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學傢、一代宗師湯用彤先生的北大哲學課
瞭解印度及其國民性演變曆程的力作
一部瞭解印度哲學、文化的入門經典讀物
作品以著名哲學大師湯用彤先生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課講義編印而成,作者於緒淪中指齣印度學說宗派之復雜,並總括其共同要義為業報輪迴、解脫之道、人我問題三點。正論中則以此三點為提綱,將印度各種哲學學說依其齣現的先後次序一一列述,詳細分辨各教派教義與學說之源流,並簡述其間聯係與差異。全文語言精練,條理明晰,可概見印度哲學全貌。
001 緒 論
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闥婆吠陀
一 黎俱吠陀之教
二 阿闥婆吠陀之教
第二章 梵書及奧義書
一 梵書之婆羅門教
二 奧義書之教理
附錄 黎俱吠陀集選譯
奧義書選譯
第三章 釋迦同時諸外道
附錄 六師學說
順世外道學說
第四章 耆那教與邪命外道
一 耆那教
二 邪命外道
第五章 佛教之發展
第六章 婆羅門教之變遷
第七章 數 論
一 數論之變遷
二 數論之學說
附錄 金七十論科判
第八章 瑜伽論
一 瑜伽論之曆史
二 瑜伽行法
第九章 勝 論
一 勝論之變遷
二 勝論之學說
第十章 正理論
一 正理論之原委
二 正理論之學說
第十一章 前彌曼差論
一 前彌曼差宗義
二 聲常住說
第十二章 商羯羅之吠檀多論
一 吠檀多論之曆史
二 商羯羅之學說
重印後記
緒論
印度有史之初,其人民所禮之神,如普霜(日神之一)、第亞(夭神)是上天神;如因陀羅(雷雨神)、華塔(風神之一)是氣象神;如須摩(原是草汁,能醉,用於祭神,復神視之,後遂衍為月神)、阿耆尼(火神)是大地神。(此外有祖先神如閻摩是。)蓋大都感於自然之象,起禳災祈福之心。所求非奢,所需甚簡。百姓樂生,乏深憂患,信巫現,用桃符,重祠祀,崇吠陀。婆羅門教於焉托始。其道德雖留野蠻遺風,然神多嚴正,民知畏法。今讀其頌神歌辭,瞭然可睹。若哲人晚齣,探宇宙之本,疑天神之妄,則皆特齣,匪其常軌。是日印度教化之第一時期。繼而民智漸增,舊教衰頹,僧侶敗度,迷信紛起,輪迴之說、悲觀之教既張,而吠陀時代樂生之精神遂至全改。於是祭祀之用,不在敬神造福,而在解脫滅苦。學理幾研,苦行緻力,亦為前此所罕有。而小乘佛教暨尼鍵子六師學說,則更指斥經典(吠陀),彆立門戶,即如奧義書,名為承婆羅門之正統,但其中高談玄理,吠陀諸神地位蓋亦已大衰。是為印度教化之第二時期。自時厥後,各宗重智慧解脫,爭相辯難,學理益密。以是五頂、雨眾,漸成一傢之言,龍樹、世親,又專宏大乘佛教。談量談理,則求因明。總禦總持,則精瑜伽。他若勝宗、順世、明論、聲論,亦俱大成。雖其時婆羅門神教並未中斷,六論諸派,降及近代,亦未全亡。然自阿輸迦至商羯羅,實為印度哲學極盛時代。商羯羅者,居此期末葉,吠檀多宗之大師也。印度論者謂其智深言妙,遂滅佛法。實則其時釋氏尊宿零落,僧伽染異教之頹風,後且受迴紇之摧殘,遂至大法東移,漸成絕響,婆羅門之勢乃再盛耳。佛陀以來,早有憑吠陀之馀燼而崇拜諸天(謂梵天等如獸主外道是也)者,約至世親以後,此風大盛,後遂演生所謂印度教。此則印度教化已自第三時期而入第四時期矣。印度教者,宗派復雜(後當稍詳),惟大要尊禮三身,謂梵天、韋紐天及屍婆天。尊後二者之徒黨尤盛。其教外藉數論或吠檀多之說,內實不重智慧,而篤信神之威權,故常盲從,不用理解,主感情,薄理性,大類基督教之所謂信仰。此乃逐時風而大變,是為篤信說。承繼瑜咖,密教大盛,悉檀記字,因字字而達心性之源;身分焦膈,因部部而閤天地分位。如翁(Aum)聲於神為屍婆,於身為前額。郎(Lam)聲於神為大地,於身為頸骨。其持頌之繁瑣,不能備舉,是為秘呪說。等而下之,更有精力說。精力者,為濕婆天等之妻,用以代錶夭之精力。印度教學理,大都雜采六論學說,附會而成宗義,殊少新說也。加以迴教侵入,混和失真(有名之混閤教名塞剋),遂成印度教化之最近時期。追於現代,誌士疊齣,一方頗受歐西之教化,然仍多有欲改進舊風,復興舊教,如佛教之研究,即其一端。此即印度教化又將另闢一新紀元也。
復次,依地言之,印度文化雖非全齣乎雅利安人,然究以之為主乾。雅利安人早居五河,勢力南漸,占有印度河流域(其民族由此得名),其足跡恐罕能及馬魯斯塔拉沙漠以東,而兩海(阿拉伯海及孟加拉灣)則黎俱吠陀似未聞知。及至梵書時代,勢力逐移恒河上遊,包括“中國”區域,約即佛陀行化之地。其文化之中心,如婆那拉西,如捨衛城,如毗捨離,如巴塔裏甫多羅,而在印度河之塔剋施拉,則亦以學術著(尤長醫學)。然當其時,婆羅門勢力約仍在西方,而沙門外道則●漫於恒河中流。降至阿育王之後,婆羅門諸宗盛於東方,而優禪尼國為法相佛教發祥之地,一切有毗婆沙師,則勢力更被其西。至若般若之興,則恐與南印度有關。再後屍婆與韋紐之密教,則起自南印度,北趨而為印土之主要宗教焉。
印度學說宗派極雜,然其要義,其問題,約有共同之事三:一日業報輪迴,二日解脫之道,三日人我問題。
業報輪迴之說,各宗所同信(除順世外道等),然未見於黎俱吠陀,論者遂謂是義乃雅利安人得之土著。但輪迴有二要義:一為身死而靈不滅;二為懲惡勸善,顔夭蹠壽,均在來生受報。此二義黎俱吠陀中俱已有之,故亦可謂輪迴之說係循雅利安人思想進化之順序,匪由外鑠。夫因業報而定輪迴,輪迴則不能脫離生死苦海。有生則死,有欲生之心,則萬障俱張,則不能常樂我淨,故齣世之說興焉,此其影響一也。泰占之人以罪惡為塵垢(阿闥婆吠陀有洗罪之說),即耆那教亦以業為補特迦羅(物質)。若勝數諸論則謂業為勢用,而業之種類(黑白等)、期限(有盡無盡等),亦為冥想之資,此其影響二也。印度宗派詳論何為真我,因有析知識行為享受與知者作者受者為二事,遂生何物輪迴之研討。蓋僅有神我輪迴,則人受生後必恒有知者等、知識等,必遂無根據。且數論等謂神我是常,無縛無脫,實不輪迴。故輪迴者,恒於神我之外,彆立身體(物質)知識(精神)之原素。即如數論之輪迴者,為細身:(一)細身人相具足,受生後為身體之原素(此種變遷名日相生)。(二)細身為有(猶言心理狀態業緣屬之)熏習,乃成人心理之原素(此種變遷名曰覺生)。神我之於細身,絕為二物。細身輪迴,而神我固仍超齣生死也。吠檀多亦信真我是常,以知者與知識對立,故亦有細身說(稍與數論異)。惟佛教立無我義,人生輪迴遂徒依業報因果之律,念念相續,無輪迴之身。蓋佛陀深信一切無常,其輪迴一義以無常為骨乾,則實能知輪迴說之精義者也。此其影響三也。
從無始來,人依業轉,脫離苦海,自為急義。解脫之旨雖同,而其方不一:日戒律,自持嚴整,清心寡欲,因欲望為煩惱之源也。戒律之極日苦行,毀身練誌,刈盡嗔癡,自沙門之無量苦身法至近世之三杖塗灰皆是也。曰禪定,修證之方,在外為苦行,在內為禪定。屏絕世慮,心注一處。自證本源,以達不可思議之境界。日智慧,印度智慧,絕非西洋之所謂理智,乃修證禪定之所得。人生煩惱根本無明,智慧為其對治。各宗多主智慧解脫。戒律禪定終的均在得智慧,以其斷惑滅苦也。日信仰,篤信神權,依之解脫。或因祭祀(此指印度教祭祀),或用密咒,希圖往生極樂世界(他若神權治病求福等,則目的非在解脫)。凡此五者,皆解脫之方。惟見仁見智,意見紛歧,曷能枚舉,茲之所言,粗及其略,未能一概論也。
自我一名,在梵為我(Atman),或神我(Purusa),或命(Jiva),均指不變,是常之主宰,頗似世俗靈魂之說。夫有鬼論初民同信,而印人學理中真我之搜求,實基於俗人鬼魂之說。真我是常,亦有藉於靈魂不死之見。俗人對於靈魂無確定之觀念,故學術界討論何謂靈魂之疑問甚烈,如長阿含經之第十七布吒婆樓與如來爭辯何謂靈魂。而梵網經(長阿含誤譯梵動)中曆數關於神我諸計,或謂我是色(猶言物質),四大所造,乳食長成;或謂我是無色(非物質),為想(猶言知識)所造;或謂我亦非想等,係發知識行為或享受之本(故有我為知者作者受者諸名),而非知識行為或享受所構成(如數論謂我為知者,而一切知識則屬於覺我慢等)。異執群齣,不剋備舉。再者,宇宙與人我之關係為哲學之一大問題。在印度諸宗,鹹以解脫人生為的。宇宙實一大我,真我真如,原本非異,故其研究尤亟。吠檀多謂大梵即神我,梵我以外,一切空幻。梵我永存,無名無著。智者知此,即是解脫。僧佉以自性神我對立。神我獨存,無縛無脫。常人多惑,誤認自性。滅苦之方,先在欲知。欲知者智慧之初步也。以及戒律、苦行、禪定、祠祀,要其旨歸皆不齣使神我得超越苦海,靜寂獨存,達最正果也。
夫目的既在離生死苦,超越輪迴,以謀自我之解脫,故談理所以得究竟,智慧有待於修證。印度諸見——原音達生那(Darsa-na,如印人馬達伐之攝一切見集,實為一部哲學史。今不日印度諸見史而仍日哲學史者,因舊譯佛經“見”字單指邪見也,非西洋之所謂哲學,亦非其所謂宗教也。據今人常論,治印度學說有二難焉:國情不同,民性各彆,瞭解已甚艱,傳譯尤匪易。固有名辭(或西洋哲學譯名)多不適用,且每易援引泰西哲學妄相比附,遂更淆亂失真,其難一也。學說演化,授受復雜,欲窺全豹,須熟知一宗變遷之史跡,更當瞭然各宗相互之關係。而印度以通史言,則如紀事詩已難悉成於何時;以學說言,則如佛教數論實未能定其先後,其難二也。而著者未習譯事,見聞淺陋,生罹百憂,學殖荒蕪,曷足語此。惟念中印關係,近年復漸密切,夭竺文化,國人又多所留意。惟因曆年來曾就所知,摭拾中印所傳之資料,汲取外人近日之研究,有文若乾篇,起自上古,訖於商羯羅,今復刪益成十二章,勉取付印,或可暫為初學者之一助。至若佛法典籍浩博,與我國學術有特殊之關係,應彆成一書,本編中遂隻稍涉及,未敢多論焉。
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闥婆吠陀
印度最古典籍首推黎俱吠陀,其所載多為雅利安民族頌神歌麯。雅利安種來自北方,地點舊說指為帕米耳,近則指為中亞或南俄,而又復有考為奧匈捷剋國境,其人居印度五河流域,似在公元前四韆至五韆年之中。自時厥後,種族繁殖,勢力漸達五印全境,顧亦頗受原有土著民族之影響,但不知始於何時(說者有謂黎俱吠陀思想亦受土著影響,然少可考見),思想變遷,衍為一特殊文化。
…………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強烈的“思想衝擊波”。它不是簡單地介紹“某人說瞭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思想如何在特定的曆史土壤中萌芽、生長、衝突,以及最終如何塑造瞭整個人類文明的底層邏輯。作者的洞察力令人嘆服,他能夠將看似孤立的哲學體係串聯起來,揭示齣它們之間隱藏的辯證聯係和內在矛盾。比如,書中對某個古代學派如何迴應其前任挑戰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思想史梳理,我甚至能感受到不同哲人之間跨越時空的激烈辯論。這種深入骨髓的分析,迫使我不斷地反思自己既有的認知框架。讀完一個章節後,我經常需要閤上書本,起身在房間裏踱步良久,消化那些被重新構建起來的觀念。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瀏覽”的書,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心神去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探險。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巧妙得如同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每一個章節——都與前後緊密咬閤,推動著整體敘事嚮前。作者似乎深諳“張弛有度”的節奏控製藝術。在介紹完一段極其艱深復雜的形而上學思辨後,緊接著往往會安排一個相對具體、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案例分析,這極大地緩解瞭讀者的認知負荷,並提供瞭概念落地的參照點。這種平衡處理,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沒有齣現那種讀到一半就想放棄的枯燥感。特彆是它在處理不同地域、不同時期思想交流的交叉點時,如同織錦般將零散的綫索編織在一起,使得宏大的曆史圖景清晰可見。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無疑是建立在作者對整個領域深厚積纍之上的,讓人在閱讀時充滿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精煉,作者的敘事如同手術刀一般精準而鋒利,直擊核心概念,毫不拖泥帶水。它沒有采用那種學院派的、堆砌術語的冗長論述,而是以一種近乎哲學傢的口吻,引導讀者步入復雜的思想迷宮。我發現作者在處理那些橫跨數韆年的哲學流派演變時,總能找到一條清晰的主綫,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辯證關係變得豁然開朗。舉例來說,對於某個關鍵概念的界定,作者往往隻用寥寥數語,但其中蘊含的邏輯張力卻極其強大,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這種風格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一旦走神,很可能就錯過瞭某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對於習慣瞭輕鬆閱讀的讀者來說,這可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但一旦適應,那種思想被深度激發的感覺,絕對是無與倫比的享受。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難度是相當高的,它絕對不是入門讀物。它假定讀者已經具備瞭一定的哲學基礎知識,對於一些基礎概念的解釋相對簡略,更多地聚焦於思想的深度剖析和復雜性的挖掘。書中引用的文獻和術語也頗為專業,初次接觸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吃力,需要藉助字典或額外的背景資料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正是這種不妥協的學術姿態,使得這本書成為瞭研究者的必備工具書。對於那些渴望挑戰自我、想從“瞭解”哲學提升到“理解”哲學的嚴肅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佳的深度和廣度。它更像是一份挑戰書,邀請有準備的讀者來與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頭腦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讀完它,你會覺得自己完成瞭一次艱苦但收獲豐厚的思想跋涉。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硬殼精裝,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瞭血本的。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紋理的米色紙張,中央的燙金文字綫條流暢,透著一股沉靜而莊重的古典美。翻開扉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齣色,厚實且不反光,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適。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排版,字號適中,行距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更值得稱贊的是,隨書附贈瞭一個精緻的書簽,上麵印著一些古老的符號圖案,與全書的主題氛圍完美契閤。對於我這種有“顔值”要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已經超越瞭普通書籍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件可以長久珍藏的工藝品。從包裝到內頁細節,處處流露齣齣版方對知識和閱讀體驗的尊重,這種用心程度,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裏,實屬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