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法:家风家教

中国家法:家风家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云生 著
图书标签:
  • 家风
  • 家教
  • 中国家法
  • 传统文化
  • 家庭教育
  • 伦理道德
  • 修身养性
  • 行为规范
  • 文化传承
  • 家庭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16216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764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子孙恶,子不肖,孽孙生,一个家庭的和睦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法。一个家族的家法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声誉和兴旺,更关系到家族内子女的人格塑造与培养。《中国家法》从“家风家教”“人道伦常”“修身齐家”三大方面,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地阐释了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成员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有益的引导、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地继承家族的传统美德,累积智慧,树立影响,让子孙世代受益。


作者简介

刘云生,男,四川绵阳人,1966年11月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法史学博士后,《中国不动产法研究》主编。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9)、重庆市第三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2)。

重庆市政府第六次、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完成3项,在研1项。

教育部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制度设计”(13JZD007)首席专家。

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古代契约思想史》《民法与人性》《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等。主编《物权法》《民法学》《物权法教程》《侵权责任法》等教材。


目录

目 录

家风家教........................................................... 001

家教(上) / 002

家教(中) / 011

家教(下) / 021

家规 / 031

家风(上) / 041

家风(下) / 052

家政 / 062

家产 / 073

家祠 / 083

家谱 / 093

人道伦常........................................................... 105

明道 / 106

崇祖 / 116

孝亲 / 126

尊长 / 136

隆师 / 147

睦族(上) / 157

睦族(下) / 167

和邻 / 176

亲友(上) / 186

亲友(下) / 196

修身齐家............................................................207

静心(上) / 208

静心(下) / 217

立志(上) / 226

立志(下) / 236

修身(上) / 247

修身(下) / 257

齐家(上) / 267

齐家(下) / 277

为政 / 288

跋 / 289


精彩书摘

  《中国家法:家风家教》:
  如果国家、地方有能力举办官学,送子弟读书自然没问题。到了战乱年代,国家和地方都没有能力或机会办学,子弟教育问题怎么解决?办法只有一个:私学盛行,家教突兴。颜之推遭遇的刚好就是这个时代,他本人也是家族教育模式下的精英人士。
  什么是家教?纵观历史,中国的“家教”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家教”就是“家学”,是指特定职业技能的家族化、世业化。今天所谓的看家本领、家学渊源、书香门第都不同层面地反映了古代家学的盛况。
  比如东汉的贾逵,身高接近一米九,勤学不倦,被称之为“通儒”。仔细考察,勤学固然重要,但家族的知识传承才是贾逵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贾氏从先祖贾谊开始,不是高官显宦就是硕学名家。比如他的父亲贾徽就精通《左传》和“五经”。子承父业,贾逵从小虽在官学:太学读书,但他父亲随时为他补课,传授家学,后来贾逵成了著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比如,山东琅邪王家,曾祖王彪之主张研究典章制度,对各种礼仪规范都能娓娓道来,不差分毫,但这些知识,王家只在家族内部传授。王彪之把相关文献和自己的著作都锁在一口青色的箱子里,被人称之为“王氏青箱学”,成为家族发达和学术传承最重要的通道和平台。凭着这种看家本领,王家获得了两方面的巨大成就:一是大量的子弟入朝为官;二是王家子弟为后世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各类学术著作,成为国家礼仪规范的主要来源。王家的发达程度和持续力成为家族的骄傲。王彪之之后两百多年过去,历经战乱,沧海桑田,王家还是世世代代为官为学,名德双集。所以到了梁朝的王筠特别自信地教育子弟说:“安平的崔家了不起,汝南的应家也很有名,但他们的家业传上两三代就没落了。看看我们王家,七代人都辉煌荣耀,天下有哪家可比?”
  王筠并没有吹牛说大话。当时的沈约,官居尚书令,文名满天下,但他对琅邪王家的佩服之情更是溢于言表。王筠经常激励自己的子孙和下属说: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梁书·王筠传》
  我从小就喜欢读百家之书,也担任了撰写四代史的史官。据我考察,从天地开辟,爵位相继,。文才世传的,没有任何一家能超越琅邪王家。你们看到了王家的金碧辉煌,就知道该怎么努力了。
  家教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家族自创的私塾、家馆、书院。最常见的是在家中、祠堂、寺庙、租借地开设学校,延请有名望的读书人教导子弟。最有名的是富贵人家延请名师到家“坐馆”,只教自家和亲友家子弟。后来,受益对象渐次扩展到附近的异姓子弟,成为“义塾”“义学”。这种风气很早,如北魏时期就有皇家子弟义阳王拓跋子孝在家中设学馆,将适龄学童齐集家中免费受教,还提供饮食。
  ……

前言/序言

  自序

  当今社会,戾气大盛。无论是家庭生活中的掌掴、辱骂父母,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弑师杀友,抑或是政治生活中的贪墨暴虐,无一不彰显着国民的躁郁与教育的偏失:敬畏之心荡然无存,信任理解严重流失,容隐包荒几成神话。

  探究原因,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家法之缺位与缺失。此点成为本人2012年开始关注中国家法的最初动因。

  2014年以来,经与《法律讲堂》文史版执行主编张振华、副制片人陈德鸿、制片人苏大为、权勇副主任诸君多次商议,又请益于好友、同事龙大轩教授、秦涛博士等,最终确立了选题和基本讲授框架。

  传统家法属于家族内部自治规范。此类自治法多以儒学为基本宗旨,注重子孙的言行规范,心性淬砺,从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上注塑了代代英才,从文化上成就了中华法文化的辉煌实绩。不仅维持了国家成文法的正统权威,也实现了礼俗与法律、乡村与城市、文化与经济多维面的互补与互通,奠定了传统家族文化的坚实底座,造就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磅礴气韵和良性嬗递。当今中国面临世纪性转型,对传统家法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梳理、甄别、引介、移入,不仅可以传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还可以为中国道路寻求可靠的本土文化资源。

  据笔者目力所及,百年来关于中国家法之研究、流布尚未出现独立而系统之学术专著,而多集中于如下六类:

  ——专题研究类。日本民法耆宿滋贺秀三先生所著《中国家族法原理》,侧重于研究“传统中国”(traditionalChina)家族之法律构造及其内部治理,但重点在于阐释家的社会机制效应。国内如徐扬杰先生所著《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对传统家法之功能多有涉猎,但重于家族制度源流考辨及功能分析。另有《中国家族文化》等系列文化丛书,但多系资料铺陈,贪多务得,反失根本。

  ——文化宣讲类。近年来,为凝聚人心,整饬世风,国家高层开始注重恢复、倡导传统家教、家风,家法渐次成为热词。但该类传播多系文化宣讲,主题不一,角度各异,虽有较高收视率,但缺乏系统性深度介入。

  ——政策时文类。此类研究集中于国家高层领导讲话及各类人士对讲话之解读心得,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多为标签化命题时文,难以全方位、深层次把握传统家法之固有精神。

  ——主题编述类。如1960年日本多贺秋五郎先生编辑《中国宗谱の研究(资料编)》。国内有费成康先生主编之《中国的家法族规》,对历代名门大族之治家规范进行分类胪列并进行编校、说明、阐释。此类虽有编校之功,但视域过窄,难窥全豹,更无从进行抽象归纳。

  ——文献整理类。南宋理学家刘清之所辑《戒子通录》,系本人目前所知最早、最系统之家训总集,嗣后历代均以家族为单元进行家法、族规编撰、修订。近代以来,各类家族习惯法调查亦形成了海量文献,较为知名者如前民国司法行政部刊行之《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岩波书店刊行之全六册《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将家法族规视为“习俗惯例”,力求予以全景展现。年代最晚的,近有2012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之《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套装4册,调研者为南开大学魏宏运教授、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三谷孝诸先生。此类于文献搜裂、集成可谓居功至伟,但仅限于素材采撷,且方法论多采用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学科标准,对家法之法权属性及功能定位,无从研判。——司法判例类。于司法判决中对家法之类民间俗例多所参酌,从中可发掘家法作为“法源”之巨大价值及其上升为“法源”之生成路径、治理功效。较早如《名公书判清明集》,系南宋时期诸多名宦采俗例判案之判词,后被仁井田陞教授《中国法制史研究·法と惯习》一书收录,为日本学界推重。国内最早有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1983年节选本,后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之上下本,198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晚近代表尚有郭卫所编《大理院判决例全书》《大理院解释例全文》,分别由会文堂书局及其新记书局于1932年、1933年刊发,1972年由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国内2013年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硬精装版。

  上述研究、编辑、判例虽不乏筚路蓝缕之功,但相较而言,存在严重不足。

  ——零星散乱,缺乏系统。近现代以来,囿于西方学科界分标准,学界家法研究广泛涉及法理学、法史学、民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伦理学各大领域。看似繁花点缀,但因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差异,各学科研究各行其道,各是其是而非其非,大道多歧,莫衷一是。

  ——鱼龙混杂,层次不一。因缺乏系统性,家法作为一种文化遗存,既有国学大师之雪泥鸿爪,还有国学班之蜻蜓点水,更有自媒体时代之萍踪掠影。

  ——类型化标准紊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法于传统治理结构中,存在多样态、动态化等特质,由此衍生之家教、家风、家政、家礼、家祠等文化现象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其关联形式如何,目前均难有统一之类型化区分,更难确立类型化标准。——核心价值提纯难度大。传统家法存在样态多元,虽以儒家教义为主流,但因涉及子孙教育及家族前程,其中多有所谓权变之道,杂以道家之言、佛家之学,如何提炼其核心价值,殊非易事。

  ——现代转型路径维度过窄。目前的研究、传播,或限于史料搜集、堆砌,或限于单项解读,或一味泥古复古,或以今代古,强作解人,引致传统家法之核心价值体系难窥全豹,更难寻求科学合理且易于操作的现代转型路径。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传统家法不宜再局限于浅表层次挖掘,而应当致力于如下四项工作:

  ——精准提纯。在全面梳理、甄别的基础上,对传统家法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纯,特别注重探索儒学义理之学于家族自治、地方治理、国家治理三方面如何确立基本价值基座并通过家法生成制度,推广流布;另一方面,剔除传统家法之身份特权、反人性治理措施,以符合现代法治理念与法治体系。如传统祠堂文化虽有其强大功能与正向价值,但亦多有不合时宜的成分,比如打屁股,搞家暴,侮辱人格,比如禁止寡妇再嫁,破坏婚姻自由,比如超越国法,用浸猪笼等方式公开处死强奸、乱伦、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的家族成员等。

  ——科学分类。传统家法又称家规、家范、家乘、族规、族约、宗规,名称繁杂,类型众多。就其规范指向而论,家法至少包含三个层次:上位概念系指家族内部各类自治规范及训诫尺牍,次一级概念系统系指基于神权、父权而产生的家族管理规范及其实施路径、治家策略,最狭意义上的家法,还可以指基于管理权而产生的惩戒权。本次解读力争构建科学标准,设计出存在形态、功能定位、管理目标等标准,对传统家法进行系统归类。——合理定位。家法始于人伦,终于时用,是儒家义理之学的民间具体运用。笔者力求于法权层面对传统家法定性、定位,探寻家法、国法之间的一致性与互通性,藉此明确其于现代社会应有之功能性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比如民法典是否应当规定“家长权”?“家长”历经百年误读误解,已然被刻板化甚至污名化,但家长之于家庭内部自决权、外部法律责任承担等问题的解决,不仅决定着未来民法典主体制度构建,还深刻影响着未来社会治理绩效,必须于法权构建层面进行合理定位。

  ——有效移入。传统家法是一套相当复杂而精妙的管理规范体系,涵括了子女身心健康、知识积累、经验传授、交际应酬等各方面的规则、示范。倘能有效移入,不仅能开发、挖掘出有利于化育人才的价值论、方法论,还能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向三观。

  传统家法于当今社会之应用价值不仅决定了研究的意义,更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对社会的影响力。讲读过程中,窃以为,传统家法即便于二十一世纪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其现实效应至少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端:

  ——弘道:传承经典智慧。传统家法既属于善良风俗中的道德自律,也表现为习惯法的家庭(族)自治,属于“法治”与“德治”结合的典范,不仅维系了家庭、家族的内部稳定,也为社会、国家输送了有用、可造之才,保障了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之间的关系解读属于传统国学的经典智慧,由身及心,由家及国,即便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亦颇多可采。

  ——资政:弘扬优秀传统。与西方近代以来之街区制、社区制不同,传统中国家国一体的文化精神与制度构造迄今保留,家法与国法同兴衰,家运与国运共消长。按照一般逻辑,家运影响国运,国运系于家运,此即传统所谓“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当无数家庭残灭,家不存,国无寄;相反,即便国家覆亡,诸多家族于短暂的衰落后,又会枝繁叶茂,生机无限。探究其原因,无非是家法所形成的家风、家道、家声,既有利于强化精神认同,团结族众,世代砥砺;又有利于个体化人才培育,国运盛则治国平天下,入孝出忠,家国两旺;国运衰则修身齐家,耕读养生,避世求生。简言之,体系周密且永传不衰的家法以儒家之“德”“仁”“义”为宗旨,对内维系了家庭、家族的稳定、繁荣,对外推动了国家之和谐、强大。而家法之稳定性、权威性、统一性、透明度、执行力适足为当今之地方自治、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育人:化育卓越人才。宏观而论,家法不仅形成了家族管理规范,有利于家道传承,家风良化,形成优势竞争力和强大影响力,还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最重要基石和前提。微观而论,一种良好的家族风气不仅是一幅时代道德规箴图谱,其功效还不亚于一部煌煌法典。家风,特别是世家大族的门风,育人有致,润物无声,往往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成为人们追慕、仿效的典范,影响整个世态人心。家风毁坠,小则导致家族败落中衰,大则危及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屈指算来,从资料搜集、整理,到命题构思、写作录制,前后耗时五年多,尚未竟工。本书算是对家法专题的第一个横切面,解读是否精准,观点是否正确,尚有赖于有道君子不吝赐教、多所矫正。

  年少以来,涉足文史,对道学家、头巾气向来关注不多,甚或鄙弃嘲谑。今日小窗独坐,校阅书稿,居然发现有类高头讲章,不觉哑然失笑。如或对世道人心有丝毫规诫之效,即便高头讲章,亦属人畜无害。

  拉杂如上,权充序言。

  刘云生

  2017年09月21日

  天高鸿苑;排云轩



《中国家法:家风家教》是一部旨在探索中华民族传统家庭文化精髓的著作。本书并非对现代法律条文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自古以来,中国家庭在人伦道德、行为规范、价值传承方面所形成的独特智慧与实践。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溯源与形成。 此部分追溯了中国家风家教观念的起源。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萌芽,如儒家的“仁”、“孝”、“礼”,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法家的“正其身”,到汉唐时期家礼的成熟,再到宋明理学对家庭伦理的系统阐释,本书详细梳理了家风家教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重点探讨了家族制度、宗法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代代相传,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我们会考察古代文献中关于家族教育的记载,例如《颜氏家训》等典籍,分析其对后世家风家教理念的影响。 第二部分:核心理念与内涵。 本部分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核心理念。我们将探讨“孝道”的丰富内涵,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包括精神上的敬爱与顺从,以及“承欢”、“慎终追远”等具体实践。同时,本书还将阐述“忠恕之道”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应用,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如何转化为家庭内部的和睦相处。此外,敬老尊贤、长幼有序、勤俭持家、诚信为本、读书明理等传统美德,也将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深入解读。我们会分析这些理念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处事原则等。 第三部分:家教的实践途径。 此部分聚焦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与途径。本书会详细介绍“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原则,以及父母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来影响子女。我们将探讨“庭训”的重要性,即家长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的言传身教和品德塑造。此外,本书还会考察古代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不同侧重,例如对子女品德、学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我们会分析一些经典的家庭教育案例,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教育智慧,例如如何培养子女的责任感、感恩之心、勤奋精神等。同时,也会探讨家规家训在约束和引导子女行为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第四部分:家风家教的现代意义。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本书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复述,而是积极探讨中国家风家教的当代价值。我们将分析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家风家教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将重点阐述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风家教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融合。例如,如何将“孝道”转化为对长辈的尊重与关爱,如何将“诚信”融入现代商业社会,如何将“勤俭”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本书还会探讨家风家教在构建和谐家庭、淳化社会风气、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下一代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相信,深厚的家风家教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撑。 本书特点: 历史厚重感: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家风家教观念的历史演进。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对核心理念的深刻阐释,也有对具体实践的详细介绍。 时代精神: 积极回应现代社会需求,探讨传统家风家教的当代价值。 语言通俗易懂: 尽管内容深刻,但语言力求平实,便于广大读者理解和接受。 启迪智慧: 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面镜子,反思自身家庭教育,传承优秀家风。 《中国家法:家风家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深刻回溯与面向未来的文化探索。它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家庭的意义,体悟家风的力量,从而在现代生活中构建更加和谐、有爱、有传承的家庭。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家法”这个词有些抵触,总觉得它带有一种强制和压抑的色彩。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作者并没有将“家法”理解为刻板的规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温和的引导。他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家族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家庭是如何通过“家法”来规范成员的行为,培养优秀的品质,同时又不失人情味和灵活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家法”的真正意义在于“家”,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成长,而不是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评分

我是一个不太擅长表达情感的人,所以在家庭关系中,我常常觉得有些疏离。这本书关于“情感的维系”的探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在讲述如何传承家风家教的时候,不仅仅是强调了规则和道理,更是强调了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他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家风家教得以有效传承的基础。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表达爱,传递关怀的例子,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尝试用更积极的方式去与家人沟通,去表达我的爱,感觉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融洽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是因为时代的变迁,我们很多都遗忘了。作者用非常朴实但充满力量的语言,将那些被遗忘的家规家训重新带回我们眼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诚信”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列举了许多古代以诚信立身的家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展现了诚信所带来的长远效益,如何赢得尊重,赢得信任,甚至成就一番事业。这让我开始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份朴素的诚信,以及诚信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教育方式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的严谨和系统性是我们现在社会所缺乏的。这本书里关于“学而时习之”的解读,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不仅仅是解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探讨了古人是如何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他列举了许多古代学者在实践中学习的例子,比如耕读传家,一边耕种一边读书,将书本知识与农事结合,既能养家糊口,又能增长学问。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太偏向理论,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很多学生毕业后,虽然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知识的价值最大化。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家庭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方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家庭教育。作者在探讨“勤劳节俭”的家风时,并没有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他列举了许多古代先贤,虽然家境不富裕,但通过勤劳和节俭,依然能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甚至成就一番伟业。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思考如何才能在物质富足的时代,依然保持那份朴素的勤劳和节俭。

评分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有三分之一了,里面的内容对我启发特别大,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在讲述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时候,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将那些古老的智慧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如,书中关于“孝道”的论述,我一直以为就是对父母顺从,但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不同家族孝道的解读,我才意识到孝道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包含了尊重、感恩、责任,甚至是如何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用更智慧的方式与父母相处。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家中的表现,是不是有时候过于理所当然,忽略了父母内心的需求。

评分

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我总是感到有些茫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系。作者在探讨“家风”的时候,不仅仅是强调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更是深入剖析了家风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他认为,良好的家风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三观,塑造他们的品格。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责任感、担当感、独立性的案例,这些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我的家庭教育中,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我也看到了积极的变化。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古老习俗的时候,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我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比如,书中关于“家族仪式感”的描写,让我对“礼”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形式,更是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纽带。书中讲述了许多家族在重要节日,通过特定的仪式来传承家族价值观,增强家族凝聚力。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代家庭是否也需要重新审视和建立一些属于自己的仪式感,让家庭生活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且有大量的案例支撑,让人读起来既有系统性,又不乏趣味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责任感”的时候,所采用的视角。他不仅仅是从个人层面分析责任感的重要性,更是将其置于家庭、社会乃至民族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他通过讲述古代圣贤如何以天下为己任,如何担当起家族的重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责任感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承诺。这让我反思,作为个体,我是否承担起了我应有的责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如此深厚的智慧,足以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作者在探讨“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时,并没有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强调了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通过一些家族的例子,展现了如何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社会需求相结合,从而实现家族的持续发展。这让我深思,我们如何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创造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生事物。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过去的辉煌,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呵呵

评分

呵呵

评分

呵呵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呵呵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呵呵

评分

呵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