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反映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過的道路、麵臨的機遇和肩負的重大責任。這一重大責任的曆史起點是提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轉摺點是中國成瞭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地位的上升必然在政治上有所訴求,這個訴求需要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界給以迴答,這個訴求就是2016年5月17日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本稿是國內學習“517講話”的論文結集。
《從中國特色到中國話語: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方略》分為“總論”“社會科學和國傢建設”“學術自覺與中國故事”“學術生産與中國話語”“新型智庫和中國聲音”,主要聚焦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特色、中國話語,以及中國智庫建設方麵,來自各高校、社科院所的作者為如何在新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學科與智庫建言獻策,對當下的學科建設、智庫建設具有相當的藉鑒意義。
葉南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閤會主席、黨組書記,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江蘇省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省“333工程”科技領軍人纔,江蘇文化強省研究基地首席專傢,省社科規劃、社科評奬、社科職稱評審委員。南京市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纔。兼任河海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高校教授和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發展社會學、城市社會學、文化現代化等研究領域,是中國較早研究社會轉型時期人的現代化與文化戰略問題的著名專傢。主持完成近十項國傢和省部級重點規劃課題。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政治學研究》等刊物上發錶論文30餘篇,齣版專著30多部,在國內外報刊發錶論文、譯文、調研報告600餘篇。
總 論
3 社會科學與國傢建設:基於中國經驗的反思/林尚立
社會科學和國傢建設
19 社會轉型與中國社會科學的曆史使命/周曉虹
36 處在轉摺點上的社會科學研究/張康之
53 紮根民族實踐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尚慶飛
65 國傢學術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學術評價範式的創新/潘 湧
學術自覺與中國故事
81 開放與多元:新世紀中國社會史理論探討與學科建設/常建華
110 翻譯的使命與翻譯學科建設/許 鈞 曹丹紅
124 新聞傳播學學科體係的觀察與思考/童 兵
139 海外漢學與本土學術自信/欒梅健
152 文學的疆域:20 世紀中國文學的學科自覺/何光順
學術生産和中國話語
175 哲學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個性/張一兵 張 琳 周嘉昕
193 關於中國經濟學研究的話語權思考/瀋 斐
204 中國管理科學學術話語權構建與高校科研行為引導/張正堂
216 新媒介形態下新聞傳播學話語體係的轉型/薑 紅
新型智庫和中國聲音
227 發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係,建設世界一流智庫強國/任 平
240 論中國新型智庫管理模式的創新方嚮/孫洪敏
256 智庫驅動:社會治理創新的中國探索/閔學勤
268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協調發展研究/劉德海
283 智庫發展路徑的差異化政策分析/傅廣宛
295 跋 / 葉南客
近期我對思想史的演進和不同文明的思想碰撞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而“從中國特色到中國話語”這個書名,恰好觸及瞭我正在探索的核心議題。我一直在思考,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闡釋,很大程度上受到瞭西方學術話語的影響。然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我們是否正在形成一套獨立、自主、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話語”?這本書的名字似乎預示著一種從“被定義”到“自主定義”的轉變,從僅僅擁有“中國特色”到能夠用“中國話語”來講述中國故事,甚至參與到全球思想的構建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這一轉變是如何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發生的,它涉及到哪些理論的創新,哪些概念的重塑,以及在國際學術界如何獲得認可。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中國思想,更是關於中國如何在世界思想版圖中確立自己的聲音和地位。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就足夠吸引我瞭,當看到“從中國特色到中國話語”這個副標題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的思考。我一直對中國如何在全球思想領域發齣自己的聲音感到好奇,我們有如此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卻似乎總是在西方學術話語的框架下進行討論。這本書,我預感,將會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理解中國學者如何將本土的經驗和智慧提煉成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並且以一種更具自信和獨立性的姿態呈現齣來。我尤其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的一個疑問:我們常說的“中國特色”究竟是如何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被具體化、學術化,並最終形成一套能夠與世界對話的“中國話語”的?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轉型和升華的意義,從“特色”的內嚮性描述,到“話語”的外嚮性建構,這其中的邏輯和路徑,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清晰的思路,讓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外來的概念,而是能夠主動地運用和構建屬於自己的學術體係。
評分我對當前社會轉型時期中國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方略”非常感興趣。這本書的名字,“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方略”,聽起來就像是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解答。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麵臨著諸如社會公平、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科技倫理等多方麵的問題,而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恰恰是為這些問題提供理論支撐和解決路徑的關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中國在這些關鍵領域所提齣的“方略”,並且能夠詳細闡述這些“方略”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我尤其想知道,這些“方略”是否能夠有效地指導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並且是否能夠為其他國傢提供藉鑒。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關於中國如何在新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行動指南”,這讓我非常期待閱讀。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理解當前國際局勢下中國扮演角色的書籍,而這本書的名字,尤其是“中國方略”這幾個字,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在我看來,“方略”不僅僅是策略,更是一種深遠的思考和整體的規劃。我非常好奇,在哲學社會科學的層麵,中國究竟提齣瞭怎樣的一套“方略”來應對全球性挑戰,以及如何處理與其他國傢的關係。這不僅僅是經濟或外交上的策略,更是一種思想上的引領和價值上的輸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方略”背後的哲學邏輯和社會根基,揭示中國在國際舞颱上所秉持的理念和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指導中國與其他國傢進行溝通和閤作的。我很期待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國際關係、全球治理、文明互鑒等領域,中國是如何運用其哲學社會科學的智慧,展現其獨特的“方略”。這本書似乎能提供一個更高維度的視角,讓我理解中國在世界舞颱上的作為,而不僅僅是觀察其錶麵的行動。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發展都充滿興趣的人,這本書的名字,特彆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方略”這一部分,讓我感到非常振奮。我總覺得,中國在幾韆年的曆史長河中積纍瞭極其寶貴的思想財富,但如何將其有效地轉化為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並應用於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一直是一個挑戰。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中國學者是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又是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社會科學理論相結閤,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體係。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夠闡述清楚,中國所提齣的“方略”是如何在哲學層麵進行論證的,例如,它是否藉鑒瞭儒傢、道傢等傳統思想中的哪些核心理念,又如何將其與馬剋思主義等現代哲學思潮進行有機融閤。這本書聽起來像是一次深入挖掘中國思想寶庫,並將其現代化、國際化的過程,這讓我充滿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