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卡勒斯基金会授权版本
和劳伦斯相比,她不传道,且比福克纳写得更通透
美国天才女作家麦卡勒斯,与杜拉斯齐名的“文艺教母”,海明威、福克纳之后,欧美文坛耀眼之星
从钱锺书到苏童,从21次获诺奖提名的作家格雷厄姆到心理学宗师荣格,从文艺青年到媒体之星奥普拉,无一不为麦卡勒斯笔下的“孤独”所深深着迷——孤独是人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麦卡勒斯在中国读者心中享有一种神秘的宠爱。她的名声恰到好处,既不像格特鲁德·斯泰因那么小众,也不像玛格丽特·杜拉斯那么大众,因此麦卡勒斯的名字成为了一个可以被分享的高尚的秘密,同时还带着些轻微的战栗。
《抵押出去的心》是麦卡勒斯辞世后由其妹编撰而成的遗作集,包括她早期、后期的短篇小说,散文,评论文章以及诗歌。爱与被爱的不可能性一直是麦卡勒斯小说的中心,而这种隔离的痛苦归根结底是一种从身体到精神上的折磨。在这本遗作里,她依旧是一个偏执的孩童,依旧抓住“人之孤独”与“爱之无能”的命题,淡漠地讲述她眼中的孤独与疏离。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McCullers),20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17岁前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22岁创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生备受病痛折磨,15岁患风湿热,经历三次中风,29岁瘫痪。1967年9月29日在纽约去世。《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评出的“20世纪百部zui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此外,她还著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金色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抵押出去的心》等。其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周国平,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麦卡勒斯,也许还有福克纳,是继D.H.劳伦斯之后具有原创诗情的作家。相比福克纳,我更喜欢麦卡勒斯,因为她写得更通透;和劳伦斯相比,我也更喜欢麦卡勒斯,因为她不传道。
——格雷厄姆·格林,20世纪伟大的作家之一
前言
早期小说
吸管
西八十街区廊道
波尔蒂
就像那样
神童
外国人
后期小说
通信录
马奥尼先生与艺术
焦虑不安的孩子
随笔与散文
瞧着归家路啊,美国人
为了自由的夜巡
吾邻,布鲁克林
我们打了条幅——我们也是和平主义者
低下我们的头
圣诞之家
圣诞节的发现
医院里的圣诞节前夕
写者与写作
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与美国南方文学
孤独,一种美国式疾病
想象力共享
伊萨克·迪内森:冬天的故事
伊萨克·迪内森:赞美光明
创作笔谈:开花的梦
诗歌集
年表
孤独,一种美国式疾病
这个城市,纽约——考虑一下这个城市里的居民,八百万的我们。我的一位英国来的朋友当被问到为什么生活在纽约时,答曰他喜欢这里,因为在这里可以如此孤独。我的朋友是本身就渴望孤身一人,而许多居住在城市里的美国人的孤独,却是件无意识的、可怕的事情。曾有人说孤独是最大的美国式疾病。这种孤独的属性是什么?看起来,似乎它本质上会是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追寻吧。
对于旁观者——业余的哲学家而言,在我们渴望与排斥的复杂跳跃流转之间,没有比个体意志对自我身份认同及归属感的索求更强有力和更持久的主题了。由出生到濒死,人类都一直为这双重主题而痴迷。在我们生命的最初几周里,事关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紧迫感,就已转化为对于母乳的生理需要。婴儿去触碰他的小脚趾,继而去探索他那张婴儿床的栏杆,一遍又一遍地,他将自己的身体和周遭环境中的物品进行对比,在那双闪动着的婴儿眼睛里面,有一种自古即有的、原始纯朴的好奇。
自我意识是人类想要解决的首个抽象难题。确实,也就是这个“自我意识”,将我们与低等动物们区分开来。这种最初的、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把握,随着不断改变的关注重点,贯穿了我们的全部岁月。或许,“成熟”不过简单意味着个体的那些变化历程——由他自己所
发现的、个人与这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最初的自我意识建立之后,便会迎来迫切的、打算抛弃掉此种新发现的、形单影只感觉的需要,相比虚弱、孤独的自己,更需要去从属于某些更大、更具有力量的东西。精神上的隔离,对于我们而言,是无法忍受的。
《婚礼的成员》中那位可爱的十二岁小女孩弗兰基·亚当斯将这种广泛的需要表达得颇为清晰:“我的问题在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只是独来独往。所有的人都归属于一个‘我们’,除了我以外。不归属于一个‘我们’,会使你感到太过孤单。”
爱,是联结“我”与“我们”之间的桥梁,不过,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却存在着一个悖论。去爱另一个独立的人,开启了个人同世界之间的一种崭新关系。爱人们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对周遭世界做出反应,甚至可能会去写诗。爱是一种确信,它刺激“肯定”一面的反应,以及更全面广阔的交流。爱驱逐恐惧,并且在“同在一起”的安全感呵护之下,我们找到了心安和勇气。我们不再害怕那由来已久的恼人问题——“我是谁?”“我为何存在?”“我将去向何方?”——在已驱逐了恐惧之后,我们会变得坦诚而宽容。
恐惧是邪恶的原始源头,当问题“我是谁?”反复重现却得不到回答时,恐惧与挫折感便会投影出一项负面属性。恐惧的灵魂仅仅能够回答:“既然我并不知道‘我是谁’,我便只知道我不是什么了。”这个来自情感上的不确定推断是势利、偏狭和仇外的。仇外的个体只懂得拒绝和毁灭,一个仇外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发动战争。
美国人的孤独,并不存在仇外的基因。就一个国家而言,我们的人民颇为外放,总是向往快速直接的接触,寻求更为深入的体验。然而我们却倾向于从中找到诸如独立性和孤独之类的东西。欧洲人在家庭纽带和死硬的阶级愚忠之中获得安全感,他们几乎完全不懂得那种精神上的孤独感,而这在我们美国人来说乃是自然而然。欧洲的艺术家们倾向于去组成团体或者美学上的学派,而美国的艺术家则始终都是特立独行——不仅在一切关于创新精神的社会部分,在艺术家自己创作的轨道上也同样如此。
梭罗遁入山林,去找寻他人生的终极意义。他的信条是返璞归真,于是在生活方式上便刻意剥离掉物质需求,达到了斯巴达人的程度,如此他的内在生命便能够自如活跃起来。他所致力的目标是将世界归置到一个角落里。在那种方式之下,他发现“一个人认为他自己是什么,就决定了——或者更确切地说——预示了他的命运”。
另一方面,托马斯·沃尔夫则转向城市,在徘徊于纽约市的年岁里,他继续着那狂热的、长达一生的、对于他那失去了的兄弟与那扇魔门的追寻。他也将世界归置到了一个角落里。当他在城里的百万人中间穿梭,对他们的注视做出回应时,他体会到“那寂静无声的相会,(它)是人们生命中一切相会的总结”。
不管是田园诗般地去享受乡间生活,还是身处迷宫般的大都会,我们美国人一直都在寻觅。我们四下徘徊,我们提出问题。但是答案,却等在每一颗彼此分离的心中——关于我们自我身份认同的答案,以及我们能够掌控孤独的方式,于是最终,我们能够感觉到心之所属。
前言
卡森·麦卡勒斯,一九一七年出生于乔治亚州首府哥伦布市,一九六七年逝于纽约州乃役镇。尽管她生命短促,且受顽疾困扰——三十岁前,便已受了三次中风折磨——麦卡勒斯仍创作了数量可观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集合:四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两个剧本、二十部短篇小说、一本儿童诗集,以及大量的散文及诗歌。理查德·赖特盛赞她那“惊人的人性”,戈尔·维达尔将她的写作描述为“我们亚文化中少数令人感到满意的成就之一”。
一九四〇年,当麦卡勒斯以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震撼纽约文学界时,年仅二十三岁。紧随其后的两部长篇《金色眼睛的映像》(1941)、《婚礼的成员》(1946)以及一个中篇《伤心咖啡馆之歌》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作为剧本,《婚礼的成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一九五〇年获颁纽约戏剧评论家奖。一九五七年,另一部戏剧作品《奇妙的平方根》在百老汇首演。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她写了最后一部长篇《没有指针的钟》,以及一本儿童诗集《甜如泡菜净如猪》。殁后,麦卡勒斯早期的小说及散文和诗歌等,由她的妹妹整理结集为《抵押出去的心》(1971),一本“未完成的自传”《神启与夜之光》于一九九九年出版。
麦卡勒斯的成就举世公认。伊迪丝·西特韦尔、约翰·休斯顿以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全是她的忠实爱好者,普里切特描述她为“无可比拟的故事叙述者”。威廉·特雷弗称《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他的十本荒岛小说中的一本:“我重视她的想法,她所施的魔法,她所说的话以及她言说的方式,她自己不朽的内心。”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大胆尝试,非常值得称赞,它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叙事,但每一次视角的切换都不是为了提供更完整的信息,反而更像是在不断地引入新的迷雾和误解。你以为你已经抓住了某个角色的动机,下一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你会发现之前所有的判断可能都是错的。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感和不可预测性,让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它拒绝给你一个清晰的“真相”,而是让你体验到“真相”本身就是一种多面体,会随着观察者的位置而改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配角群像的刻画,即便是出场不多的角色,也拥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和鲜明的个性,他们如同散落在棋盘上的重要棋子,每一次移动都牵动着整体的布局。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密的心理学案例研究,通过不同的“观察口”,来剖析群体心理和个体精神结构在压力下的异变。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文字的迷宫,我得承认,一开始被它的叙事风格弄得有点晕头转向。作者似乎特别热衷于在时间线上做文章,一会儿跳到过去,一会儿又猛地拉回当下,让我这个读者像在看一部剪辑得有些跳跃的艺术电影。人物的塑造倒是非常立体,尤其是主角,那种深藏不露的挣扎和矛盾,通过一系列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和环境描写,被层层剥开,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他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情节的推进并不算迅猛,更像是一种缓慢的发酵过程,所有的张力都积蓄在那些细微的心理活动和环境的刻画之中。我特别欣赏他对南方那种特有的潮湿、缓慢、带着一丝腐朽气息的氛围的捕捉,那种感觉几乎要透过纸页渗透出来。当然,对于习惯了直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需要多次回味才能真正抓住作者抛出的那些隐喻和象征。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系列挥之不去的问题,关于人性、关于宿命,以及那些我们不愿面对的内心深处的真实。整本书读下来,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私密的探险,既有发现的惊喜,也有迷失的困惑。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充满了那种老派的、富有韵律感的散文腔调。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的选择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句子结构复杂而精妙,读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千钧之重。我尤其喜欢他描绘自然景色的段落,那不是简单的“天很蓝,草很绿”的描述,而是将自然环境拟人化,让它们成为角色情绪的延伸和映照。比如那片常年笼罩在薄雾中的沼泽,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主角内心压抑和未竟事宜的象征。然而,这种过于华丽和密集的修辞有时也成为了理解故事的障碍,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一段话琢磨半天,才能确保自己没有漏掉其中暗含的深意。这本书更像是需要“品尝”而不是“快速阅读”的文学作品。它挑战了我的阅读习惯,迫使我放慢脚步,去欣赏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不是急于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于喜欢沉浸在精美文字结构中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次值得的旅程。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耐心的作品,但其最终回报是巨大的。它探讨的主题非常宏大,涉及家族的诅咒、历史的重量,以及个体如何在这些不可抗拒的洪流中试图保持自我完整性。作者没有直接给出任何宏大的哲学论断,而是将这些沉重的议题编织进了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之中,比如一次失败的宴请,一封未寄出的信,一次午后突如其来的争吵。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积累成了推动整个故事前进的巨大内力。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严谨的态度,去挖掘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地域长久以来沉积的文化和心理包袱。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个故事背景下的一份子,呼吸着同样的沉闷空气,承担着同样无法言说的秘密。总而言之,它超越了一般小说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病理学观察报告,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压抑的,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人类情感中那些最不堪、最见不得光的部分。书中的冲突不是那种外在的、轰轰烈烈的戏剧冲突,而是源自角色内部的道德困境和精神内耗。你看着这些角色,知道他们深陷泥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边缘。这种“无力感”是作者极其擅长营造的氛围。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救赎或简单的正义,反而让读者直面人性的灰色地带——那些关于爱与占有、责任与逃避的模糊界限。故事的基调是悲观的,即便是短暂的光亮,也很快会被更深重的阴影所吞噬。我合上书本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不是因为情节的震撼,而是因为那种被赤裸裸地暴露在人性复杂真相前的战栗感。它不是一本用来寻求慰藉的书,而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都不愿承认的那些阴暗角落。
评分麦卡勒斯,美国南方文学 走起
评分心又一次被抵押出去了,希望这一次得到的不只是孤独,还有陪伴
评分麦卡勒斯作品系列:抵押出去的心
评分麦卡勒斯,美国南方文学 走起
评分麦卡勒斯作品系列:抵押出去的心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期盼已久了!
评分纸质超棒
评分麦卡勒斯一套集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