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恩斯继《终结的感觉》后首部长篇小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入选《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观察家》年度好书。
1937年5月,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一位三十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在电梯门前等待着,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他宁愿收拾妥当,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等着被捕。 
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他把怯懦给了权力,把勇气给了音乐。本书是朱利安?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
朱利安.巴恩斯(194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父母皆为法语教师,哥哥在牛津大学教授哲学,妻子帕特.凯伐纳是著名的文学经纪人。巴恩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编纂工作,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 
“聪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贯标识。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福楼拜的鹦鹉》入围布克奖决选,跻身英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此后,三进布克奖决选,并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赢得大奖,同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入选美国文学艺术学院,成为唯1的一位外国荣誉成员。 
巴恩斯也深得法国读者的好感,他是唯1一位同时获得法国梅第奇奖和费米娜奖的作家,并先后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军官、司令勋章,2017年荣获法国总统颁发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一部高度浓缩的杰作,它探寻了艺术与权力缠斗的一生。
——《观察家》
巴恩斯的小说巧妙地探索了肖斯塔科维奇与斯大林关系的复杂性……小说让我们回到音乐本身,那些20世纪的堂皇作品包罗一切,却什么也无法证明。
——《金融时报》
引子 
第一章 在电梯旁 
第二章 在飞机上 
第三章 在汽车里 
后记 
我的英雄是一个懦夫 
——恺蒂专访巴恩斯
第一章
在电梯旁
他只知道,这是最坏的时候。
他已经在电梯边站了三小时。他在抽他的第五支烟,他的思绪在跳跃。
脸庞,名字,记忆。切下的泥煤在他手里沉甸甸的。瑞典水鸟从头顶掠过。遍野的向日葵。康乃馨精油的气味。网球场传来的妮塔温暖甜蜜的气息。一个寡妇高潮时沁出的汗液。脸庞,名字。
还有死人的脸庞和名字。
他可以从公寓里拿一把椅子过来。但他紧张的神经无论如何都要让他合乎寻常。显然,坐着等电梯看上去多怪啊。
他的情境突如其来,但又完全合乎情理。就像生命里的其他事情。比如性欲。突如其来,但又完全合乎情理。
他试着让思绪停留在妮塔身上,但脑子不肯听话。它就像一只绿头苍蝇,聒噪而淫乱。它落在了塔尼娅身上,这是理所当然的。然后它嗡嗡嗡跑到了另一个女孩身上,那是罗扎利娅。他脸红了,是因为想到了她,还是为那个不合常情的事件暗暗自得?
元帅对他的眷顾,也是突如其来,但又完全合乎情理。对元帅的命运,也可以这样说吗?
尤尔根森和蔼可亲、胡子拉碴的脸;然后记起来的,是他母亲攥着他手腕的凶悍愤怒的手指。还有他的父亲,那个生性亲切、可爱、不切实际的父亲,站在钢琴旁,唱着“花园里的菊花早已凋谢”。
刺耳的声音在他脑海里回响。他父亲的声音,他弹奏着华尔兹和波尔卡,向妮塔献殷勤,工厂的汽笛发出了升F大调的四声轰鸣,狗冲着一个不安的巴松管手吠叫,钢衬的政府包厢下方,响起一阵打击乐和铜管乐的尖啸。
这些噪音被一个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打断了:升降电梯突然的嘎吱声。他的脚动了一下,踢翻了靠在腿边的小箱子。他等着,记忆突然一片空白,只充满恐惧。电梯停在下一层后,他的手脚才听使唤。他捡起箱子,感觉里面的东西轻轻移动。这让他的思绪跳到了普罗柯菲耶夫睡衣的故事上。
不,那不是绿头苍蝇。更像是阿纳帕的蚊子。随处降落,吸食血液。
站在这里,他原以为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绪。但是,夜晚,孤身一人,好像是思绪在控制他。是的,人无法逃脱命运,就像诗人向我们保证过的那样。也无法逃脱思绪。
他记得切除阑尾前那天晚上的疼痛。他吐了二十二次,冲护士骂光了所有他知道的骂人话,然后乞求朋友叫个民兵来结果他,这样就可以结束疼痛了。叫他来,干掉我,不用再疼了,他恳求道。然而朋友拒绝帮忙。
现在他不需要朋友,也不需要民兵了。这里有足够多的志愿者。
他跟自己的脑子说,一切都是在1936年1月28日早晨,在阿尔汉格尔斯克1火车站发生的。不,他的脑子回答,不是那样的,不是在某一天某一地发生的。是在许多地方,在许多时候发生的,有些甚至发生在你出生前,发生在其他国家,发生在其他人脑海里。
之后,无论接着会发生什么,它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在其他人脑海里继续。
他想起了香烟:一包包卡兹别克、别洛莫尔、赫泽格维娜·伏洛尔。想起有人将半打纸烟碾碎,塞进他的烟斗,桌上留下一些纸筒和碎纸片。
即使到了眼下,这是否还能修补、恢复、反转?他知道答案:医生说过鼻子的复位。“它当然能复位,但我向你保证,看上去只会更糟。”
他想起了扎克列夫斯基,还有那座“大房子”,以及谁可能会在那里取代扎克列夫斯基。应该已经有人这么做了。从来不缺扎克列夫斯基们,这个世界不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造起来的。可能抵达理想世界后,确切地说,那差不多是两千亿年后,扎克列夫斯基们就不需要再存在了。
时不时地,他的脑子拒绝去相信发生的事情。这不可能,因为从来不可能,就像少校看见长颈鹿时这么说。但这是可能的,它也发生了。
后 记
肖斯塔科维奇死于1975年8月9日,离下一个闰年还有五个月。
他在纽约和平大会上的质问者,尼古拉斯·纳博科夫,果然是受中情局资助。斯特拉文斯基在会议期间表现出来的冷漠超然,也不仅仅如他在电报里所说,是出于“道德和审美”,还有政治原因。正如他的传记作者斯蒂芬·沃尔什所说:“就像所有战后在美国的白俄一样,斯特拉文斯基……当然不可能轻易参加这种支持亲共宣传的活动,去危及他来之不易的地位,即,当一个忠诚的美国人。”
季洪·郝连尼科夫没有像肖斯塔科维奇担心(虚构)的那样不朽;但他又做了一件好事,将重新成立于1948年的苏联作曲家协会,管理到它最终于1991年瓦解,和苏联的其余部分一起解体了。从1948年起,四十八年里,他还在发表圆滑而空洞的讲话,声明肖斯塔科维奇是个快活的人,他没什么可以害怕的。(作曲家弗拉基米尔·鲁宾评论道:“狼说不出羊的恐惧。”)郝连尼科夫从来没有从视野中消失过,也从未失去过对权力的热爱:2003年,弗拉基米尔·普京给他授了勋。他最后死于2007年,终年九十四岁。
关于自己的生活,肖斯塔科维奇有多种叙述。有些故事有许多版本,是历经多年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其他的只有一个版本,譬如在列宁格勒的“大房子”里的故事,在作曲家死后被讲述多年,只有一个来源。广义来说,真相很难把握,更别说在斯大林统治下的俄国了。甚至连名字也靠不住:肖斯塔科维奇在“大房子”里的审讯者被给予了不同的名字,诸如赞切夫斯基、扎克列夫斯基、扎科夫斯基。所有这些对传记作者来说都是非常令人沮丧
的,但对任何小说家来说却最受欢迎。
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参考文献有很多,音乐理论家会看出我的两个主要素材来源:伊丽莎白·威尔逊的具有代表性的、多方位的著作:《肖斯塔科维奇:难忘的人生》(1994;2006年修订再版),和所罗门·伏尔科夫的《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1979)。伏尔科夫的书出版时,在东西方都引起了轰动,而关于其内容之真伪的所谓“肖斯塔科维奇之战”鏖战了几十年。我把它当作一本私人日记:虽然显得是要给出全部的真相,但通常是在一天的同一个时候,在同样的主导情绪中,用同样的偏见和遗漏所写成的。其他有用的资料包括:伊萨克·格利克曼的《友谊的故事》和迈克尔·阿尔多夫对作曲家儿女的采访,书名为《回忆肖斯塔科维奇》(2004)。
帮助我完成这部小说的人里,伊丽莎白·威尔逊最为重要。她为我提供了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材料,纠正了很多误解,也阅读了我的手稿。但这是我的书,不是她的;如果你们不喜欢我的,就去读她的吧。
J. B.
2015年5月
这本书的叙事如同一个迷宫,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惊人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立体得仿佛随时会从纸上走下来。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氛围的描摹,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压抑感或某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被他用极其精准的词汇捕捉到了。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环境的温度,这在很多当代小说中是极为罕见的。故事的推进并非线性,而是像水流撞击不同形状的石头,溅起层层涟漪,每一次回响都带来了新的理解。初看时可能会觉得略微晦涩,但坚持下去,那些看似零散的线索会像精密的钟表齿轮一样咬合起来,最终指向一个令人震撼的整体。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放下的小说,它会像一根细小的刺,在你心底某个角落持续地发痒,让你不断地回味那些未曾言明的潜台词。这种回味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馈赠。
评分我必须承认,起初我被书名和宣传语吸引,但真正翻开后,我发现它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像是一部多声部的大合唱,不同的角色声音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情感景观。作者的叙事视角不断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个体之间切换,这种拉扯感,精确地模拟了现代人在面对庞大世界时的无力感与渴望掌控的矛盾心理。特别是其中几段关于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描绘,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探讨了“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不是用清晰的定义,而是用无数个破碎的瞬间来拼凑。那些看似日常的对话,实则暗流涌动,字里行间充满了未竟的张力,仿佛每次呼吸都带着一种等待爆发的预兆。这本书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它不轻易给出答案,但它提供的思考的阶梯却是无比坚固和可靠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其结构上的大胆创新。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部分都像是精密镶嵌的宝石,虽然独立存在,但只有放在一起才能展现出整体的璀璨光芒。作者对于“不可靠叙述者”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你永远无法确定你所阅读的“事实”究竟有多少是真实,有多少是构建。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眩晕感,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书中对某些意象的反复出现和变异,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自洽的符号系统,如果你能破译其中几把关键的钥匙,整个文本的厚度会瞬间增加数倍。我很少读到如此具有挑战性,但回报又如此丰厚的作品。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个逗号和每一个句号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它很少使用冗余的形容词,而是依赖于精准的动词和名词的碰撞来产生画面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沉默”的方式,很多重要的信息并非通过对白传达,而是通过角色间的停顿、回避或眼神交流被暗示出来。这种留白的处理,不仅丰富了人物关系,更赋予了文本巨大的解读空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缺失”的小说,缺失的部分往往比出现的部分更为关键。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体验到一种近乎宗教性的肃穆感,仿佛刚刚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苦的内心朝圣。这本书不适合在嘈杂的环境中阅读,它需要一片寂静,一个完全沉浸的自我空间,才能真正领会到它那层层剥开的深邃内核。
评分阅读体验是极其强烈的,仿佛被作者直接拽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雕琢的痕迹,但又绝不矫揉造作,反而有一种古典的、近乎颂歌般的力量感。我被它那种对“时间”本身的探讨深深吸引,它不是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种对存在与虚无的哲学辩证。作者处理复杂概念的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和对话,将抽象的思考具象化。书中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偏执的程度,无论是物件的摆放,还是人物一个细微的面部肌肉颤动,都似乎隐藏着某种宇宙级的意义。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在同一幅油画上,不同的光线下能看到不同的色彩层次。那种对叙事节奏的掌控,更是教科书级别的,时而拖沓至极,营造出永恒的错觉;时而又如疾风骤雨,让你来不及喘息。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巴恩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探寻他视为灵魂导师的作家福楼拜。
评分内心描写细腻,对于时代的把控也很到位。
评分内容很好!很满意!
评分2018开始读的第一本书。
评分巴恩斯作品,必须要收,非常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雖然推遲了一個晚上收到。還是很開心。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ヾ?≧∀≦)o,买了70多本书
评分很不错的书,会继续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