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

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晓萍 著
图书标签:
  • 跨文化研究
  • 民俗学
  • 日本研究
  • 留日学生
  • 文化适应
  • 田野调查
  • 个案研究
  • 钟敬文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20200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575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79
字数:9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建设跨文化民俗学,可以使跨文化学的中国文化优势更为凸显,也促使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对话从少数精英的单边行动变成各国热爱和平的人民都来参与的积极文化建设。人民始终是跨文化对话交流的主体,学者要始终与人民握手,共同开展跨文化对话,获取利益共赢。

内容简介

日本早稻田大学培养了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钟敬文与日本学者结成师生关系或学术友好,通过发表著述,开展学术对话,促进了中日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这是一笔历史遗产,它在一二战之间的和平时期发生,在中、日与周围亚洲国家的绵长文化交流史中建设,从日本文化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文学等多学科成果中吸收理论与方法,同时参照西方先进学说,开展跨学科研究;它将方法论与社会功能结合,使学术国际化的过程对参与学者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起作用,对理论创建与学术社团的社会运动都起作用,也对携带爱国主义与摆脱狭隘的民族优越感都起作用,让一种富有现代文化史理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得到加强,为中国民俗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到1936年,中日学者已在狼烟中读书和批评战争,但我们仍能从他们当年的学术活动的融入性思维、平等的概念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中,找到我们今天所要的跨文化研究的本质。

作者简介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高访和从事合作研究。国际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数字民俗学和跨文化学。

  主要著作有《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田野民俗志》、《说话的文化》、《不灌而治》、《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代民俗学讲演录》、《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北京民间水治》、《数字钟敬文工作站》、《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民俗非遗保护研究》和《穿越文化层》等。


目录

前言 ‖ 1

绪论 ‖ 1

第一章东方文化史 ‖ 8

第一节民俗学的选择 ‖ 9

第二节民俗学的拓展 ‖ 28

第三节民俗学与文学 ‖ 37

第二章民俗学与民族志 ‖ 56

第一节钟敬文与柳田国男 ‖ 56

第二节钟敬文与松村武雄 ‖ 69

第三章敦煌学与中国故事类型 ‖ 88

第一节敦煌文献对补证东方故事文化史的作用 ‖ 89

第二节 建立中、日、印故事类型比较模式 ‖ 139

结论 ‖ 167



《东方之镜,文化之桥:钟敬文在日本的民俗学探索》 这部著作,以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经历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20世纪初中国民俗学萌芽时期,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跨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学术思想,并将其融入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最终构建中国独立民俗学体系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全书不拘泥于简单的年代叙事,而是从宏观的学术史视野出发,聚焦于个案研究的深度,力图展现一段被历史长河稍显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化与学术交融史。 第一章:世纪之交的学术风潮与东瀛召唤 本章将回顾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民族危亡与文化自觉交织,知识分子肩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对西方近现代学术体系的引进成为必然。日本,作为距离中国最近、且最早接受西方学术洗礼的国家,自然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留学的重要目的地。民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学科,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尤其契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需求。钟敬文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其留学经历,不仅仅是个人的学术求索,更是中国现代民俗学汲取外来养分的生动例证。本章将勾勒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于民俗学研究的初步认知,以及日本在民俗学研究上的先发优势,为后续的个案分析铺陈背景。 第二章:踏浪东瀛,学府重光——钟敬文的留学足迹 本章将详细梳理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具体行程、就读院校、接触的师长以及参与的学术活动。我们将深入探究他当年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选择了前往日本,学习何种具体的研究方向。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文献、日记、书信以及回忆录等一手资料,我们将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钟敬文形象。他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包括了他在日本社会中的田野调查实践、与日本学者和留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他对日本社会文化风貌的细致观察。这不仅仅是一段求学经历的记录,更是展现他在异域环境中,如何将文化敏感性与学术探求相结合的生动写照。 第三章:思想激荡,学理借鉴——日本民俗学的影响 这一章将是本书的学术核心所在。我们将深入剖析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的日本民俗学研究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学术流派。我们将重点关注当时日本民俗学界的核心人物及其代表性著作,例如对故事学、神话学、仪式研究、社会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贡献。同时,我们将重点梳理钟敬文先生如何理解、吸收、并批判性地借鉴这些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成果。这其中涉及到他对日本学者研究方法的思考,例如田野调查的科学性、文献资料的考证方法、跨文化比较的视角等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他如何辨析哪些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适用于中国,哪些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为中国民俗学的本土化奠定基础。 第四章:本土关照,文化回应——中国民俗学的基因重塑 本章将聚焦于钟敬文先生留学归国后,如何将他在日本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融入到他日后在中国本土的民俗学研究实践中。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将西方和日本的学术思想,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概念和理论。例如,他对“民俗”一词的界定,他对“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他倡导的“通俗文化”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跨文化交流的烙印。我们将通过分析他回国后的主要学术著作和活动,展现他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开展具有开创性的田野调查,如何引导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民俗学研究者。这一章将是展现中国民俗学“基因重塑”过程的关键。 第五章:个案之光,时代印记——钟敬文在日本的民俗学探索的深远意义 本章将对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民俗学探索进行一个更为宏观的总结和评价。我们将探讨他的留学经历,对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建立和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他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引进者,更是一个思想的创新者和实践的先行者。他的留学经历,为后来的中国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榜样和借鉴。同时,我们将把他的个案研究置于整个20世纪初的中国学术史和文化交流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其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中的独特价值。这种跨文化的学术探索,不仅丰富了中国民俗学的理论内涵,也促进了中日两国在学术领域的交流与互鉴,为构建和谐的文化交流关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结论:超越国界,融汇古今——民俗学的生命力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再次强调跨文化交流对于学术发展的重要性。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民俗学探索,只是一个生动的缩影,它证明了真正的学术生命力,在于其开放的态度、融汇的能力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深刻关照。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人民生活、民族文化根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然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却可以超越国界,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提供平台。钟敬文先生的经历,为我们理解和推动当下中国与世界在文化、学术领域的交流,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书特色: 聚焦个案,深度挖掘: 以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为核心,进行细致入微的个案研究,避免泛泛而谈。 史料扎实,考证严谨: 充分利用珍贵的一手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真相,保证学术的严谨性。 理论联系实际: 将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展现学术思想如何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 宏观视野,历史定位: 将个案置于时代背景下考察,分析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语言流畅,叙事生动: 避免枯燥的学术说教,力求以清晰流畅的语言,讲述一段引人入胜的学术史。 这部著作,不仅是献给民俗学研究者的一份珍贵学术财富,也是对所有致力于文化交流与传承的有识之士的一次深刻启迪。它告诉我们,在追寻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也需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融汇古今,才能真正激活学术的生命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民俗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而“跨文化”的视角,则更是赋予了它一种国际视野和多元理解的可能性。我想象着,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这段经历,一定为他打开了全新的学术视野。他或许在日本接触到了我们国内并不熟知,或者有着不同演绎的民间故事、节庆活动、社会习俗。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呈现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观察和研究?“个案研究”的说法,让我对本书的内容有了更具体的期待,我相信它不会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支撑起“跨文化民俗学”的论点。我好奇,这些案例会涉及哪些具体的地域、哪些具体的民俗门类?它们又如何能够充分展现出文化之间的互动、借鉴与差异?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打破固有思维,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不同文化的民俗特质?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条时间的长河,沿着钟敬文先生在日本求学、研究的足迹,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旅行。名字中“跨文化”的字眼,预示着这本书的视野必然超越了单一的民族文化圈,将中国与日本这两种东方文化代表进行细致的比照和深刻的对话。我期待着,在书中能够看到,钟敬文先生是如何将他在中国民俗学领域积累的深厚理论基础,与在日本所接触到的具体民俗实践相结合的。他是否会关注日本的祭祀习俗、民间故事、节日庆典,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并从中发掘出与中国民俗的共通之处,抑或是独特的演变路径?“留日个案研究”的定位,则让我对本书的案例选择充满了期待。究竟是哪些具体的民俗现象,能够成为钟敬文先生深入研究的对象?这些案例又将如何体现出跨文化研究的独特价值?我非常好奇,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田野调查的细节,以及钟敬文先生的个人感悟,来描绘他那段在日本进行民俗学研究的艰辛与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给我一种强烈的引导感,它似乎在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智慧与洞察的学术殿堂。我猜测,本书的重点将是关于“钟敬文”这位民俗学大家在日本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而“跨文化”的维度,无疑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提示我们,在看待民俗现象时,不能局限于本民族的视角,而需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交流背景下进行审视。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钟敬文先生在日本是如何展开他的民俗学研究的,比如他是否接触了日本的民俗学界,是否与当地的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他的研究方法是否受到了日本民俗学研究的影响?“留日个案研究”表明,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具体的研究案例,这让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一些鲜活、生动,且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研究实例。我想知道,这些案例是如何被选择的,它们又为何能够成为“跨文化民俗学”研究的典范?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同一种民俗观念或者习俗,可能会呈现出怎样的新鲜面貌?

评分

这部书的名字乍一听,就让人对“民俗学”这个相对小众但又充满魅力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民俗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情感、信仰和历史记忆。而“跨文化”这个词,则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观察民俗的不同视角。特别是在提及“钟敬文”这位学者,并点明“留日个案研究”时,我的好奇心更是被彻底点燃。我想象着,在日本这样一个拥有独特文化体系的国家,钟敬文先生是如何在异域的土地上,用他敏锐的学术眼光,去捕捉、去梳理、去理解那些在日本土地上流传的、又或者与中国民俗有所交织的民间文化现象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学者的研究历程的回溯,更是对跨文化视角下民俗学研究方法的一次生动展现。它能否为我们揭示出,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与交融中,民俗是如何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其生命力的?我们能否从中窥见,学者在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时,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式,又是如何克服语言、观念上的障碍,最终深入到民俗的肌理之中?这些疑问,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寻答案。

评分

仅凭书名,我便对《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充满了好奇。民俗,是我们理解一个民族的钥匙,而“跨文化”的视角,则让我们看到了这把钥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学术世界,去感受他如何在中国民俗学的理论框架下,观察、分析和解读日本的民间文化。我猜想,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钟敬文先生在日本学习和研究期间,所遇到的学术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他是否会关注日本的传统节日、神话传说、民间艺术,甚至是最普通的家庭习俗?这些在日本的民间文化中,又会折射出怎样的跨文化影响?“个案研究”的精准定位,让我相信本书会提供具体、深入的案例分析,而非空泛的理论陈述。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去理解和研究民俗,以及这些研究是如何丰富和拓展我们对民俗学本身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