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广铭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yi人”。本书为邓先生宋史论文的选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 按专题课的形式编排。
作者不仅对宋代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赵匡胤、太宗即位之谜、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岳飞、辛弃疾等进行了考查与评价,而且对北宋的开国和皇位继承、北宋的家法和政治改革运动、北宋的募兵制度与当时积贫积弱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南宋初年对金斗争中的问题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作者不但从宏观上对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和文化政策的关系以及宋学予以论述,并对宋学和理学加以辨析,纠正了自己以前的提法,而且对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周敦颐的师承与传授以及朱熹和陈亮关于王霸义利的争论等具体问题详加阐释。另外,作者还对北宋中叶一群失意官僚的聚会餐以及王安石与蔡京的饮食进行描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也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
本书的代前言《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和所附《自传》,为读者了解邓先生的治学方法与学术历程提供了方便。
邓广铭(1907—1998),著名历史学家。字恭三。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此后倾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教学与研究。1945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后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yi人”。其学术著述被汇集为十卷本《邓广铭全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平衡”——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在对历史人物的褒奖与批判之间,作者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史与军事史交叉地带的论述。宋代文官治国,文化空前繁荣,但军事上的积弱却又是其致命伤。作者没有将文化繁荣视为军事衰弱的“借口”,也没有将军事不济完全否定文治的成就。相反,他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模型来解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牵制。这种不偏不倚,既不盲目“宋粉”,也不过度“黑宋”的态度,是极其难得的。它让我对这个被诸多标签固化的朝代,有了一种更加接近其真实面貌的尊重和理解,这是一部真正做到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优秀作品。
评分这本《宋史十讲》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精心布置的历史博物馆,导览员的讲解既专业又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功底非常扎实,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流水账,而是将宋代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对宋代政治制度的剖析,深入浅出,让人对“重文抑武”的国策有了更立体、更复杂的认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心路历程的描写,那种在国家兴衰、党争激烈的漩涡中,知识分子所体现出的那种矛盾、坚韧与理想主义,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罢掩卷,仿佛能听到汴京城内茶肆酒楼的喧嚣,也能感受到朝堂之上君臣议政的肃穆。它没有试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式的历史结论,而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多维度的视角,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本书无疑为我对宋代历史的认知,搭建了一个坚实而又富有美感的框架,后续若想深入研究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都会以这本书为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我之前看过的很多断代史读物,要么是学术味太重,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煽情,把历史写成了“爽文”。但《宋史十讲》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文字非常克制,情感的流露是内敛而有分寸的,但其背后的历史洞察力却极其敏锐。举例来说,在论述宋辽、宋金关系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渲染“弱宋”形象,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这种复杂关系中蕴含的实用主义外交智慧和文化互鉴的深层逻辑。这种冷静的叙述背后,是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阅读过程非常舒畅,仿佛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谈,既能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又不会感到任何阅读压力。对于初涉宋史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打开大门的金钥匙,能迅速建立起对那个时代的宏观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宋代“日常”的捕捉能力上。很多历史书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历史的底色往往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构成的。我惊喜地发现,在讲解中后期,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绘宋代的城市生活、商业繁荣乃至市民文化的发展。比如对于《清明上河图》背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那种细节的还原度,让人仿佛能闻到酒楼里传来的饭菜香,感受到瓦肆勾栏里的热闹非凡。这使得宋代不再是一个遥远、冰冷的朝代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烟火气的古代社会。这种对社会史视角的强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朝“全景图”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上相对孱弱的朝代,更是一个在文化、经济上高度成熟的古代文明的高峰。
评分坦白说,我对史学的阅读习惯是比较挑剔的,往往难以忍受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推导。然而,《宋史十讲》在处理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表现出了惊人的逻辑连贯性和解释力。比如“靖康之变”前后,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位皇帝的失误,而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制衡的结构性矛盾入手,层层递进地剖析了北宋自建国之初就埋下的隐患是如何最终总爆发的。这种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帮助我理解了历史的“必然性”——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外部压力下,某些后果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每一讲的收尾部分,往往都会提炼出一个核心的思考命题,留给读者自行消化,这种教学设计非常高明,避免了生硬的结论灌输,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评分最近对哲学美学史学英语感兴趣,买了一批书,准备好好学习
评分书出现了破损
评分纸质不错,活动买的,物流很快,内容看了再评价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评分货真价实
评分宋史十奖,略看了一下,从文化,政治,几个方面叙述,需要对宋史稍有了解!
评分包装精良
评分内容很好,趁活动拿下!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