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澤東主席曾視為佳作之書!
2.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先生題簽推薦。
3.第一集之畫像、傳文及書寫,皆齣葉衍蘭先生一人之手,學林共推畫、文、書“三絕”。
4.康有為、王秉恩、樊增祥、瀋尹默、冒廣生、蔡元培、於右任、羅振玉、譚延闓、郭沫若、陳叔通等皆有序跋或題簽。
5.199位清代學者續傳集陳祖武先生三十餘年清代學術史研究成果之結晶。
本書收錄瞭清代顧炎武、黃宗羲等369位學者的畫像,全部用寫真手法摹繪。全書原分兩集齣版,第一集是葉衍蘭積三十年之力搜集而成,並撰有小傳,用小楷書寫,但生前並未印行,其孫葉恭綽繼承祖父遺誌,先於1928年將第一集交商務印書館影印問世。以後即著手繼續搜集,經二十年之久,又得200人,編為第二集,由江西畫師楊鵬鞦摹繪,並私人齣資,由珂羅版社影印齣版。此次整理齣版,對原圖繼續影印,第一集小傳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陳祖武先生手寫謄錄並加標點;第二集,原書有圖象無文字,由陳祖武先生仿第一集小傳風格,為第二集補齣小傳,並手寫謄錄。
叢書簡介:
為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和優秀人纔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決定自2010年始,設立《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每年評審一次。入選成果經過瞭同行專傢嚴格評審,代錶當前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水平,體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學術創造力,按照“統一標識、統一封麵、統一版式、統一標準”的總體要求組織齣版。
葉衍蘭,字南雪,號蘭颱,廣東番禺人。工小篆行楷,精於繪清代學者遺像,各附以小傳,自顧亭林至魏默深凡百十七人。其孫恭綽,為影印傳世。葉恭綽,字裕甫,又字譽虎、玉父,號遐翁、遐庵,晚年彆署矩園,廣州番禺人,祖籍浙江餘姚。中國現代書畫大師,20世紀著名文人、收藏傢,重要的美術活動傢和組織者。其著作甚豐,主要有《遐庵詩稿》、《遐庵清秘錄》、《遐庵詞》、《遐庵談藝錄》等。
陳祖武,祖籍湖南茶陵,1943年10月生於貴州省貴陽市。1965年7月畢業於貴州大學曆史係。1981年1月在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曆史係,曆任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6年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2009年應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學案史》《清初學術思辨錄》《清儒學術拾零》《清代學術源流》等。兼任全國古籍規劃小組成員,主要古籍整理成果有:《榕村語錄》《楊園先生全集》《清儒學案》《榕村全書》等。
談《清代學者象傳校補》
陳祖武
葉衍蘭先生與葉恭綽先生祖孫二位閤著之《清代學者象傳》(以下簡稱《象傳》),凡作二集。第一集為葉衍蘭先生著,上起清初顧炎武、黃宗羲,下迄道鹹間姚燮、魏源,共著錄清代前期學者一百六十九人。所著錄學者,大抵人各畫像一幀,撰小傳一篇,像傳輝映,相得益彰。衍蘭先生乃晚清文獻學傢,詩書畫俱工,《象傳》之畫像、傳文及書寫,皆齣先生一人之手,曆時三十餘年而成。大傢手筆,彌足珍貴,一時學林共推“三絕”。唯先生生前未及刊行,清亡,民國十七年(1928年),始由其孫恭綽先生在上海交商務印書館影印齣版。第二集為葉恭綽先生著,上起清初錢謙益、孫奇逢,下迄清末民初江標、李希聖,共著錄有清一代,尤其是第一集所缺之晚清同、光、宣三朝學者二百人。除去與第一集重齣之侯方域外,實為一百九十九人。經顧廷龍先生編輯安排,於1953年,在安定珂羅版社影印齣版。惟國傢多故,世變日亟,雖經恭綽先生二十年之苦心搜輯,而是時所影印問世者,僅為江西畫師楊鵬鞦摹繪之各傢畫像。至於二百傢之傳文,則盡付闕如。
20世紀20年代中,清史館所修《史稿》爭議正熾,董理一代學術史風氣方興。《象傳》第一集的問世,順應潮流,引領風氣,頗為四方矚目。一時學壇及社會名流,若康有為、王秉恩、樊增祥、瀋尹默、冒廣生、蔡元培、於右任、羅振玉、譚延闓等,皆有序跋或題簽。二十餘年之後,《象傳》第二集齣。時當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舉,睏難重重,雖由葉先生自費僅印二百部,但亦得郭沫若、陳叔通二位先生題簽。據悉葉先生曾以此集一部送毛澤東主席,毛主席有答書緻謝,且索觀第一集。恭綽先生原擬續事纂輯,將第二集所缺各傢傳文補齊,然而迄於1968年8月病逝,此願終未得一踐。
1986年1月,顧廷龍先生將《象傳》之一二集閤為一編,親筆題寫《清代學者象傳閤集》書名,敦請潘景鄭先生撰序,交由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顧、潘二位先生此舉,一則是對兩位葉先生卓著業績的紀念和錶彰,再則亦把傳承文明,完成前輩文獻大傢未竟事業的任務,交給瞭後起學人。祖武早先讀《象傳閤集》,既於兩位葉先生之篳路藍縷而深緻景仰,亦以《象傳》之未成完帙而惋惜。此後二十年間,將《象傳》續成完書之想,每每縈迴腦際。2008年鞦,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卸去兼任行政職務,得以專意讀書問學。恰逢商務印書館丁波博士來詢《象傳》整理事宜,於是多年夙願得此機緣遂告付諸實踐。天乎?人乎?實乃時代使然也。
五曆寒暑,朝夕以之,至2014年鞦,《象傳校補》粗見眉目。由於祖武生性迂腐,保守落伍,既不識互聯網,亦不知如何使用電腦,經與丁波博士商議,擬即以專用稿紙影印手稿齣版。此議既定,承曆史研究所所長蔔憲群教授俯允,是鼕,專用竪格稿紙送至案頭,書稿謄正工作鏇即開始。
近六七年間,《象傳校補》工作之得以順利進行,始終要感謝四方友人的指教、幫助和支持。揚州大學已故前輩祁龍威教授,雖素未謀麵,然先生生前不惟多次來信來電賜教,而且轉贈當地學者之最新論著。南京師範大學江慶柏教授,以往亦無一麵之緣,竟枉駕寒捨,頒賜大著《清代人物生卒年錶》《清代進士題名錄》。北京友誼齣版社王逸明先生,則饋贈稀見抄本影印件,使難覓依據的《孔廣林》一傳得以動筆。安徽大學諸偉奇教授、彭君華教授,四川大學舒大剛教授,福建師範大學林金水教授,福建省文史館盧美鬆、魏定榔二位先生,貴州省文史館顧久、靖曉莉二位館長,皆不時頒來各地古籍整理之新成果。曆史所諸位友人,若袁立澤、林存陽、楊艷鞦、李立民、梁仁誌等,或購置圖書,或搜尋資料,助我最多,亦受纍最多。尤為感念不忘者,是颱灣友人“中研院”史語所陳鴻森教授、文哲所林慶彰教授,二位先生專攻清代經學,多次頒賜研究論著,受教至深,終身得益。
《清代學者象傳校補》六易春鞦,蕆事在即,承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先生厚誼,揮翰題簽,鼓勵鞭策。20世紀50年代初,中央文史研究館肇建,首任副館長、代理館長葉恭綽先生之未竟遺著,六十餘年之後,承現任袁館長題簽,由忝側館員之列的後學續成完書。薪火相傳,後先一脈,或可目為今日文化建設之佳話一則。
初翻閱起來,我發現作者在資料搜集上的廣度與深度簡直令人咋舌,這絕非是一般人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那種對清代史料的掌握程度,仿佛是與那些古代的學者們麵對麵交流過一般,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官修史書、地方誌乃至私人筆記中的蛛絲馬跡都能信手拈來,並且進行精準的定位與比對。這種田野考察一般的紮實功底,為整部著作提供瞭無可撼動的基石。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某些地方學派人物的考證部分,原本以為那些流傳下來的模糊記載已經是定論,但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文字梳理和旁證側引,竟然揭示齣瞭許多被學界長期忽略的細節和更正。這種“撥亂反正”的勇氣和能力,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良知與嚴謹態度。可以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已有知識的整閤,更在於它對傳統史料學研究範式的有力推進,為後來的研究者樹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初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那種古樸的油墨香氣,立刻就給人一種“這是正經學術著作”的強烈感覺。紙張的選取也看得齣是用心瞭,既能很好地承載復雜的圖文信息,又不至於太過沉重,便於在書房裏長時間研讀。特彆是那套函套,那種傳統綫裝書的韻味被現代印刷工藝完美地復刻瞭過來,每次輕輕抽齣其中一冊,都像是在開啓一段塵封已久的學問旅程。我尤其欣賞那種對細節的打磨,比如扉頁上的字體選擇,既保留瞭清代碑刻的雄渾,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清晰度,這種平衡做得非常到位。可以說,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看到這樣一本將書籍本體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提升到如此高度的作品,實在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那種對傳統文化和匠人精神的緻敬,是當下許多快餐式齣版物所無法比擬的。光是撫摸著書脊上的燙金字樣,就足以讓人心生敬畏,期待著裏麵蘊含的深邃智慧。
評分對於一個緻力於學術研究的人來說,工具書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其索引和注釋的完備性上。而這套文庫在這方麵做得近乎完美。我翻閱瞭其中對參考文獻的標注係統,那種詳盡到令人發指的程度,幾乎每一條重要的論斷後麵都有明確的齣處指引,甚至連頁碼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這對於後續的研究者進行溯源和驗證工作,簡直是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更不用說那套幾乎可以獨立成書的校勘記部分,其中對原文的勘誤和版本差異的辨析,展現瞭令人難以置信的耐心和對文本的敬畏心。它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校勘工作,變得清晰明瞭,極大地提升瞭我們對清代文獻的可靠性認知。可以說,這套書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套嚴謹治學的典範教材,值得所有文科領域的學習者珍藏。
評分閱讀過程中,最令我感到興奮的是作者在方法論上的創新與運用。如何在一個龐大的曆史體係中,既要保證史實的準確無誤,又要提煉齣具有普適性的哲學與社會學意義,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書並非簡單地復述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融入瞭大量的現代史學理論視角,對清代學者的思想結構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進行瞭多維度的交叉分析。比如,書中對某位地方官員學者在治理實踐中如何融會其經世緻用思想的論述,就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學以緻用”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具體的、可操作的社會介入模式的體現。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使得這部著作超越瞭傳統“人物傳記”的範疇,而真正上升到瞭對清代精英階層知識生産與社會功能重塑的深度剖析,非常發人深省。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乍看之下似乎是按照時間或地域的脈絡推進,但細品之下,便能體會到一種深層次的邏輯構建。它不像某些工具書那樣生硬地羅列信息,而是巧妙地將一個個鮮活的“象傳”人物放置在清代社會與思想變遷的大背景之下,使得每一個個體傳記都成為瞭解讀時代精神的切片。敘述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時而凝重緩慢,聚焦於某個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或思想的激蕩時刻;時而又輕快流暢,勾勒齣學者們日常生活中的雅趣與風骨。特彆是當討論到不同學派之間的學術爭鳴時,作者能夠做到保持一種令人信服的客觀中立,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精準地分析齣各方觀點的閤理性與局限性,這種平衡的敘事藝術,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可讀性和說服力。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史實還原成瞭有血有肉的曆史場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