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跨文化民俗學,可以使跨文化學的中國文化優勢更為凸顯,也促使世界範圍內的跨文化對話從少數精英的單邊行動變成各國熱愛和平的人民都來參與的積極文化建設。人民始終是跨文化對話交流的主體,學者要始終與人民握手,共同開展跨文化對話,獲取利益共贏。
日本早稻田大學培養瞭中國民俗學之父鍾敬文,鍾敬文與日本學者結成師生關係或學術友好,通過發錶著述,開展學術對話,促進瞭中日現代人文科學的發展。這是一筆曆史遺産,它在一二戰之間的和平時期發生,在中、日與周圍亞洲國傢的綿長文化交流史中建設,從日本文化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和文學等多學科成果中吸收理論與方法,同時參照西方先進學說,開展跨學科研究;它將方法論與社會功能結閤,使學術國際化的過程對參與學者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都起作用,對理論創建與學術社團的社會運動都起作用,也對攜帶愛國主義與擺脫狹隘的民族優越感都起作用,讓一種富有現代文化史理解意義上的文化認同得到加強,為中國民俗學的建設奠定瞭基礎。到1936年,中日學者已在狼煙中讀書和批評戰爭,但我們仍能從他們當年的學術活動的融入性思維、平等的概念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中,找到我們今天所要的跨文化研究的本質。
董曉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94年起,先後在美國衣阿華大學、芬蘭約恩蘇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法國遠東學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做博士後、高訪和從事閤作研究。國際民俗學會會員。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國傢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嚮為理論民俗學、民間文藝學、數字民俗學和跨文化學。
主要著作有《華北民間文化》、《鄉村戲麯錶演與中國現代民眾》、《田野民俗誌》、《說話的文化》、《不灌而治》、《全球化與民俗保護》、《現代民俗學講演錄》、《現代民間文藝學講演錄》、《北京民間水治》、《數字鍾敬文工作站》、《民俗學科建設報告書》、《中國民俗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專論》、《民俗非遺保護研究》和《穿越文化層》等。
前言 ‖ 1
緒論 ‖ 1
第一章東方文化史 ‖ 8
第一節民俗學的選擇 ‖ 9
第二節民俗學的拓展 ‖ 28
第三節民俗學與文學 ‖ 37
第二章民俗學與民族誌 ‖ 56
第一節鍾敬文與柳田國男 ‖ 56
第二節鍾敬文與鬆村武雄 ‖ 69
第三章敦煌學與中國故事類型 ‖ 88
第一節敦煌文獻對補證東方故事文化史的作用 ‖ 89
第二節 建立中、日、印故事類型比較模式 ‖ 139
結論 ‖ 167
當我在書店看到《跨文化民俗學: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這本書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民俗學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學科,而“跨文化”的視角,則更是賦予瞭它一種國際視野和多元理解的可能性。我想象著,鍾敬文先生在日本的這段經曆,一定為他打開瞭全新的學術視野。他或許在日本接觸到瞭我們國內並不熟知,或者有著不同演繹的民間故事、節慶活動、社會習俗。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呈現這些寶貴的“第一手”觀察和研究?“個案研究”的說法,讓我對本書的內容有瞭更具體的期待,我相信它不會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會通過具體的案例,來支撐起“跨文化民俗學”的論點。我好奇,這些案例會涉及哪些具體的地域、哪些具體的民俗門類?它們又如何能夠充分展現齣文化之間的互動、藉鑒與差異?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打破固有思維,用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不同文化的民俗特質?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跨文化民俗學: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給我一種強烈的引導感,它似乎在邀請我進入一個充滿智慧與洞察的學術殿堂。我猜測,本書的重點將是關於“鍾敬文”這位民俗學大傢在日本的學術活動和研究成果。而“跨文化”的維度,無疑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它提示我們,在看待民俗現象時,不能局限於本民族的視角,而需要置於更廣闊的文化交流背景下進行審視。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詳細闡述鍾敬文先生在日本是如何展開他的民俗學研究的,比如他是否接觸瞭日本的民俗學界,是否與當地的學者進行瞭學術交流,他的研究方法是否受到瞭日本民俗學研究的影響?“留日個案研究”錶明,這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具體的研究案例,這讓我非常期待能夠讀到一些鮮活、生動,且具有代錶性的民俗研究實例。我想知道,這些案例是如何被選擇的,它們又為何能夠成為“跨文化民俗學”研究的典範?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理解,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同一種民俗觀念或者習俗,可能會呈現齣怎樣的新鮮麵貌?
評分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條時間的長河,沿著鍾敬文先生在日本求學、研究的足跡,進行瞭一場彆開生麵的學術旅行。名字中“跨文化”的字眼,預示著這本書的視野必然超越瞭單一的民族文化圈,將中國與日本這兩種東方文化代錶進行細緻的比照和深刻的對話。我期待著,在書中能夠看到,鍾敬文先生是如何將他在中國民俗學領域積纍的深厚理論基礎,與在日本所接觸到的具體民俗實踐相結閤的。他是否會關注日本的祭祀習俗、民間故事、節日慶典,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微之處,並從中發掘齣與中國民俗的共通之處,抑或是獨特的演變路徑?“留日個案研究”的定位,則讓我對本書的案例選擇充滿瞭期待。究竟是哪些具體的民俗現象,能夠成為鍾敬文先生深入研究的對象?這些案例又將如何體現齣跨文化研究的獨特價值?我非常好奇,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史料、田野調查的細節,以及鍾敬文先生的個人感悟,來描繪他那段在日本進行民俗學研究的艱辛與收獲。
評分這部書的名字乍一聽,就讓人對“民俗學”這個相對小眾但又充滿魅力的學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民俗的背後,往往蘊藏著一個民族最深層的情感、信仰和曆史記憶。而“跨文化”這個詞,則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觀察民俗的不同視角。特彆是在提及“鍾敬文”這位學者,並點明“留日個案研究”時,我的好奇心更是被徹底點燃。我想象著,在日本這樣一個擁有獨特文化體係的國傢,鍾敬文先生是如何在異域的土地上,用他敏銳的學術眼光,去捕捉、去梳理、去理解那些在日本土地上流傳的、又或者與中國民俗有所交織的民間文化現象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位學者的研究曆程的迴溯,更是對跨文化視角下民俗學研究方法的一次生動展現。它能否為我們揭示齣,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與交融中,民俗是如何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其生命力的?我們能否從中窺見,學者在麵對陌生的文化環境時,是如何調整自己的研究範式,又是如何剋服語言、觀念上的障礙,最終深入到民俗的肌理之中?這些疑問,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去探尋答案。
評分僅憑書名,我便對《跨文化民俗學: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充滿瞭好奇。民俗,是我們理解一個民族的鑰匙,而“跨文化”的視角,則讓我們看到瞭這把鑰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作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鍾敬文先生在日本的學術世界,去感受他如何在中國民俗學的理論框架下,觀察、分析和解讀日本的民間文化。我猜想,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鍾敬文先生在日本學習和研究期間,所遇到的學術挑戰,以及他如何剋服這些挑戰。他是否會關注日本的傳統節日、神話傳說、民間藝術,甚至是最普通的傢庭習俗?這些在日本的民間文化中,又會摺射齣怎樣的跨文化影響?“個案研究”的精準定位,讓我相信本書會提供具體、深入的案例分析,而非空泛的理論陳述。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如何在跨文化的語境下,去理解和研究民俗,以及這些研究是如何豐富和拓展我們對民俗學本身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