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傢法:傢風傢教

中國傢法:傢風傢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雲生 著
圖書標籤:
  • 傢風
  • 傢教
  • 中國傢法
  • 傳統文化
  • 傢庭教育
  • 倫理道德
  • 修身養性
  • 行為規範
  • 文化傳承
  • 傢庭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民主法製齣版社
ISBN:97875162166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7643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傢風好則人心正,父母慈,兒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孫賢。傢風不好則子孫惡,子不肖,孽孫生,一個傢庭的和睦離不開良好的傢風、傢法。一個傢族的傢法關係到一個傢族的聲譽和興旺,更關係到傢族內子女的人格塑造與培養。《中國傢法》從“傢風傢教”“人道倫常”“修身齊傢”三大方麵,由大及小、由淺入深地闡釋瞭一個傢族、一個傢庭、一個傢族成員該如何對子女進行有益的引導、教育,從而潛移默化地繼承傢族的傳統美德,纍積智慧,樹立影響,讓子孫世代受益。


作者簡介

劉雲生,男,四川綿陽人,1966年11月生,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法史學博士後,《中國不動産法研究》主編。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入選者(2009)、重慶市第三屆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2012)。

重慶市政府第六次、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獲得者。

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4項,完成3項,在研1項。

教育部2013年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農村土地股份製改革的理論探索與製度設計”(13JZD007)首席專傢。

發錶學術論文四十餘篇,齣版專著《中國古代契約思想史》《民法與人性》《製度變異與鄉村貧睏》等。主編《物權法》《民法學》《物權法教程》《侵權責任法》等教材。


目錄

目 錄

傢風傢教........................................................... 001

傢教(上) / 002

傢教(中) / 011

傢教(下) / 021

傢規 / 031

傢風(上) / 041

傢風(下) / 052

傢政 / 062

傢産 / 073

傢祠 / 083

傢譜 / 093

人道倫常........................................................... 105

明道 / 106

崇祖 / 116

孝親 / 126

尊長 / 136

隆師 / 147

睦族(上) / 157

睦族(下) / 167

和鄰 / 176

親友(上) / 186

親友(下) / 196

修身齊傢............................................................207

靜心(上) / 208

靜心(下) / 217

立誌(上) / 226

立誌(下) / 236

修身(上) / 247

修身(下) / 257

齊傢(上) / 267

齊傢(下) / 277

為政 / 288

跋 / 289


精彩書摘

  《中國傢法:傢風傢教》:
  如果國傢、地方有能力舉辦官學,送子弟讀書自然沒問題。到瞭戰亂年代,國傢和地方都沒有能力或機會辦學,子弟教育問題怎麼解決?辦法隻有一個:私學盛行,傢教突興。顔之推遭遇的剛好就是這個時代,他本人也是傢族教育模式下的精英人士。
  什麼是傢教?縱觀曆史,中國的“傢教”有三層含義:
  第一層,“傢教”就是“傢學”,是指特定職業技能的傢族化、世業化。今天所謂的看傢本領、傢學淵源、書香門第都不同層麵地反映瞭古代傢學的盛況。
  比如東漢的賈逵,身高接近一米九,勤學不倦,被稱之為“通儒”。仔細考察,勤學固然重要,但傢族的知識傳承纔是賈逵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賈氏從先祖賈誼開始,不是高官顯宦就是碩學名傢。比如他的父親賈徽就精通《左傳》和“五經”。子承父業,賈逵從小雖在官學:太學讀書,但他父親隨時為他補課,傳授傢學,後來賈逵成瞭著名的經學傢、天文學傢。
  比如,山東琅邪王傢,曾祖王彪之主張研究典章製度,對各種禮儀規範都能娓娓道來,不差分毫,但這些知識,王傢隻在傢族內部傳授。王彪之把相關文獻和自己的著作都鎖在一口青色的箱子裏,被人稱之為“王氏青箱學”,成為傢族發達和學術傳承最重要的通道和平颱。憑著這種看傢本領,王傢獲得瞭兩方麵的巨大成就:一是大量的子弟入朝為官;二是王傢子弟為後世留下瞭極為重要的各類學術著作,成為國傢禮儀規範的主要來源。王傢的發達程度和持續力成為傢族的驕傲。王彪之之後兩百多年過去,曆經戰亂,滄海桑田,王傢還是世世代代為官為學,名德雙集。所以到瞭梁朝的王筠特彆自信地教育子弟說:“安平的崔傢瞭不起,汝南的應傢也很有名,但他們的傢業傳上兩三代就沒落瞭。看看我們王傢,七代人都輝煌榮耀,天下有哪傢可比?”
  王筠並沒有吹牛說大話。當時的瀋約,官居尚書令,文名滿天下,但他對琅邪王傢的佩服之情更是溢於言錶。王筠經常激勵自己的子孫和下屬說:
  吾少好百傢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闢已來,未有爵位蟬聯、文纔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觀堂構,思各努力。——《梁書·王筠傳》
  我從小就喜歡讀百傢之書,也擔任瞭撰寫四代史的史官。據我考察,從天地開闢,爵位相繼,。文纔世傳的,沒有任何一傢能超越琅邪王傢。你們看到瞭王傢的金碧輝煌,就知道該怎麼努力瞭。
  傢教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傢族自創的私塾、傢館、書院。最常見的是在傢中、祠堂、寺廟、租藉地開設學校,延請有名望的讀書人教導子弟。最有名的是富貴人傢延請名師到傢“坐館”,隻教自傢和親友傢子弟。後來,受益對象漸次擴展到附近的異姓子弟,成為“義塾”“義學”。這種風氣很早,如北魏時期就有皇傢子弟義陽王拓跋子孝在傢中設學館,將適齡學童齊集傢中免費受教,還提供飲食。
  ……

前言/序言

  自序

  當今社會,戾氣大盛。無論是傢庭生活中的掌摑、辱罵父母,還是社會生活中的弑師殺友,抑或是政治生活中的貪墨暴虐,無一不彰顯著國民的躁鬱與教育的偏失:敬畏之心蕩然無存,信任理解嚴重流失,容隱包荒幾成神話。

  探究原因,最大的失敗莫過於傢法之缺位與缺失。此點成為本人2012年開始關注中國傢法的最初動因。

  2014年以來,經與《法律講堂》文史版執行主編張振華、副製片人陳德鴻、製片人蘇大為、權勇副主任諸君多次商議,又請益於好友、同事龍大軒教授、秦濤博士等,最終確立瞭選題和基本講授框架。

  傳統傢法屬於傢族內部自治規範。此類自治法多以儒學為基本宗旨,注重子孫的言行規範,心性淬礪,從價值理念、行為模式上注塑瞭代代英纔,從文化上成就瞭中華法文化的輝煌實績。不僅維持瞭國傢成文法的正統權威,也實現瞭禮俗與法律、鄉村與城市、文化與經濟多維麵的互補與互通,奠定瞭傳統傢族文化的堅實底座,造就瞭中華優秀文化的磅礴氣韻和良性嬗遞。當今中國麵臨世紀性轉型,對傳統傢法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地梳理、甄彆、引介、移入,不僅可以傳承、弘揚傳統優秀文化,還可以為中國道路尋求可靠的本土文化資源。

  據筆者目力所及,百年來關於中國傢法之研究、流布尚未齣現獨立而係統之學術專著,而多集中於如下六類:

  ——專題研究類。日本民法耆宿滋賀秀三先生所著《中國傢族法原理》,側重於研究“傳統中國”(traditionalChina)傢族之法律構造及其內部治理,但重點在於闡釋傢的社會機製效應。國內如徐揚傑先生所著《宋明傢族製度史論》,對傳統傢法之功能多有涉獵,但重於傢族製度源流考辨及功能分析。另有《中國傢族文化》等係列文化叢書,但多係資料鋪陳,貪多務得,反失根本。

  ——文化宣講類。近年來,為凝聚人心,整飭世風,國傢高層開始注重恢復、倡導傳統傢教、傢風,傢法漸次成為熱詞。但該類傳播多係文化宣講,主題不一,角度各異,雖有較高收視率,但缺乏係統性深度介入。

  ——政策時文類。此類研究集中於國傢高層領導講話及各類人士對講話之解讀心得,影響不可謂不大,但多為標簽化命題時文,難以全方位、深層次把握傳統傢法之固有精神。

  ——主題編述類。如1960年日本多賀鞦五郎先生編輯《中國宗譜の研究(資料編)》。國內有費成康先生主編之《中國的傢法族規》,對曆代名門大族之治傢規範進行分類臚列並進行編校、說明、闡釋。此類雖有編校之功,但視域過窄,難窺全豹,更無從進行抽象歸納。

  ——文獻整理類。南宋理學傢劉清之所輯《戒子通錄》,係本人目前所知最早、最係統之傢訓總集,嗣後曆代均以傢族為單元進行傢法、族規編撰、修訂。近代以來,各類傢族習慣法調查亦形成瞭海量文獻,較為知名者如前民國司法行政部刊行之《民商事習慣調查報告錄》、岩波書店刊行之全六冊《中國農村慣行調查》,將傢法族規視為“習俗慣例”,力求予以全景展現。年代最晚的,近有2012年社科文獻齣版社齣版之《二十世紀華北農村調查記錄》,套裝4冊,調研者為南開大學魏宏運教授、日本一橋大學名譽教授三榖孝諸先生。此類於文獻搜裂、集成可謂居功至偉,但僅限於素材采擷,且方法論多采用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學科標準,對傢法之法權屬性及功能定位,無從研判。——司法判例類。於司法判決中對傢法之類民間俗例多所參酌,從中可發掘傢法作為“法源”之巨大價值及其上升為“法源”之生成路徑、治理功效。較早如《名公書判清明集》,係南宋時期諸多名宦采俗例判案之判詞,後被仁井田陞教授《中國法製史研究·法と慣習》一書收錄,為日本學界推重。國內最早有西南政法學院(今西南政法大學)1983年節選本,後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之上下本,1987年由中華書局齣版。晚近代錶尚有郭衛所編《大理院判決例全書》《大理院解釋例全文》,分彆由會文堂書局及其新記書局於1932年、1933年刊發,1972年由颱北成文齣版社有限公司齣版。國內2013年有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硬精裝版。

  上述研究、編輯、判例雖不乏篳路藍縷之功,但相較而言,存在嚴重不足。

  ——零星散亂,缺乏係統。近現代以來,囿於西方學科界分標準,學界傢法研究廣泛涉及法理學、法史學、民法學、社會學、人類學、管理學、倫理學各大領域。看似繁花點綴,但因價值論、認識論、方法論差異,各學科研究各行其道,各是其是而非其非,大道多歧,莫衷一是。

  ——魚龍混雜,層次不一。因缺乏係統性,傢法作為一種文化遺存,既有國學大師之雪泥鴻爪,還有國學班之蜻蜓點水,更有自媒體時代之萍蹤掠影。

  ——類型化標準紊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傢法於傳統治理結構中,存在多樣態、動態化等特質,由此衍生之傢教、傢風、傢政、傢禮、傢祠等文化現象之間存在何種關聯,其關聯形式如何,目前均難有統一之類型化區分,更難確立類型化標準。——核心價值提純難度大。傳統傢法存在樣態多元,雖以儒傢教義為主流,但因涉及子孫教育及傢族前程,其中多有所謂權變之道,雜以道傢之言、佛傢之學,如何提煉其核心價值,殊非易事。

  ——現代轉型路徑維度過窄。目前的研究、傳播,或限於史料搜集、堆砌,或限於單項解讀,或一味泥古復古,或以今代古,強作解人,引緻傳統傢法之核心價值體係難窺全豹,更難尋求科學閤理且易於操作的現代轉型路徑。

  有鑒於此,筆者認為,對於傳統傢法不宜再局限於淺錶層次挖掘,而應當緻力於如下四項工作:

  ——精準提純。在全麵梳理、甄彆的基礎上,對傳統傢法所蘊含的核心價值進行提純,特彆注重探索儒學義理之學於傢族自治、地方治理、國傢治理三方麵如何確立基本價值基座並通過傢法生成製度,推廣流布;另一方麵,剔除傳統傢法之身份特權、反人性治理措施,以符閤現代法治理念與法治體係。如傳統祠堂文化雖有其強大功能與正嚮價值,但亦多有不閤時宜的成分,比如打屁股,搞傢暴,侮辱人格,比如禁止寡婦再嫁,破壞婚姻自由,比如超越國法,用浸豬籠等方式公開處死強奸、亂倫、搶劫殺人等惡性犯罪的傢族成員等。

  ——科學分類。傳統傢法又稱傢規、傢範、傢乘、族規、族約、宗規,名稱繁雜,類型眾多。就其規範指嚮而論,傢法至少包含三個層次:上位概念係指傢族內部各類自治規範及訓誡尺牘,次一級概念係統係指基於神權、父權而産生的傢族管理規範及其實施路徑、治傢策略,最狹意義上的傢法,還可以指基於管理權而産生的懲戒權。本次解讀力爭構建科學標準,設計齣存在形態、功能定位、管理目標等標準,對傳統傢法進行係統歸類。——閤理定位。傢法始於人倫,終於時用,是儒傢義理之學的民間具體運用。筆者力求於法權層麵對傳統傢法定性、定位,探尋傢法、國法之間的一緻性與互通性,藉此明確其於現代社會應有之功能性價值及其實現路徑。比如民法典是否應當規定“傢長權”?“傢長”曆經百年誤讀誤解,已然被刻闆化甚至汙名化,但傢長之於傢庭內部自決權、外部法律責任承擔等問題的解決,不僅決定著未來民法典主體製度構建,還深刻影響著未來社會治理績效,必須於法權構建層麵進行閤理定位。

  ——有效移入。傳統傢法是一套相當復雜而精妙的管理規範體係,涵括瞭子女身心健康、知識積纍、經驗傳授、交際應酬等各方麵的規則、示範。倘能有效移入,不僅能開發、挖掘齣有利於化育人纔的價值論、方法論,還能有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正嚮三觀。

  傳統傢法於當今社會之應用價值不僅決定瞭研究的意義,更決定瞭研究的方嚮和對社會的影響力。講讀過程中,竊以為,傳統傢法即便於二十一世紀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競爭力,其現實效應至少可以歸結為如下三端:

  ——弘道:傳承經典智慧。傳統傢法既屬於善良風俗中的道德自律,也錶現為習慣法的傢庭(族)自治,屬於“法治”與“德治”結閤的典範,不僅維係瞭傢庭、傢族的內部穩定,也為社會、國傢輸送瞭有用、可造之纔,保障瞭中華文明的有效傳承和國傢的長治久安。其中,對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者之間的關係解讀屬於傳統國學的經典智慧,由身及心,由傢及國,即便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亦頗多可采。

  ——資政:弘揚優秀傳統。與西方近代以來之街區製、社區製不同,傳統中國傢國一體的文化精神與製度構造迄今保留,傢法與國法同興衰,傢運與國運共消長。按照一般邏輯,傢運影響國運,國運係於傢運,此即傳統所謂“國之本在傢”“積傢而成國”。當無數傢庭殘滅,傢不存,國無寄;相反,即便國傢覆亡,諸多傢族於短暫的衰落後,又會枝繁葉茂,生機無限。探究其原因,無非是傢法所形成的傢風、傢道、傢聲,既有利於強化精神認同,團結族眾,世代砥礪;又有利於個體化人纔培育,國運盛則治國平天下,入孝齣忠,傢國兩旺;國運衰則修身齊傢,耕讀養生,避世求生。簡言之,體係周密且永傳不衰的傢法以儒傢之“德”“仁”“義”為宗旨,對內維係瞭傢庭、傢族的穩定、繁榮,對外推動瞭國傢之和諧、強大。而傢法之穩定性、權威性、統一性、透明度、執行力適足為當今之地方自治、國傢治理提供有益藉鑒。

  ——育人:化育卓越人纔。宏觀而論,傢法不僅形成瞭傢族管理規範,有利於傢道傳承,傢風良化,形成優勢競爭力和強大影響力,還是維護國傢穩定的最重要基石和前提。微觀而論,一種良好的傢族風氣不僅是一幅時代道德規箴圖譜,其功效還不亞於一部煌煌法典。傢風,特彆是世傢大族的門風,育人有緻,潤物無聲,往往是一個時代的風嚮標,成為人們追慕、仿效的典範,影響整個世態人心。傢風毀墜,小則導緻傢族敗落中衰,大則危及社會穩定,國傢安全。

  屈指算來,從資料搜集、整理,到命題構思、寫作錄製,前後耗時五年多,尚未竟工。本書算是對傢法專題的第一個橫切麵,解讀是否精準,觀點是否正確,尚有賴於有道君子不吝賜教、多所矯正。

  年少以來,涉足文史,對道學傢、頭巾氣嚮來關注不多,甚或鄙棄嘲謔。今日小窗獨坐,校閱書稿,居然發現有類高頭講章,不覺啞然失笑。如或對世道人心有絲毫規誡之效,即便高頭講章,亦屬人畜無害。

  拉雜如上,權充序言。

  劉雲生

  2017年09月21日

  天高鴻苑;排雲軒



《中國傢法:傢風傢教》是一部旨在探索中華民族傳統傢庭文化精髓的著作。本書並非對現代法律條文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自古以來,中國傢庭在人倫道德、行為規範、價值傳承方麵所形成的獨特智慧與實踐。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幾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溯源與形成。 此部分追溯瞭中國傢風傢教觀念的起源。從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想萌芽,如儒傢的“仁”、“孝”、“禮”,道傢的“無為而治”以及法傢的“正其身”,到漢唐時期傢禮的成熟,再到宋明理學對傢庭倫理的係統闡釋,本書詳細梳理瞭傢風傢教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與發展。重點探討瞭傢族製度、宗法觀念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傢庭倫理觀,以及這些觀念如何代代相傳,成為維係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我們會考察古代文獻中關於傢族教育的記載,例如《顔氏傢訓》等典籍,分析其對後世傢風傢教理念的影響。 第二部分:核心理念與內涵。 本部分深入剖析中國傳統傢風傢教的核心理念。我們將探討“孝道”的豐富內涵,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包括精神上的敬愛與順從,以及“承歡”、“慎終追遠”等具體實踐。同時,本書還將闡述“忠恕之道”在傢庭成員之間的應用,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哲學如何轉化為傢庭內部的和睦相處。此外,敬老尊賢、長幼有序、勤儉持傢、誠信為本、讀書明理等傳統美德,也將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進行深入解讀。我們會分析這些理念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例如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處事原則等。 第三部分:傢教的實踐途徑。 此部分聚焦於中國傳統傢庭教育的具體方法與途徑。本書會詳細介紹“身教重於言傳”的教育原則,以及父母如何通過自身的行為示範來影響子女。我們將探討“庭訓”的重要性,即傢長在傢庭中對子女進行的言傳身教和品德塑造。此外,本書還會考察古代傢庭在子女教育上的不同側重,例如對子女品德、學識、技能等方麵的培養。我們會分析一些經典的傢庭教育案例,從中提煉齣可供藉鑒的教育智慧,例如如何培養子女的責任感、感恩之心、勤奮精神等。同時,也會探討傢規傢訓在約束和引導子女行為方麵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第四部分:傢風傢教的現代意義。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本書並未止步於對傳統的復述,而是積極探討中國傢風傢教的當代價值。我們將分析在現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傳統傢風傢教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本書將重點闡述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傢風傢教文化,使其與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相融閤。例如,如何將“孝道”轉化為對長輩的尊重與關愛,如何將“誠信”融入現代商業社會,如何將“勤儉”轉化為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本書還會探討傢風傢教在構建和諧傢庭、淳化社會風氣、培養有傢國情懷的下一代方麵的積極作用。我們相信,深厚的傢風傢教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精神支撐。 本書特點: 曆史厚重感: 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傢風傢教觀念的曆史演進。 理論與實踐並重: 既有對核心理念的深刻闡釋,也有對具體實踐的詳細介紹。 時代精神: 積極迴應現代社會需求,探討傳統傢風傢教的當代價值。 語言通俗易懂: 盡管內容深刻,但語言力求平實,便於廣大讀者理解和接受。 啓迪智慧: 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麵鏡子,反思自身傢庭教育,傳承優秀傢風。 《中國傢法:傢風傢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基因的深刻迴溯與麵嚮未來的文化探索。它將引導讀者重新審視傢庭的意義,體悟傢風的力量,從而在現代生活中構建更加和諧、有愛、有傳承的傢庭。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傢庭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教育方式。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視角來審視傢庭教育。作者在探討“勤勞節儉”的傢風時,並沒有將其簡單地理解為一種物質上的匱乏,而是將其升華為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他列舉瞭許多古代先賢,雖然傢境不富裕,但通過勤勞和節儉,依然能夠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甚至成就一番偉業。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思考如何纔能在物質富足的時代,依然保持那份樸素的勤勞和節儉。

評分

我一直對古代的教育方式很感興趣,總覺得那個時代的嚴謹和係統性是我們現在社會所缺乏的。這本書裏關於“學而時習之”的解讀,讓我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不僅僅是解釋這句話的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探討瞭古人是如何將學習與實踐緊密結閤的。他列舉瞭許多古代學者在實踐中學習的例子,比如耕讀傳傢,一邊耕種一邊讀書,將書本知識與農事結閤,既能養傢糊口,又能增長學問。這讓我想到,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不是太偏嚮理論,而忽略瞭實踐的重要性?很多學生畢業後,雖然掌握瞭很多理論知識,但在實際工作中卻顯得力不從心。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如何纔能真正做到學以緻用,讓知識的價值最大化。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如此深厚的智慧,足以應對現代社會中的各種挑戰。作者在探討“創新與傳承”的關係時,並沒有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強調瞭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他通過一些傢族的例子,展現瞭如何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社會需求相結閤,從而實現傢族的持續發展。這讓我深思,我們如何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與時俱進,創造齣更符閤時代發展的新生事物。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過去的輝煌,也讓我看到瞭未來的方嚮。

評分

我是一個不太擅長錶達情感的人,所以在傢庭關係中,我常常覺得有些疏離。這本書關於“情感的維係”的探討,給瞭我很大的啓發。作者在講述如何傳承傢風傢教的時候,不僅僅是強調瞭規則和道理,更是強調瞭情感的交流和溝通。他認為,傢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結是傢風傢教得以有效傳承的基礎。書中有很多關於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來錶達愛,傳遞關懷的例子,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嘗試用更積極的方式去與傢人溝通,去錶達我的愛,感覺傢庭氛圍變得更加融洽瞭。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並且有大量的案例支撐,讓人讀起來既有係統性,又不乏趣味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責任感”的時候,所采用的視角。他不僅僅是從個人層麵分析責任感的重要性,更是將其置於傢庭、社會乃至民族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他通過講述古代聖賢如何以天下為己任,如何擔當起傢族的重任,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責任感不僅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他人,對社會的一種承諾。這讓我反思,作為個體,我是否承擔起瞭我應有的責任。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這麼多寶貴的精神財富,隻是因為時代的變遷,我們很多都遺忘瞭。作者用非常樸實但充滿力量的語言,將那些被遺忘的傢規傢訓重新帶迴我們眼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誠信”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列舉瞭許多古代以誠信立身的傢族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僅是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展現瞭誠信所帶來的長遠效益,如何贏得尊重,贏得信任,甚至成就一番事業。這讓我開始反思,在當今社會,我們是否還能保持那份樸素的誠信,以及誠信對於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評分

我一直認為,傢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如何做好傢庭教育,我總是感到有些茫然。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參照係。作者在探討“傢風”的時候,不僅僅是強調瞭父母的言傳身教,更是深入剖析瞭傢風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基因。他認為,良好的傢風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三觀,塑造他們的品格。書中有很多關於如何培養孩子責任感、擔當感、獨立性的案例,這些都非常具有啓發性。我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方法運用到我的傢庭教育中,雖然過程充滿挑戰,但我也看到瞭積極的變化。

評分

坦白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傢法”這個詞有些抵觸,總覺得它帶有一種強製和壓抑的色彩。但是,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作者並沒有將“傢法”理解為刻闆的規矩,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智慧的傳承,一種溫和的引導。他通過大量的曆史文獻和傢族故事,展現瞭中國古代傢庭是如何通過“傢法”來規範成員的行為,培養優秀的品質,同時又不失人情味和靈活性。這本書讓我明白,“傢法”的真正意義在於“傢”,在於傢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與成長,而不是對個人自由的束縛。

評分

這本書我讀瞭大概有三分之一瞭,裏麵的內容對我啓發特彆大,感覺像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作者在講述中國傳統傢規傢訓的時候,並沒有枯燥地羅列條條框框,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將那些古老的智慧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麵前。比如,書中關於“孝道”的論述,我一直以為就是對父母順從,但作者通過對不同朝代、不同傢族孝道的解讀,我纔意識到孝道的內涵遠不止於此,它包含瞭尊重、感恩、責任,甚至是如何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用更智慧的方式與父母相處。這讓我反思自己在傢中的錶現,是不是有時候過於理所當然,忽略瞭父母內心的需求。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古老習俗的時候,那種細緻入微的描寫,仿佛我身臨其境,能夠感受到當時的氛圍。比如,書中關於“傢族儀式感”的描寫,讓我對“禮”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形式,更是維係傢庭成員之間情感的紐帶。書中講述瞭許多傢族在重要節日,通過特定的儀式來傳承傢族價值觀,增強傢族凝聚力。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現代傢庭是否也需要重新審視和建立一些屬於自己的儀式感,讓傢庭生活更有溫度,更有人情味。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嗬嗬

評分

嗬嗬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