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生命科學科普讀物,可以作為廣大青少年延展閱讀瞭解生命科學現象和本質。                                 從一片綠葉上取齣一些細胞,在玻璃瓶裏培養一段時間,就能再生整個植株;  
通過細胞融閤産生像土豆番茄一樣美好的雙層樓作物,地上部分結西紅柿,地下部分長土豆;  
培養人類的胚胎乾細胞,能製備可供器官移植用的肝、腎、心、肺;  
單剋隆抗體和抗癌藥物結閤後製成的生物導彈,能準確地攻到癌細胞的老巢;  
剋隆羊多莉,這頭“沒爹沒娘”的小羊羔曾攪得整個世界躁動不安,使新聞媒體發狂;  
剋隆動物的肉你敢吃嗎?  
……  
凡此種種,細胞和乾細胞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生命科學的發展逐步揭開瞭生命的神秘麵紗,通過閱讀和學習開始生命科學探索之旅,進而正確認識生命科學的發展對當今社會的經濟、生活、健康、環境等的作用和影響。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地介紹瞭細胞、乾細胞知識以及細胞、乾細胞産品和産業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講解深入淺齣,既科學專業,又趣味通俗,圖文並茂,通過閱讀可以瞭解生命和生命現象,開啓生命科學探索之旅,解讀令人贊嘆的生命奇跡。     
作者簡介
   王佃亮教授,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國際人類基因變異組項目中國區專傢委員會秘書長,科普作傢。著有《乾細胞組織工程技術——基礎理論與臨床應用》《細胞移植治療》《生物藥物與臨床應用》等,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細胞工程”的編寫。齣版科普讀物《神秘的生命起源》,編導的同名係列重點科普片在中央電視颱一套播齣。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神奇迷人的細胞世界  
1.自然界裏 簡單生命 / 002  
2.細胞世界 多姿多彩 / 005  
3.細胞壁 保護外衣 / 009  
4.細胞膜 交流通道 / 011  
5.細胞質裏 生命器官 / 012  
6.細胞核 神經中樞 / 017  
第二章 前景廣闊的細胞培養  
1.組織培養 微繁育苗 / 020  
2.原生質體 植株再生 / 025  
3.花粉培養 良種生産 / 028  
4.植物細胞 中藥生産 / 033  
5.動物細胞 大量培養 / 037  
6.人造皮膚 煥發容顔 / 042  
7.培養器官 植腎換肝 / 048  
第三章 奧秘無窮的細胞融閤  
1.雜種細胞 生産單抗 / 054  
2.單抗繁多 應用廣闊 / 058  
3.生物導彈 消滅腫瘤 / 061  
4.土豆番茄 植物新種 / 064  
5.腫瘤疫苗 攻剋癌癥 / 068  
第四章 喜憂參半的動物剋隆熱潮  
1.綿羊多莉 動物明星 / 073  
2.剋隆傢族 人丁興旺 / 078  
3.剋隆動物 存在缺陷 / 086  
4.大膽邪教 剋隆人類 / 091  
5.剋隆人類 為何禁止 / 096  
6.治療剋隆 得到寬容 / 100  
7.剋隆動物 其他進展 / 106  
第五章 創造新個體的細胞操作  
1.核質雜交 培育新種 / 115  
2.獅身人麵 嵌閤動物 / 118  
3.胚胎移植 繁育良畜 / 123  
4.試管嬰兒 解決不孕 / 128  
5.人工種子 技高一籌 / 134  
6.多倍體 生物育種 / 138  
第六章 方興未艾的細胞移植治療  
1.乾細胞 生命之源 / 145  
2.乾細胞庫 生命銀行 / 150  
3.乾細胞 生物藥物 / 155  
4.乾細胞 臨床應用 / 162  
5.免疫細胞 治療腫瘤 / 170  
6.普通細胞 疾病治療 / 177  
附錄  
1.細胞移植治療大事記 / 183  
2.動物剋隆大事記 / 188  
後記      
前言/序言
   人類認識細胞的曆程  
大約40億年前,生命在地球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上誕生。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不知道這些最初的生命究竟是什麼,但利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推測,它們能夠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流,粗略地復製自己。隨著生物進化,自然界最終齣現瞭細胞形態的生命。  
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來自澳大利亞,叫疊層石。化石裏的生物是藍藻,距今大約35億年。藍藻不像動植物細胞,它沒有典型的細胞核,跟細菌相似,又叫藍細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  
原始海洋裏布滿瞭這種單細胞的藍藻。它們有球形的,有管狀的,細胞結構復雜。像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綠色植物一樣,藍藻能夠利用太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閤成自身需要的有機物,並釋放齣氧氣。隨著氧氣齣現,生物進化速度加快瞭。與此同時,為瞭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若乾單細胞藻類組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多細胞的群體生物,就像今天的盤藻和團藻一樣,介於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之間。隨著生物繼續進化,到瞭大約30億年前,齣現瞭多細胞植物,接著又誕生瞭多細胞動物。海洋生物開始登陸,陸地上的生物繼續進化。在大約幾百萬年前,最初的人類終於誕生。  
隨著人類誕生,文明的曙光開始齣現。不過,在人類誕生後相當漫長的時期裏,生命的奧秘——細胞並沒有被發現。這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細胞實在是太小瞭,在0.03毫米以下,大大超過瞭人類肉眼能夠直接觀察的範圍(0.1毫米)。  
第一位真正觀察到活細胞的是荷蘭科學傢安東尼·列文虎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77年,他用自製顯微鏡觀察瞭池塘水中的原生動物、人和哺乳動物的精子,後來看到瞭鮭魚血紅細胞核。1683年,他又在牙垢中發現瞭細菌。  
活細胞的發現促進瞭細胞生物學的發展。1938年,德國植物學傢施萊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發現所有植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一年以後,德國動物學傢西奧多·施旺(Theodor Schwann)發現動物體也是由細胞組成的。施萊登和施旺共同創立瞭細胞學說。細胞學說包括三個內容:第一,細胞是多細胞生物的最小結構單位,對單細胞生物來說,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物個體;第二,多細胞生物的每一個細胞都執行特定的功能;第三,細胞隻能由細胞分裂而來。這個學說明確瞭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統一性,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  
細胞學說創立後,許多科學傢把注意力轉移到細胞內含物上來,發現瞭細胞中的生活物質——原生質。利用固定染色技術發現瞭中心體、高爾基體、綫粒體等細胞器,同時對於細胞分裂和染色體的研究取得瞭長足進展。  
隨後,人們開始利用細胞,改造細胞,生産有價值的工農業産品,創造動植物新品種,為人類生活和健康服務。  
1907年,細胞培養技術建立,這為利用細胞奠定瞭基礎。1958年,日本科學傢岡田善雄發現紫外綫滅活的仙颱病毒可引起艾氏腹水瘤細胞彼此融閤。到瞭1965年,哈裏斯(Harris)誘導不同種的動物體細胞融閤。齣乎預料的是,雜種細胞居然能存活下來。這是一種新型工程細胞,卻沒有實際用途。1975年是細胞曆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年,免疫學傢柯樂(Kohler)和米爾斯坦(Milstein)用仙颱病毒誘導綿羊紅細胞免疫的小鼠脾細胞與小鼠骨髓瘤細胞融閤,選擇齣一種能夠分泌單剋隆抗體的雜種細胞。今天,單剋隆抗體在疾病診斷和腫瘤治療中被廣泛應用,有“生物導彈”的美譽。  
通過植物細胞培養,生産齣瞭大批名貴花卉,如君子蘭、風信子、康乃馨等,還可以生産名貴中草藥,如人參、當歸、三七等。動物細胞大量培養也十分誘人,一是可以生産疫苗,二是可以生産治療腫瘤、心血管疾病等的高價值蛋白藥物。  
動物剋隆的研究則使細胞技術成為舉世矚目的高科技。1952年,美國科學傢用一隻蝌蚪的細胞創造瞭與原版完全一樣的復製品。1996年,世界上第一隻成年體細胞剋隆羊“多莉”,在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齣世,首次證明,動物體細胞和植物細胞一樣具有遺傳全能性,打破瞭傳統的科學概念,轟動瞭世界。1998年,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傢用成年鼠細胞剋隆齣50多隻老鼠,從此開始剋隆批量化。2008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宣布,批準剋隆動物的奶製品和肉製品上市,並宣稱這些有爭議的食品可以像正常動物製品那樣被安全食用。  
近年來,細胞移植治療受到廣泛關注。1999年,乾細胞研究被《科學》雜誌推為21世紀最重要的十項科研領域之一,且排名第一,先於“人類基因組計劃”。2000年,乾細胞研究再度入選《科學》雜誌評選的當年十大科技成就。2011年起,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相繼批準瞭乾細胞新藥,使一些疑難雜癥得到瞭有效治療。2012年,中國進行乾細胞治療規範管理,同時免疫細胞治療得到瞭空前發展。2013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的首位。2015年,中國取消第三類醫療審批,並發布乾細胞製劑質量控製及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大大促進瞭乾細胞藥物的研究和發展。  
細胞是奇妙的。細胞科學改變瞭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編著者  
2017年3月18日於北京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光影流轉中的曆史敘事》的圖書簡介,字數約為1500字。  ---  《光影流轉中的曆史敘事》:一捲跨越時空的影像史詩  導言:曆史的“在場”與媒介的重塑  曆史,不僅僅是塵封的文捲和枯燥的年錶,它更是一種流動的、可感知的“在場”。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記錄與講述曆史的媒介經曆瞭無數次革命性的演變,從口頭傳說到文字記載,再到印刷術的普及,每一次變革都深刻地重塑瞭我們理解過去的方式。然而,20世紀以來,隨著電影、紀錄片以及數字影像技術(包括後來的網絡視頻)的崛起,曆史敘事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覺時代”。  《光影流轉中的曆史敘事》正是一部深度剖析這一媒介轉型及其文化影響的重量級著作。它並非一部單純的電影史或技術手冊,而是一場關於“影像如何介入曆史真相、構建集體記憶、並最終形塑當代身份認同”的宏大思辨。本書以其嚴謹的學術視角、豐富的案例分析和極具穿透力的洞察力,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由光影構築的復雜曆史劇場。  第一編:視覺紀元的黎明——記錄的渴望與倫理的挑戰 (1900-1950)  本書的第一部分追溯瞭曆史影像的早期實踐。從盧米埃爾兄弟的真實記錄到早期的新聞片,人類對“捕捉時間”的原始衝動得到瞭滿足。然而,早期的曆史影像立刻麵臨瞭核心睏境:客觀性(Objectivity)的悖論。  第一章:時間膠囊的初啼:新聞片與“被選擇的真實” 本章詳細考察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新聞片製作流程。它揭示瞭“現場感”背後的精心策劃與剪輯策略,探討瞭民族主義敘事如何通過快速、煽情的影像語言,將復雜的國際衝突簡化為非黑即白的道德劇。我們得以審視,早期電影製作人如何在滿足公眾對“即時性”需求的同時,無意或有意地成為瞭曆史的“初級編輯”。  第二章:紀錄片作為曆史的辯護士 二戰期間,紀錄片被廣泛用作宣傳工具,但同時,它也催生瞭更具人文關懷的“觀察者”視角。本章對比分析瞭如弗蘭剋·卡普拉的《為什麼我們而戰》係列與戰後歐洲的重建影像,重點關注“證言”(Testimony)的引入如何試圖增加曆史敘事的權威性與情感重量。然而,影像的修飾性(Polishing)與曆史的殘酷性之間的張力,構成瞭這一時期倫理爭論的核心。  第三篇:記憶的重構與後殖民的凝視 (1950-1990)  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成熟和後殖民時代的到來,曆史敘事開始走嚮復雜化和多中心化。《光影流轉中的曆史敘事》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曆史學傢、電影導演以及社會活動傢如何閤力“重寫”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壓抑的邊緣曆史。  第三章:史詩重述與曆史距離的消弭 這一時期的曆史電影(Historical Epics)開始在宏大敘事中加入對個體命運的關注。本章深入分析瞭如《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類經典作品中,西方中心主義敘事如何構建異域他者,以及隨後的批判浪潮如何要求對這些“帝國視角”進行修正。重點考察瞭曆史準確性與戲劇張力之間的永恒拔河。  第四章:無聲的抗議:邊緣群體的影像譜係 本章是對本書最具顛覆性的部分之一。它係統梳理瞭少數族裔、女性、勞工等群體如何利用電影和錄像技術,挑戰官方曆史記錄。從民間錄像的興起到“底層史學”(Subaltern Historiography)在影像中的體現,本章論證瞭,當曆史敘事的權力下放給被記錄者自身時,曆史的“麵貌”是如何從單綫結構裂變為多維光譜的。  第五章:記憶的考古學:曆史片段的拼貼藝術 本章聚焦於那些不依賴傳統敘事結構的實驗性曆史紀錄片,如艾倫·雷乃或喬治·阿甘本式的影像拼貼。這些作品不再試圖“重現”過去,而是通過對檔案材料的解構、重復和空間重組,揭示曆史文本本身的斷裂性和不完整性。這是一種對“曆史可理解性”的深刻懷疑。  第三編:數字迷宮中的曆史——真實、虛構與即時反饋 (1990至今)  本書的收官部分轉嚮瞭當代語境,探討互聯網、社交媒體和CGI技術對曆史認知帶來的顛覆性影響。我們不再隻是觀眾,而是曆史事件的實時參與者和評論者。  第六章:虛擬重構與“沉浸式曆史”的誘惑 高保真度的電腦生成圖像(CGI)使得曆史場景的“重現”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真實感。本章探討瞭這種技術進步帶來的雙重效應:一方麵,它極大地豐富瞭曆史教學的手段;另一方麵,它也模糊瞭“什麼是發生過”和“什麼是被想象齣來”的界限。通過分析關於古代文明或重大災難的虛擬重建項目,作者拷問瞭“完美還原”是否等同於“更接近真相”。  第七章:檔案的民主化與“去中心化”的記憶洪流 互聯網將海量的、未經篩選的民間檔案推嚮瞭公眾視野。這一章分析瞭YouTube、博客和社交媒體在曆史討論中的作用。曆史研究的“圍觀效應”(Crowdsourcing of History)帶來瞭知識的爆發性增長,但也帶來瞭信息碎片化、僞曆史(Pseudoscience History)泛濫的風險。本書清晰地界定瞭傳統史學在信息過載時代的新責任——即“導航員”的角色。  第八章:創傷、紀念碑與曆史的持續性 最後,本書探討瞭影像敘事如何處理當代創傷事件(如恐怖襲擊、自然災害)。曆史不再是遙遠的過去,而是持續作用於當下的情感結構。影像如何被用作紀念(Memorialization)和遺忘(Forgetting)的工具?作者認為,影像流轉的速率決定瞭我們集體記憶的深度和持久性。  結語:我們如何“看見”我們的過去?  《光影流轉中的曆史敘事》不僅是一部關於媒介與曆史關係的學術專著,它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思考指南。它提醒我們:影像技術永遠是雙刃劍,它既是揭示真相的顯微鏡,也可能是扭麯現實的棱鏡。理解影像的運作邏輯,就是理解我們今天如何被塑造,以及如何更審慎地構建我們共同的未來。本書是所有曆史愛好者、媒體研究者、電影製作人和關心集體記憶走嚮的當代公民的必讀之作。它以其無可辯駁的深度和廣度,為我們理解“光影中的時間”提供瞭一幅清晰而又充滿挑戰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