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387-2017备案号J2338-2017: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Prestressed with Retard-bonded Tendons]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387-2017备案号J2338-2017: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Prestressed with Retard-bonded Tend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预应力混凝土
  • 缓粘结
  • 结构工程
  • 技术规程
  • 行业标准
  • JGJ387-2017
  • 混凝土结构
  • 建筑工程
  • 规范标准
  • 桥梁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30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87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Prestressed with Retard-bonded Tendon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确保质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387-2017备案号J2338-2017: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387-2017备案号J2338-2017: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中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387-2017备案号J2338-2017: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及锚具系统
3.1 混凝土及普通钢筋
3.2 缓粘结预应力筋
3.3 锚具系统

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2 预应力损失计算
4.3 防火与防腐

5 构件设计
5.1 一般规定
5.2 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5.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5.4 抗震设计

6 构造规定
6.1 一般规定
6.2 预应力混凝土梁
6.3 预应力混凝土单向板及周边支承双向板
6.4 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双向板

7 施工及验收
7.1 施T准备
7.2 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安装和混凝土浇筑
7.3 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
7.4 工程验收

附录A 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记录表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及锚具系统;4.基本规定;5.构件设计;6.构造规定;7.施工及验收。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邮编:100088)。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安徽华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西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大连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中筑天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同吉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建科预应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导则》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阐述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为工程建设领域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技术指导。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对工程质量、耐久性、经济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性能混凝土已成为现代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本书紧密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深入剖析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优化、性能提升、应用拓展等关键问题,力求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权威、科学、可操作的技术支持。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将首先概述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高性能混凝土并非仅仅指代强度高的混凝土,而是指在特定工程要求下,通过科学的配合比设计、精良的原材料选择和先进的生产工艺,能够满足规定性能指标(如高强度、高耐久性、低水化热、高抗裂性、高抗渗性、早强、缓凝等)的混凝土。随后,本章将梳理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的主要应用领域,例如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地下工程、核电工程、海洋工程以及特殊结构等,强调其在提升工程整体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最后,本章将介绍本书的编写目的、适用范围以及主要内容构成,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 第二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与材料选择 本章将深入探讨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要素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水泥: 详细介绍各种类型水泥(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等)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在高性能混凝土配制中的选择原则。重点阐述水泥的细度、强度等级、早期水化放热特性等如何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骨料: 论述粗骨料和细骨料的选择原则,包括级配、颗粒形状、表面纹理、强度、耐久性、吸水率等。强调优良骨料级配对于减少水泥用量、提高密实度和改善工作性能的重要性。同时,介绍轻骨料、重骨料等特种骨料的应用。 掺合料: 这是高性能混凝土的核心技术之一。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类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硅灰、偏硅酸钙等)和化学掺合料(如减水剂、增塑剂、引气剂、早强剂、缓凝剂、抗裂剂、膨胀剂等)的性质、作用机理及其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配比设计。重点分析这些掺合料如何改善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后期强度、耐久性、工作性、抗裂性以及降低水化热等。 拌合水: 强调拌合水的水质要求,以及水灰比对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影响。 第三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设计与控制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根据工程需求,设计和控制高性能混凝土的关键性能指标。 强度设计: 阐述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方法,以及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各种因素,包括配合比、龄期、养护条件、试验方法等。介绍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等设计要点。 耐久性设计: 详细讲解混凝土耐久性的概念,包括抗冻融循环、抗化学侵蚀(如硫酸盐侵蚀、氯离子侵蚀)、抗碳化、抗碱骨料反应等。介绍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途径,如降低水灰比、掺加掺合料、选择抗侵蚀水泥、加强养护等。 工作性控制: 讨论影响混凝土工作性的因素,如坍落度、扩展度、保塑性、抗离析泌水性等。介绍如何通过掺合料和拌合工艺来优化混凝土的工作性,以适应不同的施工要求。 低水化热与抗裂性能: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选用低水化热水泥、掺加粉煤灰或矿渣粉、优化配合比、采取科学的养护措施等来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减少温差裂缝。探讨影响混凝土抗裂性的因素,并介绍提高抗裂性能的技术手段。 其他特殊性能: 简要介绍如早强、缓凝、高抗渗、自密实等特殊性能的设计与控制方法。 第四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本章将系统介绍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流程和主要方法。 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遵循经济性、耐久性、强度、工作性等综合原则。 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包括确定目标性能指标、选择原材料、估算各组分用量、进行试验验证、优化调整等。 常用配合比设计方法: 详细介绍基于经验的方法、基于理论的方法(如 Abrams 律、Feret 律等)以及基于目标性能指标的方法。重点阐述利用软件辅助进行配合比设计的应用。 掺合料的合理掺量确定: 结合掺合料的火山灰活性、减水效果、降低早期强度的影响等因素,给出掺合料掺量的优化建议。 第五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与施工技术 本章将详细阐述高性能混凝土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 生产工艺: 原材料的检测与管理: 强调对水泥、骨料、掺合料、外加剂和拌合水等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批次管理。 拌合设备与工艺: 介绍不同类型的拌合设备(如强制式拌合机、自落式拌合机)的选择,以及最佳拌合时间、顺序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温控措施: 探讨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来保证混凝土的正常生产和质量。 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运输与倾倒: 介绍防止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离析、泌水的措施,以及合理的倾倒高度和方法。 混凝土的振捣与捣实: 强调正确振捣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类型混凝土的振捣要求。 混凝土的养护: 详细介绍水养、覆盖养护、蒸汽养护、蓄热养护等各种养护方法,以及养护时间、温度、湿度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特别强调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关键点。 特殊施工技术: 如泵送混凝土的选配与施工、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高强混凝土的施工等。 第六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检测与评估 本章将介绍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检测方法和评估标准。 现场检测: 包括坍落度试验、含气量测定、取样制作试块、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超声波法检测混凝土密实度等。 室内试验: 包括抗压强度试验、抗折强度试验、抗拉强度试验、耐久性试验(如冻融试验、抗侵蚀试验、碳化试验)、吸水率测定、收缩变形测定等。 质量评估与判定: 介绍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对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判定。 常见质量问题分析与处理: 分析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如裂缝、蜂窝、麻面、强度不足等,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第七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实例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展示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越性能和广泛应用。 经典工程案例分析: 选择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工程项目,如超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深基坑工程等,详细介绍其采用的高性能混凝土类型、性能指标、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以及工程效益。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趋势: 展望高性能混凝土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绿色混凝土、功能化混凝土(如自修复混凝土、透水混凝土、彩色混凝土)、智能化混凝土等。探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高性能混凝土领域的应用前景。 附录 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列表 常用术语解释 本书内容翔实,逻辑严谨,语言通俗易懂,旨在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高性能混凝土的科学原理,掌握其设计、生产和施工的关键技术,并能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为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做出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387-2017备案号J2338-2017: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问世,无疑是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在我翻阅和研究它的时候,深切感受到它在规范和指导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检测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性和前瞻性。首先,该规程对缓粘结技术本身的原理、材料特性以及其在各类工程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这对于那些初次接触或希望深入了解这一新兴技术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和参考手册。它不仅涵盖了基本的概念,更深入到了技术的细节,例如不同缓粘结材料的性能对比、配合比的设计原则、以及在各种荷载条件下的受力分析等。

评分

我一直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保持高度关注,而缓粘结技术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其潜力巨大。JGJ387-2017的颁布,标志着这项技术在中国已经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规程中对预应力筋的锚固方式、张拉顺序、以及张拉后混凝土的应力分布等方面的详细阐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这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提升整体工程质量水平。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规程中对材料选择和性能要求的严谨性所折服。它不仅对缓粘结材料本身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粘结强度、耐久性、抗老化性等,还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强度等级、抗渗等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强调了这些指标如何与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特点相匹配。这表明编纂者在材料科学和结构力学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确保了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对于材料供应商和施工单位来说,这部规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质量标准,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专业水平。

评分

这部规程对于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在海洋、高寒、或有腐蚀性介质的地区,如何选择合适的缓粘结材料、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规程都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这对于那些需要应对复杂工程环境的设计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总结。它不仅关注结构的承载能力,更考虑了结构的长期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这在当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

总而言之,JGJ387-2017《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是一部内容翔实、指导性强、具有高度实践价值的行业标准。它不仅填补了国内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方面的空白,更是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引入了一项先进的技术,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部规程的颁布,对于提高我国工程建设的整体技术水平、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技术创新与发展,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评分

从一个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这部规程在许多方面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预应力张拉工艺和灌浆处理的详细规定。这些环节往往是影响预应力结构性能的关键,也是实际施工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规程通过明确的参数要求、验收标准以及潜在风险的提示,极大地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工程质量的可控性。例如,对于不同直径的预应力筋,张拉设备的选型、张拉力的精确控制、以及张拉过程中的监控措施,都有非常具体的指导,这使得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性。

评分

技术规程的生命力在于其指导性和可操作性。JGJ387-2017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提供了详细的图表、算例和流程图,使得普通工程师也能轻松理解和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模糊或难以把握的技术节点,而这部规程总能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清晰的解答和指导。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你身边随时提供建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这部规程为工程质量的检测和验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规定了各项检测项目的技术指标,还对检测方法和设备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对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进行评估,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监理单位和质量检测机构来说,这部规程是重要的工作依据。

评分

这部规程在技术更新和未来发展方向上也展现了前瞻性。它不仅总结了现有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成功经验,还对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为后续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这些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学习和提升的动力。我期待看到基于这部规程,涌现出更多创新的缓粘结预应力结构工程。

评分

在我看来,JGJ387-2017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在于其对结构设计方法论的深化。它不仅停留在对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的罗列,更强调了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规程中关于结构抗震、抗疲劳、以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方法,都体现了对结构在各种工况下可靠性的全面考量。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的缓粘结结构形式,如大跨度桥梁、高层建筑等,规程提供了更加精细化的设计指导,帮助工程师们应对更复杂的设计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