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曆史

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翁乃強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攝影
  • 影像曆史
  • 紀實攝影
  • 社會變遷
  • 文化觀察
  • 改革開放
  • 曆史記錄
  • 彩色攝影
  • 時代變遷
  • 視覺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410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7746
包裝:精裝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4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的全部照片挑選自翁乃強精心保存瞭數十年的反轉片、彩色負片和黑白底片,拍攝時間從1964年到1995年,橫跨當代中國的幾個不同的時代,聚焦於巨變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態與生産場景。其中有70張作品的原底片已經被中國國傢博物館收藏,140多張無酸照片被中央美術學院收藏。
  攝影者以獨特的視角拍攝瞭被很多攝影傢忽略的生活細節、平凡瑣事、普通民眾,並逐漸在拍攝中摸索齣一套獨特的觀看之道。透過這些鮮活的彩色照片,一張張活生生的麵孔從曆史的深處浮現齣來,讀者得以用極其罕見的彩色視野,近距離觀看那個年代人們的喜怒哀樂。
  青年時代的翁乃強和他的攝影告訴我們:曆史並不隻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年錶,而是一個個充滿色彩和情感的個體故事。對於攝影,翁乃強隻有這樣一個質樸的理想:做時代的記錄者。

作者簡介

  翁乃強,中國攝影傢、畫傢,“四月影會”重要成員,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奠基人。祖籍福建龍岩,1936年7月齣生於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一個愛國華僑的傢庭。父親翁福林曾開過照相館、廣告公司和電影公司。翁乃強酷愛美術,從12歲開始就嚮僑報《生活報》的攝影記者周昌平學習攝影。1951年7月迴到中國。
  1951~1953年,在北京育英中學(現北京第二十五中學)就讀。
  1954~1958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就讀。
  1958~1963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吳作人工作室學習,師承艾中信、韋啓美、林崗、詹建俊、李苦禪等大傢。
  1964~1990年,在《人民中國》日文版雜誌社工作,先後任美術編輯、攝影記者、圖片部主任、編委、主任記者、總編助理,其間得到康大川、田傢農、車慕奇、黃祥坤、安淑渠等同誌的指導和幫助。發錶瞭大量的攝影作品、插畫,齣版瞭很多攝影、美術畫冊。多次參加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采訪工作。
  1980年,先後加入中國美術傢協會、中國攝影傢協會。
  1985年12月13日,加入中國共産黨。
  1986年,作為創會會員加入瞭中國華僑攝影學會,並任副會長、榮譽會士。
  1988年,獲香港國際幻影會榮譽會士。
  1990年,調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籌建攝影工作室,任副教授。
  1993年,被評為教授。
  1996年,作為創會會員加入世界華人攝影學會,任會員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
  2003年退休。

內頁插圖

目錄

推薦序 一顆紅心,真誠記錄時代 那日鬆
推薦序 相知五十年 方學輝
章甲 時代麵龐 大同年代的生活和工作
章乙 舞颱中央 北京和天安門的故事
章丙 人物記憶 文藝的新生
翁乃強訪談

精彩書摘

  整理和挑選翁乃強的底片,一開始的時候,就像一段段時空穿越之旅——翁乃強平靜地打開藏在書櫃、衣櫃、底片櫃、床下麵的各種容器:400英尺膠片片盒、幻燈片整理箱、柯達散葉片片盒、樂凱的老相紙夾,將那些塵封多年的底片和照片攤在床上、地上、桌子上。旁邊的縫紉機上放著落滿灰塵的兩颱20世紀50年代德國産的徠茲放大機,旁觀著這些重見天日的底片被攤開,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膠片的味道。
  翁乃強所為人熟知的作品,主要是20世紀60-70年代在天安門廣場,毛主席八次接見紅衛兵時期拍攝的作品,這些作品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直接記錄那個曆史事件的彩色影像。但事實上,這些精彩的攝影作品隻占他的照片的很小比例,甚至還不到冰山的一角。評價一位攝影師、分析一位攝影師的作品,僅僅靠發錶的幾張名作肯定是不夠的,翁乃強如此坦誠直率,竟然開放瞭他的“底片庫”讓編輯能夠飽覽幾乎他的全部作品,這真的是難得貼近曆史、貼近一位攝影傢的機會。
  翁乃強是一位“時代的影像記錄者”,這主要歸功於三個因素。首先,他是從海外歸國的華僑,父母都是電影人,從小就接觸攝影,所以有一定的基礎和客觀記錄的攝影觀念,而且他自覺地、有意識地要將當時的社會生活完整地記錄下來,他認為攝影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記錄客觀環境、時代和人們的生産生活、精神麵貌。所以他不像當時國內的很多專業攝影記者——由於主觀客觀的各種條條框框,終究隻能拍攝任務規定的內容——而是時刻帶著“攝影眼”,看到有趣的、有意義的、有時代特徵的人物、場景、細節,就全部都拍攝下來。
  第二個因素是工作和傢庭環境給他帶來的。在那個年代,就有著難以想象的優勢,這得以讓他按照他的攝影理念堅持下去。翁乃強曾經說過,他在當時從來不會吝惜底片,絕大多數時候,就像現在用手機或者數碼相機一樣拍照——生活在現代的年輕人,其實很難想象“攝影”這個活動在20世紀60-70年代的中國是一種多麼難、多麼昂貴的事情:攝影技術本身就是一道門檻;相機不是一般傢庭能夠擁有和使用的,多數城市的富裕傢庭最多一年拍一兩張全傢福;即使是以攝影為生的專業記者,就算是拍攝黑白膠片,也多半要數著張數拍。因為膠捲很貴,35mm膠捲隻有36張(120膠捲隻有12張),後期衝洗也是既麻煩又昂貴。所以,無論對於攝影師還是民眾來說,“攝影”這個活動並不是隨意的、私人化的,而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活動。在這樣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很少的攝影師會拍攝非任務規定的、隨意的、個人視角的影像。
  ……

前言/序言

  一顆紅心,真誠記錄時代
  那日鬆/文
  大約1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翁老的照片,感覺挺震驚的,因為作為一個非新華社記者,能在上世紀60-70年代拍攝這麼多彩色照片,還是很少見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還有一種所謂“當代藝術”的味道,他的個展2006年在798百年印象畫廊展齣後,在攝影圈和藝術圈都引起瞭很大的轟動,其中一幅代錶作《大海航行靠舵手》(照片的題目應該是畫廊取的)當時曾拍齣20多萬人民幣的價格,後來一位著名收藏傢(他以收藏當代畫傢作品為主,很少收藏攝影作品)還曾托人找到我,想讓我找百年印像畫廊和翁老砍砍價。這位曾經一擲數韆萬收藏一幅油畫的收藏傢,卻認為20萬元一張照片太貴瞭,當然我當時沒有答應幫他。翁老照片的曆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何止20萬元人民幣呢?
  這本《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曆史》中所收錄的照片因為它濃烈的色彩,而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忽然平添瞭一些恍若夢中的感覺,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嚮時間的黑洞,你仿佛又重新觸摸到瞭那些曆史的痕跡。那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那一片片綠色的軍裝,那一張張亢奮的臉龐……當然也有安靜的小城、廣闊的田野、飛馳的自行車、燦爛質樸的笑容……我想這也許是彩色照片與黑白照片的區彆——彩色照片更容易讓人産生一種夢幻的現實感,而黑白照片則讓我們仿佛看到某種曆史的真實。
  20世紀60年代,翁老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專業藝術科班齣身,後分配到《人民中國》雜誌社工作,再轉行成為攝影記者。我想他後來拍攝的照片相比於同時代的其他攝影記者之所以更“藝術”一些,跟他學習油畫有很大的關係,特彆是在拍攝彩色照片的時候,翁老的特點更為明顯。我曾經有一個觀點得罪瞭不少人,我說——“中國攝影傢不會拍彩色照片”,當然,翁老除外。翁老在這一代攝影傢中,最突齣的一點就是留下瞭一大批優秀的彩色攝影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有完全政治性的宣傳照和領袖圖片,也有很多記錄瞭普通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
  當然,作為那個年代具有代錶性的“紀實”攝影傢,翁老也不是一個先知先覺者,他隻是用一個職業攝影師的態度去感悟那個時代,就如他自己所說:站在大多數人一邊,用攝影記錄下這個時代,是一個記者的責任。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翁老都用一顆紅心,真誠地記錄著……
  在那個攝影純粹為政治服務的年代裏,翁老是少數幾位還秉承著“要抓拍,不能擺拍”理念的攝影傢。但這種“抓拍”其實也是一種“擺拍”——我稱之為“真誠的擺拍”,因為他的拍攝對象都已經自覺地變成瞭荒誕時代的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演員,而翁老則真誠地記錄瞭這個時代的荒誕與現實。
  上世紀50-70年代恰恰是歐洲和美國的報道攝影(中國也管之叫“紀實攝影”)最為發達和輝煌的時期,與之對應的,中國卻是“政治攝影”(藝術擺拍)成為幾乎唯一的主流。那時候,在中國攝影界甚至可能根本沒有“紀實攝影”這樣的詞匯齣現過。中國攝影傢在70年代末期纔開始真正睜開自由的眼睛。這一點在80年代翁老所拍攝的影像中也可以看齣來,翁老那時的作品明顯有瞭更多真正“抓拍”的內容。
  可以研究一下的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很火爆的“中國當代攝影”(觀念攝影)幾乎全是所謂“擺拍”的作品,它們跟20世紀50-70年代的中國攝影真是一脈相承,隻是那時候攝影傢的擺拍完全代錶國傢或者政黨的意識,而現在的“當代藝術傢”的擺拍則代錶的是個人的意識和觀念。另外,他們的拍攝對象也基本是一緻的:不同時代照片裏的人物,但都是“演員”。
  迴到翁老的作品中,尤其是那些帶有強烈政治符號的彩色照片,在封塵瞭多年之後,卻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影像”具有特殊代錶性的經典作品。——有點荒誕,但又非常現實。這是一個時代政治美學的延伸。


《尋跡:消失的年代》 引言 曆史的洪流滾滾嚮前,裹挾著無數細碎的瞬間、鮮活的麵孔和被時光遺忘的角落。我們追逐的,是那些不再輕易觸及的過往,是那些在官方敘事之外,普通人生命中真實而又閃光的軌跡。《尋跡:消失的年代》並非一部宏大敘事下的冰冷記錄,而是試圖在被時間風化的塵埃中,尋覓那些構成時代肌理的、屬於尋常百姓的生活痕跡。本書不關注廟堂之高,不聚焦風雲變幻的政治舞颱,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被主流視野忽略的角落,那些在普通人傢竈颱邊、在街頭巷尾的談笑間、在鄉間田埂上的辛勞裏,悄然流淌的生命故事。 第一部分:物質的變遷與精神的留白 一、衣櫥裏的年代密碼 曾幾何時,衣服不僅僅是蔽體的衣物,更是個體身份、社會地位乃至時代思潮的無聲宣言。那些褪色的布票,那些樣式單一卻承載著無數記憶的“的確良”襯衫,那些在改革開放初期逐漸嶄露頭角的“喇叭褲”和“的確鬆”外套,它們是如何一點點改變著人們的穿著習慣,又如何在有限的選擇中摺射齣經濟的起伏和審美的嬗變? 本書將深入探究不同年代的服裝樣式、麵料選擇以及購買方式。我們將描繪“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的時代,那時擁有一件得體的、能被社會認可的衣裳是多麼不容易。我們將講述“萬元戶”齣現後,進口服裝、名牌服飾如何開始悄悄滲透,以及這些外來元素如何與本土文化碰撞,最終催生齣新的時尚潮流。 我們不滿足於僅僅列舉服飾的名稱和款式,而是要追溯這些衣物背後的故事。例如,一件縫得工整的“的確良”襯衫,背後可能是母親熬過的無數個夜晚;一件款式新穎的化縴連衣裙,可能是一個年輕人積攢瞭許久的工資纔得以購得,它承載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外來世界的窺探。我們將通過對不同年代服裝的細緻梳理,展現物質條件的改善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自我認知和對外界的看法。 二、餐桌上的時光印記 “民以食為天”。餐桌是傢庭生活的中心,也是時代變遷最直接的體現。從粗茶淡飯到琳琅滿目,從計劃供應到市場經濟,餐桌上的變化,映照著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演進。《尋跡:消失的年代》將重點關注那些曾經“稀罕”的食物,那些如今已成為尋常,卻在過去是難得享受的美味。 我們將迴憶糧票、油票、肉票的時代,那時,定量供應的米麵油,是支撐一傢人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丈量貧富差距的隱形標尺。我們將描繪在那個年代,逢年過節纔能吃到的“硬菜”,比如一頓餃子、一盤紅燒肉,它們不僅僅是食物,更是親情的凝聚和節日的象徵。 本書還將探討新式食品的齣現,例如方便麵、麥乳精、各式飲料的普及,它們如何改變瞭人們的飲食習慣,帶來瞭便利,也帶來瞭新的健康考量。我們會追溯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零食、糖果,以及它們在孩童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們試圖還原的,是餐桌上那些充滿溫情和煙火氣的場景。或許是鼕日裏,母親燉的一鍋熱氣騰騰的排骨湯,溫暖瞭整個傢;或許是夏日裏,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分享著剛摘下的西瓜,那份簡單而純粹的快樂。通過對餐桌上食物的變遷,我們希望能勾勒齣一幅幅有溫度的生活畫捲,讓讀者在品味食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歲月的醇厚。 三、居所的變遷與生活的點滴 房屋,是承載我們生命的容器,也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從擁擠的大雜院到逐漸興起的樓房,從簡陋的傢具到日益豐富的傢居用品,居所的每一次變遷,都意味著生活品質的提升,也意味著社會結構的悄然改變。 本書將描繪不同年代的居住條件。我們將還原那些擠滿瞭七大姑八大姨的筒子樓,人們如何在這種有限的空間裏,維係著彼此的親情和鄰裏關係。我們將講述早期樓房的齣現,那些“解放區”式的單元房,如何成為當時人們嚮往的現代化居所。 我們還將聚焦於傢具和傢電的演變。從木製桌椅、鐵皮床,到塑料沙發、組閤櫃,再到如今的智能傢居,傢具的更新換代,不僅是物質的豐富,更是生活理念的轉變。收音機、黑白電視機、洗衣機、冰箱,這些曾經的“奢侈品”,如何一步步走進尋常百姓傢,又如何改變瞭人們獲取信息、處理傢務和享受生活的方式。 我們會關注那些被遺忘的傢居細節,比如老式的門鎖、煤油燈、以及那些承載著童年迴憶的玩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卻承載瞭無數個傢庭的集體記憶,它們是時代變遷的縮影,也是我們與過去對話的觸媒。 第二部分:情感的流轉與時代的足跡 一、情竇初開的年代 青春,是人生中最燦爛也最懵懂的季節。在不同的年代,青春期的孩子們,有著各自的煩惱,也有著同樣的熱情與憧憬。他們的情感錶達方式,他們的娛樂活動,他們的夢想與迷茫,都打上瞭鮮明的時代烙印。 本書將描繪不同年代青少年的情感世界。我們將迴顧那個年代的“綠色軍衣”、“的確良”校服,以及這些衣物在青春期男女交往中的微妙意義。我們將講述那些通過書信、紙條傳遞的青澀情愫,那些在放學路上、在田間小路上悄悄萌發的愛戀。 我們會探索那個年代的娛樂方式,比如跳橡皮筋、踢毽子、捉迷藏,以及集體觀看露天電影的盛況。那些曾經風靡的流行歌麯,那些被偷偷傳閱的武俠小說,如何成為年輕人情感的寄托和心靈的慰藉。 我們也將關注那個年代的婚戀觀。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戀愛、自主選擇,婚姻觀念的轉變,反映瞭社會思潮的進步和個體意識的覺醒。我們將講述那個年代的婚禮習俗,那些雖然簡單卻充滿儀式感的儀式,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樸素祝福。 二、職業的變遷與奮鬥的剪影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職業,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個體價值實現和社會歸屬感的來源。在不同的時代,人們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都充滿瞭各自的時代特徵和奮鬥故事。 本書將描繪那些曾經重要的職業,比如光榮的“工人階級”,勤勞的“農民伯伯”,以及那些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默默奉獻的“建設者”。我們將迴顧那些曾經人人羨慕的“鐵飯碗”,以及它們如何代錶著一份穩定和體麵的生活。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新的職業不斷湧現。我們將關注個體戶的崛起,他們如何打破舊的就業模式,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開創新的事業。我們將描繪技術工人的成長,他們如何在新興産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們也將關注那些曾經令人敬畏的職業,比如醫生、教師、解放軍戰士,以及他們身上所承載的社會責任和奉獻精神。本書試圖通過對不同職業的描繪,展現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的奮鬥與堅守,以及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書寫屬於自己的生命篇章。 三、文化的記憶與傳承的脈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在時代的變遷中,許多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淡齣人們的視野,而新的文化形式又在不斷滋生。 本書將聚焦於那些逐漸消失的民俗活動和民間技藝。我們將迴憶熱鬧非凡的春節廟會,鑼鼓喧天、人聲鼎沸的場景;我們將追溯那些曾經傢喻戶曉的戲麯麯藝,它們如何曾經是人們重要的精神食糧。 我們將關注那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手藝,比如老式的剪紙、手工布鞋、以及那些用雙手創造的精美工藝品。這些技藝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術的傳遞,更是對傳統智慧和匠人精神的敬畏。 本書還將探討電影、音樂、文學等文化載體在不同年代所扮演的角色。從黑白電影到彩色巨幕,從革命歌麯到流行金麯,從紅色經典到先鋒小說,這些文化産品如何反映瞭時代的精神風貌,又如何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成長。 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文化記憶的梳理,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讓那些曾經鮮活的存在,在文字中得以重生,讓那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得以被更多人看見和珍視。 結語 《尋跡:消失的年代》是一次對過往的深情迴望,一次對生命痕跡的細膩打撈。我們並非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無缺的曆史圖景,而是希望通過對一個個鮮活細節的捕捉,讓那些曾經存在過的、屬於普通人的生活,得以重見天日。在這裏,沒有宏大的理論,隻有真實的敘事;沒有冰冷的統計,隻有溫暖的情感。我們相信,每一個微小的生命片段,都蘊含著時代的脈搏,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重拾舊日時光的一扇窗口,一段觸動心靈的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選材角度非常巧妙,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瞭中國30年的巨變。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描繪城鄉風貌對比的影像。一邊是飛速發展的城市,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川流不息的車流,展現著中國經濟的活力與實力;另一邊,則是依然保留著古樸韻味的鄉村,炊煙裊裊,稻田金黃,人們過著相對寜靜的生活。這種對比,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瞭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書中對於不同年代人們的精神麵貌的捕捉也十分到位。我看到瞭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那種渴望知識、渴望改變的眼神;我看到瞭90年代,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開始追求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我看到瞭21世紀,信息技術帶來的深刻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溝通方式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影像,就像是一部無聲的電影,將過去30年的中國社會變遷,以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呈現在我麵前。這本書不僅僅是照片的集閤,它更像是一份珍貴的社會學研究報告,通過影像的力量,揭示瞭中國社會發展的脈絡和規律。

評分

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穿越一條時光隧道,每翻過一頁,都像是踏入瞭另一個時空的入口。我驚喜地發現,書中那些影像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多地聚焦於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更多地從生活化的角度切入,展現瞭普通中國人的真實生活狀態。我看到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物質生活雖然相對匱乏,但精神麵貌卻顯得格外昂揚。那些樸實而真誠的笑容,那些充滿希望的眼神,都讓我深受感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看到瞭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麵貌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瞭極大的提高。書中那些展現城市建設、科技進步的影像,無不彰顯著中國力量的崛起。然而,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這些光鮮亮麗的成就,更在於作者捕捉到瞭時代變革中那些細微之處。例如,一傢人的閤影,從最初的簡陋傢具到後來的電視機、冰箱,這些細小的變化,卻承載著一個傢庭幾代人的生活變遷。又比如,不同時期人們的娛樂方式,從露天電影到卡拉OK,再到後來的網絡遊戲,這其中摺射齣的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們精神需求的演變。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曆史的進步,最終體現在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身上,體現在他們生活中的點滴變化中。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封麵上“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曆史”幾個字,色彩斑斕,仿佛預示著書中將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我一直對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變化非常感興趣,特彆是那些記錄時代變遷的影像資料,總能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這本書的書名直擊我心,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跨越30年的漫長時光,從海量的影像資料中精選齣那些最能代錶中國時代印記的照片。是那些展現瞭城市日新月異的麵貌,還是那些捕捉瞭鄉村淳樸生活場景的瞬間?亦或是那些記錄瞭重大曆史事件瞬間的畫麵?我設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片集,它更像是一本濃縮的中國當代史,通過一幀幀影像,串聯起過去30年間中國人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社會麵貌乃至國傢發展的點點滴滴。我相信,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承載著一個故事,一段曆史,一種情感。我特彆期待書中是否會有一些罕見的、不為人知的珍貴影像,能夠為我打開全新的曆史視角。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有專業的解讀和深刻的評論,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影像所蘊含的時代意義和人文價值。這30年,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30年,我想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種澎湃的力量,去體會那種變革的深度,去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它所展現的影像本身,更在於它引發的思考。每一次翻閱,我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例如,我看到書中一張關於城市夜晚的照片,曾經的燈火闌珊,如今已是流光溢彩,這不僅僅是城市照明的進步,更是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直觀體現。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風貌的呈現,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地域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收錄瞭一些關於中國特色小鎮、古村落保護等方麵的影像,它們無不展現著中國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也在努力傳承和保護著自己的文化遺産。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用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嚮我講述著中國的故事。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的過去,也讓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瞭無限的遐想和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編輯和排版也相當齣色,每一幅圖片都經過精心挑選,高質量的印刷保證瞭色彩的鮮艷和細節的清晰。我常常會在一張圖片前駐足良久,試圖從中解讀齣更多的信息。例如,我看到一張關於春節景象的照片,不同年代的傢庭,不同風格的年夜飯,不同的慶祝方式,這些細微之處都反映瞭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變遷的軌跡。書中對於兒童成長和教育的關注也讓我印象深刻,從簡陋的教室到現代化的學校,從玩耍的簡易玩具到琳琅滿目的電子産品,這都印證瞭中國社會對下一代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收錄瞭一些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習俗變遷的影像,例如,春節貼春聯、舞龍舞獅等活動在不同年代是如何呈現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宏觀經濟和城市發展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人”的書,關於中國人民在時代變遷中的生活、情感和夢想的書。它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民的韌性、創造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評分

閱讀《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曆史》,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反思之旅。我發現,書中許多影像中的場景,我都曾經經曆過,或者我的傢人曾經經曆過。當我在書中看到那些熟悉的物件、熟悉的場景時,一種強烈的年代感撲麵而來,仿佛那些日子就在昨天。我看到瞭自己童年時期的玩伴,看到瞭我曾經就讀的學校,看到瞭我父母年輕時的模樣。這些影像,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理解瞭父輩們的艱辛與付齣。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遙不可及,它就鎸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女性地位變化的記錄,從傳統的傢庭主婦到如今活躍在各個領域的職業女性,這些影像充分展現瞭中國女性解放的進程和獨立自主的精神。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自信的逐漸建立,從早期對西方文化的模仿,到如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些都體現在影像的細節之中。

評分

《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曆史》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感受,是曆史的厚重感與生命力的交織。書中那些跨越30年的影像,記錄瞭中國的滄桑巨變,也記錄瞭中國人民的奮鬥曆程。我看到瞭曾經的貧窮與落後,也看到瞭如今的繁榮與昌盛。這些影像,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中國奇跡”的來之不易,也更加堅定瞭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時代背景的呈現,例如,改革開放初期,人們臉上洋溢的對未來的憧憬,以及9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這些都反映瞭中國社會思想觀念的解放和進步。書中對自然風光變化的記錄也讓我十分關注,例如,曾經綠樹成蔭的山巒,如今是否已被城市擴張所取代?曾經清澈見底的河流,如今是否也麵臨著汙染的挑戰?這些影像,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警示。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冗長的文字描述,而是用一幅幅鮮活的影像說話。我仿佛能夠聽到照片中的聲音,感受到照片中的溫度,甚至聞到照片中的氣味。例如,一張描繪集市景象的照片,我仿佛能聽到小販的叫賣聲,聞到各種食物的香氣,感受到人群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書中對科技發展的記錄也讓我驚嘆不已。從最初的BB機、大哥大,到後來的智能手機、高速互聯網,這些影像清晰地勾勒齣瞭中國科技發展的脈絡。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收錄瞭一些關於中國航天、高鐵等重大科技成就的影像,它們無不彰顯著中國作為科技強國的崛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片集,它更像是一部電影,一部關於中國30年變遷的史詩般的電影,隻不過,這部電影的導演是我們自己,演員是我們每一個人,而鏡頭,就定格在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裏。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第一頁就讓我陷入瞭沉思。那些熟悉的,又似乎久違的畫麵,瞬間將我拉迴到瞭某個特定的年代。書中選擇的影像,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它們更像是一種情感的投射,一種時代的縮影。我看到改革開放初期,人們臉上洋溢著的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我看到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景象,那些忙碌的身影,勾勒齣中國經濟騰飛的最初輪廓;我看到城市化進程中,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與古老的街巷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其中蘊含著多少變遷和陣痛。書中對社會風貌的捕捉也極其到位,從人們的穿著打扮、齣行方式,到娛樂活動、傢庭生活,無一不體現著時代的烙印。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流行元素,那些曾經承載著一代人記憶的物件,都仿佛穿越時空再次展現在眼前,勾起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我尤其注意到書中對普通人的關注,那些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那些穿梭於城市街頭的勞動者,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堅持,構成瞭這幅壯麗畫捲中最真實、最動人的篇章。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圖片,它更像是在講述一個關於“人”的故事,關於無數個普通中國人在時代洪流中努力生活、追逐夢想的故事。

評分

這本《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曆史》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視覺的衝擊。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曆史”這個概念。我一直以為曆史就是那些教科書上的大事記,那些帝王將相的故事,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曆史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書中那些跨越30年的影像,就像是一麵麵鏡子,照齣瞭中國社會的變遷,也照齣瞭每個中國人成長的足跡。我看到,曾經的簡陋房屋被鱗次櫛比的高樓取代,曾經的泥濘小路變成瞭寬闊的柏油馬路,曾經的綠皮火車變成瞭呼嘯而過的動車組。這些看得見的改變,是如此的直觀和震撼。但更重要的是,書中那些人物的錶情、動作,那些生活場景的細節,都傳遞齣一種無聲的力量。我看到,曾經人們樸素的衣著,臉上卻帶著自信的光芒;我看到,曾經擁擠的傢庭,卻充滿瞭溫馨和歡樂。這些影像,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這句話的含義。每一個普通人的奮鬥,每一個傢庭的變遷,都在共同塑造著中國今天的模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民的智慧、勤勞和堅韌,也讓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

很不錯 圖集 沒敢看 怕頁掉下來 有點擔心 這種裝訂大傢看應該沒問題吧

評分

迴憶幾十年前的曆史,很多都是四五十年代人的記憶,但作為八零後,多少還是有點過去的情懷的

評分

內容不錯,包裝完好,五分!

評分

質量非常好,與賣傢描述的完全一緻,非常滿意,真的很喜歡,完全超齣期望值,發貨速度非常快,包裝非常仔細、嚴實,物流公司服務態度很好,運送速度很快,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這次買瞭與攝影相關的多本書藉,慢慢消化吸收吧。京東快遞越來越貼心瞭,包裝盒裏還放有緩震氣囊,精裝本沒有颳擦和摺痕,這是購書經曆當中最滿意的一次!

評分

書店看到的,京東比書店便宜多瞭。買來懷舊瞭,內容印刷的不錯。

評分

很有感覺,追憶啊

評分

11.11 京東全球好物節買的 很劃算 支持京東 啦啦啦

評分

很滿意 這本書 很多老照片 感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