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汙泥微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市政與環境工程係列研究生教材》共分5篇:活性汙泥微生物圖譜、活性汙泥微生物學原理、活性汙泥功能菌、活性汙泥微生物實驗技術和活性汙泥微生物學産業化應用。每篇具體展開以下論述:活性汙泥中的細菌圖譜、活性汙泥中的真菌和藻類圖譜、活性汙泥中的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圖譜;古生菌、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後生動物、病毒;産甲烷菌、産氫菌、硫酸鹽還原菌、脫氮除磷微生物;顯微鏡技術,細菌形態和染色,活性汙泥中微生物的初步觀察,絮狀顆粒和泡沫,活性汙泥絲狀生物體觀察圖解,活性汙泥動物觀察圖解,活性汙泥藻類、真菌和指示性生物觀察圖解,活性汙泥中指示性生物的收集、評估及觀察報告;産沼氣、産氫、脫氮除磷工藝、顆粒汙泥、汙泥減量化、活性汙泥膨脹等。
《活性汙泥微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市政與環境工程係列研究生教材》可作為市政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等基礎與應用學科的本科和研究生的輔助教材或相關專業的培訓教材,也可供科研工作者參考。
第1篇 活性汙泥微生物圖譜
第1章 活性汙泥中的細菌圖譜
1.1 球菌
1.2 杆菌
1.3 螺鏇菌屬
1.4 其他細菌
第2章 活性汙泥中的真菌和藻類圖譜
2.1 真菌
2.2 藻類
第3章 活性汙泥中的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圖譜
3.1 原生動物
3.2 後生動物
第2篇 活性汙泥微生物學原理
第4章 古生菌
4.1 古生菌的發現、定義和分布
4.2 古生菌的生理特徵
4.3 古生菌的主要類群
4.4 古生菌目前的研究與應用
第5章 細菌
5.1 細菌的形態、大小和細胞結構
5.2 細菌的培養特徵
5.3 細菌的理化性質
5.4 幾種較重要的細菌類群
5.5 細菌的緻病性
第6章 真菌
6.1 真菌簡介
6.2 真菌門
6.3 真菌的細胞結構
6.4 幾種重要的真菌
6.5 真菌的緻病性
第7章 藻類
7.1 概述
7.2 藻門的特徵
第8章 原生動物
8.1 原生動物的概念
8.2 原生動物的分布及形態
8.3 原生動物的生殖
8.4 鞭毛綱
8.5 肉足綱
8.6 孢子綱
8.7 縴毛綱
8.8 原生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8.9 原生動物門的係統發展
第9章 後生動物
9.1 概述
9.2 後生動物的起源
9.3 側生動物——海綿動物門
9.4 輻射對稱動物
9.5 無體腔動物
9.6 假體腔動物
9.7 體腔動物
9.8 其他微型小動物
第10章 病毒
10.1 概論
10.2 噬菌體
10.3 真核生物的病毒
10.4 理化因子對病毒的作用
第3篇 活性汙泥功能菌
第11章 産甲烷菌
11.1 産甲烷菌的分類
11.2 産甲烷菌的代錶種
11.3 産甲烷菌的生理特性
11.4 産甲烷菌的生長繁殖
11.5 産甲烷菌的基因組研究
第12章 産氫菌
12.1 微生物製氫概述
12.2 暗發酵産氫的微生物
12.3 光閤作用製氫
12.4 高效厭氧産氫微生物選育及應用的研究趨勢
第13章 硫酸鹽還原菌
13.1 硫酸鹽還原菌的分類
13.2 SRB的富集、分離與鑒定
13.3 硫酸鹽還原菌的生理學
第14章 脫氮除磷微生物
14.1 氨氧化細菌
14.2 硝化細菌
14.3 反硝化細菌
14.4 聚磷菌
14.5 脫氮除磷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第4篇 活性汙泥微生物實驗技術
第15章 顯微鏡技術
15.1 顯微鏡原理
15.2 顯微鏡測量
15.3 濕塗片和塗片
15.4 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15.5 明視野光學顯微鏡
15.6 暗視野光學顯微鏡
15.7 相差光學顯微鏡
15.8 熒光顯微鏡
第16章 細菌的形態和染色
16.1 細菌的形態
16.2 細菌的染色原理及方法
16.3 其他染色方法
第17章 活性汙泥中微生物的初步觀察
17.1 引言
17.2 混閤液中的生物食物鏈
17.3 樣品
17.4 安全問題
第18章 絮狀顆粒和泡沫
18.1 絮狀顆粒
18.2 四聯體
18.3 菌膠團
18.4 泡沫
第19章 活性汙泥絲狀生物體觀察圖解
19.1 絲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
19.2 對特殊染色劑的反應
19.3 對“S”測試的反應
19.4 檢索錶
第20章 活性汙泥動物觀察圖解
20.1 原生動物
20.2 細菌和原生動物的相對優勢
20.3 輪蟲類
20.4 蠕蟲和類蠕蟲的生物
20.5 甲殼動物
第21章 活性汙泥藻類、真菌和指示性生物觀察圖解
21.1 活性汙泥中的藻類
21.2 真菌
21.3 活性汙泥中指示性生物的觀察
第22章 活性汙泥收集、評估及觀察報告
22.1 顯微鏡設置和等級錶
22.2 工作錶
22.3 顯微鏡鏡檢報告
第5篇 活性汙泥微生物學産業化應用
第23章 産沼氣
23.1 産甲烷菌的甲烷形成途徑
23.2 甲烷形成過程中的能量代謝
23.3 沼氣技術
第24章 産氫
24.1 生物製氫概述
24.2 生物製氫技術的主要研究方嚮
24.3 厭氧發酵生物製氫的産氫機理
24.4 厭氧發酵法生物製氫工藝概述
24.5 厭氧發酵生物製氫技術的發展現狀
24.6 厭氧生物發酵製氫的研究進展及應用
第25章 脫氮除磷工藝
25.1 活性汙泥法生物脫氮工藝
25.2 除磷工藝
25.3 同步脫氮除磷工藝
25.4 廢水生物脫氮除磷工藝技術經濟比較分析
第26章 顆粒汙泥
26.1 厭氧顆粒汙泥的基本性質
26.2 厭氧顆粒汙泥的微生物學
26.3 好氧顆粒汙泥
第27章 汙泥減量化
27.1 汙泥的分類及性質
27.2 汙泥厭氧消化工藝流程及消化池構造
27.3 厭氧消化係統的運行與控製
27.4 化學物質對厭氧消化係統的影響
第28章 活性汙泥膨脹
28.1 汙泥膨脹的概念及理論
28.2 汙泥膨脹類型
28.3 汙泥膨脹成因
28.4 汙泥膨脹的調控措施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填補瞭當前市政與環境工程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知識空白。我是一名在讀的博士生,研究方嚮就是汙水處理技術,特彆是對活性汙泥法在處理復雜工業廢水中的應用進行深入研究。雖然市麵上有很多關於活性汙泥的教材,但很少有能將微生物學原理與前沿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如此緊密結閤的。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活性汙泥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之間關係的最新研究進展。例如,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如何利用16S rRNA基因測序、功能基因芯片等技術來描繪活性汙泥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和組成?對於那些在特定汙染物去除中起關鍵作用的“明星”微生物,比如能夠降解有機磷、硫化物的微生物,書中是否會有更深入的解析,包括它們的代謝途徑、基因錶達以及在特定條件下如何富集和維持?此外,分子生物學在診斷和預測活性汙泥係統健康狀況方麵的應用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例如,通過監控某些關鍵基因的錶達水平,能否提前預警係統可能齣現的失穩現象?這本書的潛在價值在於,它能夠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先進的研究工具,推動活性汙泥技術嚮更高效、更穩定、更智能化的方嚮發展。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活性汙泥微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作為一名在汙泥處理和資源化領域工作的工程師,我深知活性汙泥法在現代城市汙水處理中的核心地位,但同時也麵臨著許多挑戰,比如係統運行不穩定、齣水水質難以達標等。我一直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活性汙泥係統內部復雜的微生物交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來優化和管理這個係統。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關於活性汙泥微生物群落動態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負荷變化、溫度波動等實際工程條件下,微生物群落是如何響應的?書中是否會介紹如何通過宏基因組學來揭示活性汙泥中未被培養的微生物的功能潛力,以及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來開發新的生物處理工藝?此外,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分子生物學在過程控製和故障診斷方麵的應用。例如,是否能通過監測特定標誌性微生物或基因的存在和豐度,來及時發現和解決係統運行中的問題,如汙泥膨脹、硝化能力下降等?如果書中能提供可操作的指導和案例,將對我的日常工程實踐有極大的幫助,讓我能夠更科學、更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活性汙泥微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聽起來就非常具有前沿性和指導性。我目前正在進行一項關於汙水處理廠生物脫氮除磷效率提升的研究,而活性汙泥法是其中的關鍵技術。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提供深入微生物學視角,並結閤分子生物學最新進展的教材。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活性汙泥係統中各種微生物的功能,特彆是那些參與生物脫氮除磷的關鍵微生物,例如厭氧氨氧化菌(Anammox)和聚磷菌(PAO)等。書中是否會闡述這些微生物的生態學特性、代謝途徑以及它們在不同運行條件下的協同或競爭關係?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分子生物學技術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調控這些微生物。例如,是否會介紹如何利用定量PCR、實時熒光定量PCR(qPCR)等技術來準確測定關鍵微生物的數量和活性?宏基因組學和宏轉錄組學是否能幫助我們揭示這些微生物的基因功能和錶達調控機製,從而為工藝優化提供理論依據?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利用分子生物學工具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案例,那就更有價值瞭,能夠幫助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工程應用,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作為一名環境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我在本科階段已經接觸過一些基礎的汙水處理知識,但對於活性汙泥法的微觀世界,我一直覺得瞭解不夠深入。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活性汙泥處理工藝從宏觀到微觀的係統性學習需求。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活性汙泥中各種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例如,對於活性汙泥絮體的形成和穩定性,書中是否會闡述不同種類的胞外聚閤物(EPS)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粘細菌、絲狀菌等在活性汙泥係統中可能帶來的問題,書中是否會有深入的探討,以及如何從微生物學的角度去控製它們的過度增殖?而且,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為我們理解這些問題提供瞭新的視角,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會介紹利用PCR、FISH等技術來檢測和識彆活性汙泥中的優勢菌群和潛在有害菌群,以及如何通過基因錶達分析來理解它們在不同運行工況下的適應性和響應機製。這本書如果能夠將這些復雜的微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圖錶來呈現,我相信它一定會成為我們研究生學習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活性汙泥處理的核心技術。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專業,厚重的裝幀和清晰的字體,一看就是一本內容紮實的學術著作。作為市政與環境工程領域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理解活性汙泥處理工藝的權威參考書。這本書的標題《活性汙泥微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精準地擊中瞭我的需求。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活性汙泥中各種微生物的種類、生態位以及它們在汙染物降解過程中的具體作用。例如,針對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我希望書中不僅能介紹它們在氮循環中的基本功能,更能深入探討影響其活性的環境因素,如溶解氧、pH、溫度以及底物濃度等,並且希望能有相關的圖錶或模型來直觀展示這些復雜的關係。另外,分子生物學方麵的應用,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介紹最新的基因測序技術、宏基因組學、宏轉錄組學等在活性汙泥係統中的應用,比如如何通過這些技術來識彆和量化關鍵功能微生物,追蹤其在係統中的遷移和演替,甚至預測係統對不同汙染物負荷的響應。如果書中能包含實際案例分析,結閤理論知識來解決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那就更完美瞭。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理解和優化活性汙泥處理工藝的得力助手,幫助我更好地開展科研工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