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100册以上可拨打团购电话010-89113903
李零、金一南、胡鞍钢、潘维、韩毓海、李稻葵、温铁军、张文木、邓小南、杜晓勤、李玲、张宇、卢周来,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重点高校名家教授汇聚一堂,以深厚学养高屋建瓴,教你以大历史观和全新角度看待中国的历史与道路、发展与崛起,让你真正读懂共产党,读懂中国,读懂社会主义。
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沉浮,才是人间正道。
本书以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示精神为指导,以总结经验、面向未来、为中国探索长治久安之道为主题,以中国传统治理的历史经验、中国革命的遗产、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为视角,李零、金一南、胡鞍钢、潘维、韩毓海、李稻葵、温铁军、张文木、邓小南、杜晓勤、李玲、张宇、卢周来13位享誉国内外的名师大家,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回答了“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我们几千年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什么是革命”、“中国革命的遗产是什么”、“什么是我们建设与改革的基本经验”、“为什么新中国发展的前后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什么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要啃的‘硬骨头’”,详细解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深刻阐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强烈的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书提出的一系列创新观点,诸如“历代治理之得失”、“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危机治理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的‘四个三十年’”等,在党政干部、青年大学生及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这是在北京市委教工委组织的“名家领读经典: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开课成果结晶,是一门系统了解中国国情、准确把握中国道路选择的入门必修课,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思政课创新读物。
为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结束不久,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诚挚邀请在京部分著名专家学者,一起走上讲台,共同为北京市八所高校的同学们讲述中国传统治理的经验、中国革命的遗产、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讲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北京市“名家领读经典: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级公开课由此而诞生。
参加授课的学者专家有:北京大学李零、邓小南、潘维、李玲、杜晓勤、吴小安、韩毓海教授,清华大学胡鞍钢、李稻葵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张宇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金一南、卢周来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文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平研究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谢茂松教授等
前言
第一篇 历史经验
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我们几千年来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西方/ 002
历代治理之得失/ 018
统一与分裂/ 053
因循与创新/ 082
第二篇 革命遗产
什么是革命?
中国革命的伟大遗产是什么?
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 106
突围/ 139
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世界体系治理/ 151
第三篇 建设与改革
什么是我们建设与改革的基本经验?
为什么中国发展的前后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
危机治理的中国经验/ 182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0
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的“四个三十年”/ 236
第四篇 全面深化改革
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啃的“硬骨头”?
我们的措施和方法是什么?
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 258
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84
中国的医疗改革/ 323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大势/ 351
后记
[精彩样章-前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和正在崩溃,新的世界结构正在形成,中国应该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人民所形成的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我们漫长的历史经验中,有两个方面是极为突出的:第一,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世界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事业走向胜利的保证。这不但为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所印证,更为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感同身受。第二,必须始终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活力与有序的关系,效率与制衡的关系,勇于变革、敢于革命的首创精神与长治久安的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果不深入理解中国制度形成与变革的路径,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今天的选择。要开启中国的未来,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的过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隔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与现代中国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明中包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我们今天必须加以深入研究。
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支配的世界上,中国人民上下求索、流血牺牲、抗争宿命,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经过不懈的探索奋斗,终于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伟大的中国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门,开辟了中国人民解放的康庄大道。在中国革命的光辉遗产中,也有两个方面是极为突出的:第一,“人民万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世界的主人、人民是胜利之本。而“人民”,就是指掌握生产资料、组织起来的劳动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道理,是中国革命最辉煌的成就。第二,劳动人民的尊严、劳动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劳动人民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新中国最宝贵的品格,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
正是依靠组织起来的人力资源,正是依靠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于中国革命的光辉遗产,我们必须一代一代地继承、弘扬下去。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道路,是在国内外极其严峻的危机与挑战中探索出来的,这条道路既是辉煌的,也是艰辛曲折的。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同样有两个方面是一以贯之的:第一,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为第一要务,不断探索生产力组织的新形式、不断扩大劳动力分工的规模。第二,高超、冷静地应对历次国际秩序危机,并成功地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机遇。
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道路继往开来、一以贯之,前后两个三十年绝不能互相否定。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只有全面、科学地理解我们走过的光荣而艰辛的道路,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今天,“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沿着前人筚路蓝缕开辟的道路,经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坚辛辉煌,我们正满怀豪情与自信地迎来了一个伟大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962年,毛主席就曾经这样预言说:“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为了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了深入总结历史经验,进行与过去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召开后不久,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共同为北京八所高校的同学们开设了“名家领读经典: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级公开课。
这一课程的基本主题是:总结经验,面向未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中国、为人类探索长治久安之道。课程设置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这就是:探索我们的时代与过去的时代、我们时代的斗争与过去时代的斗争,比较起来究竟有哪些不同特点。我们认为,这也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加课程的全体授课教师拥有共同的立场,这一立场是: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必须为中国、为人民做学问。课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现应广大师生和读者的要求,将课程讲义辑录成册正式公开出版。
这里所辑录的内容不是抽象的说教,不是高头讲章,而是对我们艰辛伟大道路的思考、探索与礼赞。
当走向讲台的时候,当把这些讲义奉献给读者的时候,我们想起的是这样的话:
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谨此,与广大读者共勉。
“名家领读经典”课题组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多的是它所承载的知识和信息。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已经不少。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运作,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具有独特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国家,就必须深入理解其执政党的运作逻辑和治理理念。这本书的标题“人民公开课”让我觉得它试图以一种更为开放、透明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尝试。我个人对历史事件的根源和演变过程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追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方面所经历的各个历史阶段,分析其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这些策略和方法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关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界定和衡量这种“现代化”,以及中国在提升治理能力方面所取得的具体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都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权威和系统,似乎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领域的所有重要方面。作为一个对国家发展战略和政治体制改革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有效地管理如此庞大的人口和如此广袤的国土,是理解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这本书的“人民公开课”的表述,让我觉得它可能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国家治理的知识,打破一些刻板印象,也可能是一些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的治理经验的分享。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希望它能清晰地解释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战略规划、政策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比如,在如何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率、如何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深刻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名,光听着就沉甸甸的,感觉里头装满了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还有那不易为人知的治理智慧。我最近刚开始翻阅,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光是封面和目录,就已经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一个革命党转型成一个现代执政党,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持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满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恰好触及了这个核心命题,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解读中国当下乃至未来发展脉络的密钥。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人民”的强调,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共产党一贯秉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阐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国家治理的实际操作中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此外,“现代化”这个词汇也让我充满了联想,究竟是指哪些方面的现代化?是制度的现代化,还是技术的现代化,亦或是理念的现代化?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理解中国在这条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和所面临的挑战,这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这本《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中国这个国家,就绕不开中国共产党,而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关注它如何治理这个国家,以及如何不断地适应和改进它的治理方式。这本书的“人民公开课”这个定位,让我觉得它试图以一种更开放、更亲民的方式来解读国家治理的复杂议题,这让我倍感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挑战时,如何调整其治国理政的思路和策略。特别是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核心概念,我很好奇书中会给出怎样的定义,以及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例如,在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治理体系,如何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如何激发社会活力,以及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和有价值的见解,让我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简直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向了理解当代中国政治运作的深层机制。作为一个对国家发展和政治学充满热情的人,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我一直关注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大国如何保持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不断提升其治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这本书的“人民公开课”这个副标题,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可能包含着一些接地气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解决在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例如,在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处理各种利益诉求,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给出一些令人信服的解答。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政治智慧和治理模式的绝佳机会,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一次买了800多块钱的书,今日一块送到了,包装都挺好的,买书基本都在京东自营,很方便,点个赞。
评分好东西,灰常不错。。。一天读完,收货颇丰,与其抱怨,不如努力改变,发挥正能量
评分京东买书很方便,物流很快,客服服务好,很多东西要评价,就随便写点了
评分项目用书,待好好看后再评价
评分囤货的书,买太多,没法一一评价
评分推荐购买,推荐购买,推荐购买,说三遍
评分习惯了京东自营买书,第二天就可以到,速度快,活动也比较多,一般都可以200-16,这次也是下单了两百多,为论文准备的
评分@书记提四个自信。这个自信从哪里来?大国工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符号。这本书读起来挺好的,对咱百姓既是一种振奋,也是一种启发
评分很不错,一直买的商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