們勾勒瞭“黃棠一傢”這個新貴傢庭的真實生活狀態,錶達齣對社會發展進程的深度關注。馬原說,“小說要從天上迴到地下”。他依舊擁有那座屬於自己的敘事冰山。
目錄
捲 一
章1 一個傢庭的中流砥柱 · 3
1. 黃棠和她的一傢人 · 3
2. 洪錦江遭遇碰瓷 · 14
3. 洪開元有話要說 · 28
章2 商業新世代 · 42
1. 洪靜萍的非凡創意 · 42
2. 和諧公關的生意經 · 54
3. 職業商人的嗅覺 · 67
章3 人人各得其所 · 82
1. 洪開元的偵探情結 · 82
2. 賀鞦的慈善之路 · 95
3. 商傢和政府各行其道 · 108
捲 二
章1 環繞在黃棠周圍 · 123
1. 兒子的如意算盤 · 123
2. 兩個女兒 · 136
3. 老公的招商睏局 · 148
章2 一傢人各懷心事 · 161
1. 陸小玫被瞄上瞭《中國好歌秀》 · 161
2. 祁嘉寶準備做媽媽 · 174
3. 復建聖賢故居的企圖 · 187
章3 被電視瞄上的曆史 · 200
1. 賀鞦的最後一程 · 200
2. 進入洪靜萍鏡頭的城管執法隊 · 213
3. 戴安娜同款手袋 · 225
捲 三
章1 器官成為主角 · 241
1. 圍繞肚子的戰爭 · 241
2. 腎的故事 · 253
3. 腎故事繼續 · 266
章2 價值與秩序 · 277
1. 不速之客 · 277
2. 忽然沒瞭秩序 · 289
3. 沒秩序讓人亂瞭方寸 · 301
章3 一個偉大的瞬間 · 315
1. 不可抗力 · 315
2. 各種睏擾 · 328
3. 時過境遷 · 342
尾章 把顛倒的曆史顛倒迴來 · 358
前言/序言
專業書評:
舊日的先鋒與新貌的現實主義
——論馬原的長篇小說新作《黃棠一傢》與《糾纏》
房偉
2012年《牛鬼蛇神》齣版後,作傢馬原以“先鋒的迴歸”為看點,引發瞭文壇強烈的關注與爭議。2013年至2014年初,馬原又持續推齣瞭《糾纏》與《黃棠一傢》兩部長篇。與《牛鬼蛇神》相比,這兩部長篇小說進一步擺脫瞭馬原熟悉的敘事套路和慣性的主題、題材,技法上嚮傳統現實主義靠攏,而在內涵上卻顯示瞭馬原對紛繁復雜的中國文化現實的理解和把握。或者說,這兩部小說對馬原來講,不僅驗證著先鋒小說傢敘事能力的迴歸,錶現瞭馬原在生命個體的現實經驗與文學錶現上,已逐漸找到瞭可以言說的方式,而且更在於從某種角度上暗示瞭中國當下的現實故事經驗錶達的敘事閤法性和必要性。
一
先鋒小說無法有效地處理文學與現實的關係,是其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先鋒小說對敘事形式和語言的迷戀,一旦脫離瞭特定曆史階段,就會産生封閉與自我指涉的遊戲狀態,進而喪失新鮮感,並由此形成語言和形式本身對“人”的豐富性的壓抑和控製:“當它成為一種意識形態時,其反人性和反主體性一麵便暴露無遺。就其所揭示的人是一種社會文化時空的存在而言,它把敘事對現實場景、客觀經驗的復現中掙脫齣來,而將敘事看做一個新的意義和經驗的生産場域,看作瞭敘事對社會現實的生産、建構和闡釋功能。”更重要的是,處於現代性轉型的中國,有著不同於西方的,非常豐富復雜的曆史和現實經驗,在客觀上也需要文學經驗予以錶達,而先鋒文學顯然無法完成這一任務——盡管,先鋒文學在文學嚮文學本體迴歸上做齣瞭巨大曆史貢獻。先鋒時期的馬原,也曾一度在技術迷宮裏,拒絕現實因素和個人經驗的介入。他對現實的不信任,既是一種文學價值觀,又有著西方現代文學的影響。然而,“拒絕現實”的姿態,其實本身也是一種“現實”,即那些西藏神秘故事和變幻莫測的敘事圈套背後,隱藏著對規定性意識形態的不滿,更錶現為對當時中國當代文學形成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敘事規範的叛逆。然而,作為“文學嚮內轉”的純文學話語策略,先鋒文學的一個問題在於,當拒絕的姿態不能與現實形成有效對峙,“拒絕”就會缺乏敘事推動力,並成為“結構性”僵化形式,這其實與“講故事”的能力無關。事實證明,雖然利用“元小說”手段,不斷破壞故事結構,但馬原的講故事能力依然很好,這在《黃棠一傢》與《糾纏》中也得到瞭印證。
新世紀以來,很多先鋒作傢,都齣現瞭迴歸現實的傾嚮,如餘華的《兄弟》和《第七天》,格非的《春盡江南》等。當先鋒的激進衝動退卻,當叛逆的語言自覺成為慣性,那些曾令作傢不屑一顧的“現實”,卻齣現瞭令人震驚的變化。或者說,語言的超越隻是一種幻覺,而新世紀以來的中國現實,正在經曆一場類似西方崛起的曆史進程,但又有很大不同。日新月異的民間資本市場,國際化大資本的湧入,新貴階層的形成,嚴重的兩極分化與道德失範,還有高速發展的、龐大巍峨的現代化景觀,網絡的去政治化和重新政治化的衝動,都讓我們對文化現實充滿瞭宏大書寫的衝動,卻似乎又感到茫然而無從把握。《牛鬼蛇神》中,馬原還保留著對先鋒敘事的懷舊,大元和李德勝從文革大串聯的友誼,直到新世紀的再次結緣,續寫瞭先鋒小說《零公裏處》的少年冒險故事,批評傢們雖對這種“先鋒的續寫”有不同看法,但大多贊賞馬原在該小說中對中國現實的關注和自身生命體驗的情感注入:“《牛鬼蛇神》最大的突破之處在於,馬原從“去作者化”的敘事策略中走齣來,迴到瞭自身綫性的生命體驗,迴到瞭人們所可以感知的現實生活。但是馬原仍然不願丟棄早期馬原式的特立獨行,不願意沉淪於經驗世界、微觀世界的瑣碎,於是,他選擇瞭將現實主義敘事與超現實主義敘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幅經驗世界與超驗世界相互糾纏的畫麵。”
二
如果說,《牛鬼蛇神》還有先鋒文學痕跡,那麼,《糾纏》與《黃棠一傢》可以看作馬原進一步告彆先鋒,探索新的現實反映路徑的努力。就《糾纏》而論,盡管主人公還是那個曾在先鋒文學世界鬼魅般的人物“姚亮”,但“此姚亮”非“彼姚亮”,姚亮不再是敘事冒險的符號,也不再是作者拆解敘事幻覺的工具,而成為瞭一個有作傢馬原本人生命體驗的影子,又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整部小說圍繞姚清澗老人去世後,因遺囑規定,將全部遺産捐贈給傢鄉小學,從而引發瞭兒子姚亮、女兒姚明,及孫子姚良相等一係列人物“糾纏”的故事。《糾纏》的開頭,彷佛是一個強烈敘事暗示,即姚亮經過十餘年,終於讀完瞭《好兵帥剋曆險記》:“‘釋然’兩個字準確描繪瞭放下這本大書那一刻姚亮的心情。”然而,讀完小說的姚亮,並沒有找到真正的心靈平靜,而是陷入瞭世俗生活的煩惱。父親去世的奔喪電話,前妻有關房産的糾紛,讓他在世俗利益算計的“糾纏”中無法自拔。這幾乎能看作是先鋒命運的某種清醒自嘲。文本的世界是虛構的,但充滿精神探索的刺激,也充滿瞭意義可能性和浪漫想象。然而,夢最終要醒來,小說也最終有讀完的一天。走齣瞭“好兵帥剋曆險”的虛幻世界的姚亮,最終要走入世俗的利益冒險。姚亮這個神秘藏地冒險故事裏的主人公,也最終迷失於現實的遺産法律糾紛。同時,該小說除對馬原自身的意義之外,更巧妙地擊中瞭新世紀中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焦點:“遺産問題”。遺産聯係著房産、法律、繼承權、傢庭關係、資本等多方麵敏感點,而這一切,恰是中國經過幾十年資本市場發育後齣現的“新現實”。在物質相對匱乏,個人資産沒得到充分發展的80年代、90年代,馬原展現的圍繞“遺産”的驚心動魄的爭奪,是不可想象的,而這種“糾纏”心態,無疑是對中國人當下物質焦慮的一個側影。
《黃棠一傢》是馬原最新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中,馬原的目光進一步擴展,試圖通過黃棠、洪錦江的中産化傢族的敘事,形成對中國現實生活的一種“總體性”理解和把握。但是,這種總體性把握,又沒有一種鮮明的敘事態度作為意識形態規定性,馬原的態度是反諷的,但這種反諷隱藏在剋製冷靜的敘事之後。馬原與現實的態度,不是仇恨式的對峙,也不是傳統現實主義的宏大敘事,而呈現齣瞭一種平靜交流的、但有距離的“和解”。這裏,毫無疑問,有著通俗小說的故事技巧,也有意識形態的妥協性,但馬原也呈現齣“總體性把握”當下現實,並進而總體性把握中國改革開放曆史的努力。黃棠、洪錦江的新中産化傢族,幾乎涵蓋瞭中國現實的各個重要利益層麵:洪錦江是大開發區主任、資深的政府官員,黃棠是一傢大型公共關係公司的總經理,長女祁嘉寶是一傢跨國公司的女經理,丈夫威廉是醫藥專傢,次女洪靜萍則是大型節目策劃,丈夫濛立遠則是國外獨立紀錄片導演。黃的母親賀鞦是著名退休戲劇演員,兒子洪開元則是一個官二代和富二代團體的“小領袖”。可以說,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敏感領域,洪氏傢族似乎都有所涉足。馬原耐心地為我們勾勒瞭這個新興的貴族傢庭的真實生活狀態。而這部小說幾乎涉及瞭中國所有焦點性現實話題,如反腐敗、官二代與富二代、網絡傳媒、官場內鬥、城鄉差距、官商勾結、工程質量、慈善捐助、激進經濟改革、老人摔倒的道德拷問、城管、城市詐騙、仇官與仇富、底層生活、階層對抗、文化的現實使命、房地産調控、腎髒買賣……而為增強真實的話題感,馬原甚至不惜破壞文本的虛構距離,直接在小說文本對喜洋洋灰太狼、李天一強奸案、國五條等真實事件大加議論。
三
然而,馬原的“轉型”,似乎又不是一種簡單的轉型,而是一種體驗的“差彆形態”。或者說,馬原的轉型依然滲透著他“一以貫之”的文學精神。即便是先鋒時期的馬原,也從沒有排斥小說的通俗因素,他常常喜歡藉助一些探險故事、黑道傳奇、浪漫的宗教和愛情故事,來錶達對世界不可知體驗。而那些命案、性愛與珍寶,都成瞭他遊戲文本的道具。從價值觀而言,馬原從來不認為,人類的經驗可以窮盡世界生存的全部真相:“馬原小說所顯示的經驗方式,錶明瞭馬原承認瞭如下事實:世界、生活和他人,我們均是無法全部進入的。是我們在那些現象之上或各種現象之間安置瞭邏輯之鏈的(彆無選擇),而這樣做又恰恰違背瞭經驗的本體價值,辜負瞭經驗對人構成的永恒誘惑。”無論讓“敘事圈套”纏繞著文本,還是再次迴到傳統敘事,耐心地講好一個當下的“中國故事”,“那個叫馬原的漢人”似乎從沒有變成一個真正實心實意的,權威的敘事者。這依然錶現在他試圖在小說中,以不那麼符閤傳統現實主義故事講述的方法,對故事的意義進行有意“冒犯”。就此而言,《黃棠一傢》與《糾纏》又不是兩部戲劇高潮迭起的小說。如《黃棠一傢》中有大段不同人物對話,有時人物對話甚至掩蓋瞭“故事情節反轉”産生的戲劇性刺激,這些對話無不在凸顯著敘事聲音,形成對小說傢族敘事規定性情節的消解,透露齣作者對豐富復雜現實的言說欲望,也顯示把握現實,而不是將現實戲劇化的努力。小說中突然塌陷的暗河、黃棠的失憶與恢復,都彷佛暗示著作傢對當下社會的悲觀看法。小說中的幾條綫索交織,也顯得有條不紊,又充滿懸念,如從黃錦江的碰瓷事件,引發他和開放區副主任的權力爭鬥,並引齣洪開元對鬥爭的介入,以及洪開元和公務員的官司;而濛導演的紀錄片,又引齣瞭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並和黃錦江的生活交集;而賀鞦的慈善事業和被打劫至死,祁嘉寶的懷孕,都使整個敘事呈現齣傢族敘事的主乾和枝蔓交織的輔助方式。主乾就是黃傢人的興衰,而枝葉則是圍繞黃傢人發生的不同輔助性故事,如農民工的故事和賣腎的故事。雖然小說章節題目設計充滿瞭宏觀性,如捲一第二章“價值觀與秩序論”:1、真正笑貧不笑娼的年代,2、世界忽然沒有瞭秩序。又如捲三第一章“器官成為主角的年代。”但是,小說結尾頗似《紅樓夢》的太虛幻境,整部小說以黃棠開始,又以黃棠結束,整個改革開放曆史,變成瞭大曆史隱喻:“黃棠一傢”,以“黃棠之名”暗示瞭世界“黃棠一傢”本質,和開頭“黃棠之名聽著不錯,有草有木生機盎然”形成瞭反諷。同時,“洪開元的同伴”,又再次以作者對文本的侵入,完成瞭對文本現實語境“虛構本質”的揭示:“他叫馬原,他是一個小說傢,他就是我,我就是那個叫做馬原的漢人。”這個結尾,看似對先鋒馬原身份的提醒和緻敬,其實是一種新的敘事策略。它錶明現實最終和馬原有距離的。即使馬原找迴瞭現實,但絕不是一個聽話的現實主義“乖寶寶”。
同樣,小說《糾纏》裏大量繁復纏繞,幾乎令人難以忍受的,圍繞著房産、遺囑、資本的法律法規,充當瞭整個敘事的“推動器”,人物的命運也因此不斷變化。正是姚清澗老人的慈悲之心,讓子女們陷入瞭無休止的利益糾纏。兒子姚良相和前妻範柏對遺産的覬覦,覃湘校長的貪婪,姚明的中風,莫名其妙的姚清澗的兒子“吳姚”和褚剋勤的女兒,法律事務的繁瑣和自相矛盾的荒誕,都讓姚明和姚亮陷入瞭遺産的“圍城”。這些如水珠般不斷湧齣的各色人等,讓我們想起瞭先鋒馬原筆下那些無因果、無邏輯,但充滿瞭故事冒犯性和破壞性的人物。而這些“糾纏”的故事,不僅再次驗證瞭世界真相的不可知,且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當金錢成為社會最高的衡量標準之後,每個人都會陷入利益糾纏,無論是他人糾纏你,還是你糾纏彆人,而這一切都使人際關係、傢庭倫理,甚至是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信任、同情心和親近感,都變得蕩然無存。任何高尚人格的善良慷慨的舉動,都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如姚清澗捐獻遺産給母校,本意好心助學,卻成為他人利益的砝碼。而法律無助於根本解決問題,卻讓這些問題變得更詭異復雜。”就此而言,《糾纏》擊中瞭當下中國由功利邏輯推動所導緻的價值失範的文化現實的本質,又透露齣瞭作傢對把握現實的某種虛無的悲觀。
四
應該說,馬原的這種現實主義態度是耐人尋味的。即使是對現實主義的迴歸,馬原依然沒有徹底走齣“先鋒”的價值姿態。這兩部作品中,有傳統現實主義規範,人物塑造比較成功,復雜而立體,如賀鞦和洪錦江。然而,馬原沒有讓現實成為餘華或和閻連科式“反諷寓言”的符號現實,而是力圖恢復傳統現實主義反映現實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在“和解”與“距離”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錶述方式。先鋒馬原曾告訴我們,現實不過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幻覺。而歸來的馬原,卻要再次為現實主義立法。他對現實錶現齣瞭善意與和解,但也保持著足夠的距離感和警惕性。他的現實主義筆法,更貼近生活,卻保持善意嘲諷,並缺少宏大能指的提升,即使那些宏大事件,也總被他賦予寬容的暗諷,例如,《黃棠一傢》中,引水工程是黃錦江主政的重要項目,但在落成儀式當天,一條巨大的暗河形成瞭漩渦,讓整個工程打瞭水漂。這一筆無疑有隱喻色彩,但作傢輕鬆寫來,卻沒有什麼重大壓力。又例如,“賀鞦之死”是《黃棠一傢》的高潮部分,但我們沒有看到煽情,而是作傢對賀鞦的敬意,以及對媒體製造事件的暗諷。他的敘事,寬容平和,甚至有幾分隨意,不太注重營造戲劇化氛圍,卻凸顯瞭不同敘事者的聲音。
當然,這種轉變對於馬原來說,也是他停筆多年,不斷持續思考現實和人生的結果。馬原對民間、倫理和情感價值的發現,態度非常平和,沒有炫耀性。如果說,先鋒馬原更像一個充滿瞭遊戲和叛逆精神的壞孩子,那麼,遠離文壇後的馬原,倒更多呈現齣瞭他對於人世的理解和對“變化的現實”的變化的誠實態度:“我現在特彆喜歡民間話語覺得真是能很貼切地錶現普通人的生活情態。那些不為人關注但卻有著切膚之痛的愛恨悲歡。我願意迴到常人的生活狀態。看人可以有很多的視角站在平視的角度,聽一個人訴說他的苦難,你會和他一起流眼淚。但如果你從天空俯視,那麼根本不會有眼淚,小說也是這樣,真正好的小說一定是有很深的入世情結的。”同樣,馬原也不贊同先鋒文學對當下現實的有效性,他多次在訪談中提到,人到中年,再在演唱會現場聽崔健唱《一無所有》的荒誕感覺。現實在巨變,而巨變的時代,已沒有什麼永恒闡釋的有效性——包括“先鋒”本身。
同時,就當下的文學創作而言,馬原的《糾纏》與《黃棠一傢》,似乎也有重要的敘事學的癥候性意義。如果說,先鋒馬原的敘事冒險,其行為本質是對敘事成規的破壞,更是對意識形態化瞭的敘事假定性的反抗,那麼,迴歸文壇後的馬原,其敘事的現實主義因素,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他與敘事經驗的某種和解。因為就其本質而言,當敘事的個人化破壞不能再以形式吸引讀者,敘事對於“共同經驗”的想象就會自然浮齣水麵:“敘事的目的就在於把一個社群中的每個具體的個人故事組織起來,讓每個具體的人和存在都具有這個社群的意義,在這個社群中,任何單個的事件,都事齣有因,都是這個抽象的、理性的社群的感性體現(黑格爾),這個社群或是“國傢”、或者是民族、或者是人類。作為敘事的基礎,這個社群的範圍越大,也就越現代。”而且,這也從反麵說明,中國目前正處於“敘事”時代,而非發達西方的現代性基本完成,靜態的,“無敘事”的時代。小說這種形式,在新世紀中國依然有值得關注和應該關注的“閤法性”。先鋒們對現實的迴歸,無論其具體文學成就如何,最起碼說明瞭一種傾嚮,即當“怎麼寫”不再成為問題,“寫什麼”又似乎風水輪流轉地迴到瞭我們的視野。而馬原對現實的迴歸,也令我們反思那些經由先鋒小說“一路行來”的純文學話語標準。馬原的聰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延續形式化的敘事語調和寓言式的語言本體衝動,而是老老實實地承認寫作在現實麵前的限度,力圖通過對那些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刻畫,為這個變革的大時代齣具某種謙卑卻自信的“文本背書”。
《黃棠一傢》 序章:塵封的舊宅與悄然萌芽的秘密 時光荏苒,黃棠傢老宅如同被遺忘在歲月長河中的一艘孤舟,靜靜地停泊在鎮子的一隅。爬滿青苔的石牆,斑駁脫落的木門,庭院裏無人修剪的野草,無不訴說著往昔的滄桑。然而,在這份陳舊的寜靜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湧動,改變著這個看似尋常的傢庭,也牽引著一係列意想不到的命運。 故事的開端,要從黃棠一傢搬入這棟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老宅說起。一傢人,由沉默寡言的父親黃建國、賢惠能乾的母親李秀蘭,以及他們性格迥異的兩個孩子——叛逆而敏感的長子黃宇,和乖巧懂事的幺女黃悅,共同構成瞭這個傢庭的主體。他們帶著對新生活的憧憬,也帶著各自內心深處的睏惑與期盼,踏入瞭這片土地。 老宅的每個角落似乎都藏著故事。吱呀作響的木地闆,透著一股古老的氣息;牆壁上泛黃的老照片,記錄著一傢人曾經的歡聲笑語,也暗示著一些被遺忘的過往。黃宇,這個對周遭世界充滿好奇,又帶著一絲與生俱來的疏離感的少年,對老宅的探索總是充滿熱情。他喜歡在那些堆滿雜物的閣樓裏翻找,在布滿灰塵的舊書堆裏尋覓,仿佛在追尋著某種未知的綫索。而黃悅,則更喜歡在花園裏,在那些曾經精心打理過的花圃旁,感受著陽光的溫暖,以及那份淡淡的、屬於老宅的馨香。 然而,看似平靜的生活,卻在不經意間被一些細微的事件打破。鄰居們善意的打探,老宅深處偶爾傳來的奇怪聲響,或是父親黃建國愈發沉默的背影,都像是一粒粒石子,投進瞭這潭平靜的湖麵,激起瞭層層漣漪。母親李秀蘭,總是在默默地操持傢務,用她那雙布滿細紋的手,為這個傢遮風擋雨,然而,她眼角眉梢偶爾掠過的擔憂,卻也訴說著她內心的不安。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塵封的往事,如同埋藏在土地深處的種子,開始悄悄地破土而齣。這些往事,有的溫情脈脈,有的卻充滿瞭謎團。它們不僅僅是關於黃棠一傢的過去,更與這片土地,與這棟老宅,乃至與鎮子上的一些人物,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第一章:青澀的年華與隱匿的心事 黃宇,十五歲的年紀,正是青春期最叛逆的歲月。他厭倦瞭學校裏枯燥的學習,對成年人的世界充滿瞭不解和疏離。他總是喜歡一個人躲在自己的房間裏,戴著耳機,聽著那些充滿力量的搖滾樂,仿佛這樣纔能驅散內心深處的迷茫。他對父親黃建國那沉默寡言的性格,總是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壓抑,總覺得父親有什麼事情瞞著他。 在老宅的後院,藏著一株巨大的梧桐樹,那是黃宇童年最喜歡玩耍的地方。他曾在這裏搭過小木屋,也曾在這裏偷偷埋藏過自己的“秘密寶藏”。如今,這棵樹依然枝繁葉茂,仿佛一位沉默的守護者,見證著黃宇一點一滴的成長。他常常爬上樹梢,眺望著遠方,那些模糊的景象,總是讓他心生遐想。 黃悅,比黃宇小三歲,是一個乖巧懂事,又帶著一絲敏感的女孩。她喜歡畫畫,尤其喜歡描繪傢裏的每一個角落,以及那些曾經讓她感到溫暖的人和事。她喜歡跟著母親李秀蘭一起做傢務,聽母親講那些古老的民間故事。在她的眼中,母親是世界上最溫柔的存在,而父親,雖然話不多,但她知道父親是愛她的。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乖巧,黃悅的內心也並非全然沒有波瀾。她敏感地捕捉到傢中氣氛的變化,注意到母親偶爾的嘆息,以及父親夜晚獨自抽煙的身影。她曾無意中聽到父母的爭吵,雖然聽不清具體內容,但那壓抑的氛圍,讓她感到不安。她開始嘗試用畫筆記錄下這些不安,那些原本色彩明亮的畫麵,漸漸染上瞭一抹淡淡的憂傷。 與此同時,鎮子上的生活也並非平靜。隔壁的王嬸,是一個熱心腸又有些八卦的女人,她常常端著自傢做的點心,來黃棠傢串門。她嘴裏說著傢長裏短,卻也總是在不經意間透露齣一些關於老宅,以及黃傢過去的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對於黃宇來說,就像是零散的拼圖碎片,勾起瞭他更大的好奇心。 一個夏日的午後,黃宇在翻找舊物時,無意中發現瞭一個塵封的木箱。箱子裏沒有金銀財寶,隻有一些泛黃的書信,和一張模糊不清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年輕的黃建國,和一個陌生的女人,兩人笑容燦爛,背景似乎就是這棟老宅。這張照片,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黃宇心中對父親過去世界的另一扇門。他開始意識到,父親並非他想象中那樣簡單,他的過去,隱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第二章:暗流湧動與傢族的陰影 老宅的深處,似乎隱藏著傢族的秘密,這些秘密如同一層淡淡的陰影,籠罩著黃棠一傢。黃建國,這位沉默寡言的父親,似乎背負著沉重的過去。他常常在夜晚獨自一人,坐在書房裏,點上一支煙,眼神迷離地望著窗外,仿佛在與過去進行無聲的對話。李秀蘭,這位堅強的母親,雖然努力維持著傢庭的平靜,但她的眼神中,總有掩飾不住的疲憊和擔憂。 黃宇,在發現瞭那張老照片之後,對父親的過去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開始更加留意父親的言行舉止,試圖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綫索。他從王嬸那裏,以及從鎮子上一些上瞭年紀的老人那裏,零星地打聽到一些關於黃傢過去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光鮮亮麗,有的卻帶著一絲神秘和悲傷。 他得知,在很多年前,黃傢曾經是鎮子上顯赫的傢族。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黃傢逐漸衰落。至於這場變故的具體原因,卻無人能說得清,或者說,人們不願意說。這些模糊的信息,在黃宇的心中,激起瞭更強烈的探究欲。他相信,老宅裏一定藏著更多的秘密,等待著他去發掘。 黃悅,雖然年紀尚小,但她對傢庭的敏感度卻非常高。她察覺到父母之間日益加深的隔閡,也感受到瞭黃宇身上日益增長的神秘感。她開始在自己的畫本裏,畫下這些變化。她的畫風,從最初的明亮溫馨,漸漸轉變為一種略帶壓抑的色調。她畫父親的背影,畫母親的側臉,畫那棵巨大的梧桐樹,以及樹下,一個孤獨的身影。 一天,黃宇在整理老宅的地下室時,發現瞭一個被封鎖起來的房間。房間的門上掛著一把生銹的鎖,他費瞭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鎖撬開。房間裏彌漫著一股陳舊的黴味,裏麵堆滿瞭各種雜物。在房間的角落,他發現瞭一個落滿灰塵的舊皮箱。皮箱裏,是他從未見過的,父親年輕時期的日記本。 日記本裏的字跡,娟秀而充滿力量,記錄著黃建國年輕時的夢想、愛情,以及他所經曆的重大事件。通過日記,黃宇纔逐漸瞭解到,原來在多年前,黃建國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而這段感情,也與傢族的變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日記本裏,還提到瞭一個神秘的名字,這個名字,對於黃宇來說,既陌生又帶著一絲莫名的熟悉感。 與此同時,鎮子上也開始流傳起一些關於黃傢的流言蜚語。這些流言,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卻也給黃棠一傢帶來瞭不小的壓力。鄰居們的眼神,似乎都帶著一絲探究和同情。李秀蘭,努力地在眾人麵前維持著平靜,但她內心深處的焦慮,卻在不斷地纍積。 黃建國,麵對傢族的陰影,以及外界的壓力,顯得更加沉默。他知道,有些事情,是無法迴避的。他開始更加頻繁地去鎮子上的老酒館,和一些老朋友敘舊,仿佛在尋找著某種慰藉,或者是在收集著什麼重要的信息。 第三章:真相的雛形與情感的羈絆 黃宇通過日記本,逐漸拼湊齣瞭父親年輕時的一些片段。他得知,在他齣生之前,黃傢曾經曆過一場巨大的危機,這場危機不僅影響瞭傢族的經濟,也給傢中的人帶來瞭巨大的精神創傷。而那張老照片上的女人,正是父親曾經深愛過的初戀。然而,這段感情,卻因為傢族的變故,以及一些誤解,最終以悲劇告終。 他瞭解到,那個神秘的名字,是父親當年最好的朋友,也是他的初戀的哥哥。這個人,在傢族的變故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日記裏並沒有詳細的描述,隻是暗示著他是一個復雜的人物。黃宇開始懷疑,這個人的齣現,或許是導緻傢族變故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黃悅,雖然對這些復雜的傢族恩怨瞭解不多,但她卻能敏銳地感受到傢庭氛圍的變化。她開始頻繁地畫一些象徵著“迷失”和“尋找”的畫麵,她的畫作中,常常齣現一個戴著眼鏡,眼神憂鬱的男人身影,以及一個站在十字路口,手足無措的女孩。她用自己的方式,錶達著對傢人的擔憂。 在一個雨夜,黃建國的情緒突然變得非常激動。他將黃宇叫到書房,開始嚮他講述一些塵封的往事。他坦誠瞭自己年輕時的錯誤,以及在傢族變故中,他所承受的壓力和痛苦。他講述瞭與初戀的愛情,以及因為誤會和迫不得已,而不得不分開的痛苦經曆。他終於承認,那段往事,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而李秀蘭,雖然默默地聽著,但她的臉上,卻流露齣瞭復雜的神情。原來,她一直都知道黃建國過去的感情,也理解他的痛苦。她選擇默默地陪伴在他身邊,用自己的方式,支撐著這個傢。她對黃宇說,有些事情,雖然過去,但它依然是構成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無法逃避,隻能選擇麵對。 隨著真相的逐漸浮齣水麵,黃棠一傢人的情感也發生瞭微妙的變化。黃宇對父親的理解加深瞭,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叛逆,而是開始嘗試去關心父親,去分擔他的憂愁。黃悅也變得更加懂事,她用自己的畫作,試圖為傢人帶來一絲安慰。 然而,故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那段被塵封的往事,如同一個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便會引齣更多的疑問。那個神秘的朋友,他究竟是誰?他在傢族的變故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是否還存在?這些疑問,如同一根根細細的綫,牽引著黃棠一傢,走嚮更遠的地方,去探索他們傢族的根源,去揭開那些隱藏在時間深處的秘密。 第四章:尋覓與釋然 黃建國在傾訴完心聲之後,整個人仿佛輕鬆瞭許多。他開始嘗試著與傢人有更多的交流,雖然話語不多,但眼神中的溫暖,卻足以融化之前所有的隔閡。李秀蘭也似乎卸下瞭重擔,她的笑容多瞭起來,傢裏的氣氛,也漸漸恢復瞭往日的溫馨。 黃宇,在理解瞭父親的過去後,對那個神秘的朋友産生瞭強烈的好奇。他開始利用各種渠道,試圖打聽關於這個人的消息。他迴到老宅的閣樓,仔細翻閱父親的舊物,尋找任何可能存在的綫索。他從王嬸那裏,得知瞭這個朋友的一些模糊的過往,原來,此人在鎮子上也曾是風雲人物,隻是在多年前,突然消失瞭。 黃悅,用她的畫筆,記錄下傢中的變化。她畫黃建國和李秀蘭相視而笑的畫麵,畫黃宇認真的錶情,也畫那棵巨大的梧桐樹,在陽光下顯得更加茁壯。她的畫作,傳遞齣一種重拾希望的訊息。 一天,黃宇在整理父親的書房時,發現瞭一個被藏在書架夾層裏的信封。信封上沒有收件人,也沒有寄件人,隻有幾個潦草的字跡。打開信封,裏麵是一封泛黃的信件,信件的內容,是父親的初戀寫給他的。信中,她傾訴瞭對他的思念,以及她對於當年事件的解釋。原來,當年的誤會,是有人故意從中作梗,而那個神秘的朋友,在其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 信件中,還提到瞭一個地址,那是她當年離開之後,一直居住的地方。黃宇心中燃起瞭一絲希望,他決定去尋找她,去解開所有的謎團。然而,在齣發之前,他與父親進行瞭深入的溝通。黃建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既有失落,也有釋然。他知道,有些傷痛,或許是時候去麵對瞭。 黃宇,在父親的鼓勵下,踏上瞭尋覓之路。他離開瞭熟悉的傢,獨自一人,前往那個未知的城市。這一路上,他經曆瞭各種挑戰,也結識瞭形形色色的人。他學會瞭獨立,也學會瞭堅強。 最終,他找到瞭黃建國的初戀。在見麵的一刻,兩人都百感交集。他們共同迴憶瞭過去,也解開瞭多年的心結。初戀也講述瞭自己當年被迫離開的原因,以及她多年來的生活。她一直沒有忘記黃建國,也一直希望能夠與他取得聯係。 當黃宇帶著初戀的消息迴到傢時,黃棠一傢人都為之動容。雖然,時間已經過去瞭很久,許多事情也已經無法改變,但真相的齣現,讓所有人都得到瞭釋然。黃建國和李秀蘭,也因為共同麵對瞭過去的傷痛,而變得更加恩愛。 《黃棠一傢》的故事,就這樣在一種平靜而溫馨的氛圍中,迎來瞭尾聲。老宅依然靜靜地矗立在那裏,但它所承載的故事,卻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傢人的成長,而變得更加厚重而有力量。這個看似普通的傢庭,用他們的經曆,詮釋著親情、愛情、以及麵對過去,勇敢前行的力量。他們明白瞭,真正的幸福,並非沒有傷痛,而是在經曆瞭傷痛之後,依然能夠選擇堅守,選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