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臨床醫學:風濕病學》主要內容包括風濕病的主要癥狀、體徵、相關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各種風濕病的病因、發病機製、臨床錶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改變、防治和預後,以及多種風濕病相關疾病的發病機製、臨床錶現、診斷及治療等。
內頁插圖
目錄
風濕病學
[常見癥狀]
晨僵
關節痛
關節腫
肌痛
肌無力
間歇性跛行
口乾
雷諾現象
臀區痛
腰痛
眼乾
足跟痛
[常見體徵]
布夏爾結節
赫伯登結節
臘腸指
臘腸趾
骨擦音
骨擦感
關節紅腫
關節活動受限
關節紐扣花樣畸形
關節強直
關節天鵝頸樣畸形
關節脫位
關節壓痛
4字試驗
肖伯試驗
肌力下降
肌萎縮
肌壓痛
痤瘡樣皮疹
環形紅斑
針刺反應
戈特隆徵
寇伯納現象
蝶形紅斑
技工手
甲頂針樣改變
甲周梗塞
結節紅斑
狼瘡性脫發
類風濕結節
盤狀紅斑
披肩徵
生殖器潰瘍
痛風石
網狀青斑
嚮陽疹
指腹消失
指尖圖釘樣改變
猖獗性齲齒
口腔潰瘍
唾液腺腫大
鞍鼻
耳郭紅腫
顳動脈迂麯
無脈
血管雜音
溢膿性皮膚角化癥
麵具樣麵容
[血液學檢查]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亞類
補體
循環免疫復閤物
C反應蛋白
血潔濘粉樣物質A
……
[功能檢查]
[病理學檢查]
[風濕病]
索引
前言/序言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終於和讀者朋友們見麵瞭!
古往今來,凡政通人和、國泰民安之時代,國之重器皆為科技、文化領域的鴻篇巨製。唐代《藝文類聚》、宋代《太平禦覽》、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等,無不彰顯盛世之輝煌。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先後組織編纂瞭《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第二版,成為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繁榮發達的重要標誌。醫學的發展,從大醫學、大衛生、大健康角度,集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之大成,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集中體現。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醫藥衛生領域科技日新月異,知識大幅更新。廣大讀者對醫藥衛生領域的知識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因此,編纂一部醫藥衛生領域的專業性百科全書,進一步規範醫學基本概念,整理醫學核心體係,傳播精準醫學知識,促進醫學發展和人類健康的任務迫在眉睫。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以及國傢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應運而生。
作為當代中華民族“盛世修典”的重要工程之一,《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肩負著全麵總結國內外醫藥衛生領域經典理論、先進知識,迴顧展現我國衛生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弘揚中華文明傳統醫藥璀璨曆史文化的使命。《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將成為我國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醫藥衛生領域知識技術的最高“檢閱”、服務韆傢萬戶的國傢健康數據庫和醫藥衛生各學科領域走嚮整閤的平颱。
肩此重任,《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編纂力求做到兩個符閤:一是符閤社會發展趨勢。全麵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通過普及醫學知識,增強人民群眾健康意識,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二是符閤醫學發展趨勢。遵循先進的國際醫學理念,以“戰略前移、重心下移、模式轉變、係統整閤”的人口與健康科技發展戰略為指導。同時,《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編纂力求做到兩個體現:一是體現科學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即學科交叉滲透/知識係統整閤;二是體現繼承發展與時俱進的精神,準確把握學科現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經典理論知識與科學思維精髓,深刻領悟學科當前麵臨的交叉滲透與整閤轉化,敏銳洞察學科未來的發展趨勢與突破方嚮。
作為未來權威著作的“基準點”和“金標準”,《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編纂過程中,製定瞭嚴格的主編、編者遴選原則,聘請瞭一批在學界有相當威望、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的專傢教授(包括多位兩院院士)擔任大類主編和學科捲主編,確保全書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另外,還藉鑒瞭已有百科全書的編寫經驗。鑒於《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編纂過程本身帶有科學研究性質,還聘請瞭若乾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專傢作為特約編審,站在科研管理的高度為全書的順利編纂保駕護航。除瞭編者、編審隊伍外,還製訂瞭詳盡的質量保證計劃。編纂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秉持質量源於設計的理念,共同製訂瞭一係列配套的質量控製規範性文件,建立瞭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效率最優的編纂質量管理方案和各種情況下的處理原則及預案。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編纂實行主編負責製,在統一思想下進行係統規劃,保證良好的全程質量策劃、質量控製、質量保證。在編寫過程中,統籌協調學科內各編委、捲內條目以及學科間編委、捲間條目,努力做到科學布局、閤理分工、層次分明、邏輯嚴謹、詳略有方。在內容編排上,務求做到“全準精新”。形式“全”:學科“全”,冊內條目“全”,全麵展現學科麵貌;內涵“全”:知識結構“全”,多方位進行條目闡釋;聯係整閤“全”:多角度編製知識網。數據“準”:基於權威文獻,引用準確數據,錶述權威觀點;把握“準”:審慎洞察知識內涵,準確把握取捨詳略。內容“精”:“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內容豐富而精煉,文字簡潔而規範;邏輯“精”:“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裏。”嚴密說理,科學分析。知識“新”:以最新的知識積纍體現時代氣息;見解“新”:體現齣學術水平,具有科學性、啓發性和先進性。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之“中華”二字,意在中華之文明、中華之血脈、中華之視角,而不僅限於中華之地域。在文明交織的國際化浪潮下,中華醫學汲取人類文明成果,正不斷開拓視野,敞開胸懷,海納百川般融人,潤物無聲狀拓展。《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秉承瞭這樣的胸襟懷抱,廣泛吸收國內外華裔專傢加入,力求以中華文明為紐帶,牽係起所有華人專傢的力量,展現齣現今時代下中華醫學文明之全貌。《中華醫學百科全書》作為由中國政府主導,參與編纂學者多、分捲學科設置全、未來受益人口廣的國傢重點齣版工程,得到瞭聯閤國教科文等組織的高度關注,對於中華醫學的全球共享和人類的健康保健,都具有深遠意義。
風濕病學:一場身體內部的慢性徵程 風濕病學,一門博大精深的醫學分支,其研究對象是一類以身體自身免疫係統紊亂為核心,進而侵犯骨骼、關節、肌肉、血管以及周圍軟組織等全身性疾病。這些疾病往往具有慢性、復發性、進行性加重的特點,不僅給患者帶來劇烈的疼痛、僵硬、功能障礙,更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風濕病學的發展,是一部人類與自身免疫係統“叛逆”不斷鬥爭的曆史,也是醫學界不斷探索、求索,力求精準診斷、有效乾預、改善預後的奮鬥曆程。 風濕病學的定義與範疇 廣義而言,風濕病學涵蓋瞭幾乎所有纍及結締組織和支撐結構的疾病,但現代風濕病學更側重於那些具有免疫介導性、炎癥性以及全身纍及特徵的疾病。其研究範圍極為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關節炎類疾病: 這是風濕病學中最廣為人知也最常見的疾病類型。例如,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滑膜炎為主要病理改變,最終導緻關節破壞和畸形。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則主要侵犯脊柱和骶髂關節,引起疼痛、僵硬,嚴重者可緻脊柱強直。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雖然也錶現為關節疼痛和功能受限,但其發病機製更傾嚮於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盡管其發病過程中炎癥也扮演著一定角色。此外,痛風(Gout)是一種代謝性關節炎,由於體內尿酸代謝異常,導緻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內,引起急性炎癥性關節炎。還有銀屑病關節炎(Psoriatic Arthritis, PsA)、反應性關節炎(Reactive Arthritis)等,都屬於關節炎的範疇,各有其獨特的發病特點和臨床錶現。 結締組織病: 這類疾病的共同特徵是全身性結締組織的廣泛炎癥和損害,常常纍及多個器官係統。係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其中最具代錶性的一種,其“狼瘡”之名便源於其麵部皮損形態酷似狼吻。SLE的臨床錶現韆變萬化,可纍及皮膚、關節、腎髒、心髒、肺、腦、血液等幾乎全身各處。乾燥綜閤徵(Sjogren's Syndrome, SS)以眼、口等外分泌腺體的自身免疫性損害為主要特徵,導緻乾眼、口乾等癥狀。硬皮病(Scleroderma)則以皮膚、血管和內髒器官的廣泛縴維化為特點,錶現為皮膚增厚、變硬,以及消化道、肺、腎等髒器的功能損害。 血管炎: 血管炎是指血管壁的炎癥。根據受纍血管的大小和部位,可分為大血管炎(如主動脈炎)、中血管炎(如多動脈炎結節)和小血管炎(如肉芽腫性多血管炎、顯微鏡下多血管炎)。血管炎的臨床錶現多種多樣,取決於受纍血管的類型、部位以及炎癥的嚴重程度,可能齣現皮膚病變、神經係統癥狀、腎髒損害、肺部齣血等。 肌炎: 肌炎是指肌肉的炎癥。最常見的包括多肌炎(Polymyositis)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這些疾病以近端肌群無力和疼痛為主要錶現,嚴重者可導緻呼吸肌、吞咽肌受纍。皮肌炎則常伴有特徵性的皮膚損害。 其他相關疾病: 此外,風濕病學還關注與免疫紊亂相關的其他疾病,例如縴維肌痛綜閤徵(Fibromyalgia Syndrome, FMS),這是一種以全身廣泛性肌肉骨骼疼痛、疲勞、睡眠障礙等為主要錶現的慢性疼痛疾病,其發病機製尚不完全明確,但可能與中樞神經係統的疼痛調節異常有關。骨質疏鬆癥(Osteoporosis)雖然是骨骼代謝性疾病,但其防治也與風濕病學有密切的交叉。 風濕病學的病因與發病機製 風濕病的發病機製復雜,目前認為主要由以下幾方麵因素相互作用導緻: 遺傳易感性: 許多風濕病具有傢族聚集性,提示遺傳因素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特定的基因變異(如HLA基因)可以增加個體患某些風濕病的風險。 環境因素: 感染(如病毒、細菌)、紫外綫照射、吸煙、某些藥物以及某些生活方式等都可能誘發或加重風濕病的發生。例如,EB病毒感染被認為是EB病毒相關噬血細胞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HLH)的誘因之一;紫外綫是紅斑狼瘡的重要誘因。 免疫係統紊亂: 這是風濕病最核心的發病機製。在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個體的免疫係統會失去正常的“自我”與“非我”的識彆能力,將自身正常的組織器官誤認為是外來入侵者,從而啓動免疫反應,産生大量的自身抗體和免疫細胞,攻擊自身組織,導緻炎癥和損傷。這種免疫介導的攻擊過程往往是慢性、持續性的。 風濕病學的診斷與鑒彆診斷 風濕病學的診斷是一個綜閤性的過程,需要結閤患者的病史、詳細的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等多種手段。 病史采集: 詳細詢問患者的癥狀,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誘發因素、緩解因素,以及其他伴隨癥狀,如發熱、疲勞、皮疹、關節腫脹、晨僵、口乾眼乾等。瞭解患者的傢族史、既往病史、用藥史以及生活習慣等也至關重要。 體格檢查: 醫生會仔細檢查患者的關節、皮膚、黏膜、淋巴結、肌肉以及心、肺、腹部等,尋找特異性的體徵,如關節的壓痛、腫脹、活動受限、皮疹、口腔潰瘍等。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 可提示有無貧血、白細胞或血小闆異常。 炎癥指標: 血沉(ESR)和C反應蛋白(CRP)是常用的非特異性炎癥指標,升高提示體內存在炎癥。 自身抗體檢測: 這是風濕病診斷的關鍵。如類風濕因子(RF)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CPA)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依據;抗核抗體(ANA)是診斷係統性紅斑狼瘡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篩查指標;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等則對SLE有較高的特異性。此外,還有抗SSA/SSB抗體、抗Scl-70抗體、抗Jo-1抗體等,用於診斷乾燥綜閤徵、硬皮病、肌炎等。 免疫球蛋白測定: 可提示有無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異常。 補體測定: 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補體水平可能降低。 尿常規和腎功能: 對於可能纍及腎髒的風濕病,如狼瘡腎炎,這些檢查尤為重要。 影像學檢查: X綫檢查: 可顯示關節的骨質破壞、骨質增生、關節間隙狹窄等。 超聲檢查: 可清晰顯示關節滑膜增生、關節積液、肌腱病變等早期改變。 CT掃描: 對於評估骨骼、關節的細微病變以及內髒器官的病變有幫助。 磁共振成像(MRI): 是評估軟組織、關節、脊柱以及中樞神經係統病變的最敏感方法之一。 其他檢查: 如關節液分析、皮膚活檢、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等,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風濕病學的鑒彆診斷至關重要,因為許多風濕病在早期癥狀上可能相似,但其預後和治療方案卻截然不同。例如,類風濕關節炎需要與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等進行鑒彆。係統性紅斑狼瘡需要與藥物性狼瘡、病毒感染後綜閤徵等進行區分。 風濕病學的治療策略 風濕病學的治療目標是控製炎癥、緩解癥狀、延緩或阻止疾病進展、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風濕病的治療已進入個體化、多模式的時代。 藥物治療: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主要用於緩解疼痛和減輕炎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等。 糖皮質激素: 具有強大的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對大多數風濕病都有較好的療效,但長期使用存在副作用,需謹慎使用。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DMARDs): 這是風濕病治療的基石。這類藥物作用於免疫係統的多個環節,能夠抑製疾病的進展。傳統DMARDs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羥氯喹、來氟米特等。 生物製劑: 近年來,生物製劑的齣現是風濕病治療領域的一大突破。這些藥物通過靶嚮特異性的免疫分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6、B細胞等),精準地阻斷免疫通路的異常激活,療效顯著,尤其適用於對傳統DMARDs效果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例如,TNF-α抑製劑(如依那西普、阿達木單抗)廣泛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JAK抑製劑: 作為一種口服小分子靶嚮藥物,JAK抑製劑也日益受到重視,為部分風濕病患者提供瞭新的治療選擇。 康復治療: 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運動療法等,旨在幫助患者恢復關節功能,增強肌肉力量,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手術治療: 在某些情況下,如關節嚴重破壞、功能喪失,可能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 生活方式調整: 鼓勵患者戒煙、限酒,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睡眠,減輕壓力,這些都有助於疾病的控製和康復。 風濕病學的研究進展與未來展望 風濕病學作為一門不斷發展的醫學學科,其研究從未停止。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免疫學等領域的飛速發展,我們對風濕病的認識不斷深入。 發病機製的深入探索: 對免疫細胞亞群、細胞因子網絡、腸道菌群與自身免疫疾病之間關係的深入研究,將為我們揭示新的發病機製提供綫索。 新的診斷標誌物: 尋找更早期、更特異的診斷標誌物,有助於疾病的早發現、早乾預。 靶嚮治療的創新: 更多新型的靶嚮藥物和免疫療法正在研發中,有望為難治性風濕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人工智能在風濕病學的應用: 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分析、疾病風險預測、個性化治療方案製定等方麵展現齣巨大潛力。 風濕病學的發展,不僅是醫學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對自身健康認知的一次次飛躍。盡管風濕病給患者帶來瞭長期的挑戰,但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治療手段的日益豐富,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風濕病學將在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管理方麵取得更大的成就,為更多患者帶來健康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