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在位七年,年年粮食获得丰收,不动兵革,算是五代贤君。他在位期间,同五代其他时期相比较,后唐称得上是小康社会。
冯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政坛上的“不倒翁”,与他善于谏君是分不开的。李嗣源之所以能成为五代少有的明君,与他身边有冯道有很大的关系。尽管李嗣源和冯道两人的历史地位比不上李世民和魏征,但在重武轻文的五代十国时期,也算是鹤立鸡群了。
李从珂确定宰相人选,采用了一个简单、原始而又荒唐的办法——抓阄。他将三个人的姓名写在纸上,揉成一团,放进琉璃瓶中,先焚香祝天,然后用筷子夹出纸团,逮着谁是谁。
石敬瑭的即位大典,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登基中荒诞的一场闹剧。他称帝的时候,连皇帝的衣冠都没有,仓促之间,大概赶制也来不及。耶律德光似乎不想让他的干儿子太难堪,脱下自己身上的帝服,摘下头上的冠冕,派使者送给石敬瑭。石敬瑭在中国历史上演了一出登基闹剧。
《五代那些事儿2(唐晋争雄卷)/历史新阅读丛书》讲述了李嗣源在位七年,年年粮食获得丰收,不动兵革,算是五代贤君。他在位期间,同五代其他时期相比较,后唐称得上是小康社会。
冯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政坛上的“不倒翁”,与他善于谏君是分不开的。李嗣源之所以能成为五代少有的明君,与他身边有冯道有很大的关系。尽管李嗣源和冯道两人的历史地位比不上李世民和魏征,但在重武轻文的五代十国时期,也算是鹤立鸡群了。
李从珂确定宰相人选,采用了一个*简单、*原始而又*荒唐的办法——抓阄。他将三个人的姓名写在纸上,揉成一团,放进琉璃瓶中。先焚香祝天,然后用筷子夹出纸团,逮着谁是谁。
石敬瑭的即位大典,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登基中*荒诞的一场闹剧。他称帝的时候连皇帝的衣冠都没有,仓促之间,大概赶制也来不及。耶律德光似乎不想让他的干儿子太难堪,脱下自己身上的帝服,摘下头上的冠冕,派使者送给石敬瑭。石敬瑭在中国历史上演了一出登基闹剧。
余耀华,湖北省鄂州市人,市政协委员、湖北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史学专家、高级经济师。学术专著有《中国价格史》(2000年出版,2013年再版),2004年获中国价格理论研究优秀奖“薛暮桥价格研究奖”。文学作品有《范蠡——从兵家奇才到东方商圣》(入围第九届矛盾文学奖、陕西广播电视台连播)、《飓风——明朝反贪风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大唐财相:刘晏》《二品:海瑞》等20余部,累计千万字。
第一章 嗣源称帝
李存勖的烂摊子
扫清障碍
嗣源时代
第二章 铁腕女人
舌战阿保机
述律太后
小国的折腾
第三章 为当宰相出人命
豆卢革之死
骚动的四川
谁杀了任圜
第四章 李嗣源的祈祷
五代第一美人
定州之乱
小国的变迁
李嗣源和冯道
第五章 多行不义
谁算计了李从珂
谁逼反了东川董璋
川中起兵
安重诲毙命
第六章 捡回来的"蛟龙"
朋友也是敌人
"蛟龙"钱镠
王延钧称帝
第七章 悔恨而死
骄纵的皇子
王氏献身
京城米贵
疯狂的李从荣
谁吓死了李嗣源
第八章 "搬家"惹的祸
李从厚登基
孟知祥称帝
集体大搬家
"清君侧"之战
进军洛阳
皇帝出逃
第九章 白条难兑现
李从珂篡位
谁杀了李从厚
白条难兑现
第十章 兄弟博弈
纵虎归山
父子相残
李、石博弈
第十一章 灵魂出卖者
石敬瑭的伎俩
出卖灵魂
引狼入室
第十二章 魂断玄武楼
赵德钧也想做皇帝
中原皇帝异族封
晋安寨破了
述律太后笑骂赵大王
火焚玄武楼
第十三章 南唐建国
儿皇帝
南唐建国
第十四章 破灭的皇帝梦
范延光的皇帝梦
三镇起兵
调虎离山
第十五章 一国俩皇帝
孝顺的儿皇帝
不安分的王昶
无耻的王延羲
第十六章 遗臭万年
对契丹说不
造反的安从进
儿皇帝之死
第十七章 决裂
石重贵即位
有"血性"的中年人
乱伦之恋
第十八章 文学青年
刘龑的未了事
弑兄屠弟
李昪的遗言
南唐中主
南唐出兵
第十九章 谁点燃了导火索
无事生非
不该发生的战争
杨光远伏诛
第二十章 白团卫之战
智勇双全的符彦伦
硬汉子沈斌
绝地反击
一步臭棋
第二十一章 闽国内耗
王延政亡国
李仁达拒降
第二十二章 中渡桥之败
计除吐谷浑
诈降计
第二十三章 引狼入室
未战而降
山穷水尽
张彦泽进京
第二十四章 皇帝的流放岁月
凄凉的北行路
苟且偷生
《五代那些事儿2(唐晋争雄卷)/历史新阅读丛书》:
《五代那些事儿》第壹卷,讲到后唐国都洛阳发生兵变,后唐皇帝李存勖喝了乳浆后,不明不白地一命呜呼了,后唐的皇位空了下来。下面说说李克用的养子——后唐皇位的继任者李嗣源。
李嗣源是沙陀人,由于出身贫贱,连姓名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名叫邈佶烈。李嗣源这个名字,是晋王李克用收他为养子后替他取的。
李嗣源跟随李克用征战三十年,排难解纷,冒刃血战,屡建奇功。李克用死后,李嗣源作为河东主将,历任代州、相州(今河南安阳)刺史、昭德军、天平军节度使,一直做到蕃汉内外兵马总管,又协助李存勖转战十余年,击败了契丹,活捉了燕王刘仁恭父子,消灭了劲敌后梁,建立了后唐王朝。
后唐立国,李嗣源当居首功,是他率领晋军主力率先攻进后梁的首都汴州的。当他率军迎接李存勖进城的时候,李存勖手拉他的衣服,头撞他的胸脯,兴奋地说:“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立。”意思是说,我能够得天下,全是你的功劳,江山是咱哥俩的,荣华富贵,我和你同享。
透过李存勖的表演,可以得出一个信息,李嗣源似乎有些功高震主了,李存勖也不敢小看他。
李存勖做了皇帝后,很快就对李嗣源起了疑忌,派蕃汉马步军都虞候朱守殷暗中监视李嗣源的起居,“颇为谣言所属”,就是说经常受到小人的毁谤。
同光四年(926)二月,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发生兵变,李存勖派李绍荣到河北主持平叛。李绍荣到河北后,连连失利。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存勖只得派李嗣源率军前去平叛。此时,以赵在礼为首的叛军占据了魏州(今河北大名)。
李嗣源率军赶到魏州城下,同诸军约定次日攻城。
当天晚上,李嗣源统领的禁军发生叛乱,竟然和叛军联合起来,一致推举李嗣源“帝河北”。其实,李嗣源当时并无反意,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撂下一句:“你们不听我的话,那就随你们的便吧!我回京师去。”
可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由不得李嗣源。叛军们见他想走,拔刀将他围住,怒吼道:“这些人都是虎狼之辈,不知道什么尊卑,你要离开这里,没那么容易。”言下之意就是,不要给脸不要脸,现在推举你当头儿,那是尊重你,如果执意不从,就没有尊卑可讲了。
李嗣源被挟持着进了魏州城,应该说,此时的他,并没有做皇帝的念头,这从他进入魏州,然后托故逃出魏州,可以看出端倪。后来,在石敬瑭的极力劝诱下,李嗣源才决心谋求自立。他率领平叛之军,挥师南下,剑指洛阳。
李嗣源挥师南下,走到罂子谷的时候,传来李存勖众叛亲离、为乱兵所杀的消息,他竟然痛哭一场,流着眼泪对众将说:“皇上平时很得人心,只是被一群小人迷惑,才落得如此下场。现在我将到哪里去呢?”
李嗣源的表演很到位,在众将相劝下,他才止住了悲伤。
同光四年(926)四月初二,朱守殷派人飞报李嗣源,说京城已经大乱,没有人能控制得了局面,请李嗣源火速率兵回京平乱,掌管大局。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讨喜了,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性,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文字点燃读者的想象力。他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记述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讲述者的亲切姿态,引导我们走进历史的现场。这种亲和力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不再高不可攀,而是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偶尔穿插的、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它像一束光,适当地缓解了历史的沉重,让阅读体验更加愉悦轻松。这种叙事上的灵活性,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历史题材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让这段曾经有些晦涩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着实让我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与魅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匠心独运,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还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上寥寥数笔带过的历史人物,在这里被赋予了血肉和灵魂,他们的决策、挣扎与权谋,都让人拍案叫绝。读完此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绵的年代,亲身经历了历史的洪流。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它激发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浓厚兴趣,让我开始主动去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种由阅读带来的知识的连锁反应,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读起来酣畅淋漓。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专著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和戏剧张力。作者高超的史学功底与高超的文学修养在此完美结合,使得那些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部署,在文字中变得清晰易懂,却又不失其应有的深度。我常常沉浸在那些精彩的谋略对决中,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特别是对某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作者的处理极其精妙,既尊重了历史的框架,又加入了合理的推测和对人物动机的深度剖析,使得整个故事线索流畅且引人入胜。对于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把绝佳的钥匙,它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扎实的知识积累。
评分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段历史的印象是比较模糊和碎片化的,感觉像是一团乱麻。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那些散乱的线头一一梳理、编织,最终呈现出一幅清晰、宏大的历史画卷。作者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逻辑层次分明,使得人物关系的演变、政治势力的消长都清晰可见。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因果链条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对于希望建立完整历史认知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和分析工具。
评分我必须赞扬作者在细节考据上的严谨态度。尽管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但其中蕴含的史料的扎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许多地方的引证和侧面印证,都体现了作者下了大量的功夫。这种对史实的尊重,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无比的踏实和信服。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与大众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我发现自己过去对这个历史阶段的许多理解都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书中对于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乃至普通民众生活的侧写,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它展现的不是孤立的帝王将相,而是整个社会在剧烈动荡中的众生相,格局之大,令人敬佩。
评分送来的书封面是折过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送来的书封面是折过的!!!
评分好的书籍值得推荐
评分还行。。。。。。。。。。。。。。。。。。
评分好的书籍值得推荐
评分好很棒超级好好很棒超级好好很棒超级好好很棒超级好
评分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