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头一无二的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畅销程度无可匹敌的史学读本
★全新修订,雅致收藏
★第19届全国书博会金口碑好书榜
★2009年京华书榜年度十大畅销书排行榜首
★2009年读者喜爱的24本书排行榜首
★2010年中国图书馆借阅量排行TOP10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内容自永乐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当年明月
副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多年来畅销不衰。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
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 联想集团创始人 柳传志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毛佩琦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所读过的*好的书。这样的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浑然天成,近乎十全十美。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作者不露庐山真面目,没有借助任何学历、经历、名号、头衔的光环效应,却能在充斥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场脱颖而出,仅以文字的魅力(甚至连一幅插图都没有)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使千万人趋之若鹜,为世间又创造出一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典型。
——金牙大状首席律师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
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第四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第五章 纵横天下
第六章 天子守国门!
第七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
第八章 帝王的财产
第九章 生死相搏
第十章 最后的秘密
第十一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第十三章 祸根
第十四章 土木堡
第十五章 力挽狂澜
第十六章 决断!
第十七章 信念
第十八章 北京保卫战
第十九章 朱祁镇的奋斗
第二十章 回家
第二十一章 囚徒朱祁镇
第二十二章 夺门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俯视着这个帝国的一切,之前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似乎还历历在目,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于那场斗争中的失败者朱允蚊来说,政治地位的完结意味着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无论他本人是生还是死。但对于朱棣而言,今天的阳光是明媚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他将用手中的权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富国强兵的梦想。
这个梦想不但是他的,也是他父亲的。
证明
当然在这之前,他必须先做几件事情,这些事情如果不完成,他的位子是坐不稳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他要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
虽然江山已经在手,但舆论的力量也是不能无视的,自己的身上反正已经被打上了反贼的烙印,没办法了,但至少要让自己的子孙堂堂正正地做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使用了两个方法:
其一,他颁布了一道命令,下令凡是建文帝时代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朱元璋的成例有不同的,全部废除,以老祖宗成法为准,这倒不是因为朱元璋的成法好用。只是朱棣要想获得众人的承认,必须再借用一下死去老爹的威名,表明自己才是真正领悟太祖治国精神的人。
其二,他命令属下重新修订《太祖实录》,此书已经由建文帝修过一次,但很明显,第一版并不符合朱棣的要求,他需要一个更为显赫的出身,因为类似朱元璋那样白手起家打天下,开口就是“我本淮右布衣”,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人愿意做叫花子的,于是,亲生母亲被他扔到了脑后,马皇后成为了他的嫡母,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叙说。
此外,他还指示手下人在实录中加入了大量小说笔法的描写,如朱元璋生前曾反复训斥朱标和朱允J坟,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而对朱棣却总是赞赏有加,一看到朱棣就满面笑容,十分高兴。甚至在他死前,还反复询问朱棣的下落,并有意把皇位传给朱棣。但是由于奸诈的朱允炆等人的阴谋行为,合法的继承人朱棣并没有接到朱元璋的这一指示。于是,本该属于朱棣的皇位被无耻地剥夺了。这些内容读来不禁让人在极度痛恨朱允炆等奸邪小人之余,对朱棣终于能够夺得本就属于自己的皇位感到欣慰,并感叹正义终究取得了胜利,好人是有好报的。
当朱棣最终完成这两项工作时,他着实松了口气,不利于自己的言论终于被删除了,无数年后,这场靖难战争将被冠以正义的名号广为流传。但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朱棣心里很明白,在那些篡改过的地方原本写着历史的真实。他把自己的父亲从坟墓里拖了出来,重新装扮一番,以证明自己的当之无愧。
历史证明,朱棣失败了,他没有能够欺骗自己,也没有骗住后来的人,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而是人心。
功臣
自欺欺人也好,自我安慰也好,毕竟皇位才是最现实的。在处理好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后,下一步就是打赏功臣,这可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虽然历来阜帝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大业已成后的功臣,但这些人毕竟在皇帝的大业中投入了大量资本,持有了股份,到了分红的时候把他们踢到一边,是不好收场的。毕竟任何董事局都不可能是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
这里也介绍一下明朝的封赏制度,大家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皇帝赏赐大臣的镜头,动不动就是“赏银一千两”,然后一个太监拿着一个放满银两的盘子走到大臣面前,大臣谢恩后拿钱回家。大致过程也是如此,但很多时候,电视剧的导演可能没有考虑过一千两银子到底有多重,在他们的剧情中,这些大臣们似乎都应该是在武校练过铁砂掌的,因为无论怎么换算,一千两银子都不是轻易用两只手捧得起来的。在此也提出建议,今后处理该类情节时,可以换个台词,比如“某某,我赏银一千两给你,用马车来拉!”
以上所说的赏银在封赏中只是小意思,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明白细水长流的道理。横财来得快去得快,真正靠得住的是长期饭票。在明朝,这张长期饭票就是封爵。
在那个年代,如果你不姓朱,要想得到这张长期饭票是很困难的,老朱家开的食堂是有名额限制的,若非立有大功,是断然不可能到这个食堂里开饭的。
具体说来,封爵这张饭票有三个等级,分别是公爵(小灶)、侯爵(中灶)、伯爵(大灶),此外还有流和世的区别,所谓流,就是说这张饭票只能你自己用,你的儿子就不能用了,富不过三代,饿死算他活该。而世就不同了,你死后,你的儿子、儿子的儿子还可以到食堂来吃饭。
但凡拿到这张饭票的人,都会由皇帝发给铁券(证书),以表彰被封者的英勇行为。这张铁券也不简单,分为普通和特殊两种版本。特殊版本分别颁发于朱元璋时代和朱棣时代,因为在这两个时代要想拿到铁券是要拼老命的。
朱元璋时代的铁券上书“开国辅运”四字,代表了你开国功臣的身份。朱棣时代的铁券上书“奉天靖难”四字,代表你奉上天之意帮助我朱棣篡权。这两个版本极为少见,在此之后的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中都从未再版。自此之后,所有的铁券统一为文臣铁券上书“守正文臣”,武将铁券上书“宣力功臣”。
当然了,如果你有幸拿到前两张铁券,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券的人80%以上都会由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券。
此外还附有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
历史原来很精彩
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而行。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当年明月大喊一声。声音消失在风中,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山野一片寂静。
好一段时间,远远地,传来一阵阵回声:“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
前面那座古庙里有点儿动静,一个小和尚好像刚睡醒,慢腾腾地伸了个懒腰,抖落了身上厚厚的尘土。噢!那不是朱重八吗?他朝四下看了看,然后向当年明月走来了。那边还有人,朱棣骑着马,风尘仆仆,身上浸着汗水,也向这边赶来。后边是方孝孺,一脸正气,拉着朱允 ,有点儿嫌他走得太慢;沮丧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都来了。远远地,过来一个瘦了吧唧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朱厚照,还是那样儿,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走路也是一摇一晃的……
这么多人都围上了当年明月,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乱哄哄地,有的拍着当年明月的肩膀,有的指手画脚,吵吵嚷嚷,只听清几个词儿:很精彩的,很精彩的,写写吧,写写吧……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的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前村儿的嘎子、胡同儿里的小三儿;写吧,想到哪儿写哪儿,就这么写吧……
当年明月也不知是惊喜,还是兴奋,都快晕了。
镜头拉远。
声音淡出。
旷野上又是一片寂静。
忽然,一阵风吹来,一摞纸被吹散了,漫天飞舞。一个过路人捡起一张,一看,原来是书稿,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也算我给它写的序,比上次那篇序轻松点儿。
毛佩琦
2006年9月8日于北七家村
说实话,初拿到手,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严肃或学术化,毕竟“历史”二字就带着点距离感。可一旦沉浸其中,这种顾虑立刻烟消云散了。这本书最绝妙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找到了“趣味性”与“准确性”之间的完美平衡点。作者的文笔如同高明的说书人,懂得在关键时刻抛出悬念,在适当的时候穿插一些幽默的小段子,让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政治斗争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冷静的、多角度的分析,他没有简单地进行好坏评判,而是努力去还原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读完之后,我不仅知道了“发生了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认知上的提升感,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给予的。
评分我个人对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市井生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只记录帝王将相的功过,他笔下的那个时代,充满了烟火气。从官员的俸禄、百姓的疾苦到当时的商业活动和文化风尚,都有细致的描摹。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一事件时,会穿插一些当时民间流传的谚语或小故事,这些细节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我在阅读时常常会心一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幽默。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历史就在身边,并非遥不可及的过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得说,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能把那些深宫中的尔虞我诈、朝堂上的勾心斗角,用一种近乎唠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丝毫没有历史书的沉闷感。读起来,你仿佛不是在看文字,而是亲身站在了历史的现场,能感受到文官集团的相互制衡,也能体会到那些铁血将领们在沙场上的豪情万丈。尤其对几位核心人物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致命缺点的鲜活个体。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也让我对那个复杂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共情。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探险,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又忍不住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转折和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梳理复杂的历史脉络时,那种清晰的逻辑结构简直令人拍案叫绝。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接连不断的朝代更迭,作者总能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构建起一个稳固的框架,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上节奏,不至于迷失在历史的迷雾中。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脑海中完成了一次高效的知识梳理。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决策的分析,他总能抽丝剥茧,展示出决策背后的各种利益博弈和时代局限性,让人不得不感叹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这本厚厚的书,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评分与其他一些同类作品相比,这本书的视野明显更为开阔。它不仅仅局限于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和文化思潮的演变。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各种思想流派的碰撞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将这些思想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我们。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力求客观呈现历史真相的同时,也融入了他个人的深刻洞察和思辨。这种带着思考去叙述历史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它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更像是一场思维的对话,促使读者去反思历史的教训以及当下社会的某些现象,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正好赶上京东图书优惠打折,一下子买了好多书,给个自己好,没有文化,多读书来,让自己看起来更有自信吧。
评分书本质量不错,没气味,装订好!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秒杀价加上满200-80优惠买的,很划算。
评分昨天下单,次日到。小孩很喜欢看这类书,如果能优惠点就买全套了,只能看完一本,再买一本,希望六一能有优惠,再买后面的。
评分终于收到我需要的宝贝了,东西很好,价美物廉,感谢又是一次满意的一次购京东提供的优质服务! 说实在,物。无论是卖家的态度还是对物品,我都非常满意的。有问必答,回复也很快,我问了卖家态度很专业热情,这点我表不少问题,都会认真回答我,他都不觉得烦,收到的时候示由衷的敬意。再说宝贝,正是我需要的,打开后让我惊喜的是,宝贝比我想象中的还包装完整,要好! 不得不得竖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时候我还会再到时候麻烦给个优惠哦!
评分《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当年明月为了写这本书想必查阅了不少资料,在无数史料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的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军事面貌,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也许明朝那些事儿严格来说不能作为小说来定义,但谈起网络文学还是不能避开这部红透了半边天的作品。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嗯,明朝那些事儿,你值得佣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