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过的道路、面临的机遇和肩负的重大责任。这一重大责任的历史起点是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折点是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地位的上升必然在政治上有所诉求,这个诉求需要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界给以回答,这个诉求就是2016年5月17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本稿是国内学习“517讲话”的论文结集。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话语: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方略》分为“总论”“社会科学和国家建设”“学术自觉与中国故事”“学术生产与中国话语”“新型智库和中国声音”,主要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话语,以及中国智库建设方面,来自各高校、社科院所的作者为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与智库建言献策,对当下的学科建设、智库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叶南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江苏文化强省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省社科规划、社科评奖、社科职称评审委员。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兼任河海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教授和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文化现代化等研究领域,是中国较早研究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现代化与文化战略问题的著名专家。主持完成近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规划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0多部,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译文、调研报告600余篇。
总 论
3 社会科学与国家建设:基于中国经验的反思/林尚立
社会科学和国家建设
19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周晓虹
36 处在转折点上的社会科学研究/张康之
53 扎根民族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尚庆飞
65 国家学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学术评价范式的创新/潘 涌
学术自觉与中国故事
81 开放与多元:新世纪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与学科建设/常建华
110 翻译的使命与翻译学科建设/许 钧 曹丹红
124 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的观察与思考/童 兵
139 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自信/栾梅健
152 文学的疆域: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学科自觉/何光顺
学术生产和中国话语
175 哲学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个性/张一兵 张 琳 周嘉昕
193 关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话语权思考/沈 斐
204 中国管理科学学术话语权构建与高校科研行为引导/张正堂
216 新媒介形态下新闻传播学话语体系的转型/姜 红
新型智库和中国声音
227 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智库强国/任 平
240 论中国新型智库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孙洪敏
256 智库驱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国探索/闵学勤
268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协调发展研究/刘德海
283 智库发展路径的差异化政策分析/傅广宛
295 跋 / 叶南客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当前国际局势下中国扮演角色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中国方略”这几个字,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在我看来,“方略”不仅仅是策略,更是一种深远的思考和整体的规划。我非常好奇,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层面,中国究竟提出了怎样的一套“方略”来应对全球性挑战,以及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不仅仅是经济或外交上的策略,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引领和价值上的输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方略”背后的哲学逻辑和社会根基,揭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秉持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指导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和合作的。我很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国际关系、全球治理、文明互鉴等领域,中国是如何运用其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展现其独特的“方略”。这本书似乎能提供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让我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为,而不仅仅是观察其表面的行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当看到“从中国特色到中国话语”这个副标题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思考。我一直对中国如何在全球思想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感到好奇,我们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却似乎总是在西方学术话语的框架下进行讨论。这本书,我预感,将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理解中国学者如何将本土的经验和智慧提炼成具有世界意义的理论,并且以一种更具自信和独立性的姿态呈现出来。我尤其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的一个疑问:我们常说的“中国特色”究竟是如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被具体化、学术化,并最终形成一套能够与世界对话的“中国话语”的?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转型和升华的意义,从“特色”的内向性描述,到“话语”的外向性建构,这其中的逻辑和路径,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清晰的思路,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概念,而是能够主动地运用和构建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都充满兴趣的人,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方略”这一部分,让我感到非常振奋。我总觉得,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但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一直是一个挑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中国学者是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是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够阐述清楚,中国所提出的“方略”是如何在哲学层面进行论证的,例如,它是否借鉴了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中的哪些核心理念,又如何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等现代哲学思潮进行有机融合。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次深入挖掘中国思想宝库,并将其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这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我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方略”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名字,“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方略”,听起来就像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答。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如社会公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科技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恰恰是为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解决路径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在这些关键领域所提出的“方略”,并且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方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我尤其想知道,这些“方略”是否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并且是否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如何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行动指南”,这让我非常期待阅读。
评分近期我对思想史的演进和不同文明的思想碰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从中国特色到中国话语”这个书名,恰好触及了我正在探索的核心议题。我一直在思考,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阐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学术话语的影响。然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们是否正在形成一套独立、自主、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这本书的名字似乎预示着一种从“被定义”到“自主定义”的转变,从仅仅拥有“中国特色”到能够用“中国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甚至参与到全球思想的构建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一转变是如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它涉及到哪些理论的创新,哪些概念的重塑,以及在国际学术界如何获得认可。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思想,更是关于中国如何在世界思想版图中确立自己的声音和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