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史/思想者书系

印度哲学史/思想者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用彤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哲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东方哲学
  • 印度思想
  • 哲学
  • 文化
  • 历史
  • 学术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40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831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大学生、学者哲学爱好者

著名哲学家、一代宗师汤用彤先生的北大哲学课

了解印度及其国民性演变历程的力作

一部了解印度哲学、文化的入门经典读物


内容简介

作品以著名哲学大师汤用彤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编印而成,作者于绪沦中指出印度学说宗派之复杂,并总括其共同要义为业报轮回、解脱之道、人我问题三点。正论中则以此三点为提纲,将印度各种哲学学说依其出现的先后次序一一列述,详细分辨各教派教义与学说之源流,并简述其间联系与差异。全文语言精练,条理明晰,可概见印度哲学全貌。

目录

001 绪 论

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

一 黎俱吠陀之教

二 阿闼婆吠陀之教

第二章 梵书及奥义书

一 梵书之婆罗门教

二 奥义书之教理

附录 黎俱吠陀集选译

奥义书选译

第三章 释迦同时诸外道

附录 六师学说

顺世外道学说

第四章 耆那教与邪命外道

一 耆那教

二 邪命外道

第五章 佛教之发展

第六章 婆罗门教之变迁

第七章 数 论

一 数论之变迁

二 数论之学说

附录 金七十论科判

第八章 瑜伽论

一 瑜伽论之历史

二 瑜伽行法

第九章 胜 论

一 胜论之变迁

二 胜论之学说

第十章 正理论

一 正理论之原委

二 正理论之学说

第十一章 前弥曼差论

一 前弥曼差宗义

二 声常住说

第十二章 商羯罗之吠檀多论

一 吠檀多论之历史

二 商羯罗之学说

重印后记


前言/序言

绪论

印度有史之初,其人民所礼之神,如普霜(日神之一)、第亚(夭神)是上天神;如因陀罗(雷雨神)、华塔(风神之一)是气象神;如须摩(原是草汁,能醉,用于祭神,复神视之,后遂衍为月神)、阿耆尼(火神)是大地神。(此外有祖先神如阎摩是。)盖大都感于自然之象,起禳灾祈福之心。所求非奢,所需甚简。百姓乐生,乏深忧患,信巫现,用桃符,重祠祀,崇吠陀。婆罗门教于焉托始。其道德虽留野蛮遗风,然神多严正,民知畏法。今读其颂神歌辞,瞭然可睹。若哲人晚出,探宇宙之本,疑天神之妄,则皆特出,匪其常轨。是日印度教化之第一时期。继而民智渐增,旧教衰颓,僧侣败度,迷信纷起,轮回之说、悲观之教既张,而吠陀时代乐生之精神遂至全改。于是祭祀之用,不在敬神造福,而在解脱灭苦。学理几研,苦行致力,亦为前此所罕有。而小乘佛教暨尼键子六师学说,则更指斥经典(吠陀),别立门户,即如奥义书,名为承婆罗门之正统,但其中高谈玄理,吠陀诸神地位盖亦已大衰。是为印度教化之第二时期。自时厥后,各宗重智慧解脱,争相辩难,学理益密。以是五顶、雨众,渐成一家之言,龙树、世亲,又专宏大乘佛教。谈量谈理,则求因明。总御总持,则精瑜伽。他若胜宗、顺世、明论、声论,亦俱大成。虽其时婆罗门神教并未中断,六论诸派,降及近代,亦未全亡。然自阿输迦至商羯罗,实为印度哲学极盛时代。商羯罗者,居此期末叶,吠檀多宗之大师也。印度论者谓其智深言妙,遂灭佛法。实则其时释氏尊宿零落,僧伽染异教之颓风,后且受回纥之摧残,遂至大法东移,渐成绝响,婆罗门之势乃再盛耳。佛陀以来,早有凭吠陀之馀烬而崇拜诸天(谓梵天等如兽主外道是也)者,约至世亲以后,此风大盛,后遂演生所谓印度教。此则印度教化已自第三时期而入第四时期矣。印度教者,宗派复杂(后当稍详),惟大要尊礼三身,谓梵天、韦纽天及尸婆天。尊后二者之徒党尤盛。其教外借数论或吠檀多之说,内实不重智慧,而笃信神之威权,故常盲从,不用理解,主感情,薄理性,大类基督教之所谓信仰。此乃逐时风而大变,是为笃信说。承继瑜咖,密教大盛,悉檀记字,因字字而达心性之源;身分焦膈,因部部而合天地分位。如翁(Aum)声于神为尸婆,于身为前额。郎(Lam)声于神为大地,于身为颈骨。其持颂之繁琐,不能备举,是为秘呪说。等而下之,更有精力说。精力者,为湿婆天等之妻,用以代表夭之精力。印度教学理,大都杂采六论学说,附会而成宗义,殊少新说也。加以回教侵入,混和失真(有名之混合教名塞克),遂成印度教化之最近时期。追于现代,志士叠出,一方颇受欧西之教化,然仍多有欲改进旧风,复兴旧教,如佛教之研究,即其一端。此即印度教化又将另辟一新纪元也。

复次,依地言之,印度文化虽非全出乎雅利安人,然究以之为主干。雅利安人早居五河,势力南渐,占有印度河流域(其民族由此得名),其足迹恐罕能及马鲁斯塔拉沙漠以东,而两海(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则黎俱吠陀似未闻知。及至梵书时代,势力逐移恒河上游,包括“中国”区域,约即佛陀行化之地。其文化之中心,如婆那拉西,如舍卫城,如毗舍离,如巴塔里甫多罗,而在印度河之塔克施拉,则亦以学术著(尤长医学)。然当其时,婆罗门势力约仍在西方,而沙门外道则●漫于恒河中流。降至阿育王之后,婆罗门诸宗盛于东方,而优禅尼国为法相佛教发祥之地,一切有毗婆沙师,则势力更被其西。至若般若之兴,则恐与南印度有关。再后尸婆与韦纽之密教,则起自南印度,北趋而为印土之主要宗教焉。

印度学说宗派极杂,然其要义,其问题,约有共同之事三:一日业报轮回,二日解脱之道,三日人我问题。

业报轮回之说,各宗所同信(除顺世外道等),然未见于黎俱吠陀,论者遂谓是义乃雅利安人得之土著。但轮回有二要义:一为身死而灵不灭;二为惩恶劝善,颜夭跖寿,均在来生受报。此二义黎俱吠陀中俱已有之,故亦可谓轮回之说系循雅利安人思想进化之顺序,匪由外铄。夫因业报而定轮回,轮回则不能脱离生死苦海。有生则死,有欲生之心,则万障俱张,则不能常乐我净,故出世之说兴焉,此其影响一也。泰占之人以罪恶为尘垢(阿闼婆吠陀有洗罪之说),即耆那教亦以业为补特迦罗(物质)。若胜数诸论则谓业为势用,而业之种类(黑白等)、期限(有尽无尽等),亦为冥想之资,此其影响二也。印度宗派详论何为真我,因有析知识行为享受与知者作者受者为二事,遂生何物轮回之研讨。盖仅有神我轮回,则人受生后必恒有知者等、知识等,必遂无根据。且数论等谓神我是常,无缚无脱,实不轮回。故轮回者,恒于神我之外,别立身体(物质)知识(精神)之原素。即如数论之轮回者,为细身:(一)细身人相具足,受生后为身体之原素(此种变迁名日相生)。(二)细身为有(犹言心理状态业缘属之)熏习,乃成人心理之原素(此种变迁名曰觉生)。神我之于细身,绝为二物。细身轮回,而神我固仍超出生死也。吠檀多亦信真我是常,以知者与知识对立,故亦有细身说(稍与数论异)。惟佛教立无我义,人生轮回遂徒依业报因果之律,念念相续,无轮回之身。盖佛陀深信一切无常,其轮回一义以无常为骨干,则实能知轮回说之精义者也。此其影响三也。

从无始来,人依业转,脱离苦海,自为急义。解脱之旨虽同,而其方不一:日戒律,自持严整,清心寡欲,因欲望为烦恼之源也。戒律之极日苦行,毁身练志,刈尽嗔痴,自沙门之无量苦身法至近世之三杖涂灰皆是也。曰禅定,修证之方,在外为苦行,在内为禅定。屏绝世虑,心注一处。自证本源,以达不可思议之境界。日智慧,印度智慧,绝非西洋之所谓理智,乃修证禅定之所得。人生烦恼根本无明,智慧为其对治。各宗多主智慧解脱。戒律禅定终的均在得智慧,以其断惑灭苦也。日信仰,笃信神权,依之解脱。或因祭祀(此指印度教祭祀),或用密咒,希图往生极乐世界(他若神权治病求福等,则目的非在解脱)。凡此五者,皆解脱之方。惟见仁见智,意见纷歧,曷能枚举,兹之所言,粗及其略,未能一概论也。

自我一名,在梵为我(Atman),或神我(Purusa),或命(Jiva),均指不变,是常之主宰,颇似世俗灵魂之说。夫有鬼论初民同信,而印人学理中真我之搜求,实基于俗人鬼魂之说。真我是常,亦有藉于灵魂不死之见。俗人对于灵魂无确定之观念,故学术界讨论何谓灵魂之疑问甚烈,如长阿含经之第十七布吒婆楼与如来争辩何谓灵魂。而梵网经(长阿含误译梵动)中历数关于神我诸计,或谓我是色(犹言物质),四大所造,乳食长成;或谓我是无色(非物质),为想(犹言知识)所造;或谓我亦非想等,系发知识行为或享受之本(故有我为知者作者受者诸名),而非知识行为或享受所构成(如数论谓我为知者,而一切知识则属于觉我慢等)。异执群出,不克备举。再者,宇宙与人我之关系为哲学之一大问题。在印度诸宗,咸以解脱人生为的。宇宙实一大我,真我真如,原本非异,故其研究尤亟。吠檀多谓大梵即神我,梵我以外,一切空幻。梵我永存,无名无著。智者知此,即是解脱。僧佉以自性神我对立。神我独存,无缚无脱。常人多惑,误认自性。灭苦之方,先在欲知。欲知者智慧之初步也。以及戒律、苦行、禅定、祠祀,要其旨归皆不出使神我得超越苦海,静寂独存,达最正果也。

夫目的既在离生死苦,超越轮回,以谋自我之解脱,故谈理所以得究竟,智慧有待于修证。印度诸见——原音达生那(Darsa-na,如印人马达伐之摄一切见集,实为一部哲学史。今不日印度诸见史而仍日哲学史者,因旧译佛经“见”字单指邪见也,非西洋之所谓哲学,亦非其所谓宗教也。据今人常论,治印度学说有二难焉:国情不同,民性各别,了解已甚艰,传译尤匪易。固有名辞(或西洋哲学译名)多不适用,且每易援引泰西哲学妄相比附,遂更淆乱失真,其难一也。学说演化,授受复杂,欲窥全豹,须熟知一宗变迁之史迹,更当瞭然各宗相互之关系。而印度以通史言,则如纪事诗已难悉成于何时;以学说言,则如佛教数论实未能定其先后,其难二也。而著者未习译事,见闻浅陋,生罹百忧,学殖荒芜,曷足语此。惟念中印关系,近年复渐密切,夭竺文化,国人又多所留意。惟因历年来曾就所知,摭拾中印所传之资料,汲取外人近日之研究,有文若干篇,起自上古,讫于商羯罗,今复删益成十二章,勉取付印,或可暂为初学者之一助。至若佛法典籍浩博,与我国学术有特殊之关系,应别成一书,本编中遂只稍涉及,未敢多论焉。

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

印度最古典籍首推黎俱吠陀,其所载多为雅利安民族颂神歌曲。雅利安种来自北方,地点旧说指为帕米耳,近则指为中亚或南俄,而又复有考为奥匈捷克国境,其人居印度五河流域,似在公元前四千至五千年之中。自时厥后,种族繁殖,势力渐达五印全境,顾亦颇受原有土著民族之影响,但不知始于何时(说者有谓黎俱吠陀思想亦受土著影响,然少可考见),思想变迁,衍为一特殊文化。

…………


印度哲学史/思想者书系: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河 引言 广袤的印度次大陆,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思想的沃土,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思想流派与深邃的哲学体系。从吠陀时代古老的神话叙事,到奥义书的宇宙冥想,再到佛教、耆那教的伦理革新,直至晚近的西方哲学影响下的现代思潮,印度哲学史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之河,在漫长的岁月中洗涤、融合、演进,为人类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印度哲学史/思想者书系》正是致力于为你呈现这条智慧之河的壮丽画卷,带领你深入探寻其源头、流经的土地、以及最终汇入的广阔海洋。 本书系并非对某个单一哲学流派的浅尝辄止,也非对零散哲学概念的堆砌。它是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印度哲学思想探索之旅,旨在勾勒出印度哲学发展脉络的宏大图景,并在此基础上,聚焦于那些塑造了印度乃至世界思想格局的关键人物与核心思想。我们将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试图通过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者,来触碰古老文明的灵魂,体味跨越千年的智慧回响。 第一部分:吠陀时代的黎明与早期印度思想的萌芽 旅程始于吠陀时代,这是印度哲学思想的远古起点。在这里,我们首先会接触到《吠陀》——这些古老的梵文文献,它们是早期印度人心灵世界的百科全书。本书系将深入解读《梨俱吠陀》的赞歌,理解早期印度人对宇宙、自然、神灵的初步认知,以及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朴素追问。我们将看到,在对雷电、火焰、太阳等自然力量的崇拜背后,隐藏着对秩序、和谐与根本实在的最初探索。 随后,我们会步入《梵书》的时代。这些著作标志着从早期神话叙事向更具思辨性和仪式化思想的转变。《梵书》深入探讨了祭祀的意义与作用,揭示了古印度人对于宇宙运行规律与人类命运之间联系的深刻思考。我们将理解“祭祀”并非简单的宗教仪式,而是连接人类与神圣、物质与精神的媒介,是维持宇宙秩序的关键。《梵书》也开始显露出“梵”(Brahman)与“我”(Atman)的早期概念,预示着后奥义书时代哲学思辨的雏形。 第二部分:奥义书的智慧觉醒——探寻存在的本体与生命的奥秘 真正的哲学深度,在奥义书时代得到了质的飞跃。本书系将重点剖析奥义书所代表的这一转折点。在这些被誉为“吠檀多”(Vedanta,意为“吠陀的终结”)的文献中,人类对内在宇宙和外在宇宙的探索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将深入理解“梵”作为终极实在的观念,它被描绘成无形无相、无始无终、遍及一切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将探究“我”(Atman)的本质,以及它与“梵”之间“梵我一如”的神秘关联。 本书系将详细阐释奥义书中关于“业”(Karma)、“轮回”(Samsara)与“解脱”(Moksha)的核心理论。我们将理解,人类的行动(业)如何塑造其未来的命运,而生命又如何在轮回的循环中不断生死相续。而“解脱”,则被视为从轮回的束缚中获得自由,回归本体的终极目标。我们将探讨奥义书所提出的各种方法,如知识(Jnana)、修行(Yoga)与虔诚(Bhakti),以期实现这种精神上的解放。 第三部分:百家争鸣的时代——佛教与耆那教的革新 奥义书时代的思潮,为后来的印度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迎来了思想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其中,以佛陀(Buddha)和耆那(Jina)为代表的两大宗教哲学体系,对印度乃至整个亚洲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系将深入探讨佛教的思想体系。我们将从佛陀的生平事迹入手,理解他为何能够洞察到人生的苦难。我们将系统阐述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以及“八正道”的修行路径。本书系将细致解读“无常”(Anicca)、“无我”(Anatta)的根本教义,揭示佛教如何挑战传统的“我”的观念,以及“涅槃”(Nirvana)作为超越生死的终极境界。我们还将触及佛教各部派,如上座部和大众部的思想差异,以及龙树(Nagarjuna)的“中观”(Madhyamaka)学说,理解其对“空”(Shunyata)的深刻阐释。 与此同时,本书系也将全面介绍耆那教的思想。我们将认识到它对“不害”(Ahimsa)的极端强调,以及其对生命个体独立性的高度重视。本书系将阐述耆那教的“三宝”(正见、正智、正行),以及其对极端苦行作为净化灵魂方式的推崇。我们将理解耆那教“业”观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对宇宙本体论的论述。 第四部分:印度教哲学的繁荣与发展——六派哲学与后期思潮 佛教与耆那教的兴起,并未终结印度哲学的发展,反而激发了对传统吠陀思想的进一步梳理与整合。本书系将重点介绍印度教哲学体系中的“六派哲学”(Shad Darshana)。我们将系统地梳理“数论”(Samkhya)、“瑜伽”(Yoga)、“胜论”(Vaisheshika)、“弥曼差”(Mimamsa)、“正理”(Nyaya)和“吠檀多”(Vedanta)这六大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 数论: 探讨“二元论”,即“普鲁沙”(Purusha,精神)与“普拉克提”(Prakriti,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世界演化的过程。 瑜伽: 关注通过实践(尤其是冥想与身体修行)来控制心智,实现与神圣的合一。 胜论: 侧重于对现实世界的分析,提出“六句义”(实体、性质、运动、普遍性、别性、结合)的本体论。 弥曼差: 强调吠陀经典的解释与遵循,侧重于仪式与义务。 正理: 关注逻辑推理与知识的获得,提出“四种认识”(直接知觉、推理、类比、证词)的认识论。 吠檀多: 在奥义书基础上,发展出如“非二元论”(Advaita Vedanta)、“限制非二元论”(Vishishtadvaita Vedanta)和“二元论”(Dvaita Vedanta)等不同的解释体系,对“梵”与“我”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书系将深入分析这六派哲学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借鉴与批判,共同构建了印度教哲学思想的基石。此外,我们将简要介绍印度教哲学在后期的发展,如扮演重要角色的神话与史诗(如《薄伽梵歌》),以及涌现出的各种修行法门和对神祇的崇拜。 第五部分:近现代印度哲学的探索与转型 随着历史的演进,印度哲学也迎来了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本书系将触及近现代印度哲学的重要发展。我们将考察19世纪以来,印度思想家们如何回应西方殖民统治与现代化挑战,在继承传统智慧的同时,寻求思想上的革新与民族精神的复兴。 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关键人物,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他将印度哲学特别是吠檀多思想带向世界舞台,并强调其普遍价值。我们将考察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的哲学思想,理解他对人文主义、生命之诗以及东方与西方文明对话的深刻思考。我们还将关注斯瓦米·希瓦南达(Swami Sivananda)等瑜伽与哲学大师,他们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需求相结合,推广身心健康的实践。 本书系将分析印度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包括其在伦理、政治、社会改革等领域的积极作用。我们将看到,印度哲学并非只存在于古老的文本中,而是依然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与思考。 结论:智慧的传承与未来的展望 《印度哲学史/思想者书系》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宝库的大门。通过对吠陀时代的神话、奥义书的玄思、佛教的慈悲、耆那教的克制、六派哲学的严谨以及近现代思想家的创新,本书系试图勾勒出印度哲学思想的完整图景。 阅读本书系,你将不仅仅是了解一系列哲学概念,更是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将有机会审视生命与存在的终极问题,理解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探索与解答。你将发现,印度哲学所倡导的和谐、智慧、慈悲与解脱,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我们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人生的方向,提供宝贵的启示。 这趟智慧之旅,将帮助你理解一个文明的深邃灵魂,认识到人类思想的无限可能性,并最终,可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难度是相当高的,它绝对不是入门读物。它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解释相对简略,更多地聚焦于思想的深度剖析和复杂性的挖掘。书中引用的文献和术语也颇为专业,初次接触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吃力,需要借助字典或额外的背景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学术姿态,使得这本书成为了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对于那些渴望挑战自我、想从“了解”哲学提升到“理解”哲学的严肃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深度和广度。它更像是一份挑战书,邀请有准备的读者来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头脑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读完它,你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艰苦但收获丰厚的思想跋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巧妙得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章节——都与前后紧密咬合,推动着整体叙事向前。作者似乎深谙“张弛有度”的节奏控制艺术。在介绍完一段极其艰深复杂的形而上学思辨后,紧接着往往会安排一个相对具体、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案例分析,这极大地缓解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并提供了概念落地的参照点。这种平衡处理,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没有出现那种读到一半就想放弃的枯燥感。特别是它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思想交流的交叉点时,如同织锦般将零散的线索编织在一起,使得宏大的历史图景清晰可见。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无疑是建立在作者对整个领域深厚积累之上的,让人在阅读时充满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米色纸张,中央的烫金文字线条流畅,透着一股沉静而庄重的古典美。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厚实且不反光,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距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随书附赠了一个精致的书签,上面印着一些古老的符号图案,与全书的主题氛围完美契合。对于我这种有“颜值”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已经超越了普通书籍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工艺品。从包装到内页细节,处处流露出出版方对知识和阅读体验的尊重,这种用心程度,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里,实属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精炼,作者的叙事如同手术刀一般精准而锋利,直击核心概念,毫不拖泥带水。它没有采用那种学院派的、堆砌术语的冗长论述,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口吻,引导读者步入复杂的思想迷宫。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横跨数千年的哲学流派演变时,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辩证关系变得豁然开朗。举例来说,对于某个关键概念的界定,作者往往只用寥寥数语,但其中蕴含的逻辑张力却极其强大,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这种风格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一旦走神,很可能就错过了某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对于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一旦适应,那种思想被深度激发的感觉,绝对是无与伦比的享受。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思想冲击波”。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某人说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萌芽、生长、冲突,以及最终如何塑造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作者的洞察力令人叹服,他能够将看似孤立的哲学体系串联起来,揭示出它们之间隐藏的辩证联系和内在矛盾。比如,书中对某个古代学派如何回应其前任挑战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思想史梳理,我甚至能感受到不同哲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激烈辩论。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迫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读完一个章节后,我经常需要合上书本,起身在房间里踱步良久,消化那些被重新构建起来的观念。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心神去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