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包含72個實驗。第1章材料化學性能測試實驗,第2章材料化學閤成實驗,第3章材料化學設計與研究性實驗,包括瞭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納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等材料化學實驗的基本知識、相關原理、實驗技術和研究方法。其中既有經典的實驗,也有一些反映學科前沿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設計與研究性實驗。
本教材可作為高等院校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學、材料化學等相關專業師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從事材料生産的技術人員及其他涉及材料化學實驗領域的研究人員的參考用書。
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現代科學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是工業發展的基礎。一個國傢材料産品和産量是直接衡量其科學技術、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材料化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屬於現代材料科學、化學和化工領域的重要分支,是發展眾多高科技領域的基礎和先導。材料化學實驗作為材料化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實驗課程,直接關係到學生能否掌握材料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否有效地掌握科學思維方法、培養科研能力、養成科學的精神和品質。該實驗課程在材料化學專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教材是根據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結閤教學實際和近年承擔的教學研究項目成果編寫而成的。編寫的原則是厚基礎,寬口徑,適應性廣,突齣綜閤性,強化綠色化學理念,體現學科發展的實驗新技術和新方法。全書包含72個實驗,從三大部分進行編寫:第一部分材料化學性能測試實驗,第二部分材料化學閤成實驗,第三部分材料化學設計與研究性實驗,包括瞭金屬材料、機非金屬材料、納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等材料化學實驗的基本知識、相關原理、實驗技術和研究方法。其中既有經典的實驗,也有一些反映學科前沿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設計與研究性實驗。本教材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簡明易懂,實用性強,可作為高等院校材料化學專業師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從事材料生産的技術人員及其他涉及材料化學實驗領域的研究人員的參考用書。
本書由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師進生主編,青島農業大學劉清芝、李海銀、李偉娜、牛永盛、孔曉穎、孫欽星、徐香、王強、魏洪濤、孫新枝,煙颱大學崔洪濤和聊城大學李懷勇參與編寫。全書由師進生和牛永盛對編者提供的實驗進行審閱、增刪和修改,最後由師進生統稿和定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青島農業大學名校工程建設資金的資助,得到瞭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本教材還參考瞭國內外相關書刊,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限於編者水平,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懇切希望讀者和專傢批評指正。
編者
2017年3月
對於習慣瞭那種隻有標準答案的實驗指導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開放性可能會帶來一些初期的挑戰,但也正是這種挑戰,構築瞭其價值。很多實驗步驟後,作者並不會直接給齣“標準結果”,而是留下瞭一個“思考題”或者“改進建議”。比如,在處理一些需要熱處理的陶瓷粉體時,書中列齣瞭三種不同的升溫速率,然後提問:“請預測哪種升溫速率最有可能獲得最緻密的燒結體,並解釋其熱力學和動力學原因。”這種引導性的提問迫使我們必須迴到熱力學和動力學的基礎上去尋找答案,而不是死記硬背實驗參數。這種“反灌輸”式的教學設計,對於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這本書更像是導師在旁邊低聲指引,而不是老師在黑闆上寫下公式,它要求你真的動腦筋去理解實驗背後的科學邏輯。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圖文排版也體現瞭專業性。作為一本實驗指導書,清晰度和易讀性至關重要。師教授的這本教材在圖示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尤其是在描繪復雜儀器結構和樣品微觀形貌時,采用的高清插圖和流程圖,比文字描述要直觀得多。舉個例子,在介紹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的成像原理時,那張關於二次電子和背散射電子産生角度的示意圖,比我之前在其他參考書上看到的任何一張都要清晰易懂。而且,書中對常用安全規範的強調也貫穿始終,並不是簡單地放在開篇,而是在涉及特定化學品或高溫操作的實驗步驟中,都會以醒目的提示齣現,這體現瞭作者對學生安全的高度負責。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兼具深度、廣度和實用性的實驗教材,對於材料化學的實踐教學來說,是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支撐。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實驗書的期待不高,總覺得無非是把教科書上的理論搬到實驗室,做做重復性的工作。然而,這本《材料化學綜閤實驗(師進生)》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更像是一部“實驗設計者的指南”而非單純的“操作手冊”。我特彆欣賞它在“誤差分析與數據處理”部分花費的筆墨。很多教材隻會輕描淡寫地提一句“注意誤差”,但這本書卻深入剖析瞭係統誤差和隨機誤差在材料測試中的具體來源。例如,在進行X射綫衍射(XRD)分析時,它詳細對比瞭樣品製備的平整度對衍射峰位置和強度的影響,並提供瞭如何通過軟件進行背景扣除和峰擬閤的實例分析。這種對實驗細節的尊重和對數據可靠性的強調,極大地培養瞭我們作為未來研究人員的科學態度。此外,書中對於不同測試手段(如SEM、TEM、DSC等)的交叉驗證方法也做瞭很好的示範,教會我們如何用多角度的證據來支撐一個實驗結論,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個測試結果。
評分這本《材料化學綜閤實驗(師進生)》的作者顯然對實驗教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從我這個初次接觸材料化學實驗的學生角度來看,它提供瞭一種非常係統且實用的學習路徑。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基礎操作和高級技術之間的過渡處理得非常自然。書裏對一些基礎的材料製備方法,比如溶膠-凝膠法或者固相反應法,講解得極其細緻,步驟清晰到甚至連加熱速率和攪拌速度都有明確的建議範圍,這對於我們這些動手能力還不是很強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吃瞭一顆定心丸。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緊密結閤瞭實驗現象去解釋背後的化學原理。比如,在討論某種納米材料的粒徑控製時,書中會穿插一些關於界麵能和錶麵張力的微觀解釋,讓你在操作的同時,腦子裏也能構建齣清晰的微觀圖像。這種“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式,大大提升瞭我的學習興趣,不再是機械地重復步驟,而是帶著思考去操作。整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每一章似乎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的材料體係展開,層層遞進,讓人感覺每完成一個實驗,自己的實驗技能樹就點亮瞭一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綜閤性”和對前沿領域的適度觸及。雖然名字叫“綜閤實驗”,但它並沒有故作高深地堆砌晦澀難懂的前沿課題,而是將一些成熟但仍具有研究價值的課題進行瞭係統化梳理。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關於功能性高分子薄膜製備與性能測試的那一章。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拉伸膜片,而是深入探討瞭高分子鏈的取嚮度如何影響其介電常數和機械強度。書中提供的多個不同濃度的聚閤物溶液配方,鼓勵我們自己去探索濃度梯度帶來的性能變化,這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個微型的、受控的“研究設計”。這種將基礎操作與課題探索相結閤的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對材料科學應用領域的興趣。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教學內容更新的努力,其中穿插的一些關於“綠色化學”和“可持續材料”的實驗案例,也體現瞭當下材料科學發展的趨勢,讓我們能緊跟時代脈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