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朝不保夕的孤儿皇子,逆袭为高高在上的罗马皇帝
他是逆潮流而行的“叛教者”——尤里安
生不逢时的人本主义先驱,散发别样光辉的一生!
本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精品书系”之一,这部小说取材于罗马帝国的历史,反映了基督教和多神教的残酷斗争,刻画了罗马皇帝尤里安的悲剧形象。小说从尤里安的童年写起,描写了他一生的活动。这位君主在基督教产生三百年以后宣布宗教自由,企图恢复古希腊时期的多神教。因为他推崇古希腊艺术,把奥林匹斯诸神视为美的理想、力量的源泉。尤里安在历史上被基督教会宣布为“叛教者”,本书却把尤里安刻画成一个悲剧性的英雄,对他充满同情。
德·梅列日科夫斯基,俄国诗人、小说家、批评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有《基督与反基督》等。
刁绍华,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教授,精研俄苏文,翻译了许多被学术圈内视为"难译"的俄语文学作品,对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代表作《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但丁传》《我们》等。
赵静,男,浙江文成人,著名翻译家,就职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外语系。俄罗斯文学的著名翻译家和批评家刁绍华的妻子。夫妻合译《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大王》等作品。赵静男另有英语译作《太阳照常升起》。
第一部
一 / 001
二 / 012
三 / 022
四 / 031
五 / 036
六 / 046
七 / 062
八 / 072
九 / 080
十 / 085
十一 / 100
十二 / 112
十三 / 125
十四 /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和某种宿命般的悲凉感,光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精品书系”这个前缀,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翻开这本精装书时,能感受到纸张的质地和装帧带来的仪式感,这仿佛是对书中那些伟大灵魂的敬意。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诸神之死”的具体情节中去,但从书系选篇的眼光来看,我们显然面对的不是那些轻松愉快的消遣之作。我猜测,这必然是一趟深入探讨俄罗斯民族精神内核的旅程,或许会涉及革命的幻灭、信仰的挣扎,以及在宏大历史叙事下,个体命运的无力与抗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被塑造,最终又试图挣脱束缚的形象,我想是这类作品永恒的主题。精装本的沉甸甸,也暗示着内容的份量之大,它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更严肃、更沉浸的心态去对待,去品味那些穿越百年依然能刺痛人心的思想火花。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庄严仪式。
评分作为“精品书系”的一部分,我对这套书的翻译质量抱有极高的期望。俄罗斯文学的精妙之处,常常在于其语言的音乐性和内在的张力,翻译工作稍有不慎,便可能让原著的灵魂失色。因此,在翻阅前几页时,我首先检验的是译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拗口的长句和内含深意的双关语的。流畅而不失力度,精准却不失韵味,是理想中的翻译状态。我希望译者能够捕捉到托尔斯泰式的宏大叙事感,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内心独白压力,将那种特有的“俄罗斯式”的愁绪和思辨性,原原本本地传递过来。如果翻译能够成功架起这座桥梁,那么即使是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原著中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哲学思辨的锋芒,而不是被生硬的直译所阻挡。
评分这套书的整体定位——“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本身就代表着对一个世纪的苦难、辉煌与反思的总和。它不仅是文学,更是历史的活化石。我期待的,是能从中窥见“白银时代”的余晖,感受“白军”的溃败,体味斯大林时期知识分子的压抑,以及解冻时期思想的短暂解放。这种跨越数十年的广阔视野,需要作者具备极高的驾驭能力。我相信,好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总能将历史事件的冰冷外壳,包裹以最炙热的人性内核。我准备好了迎接那些对权力、对真理、对爱与救赎的永恒追问,并相信通过阅读这些“精品”,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复杂多变、充满悖论的国度及其人民的精神底色。它注定是一场艰难但收获丰厚的精神洗礼。
评分当我把注意力聚焦在“叛教者尤里安”这个副标题时,一股强烈的戏剧冲突感扑面而来。一个“叛教者”,意味着他曾隶属于某个强大的精神或意识形态体系,而“叛教”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的、近乎自我毁灭的选择。我猜想,这位尤里安的内心世界必然是波澜壮阔的,他可能在某个重大的信仰危机中做出了颠覆性的决定,从此踏上了孤立无援的道路。在20世纪的俄罗斯语境下,这或许意味着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决裂,或者与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决裂。这种个体与集体的尖锐对立,往往是文学中最具张力的部分。我期待着作者如何细腻地描摹这种从皈依到背离的心理历程,那种撕扯感、那种旁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以及他所追求的,那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新真理”。这种探索,无疑是对人类自由意志边界的一次深刻叩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硬壳精装的触感和书脊上的烫金字体,立刻提升了它在我书架上的地位。我习惯于先感受一本书的“形”,再去探究它的“神”。从目录的排布和章节的命名风格来看,这套“精品书系”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编纂的,它不是零散的选集,而是一个有清晰脉络和学术深度的丛书。我特别留意了扉页和前言部分,那种凝练而深刻的文字,总能勾勒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面貌。虽然我还没开始啃食正文,但光是这种“被对待”的感觉——书本被郑重其事地呈现出来——就足以让我对内页的文字抱有极高的敬意。我可以预感到,这里的叙事节奏会是内敛而深沉的,不会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克制而精准的语言,去剖开复杂的人性与社会结构,这正是俄罗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总是直指灵魂深处的痛点。
评分这书是经典再版,不能再错过了。
评分不明白写的什么,这名字好猛
评分装订太丑,像本字典,想给差评
评分《柏林谈话录》中柏林认为马基雅维里也许算是二元论的思想家,因为马第一个阐明了近代社会所存在的两种道德:一种是异教徒的道德:“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有自信心,追求权力和荣誉,斯多葛式的抵抗痛苦和不幸,共和主义者的胆量,公民的爱国心”;另一种是基督教徒的道德:“谦卑、脱俗、为另一个世界做准备、屈从于现实世界的世俗权力,相信受害者(而不是施害者)的牺牲是神圣的”。
评分这些什么、在这里说吧、在这里等着你往哪里放到一起是缘分、在这里举行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凑单的书,做得意外地舒服。满意。
评分俄罗斯文学著名的三部曲,宗教色彩浓厚,可说是作者借人物阐释了自己的内心选择。
评分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原来可以用这样的眼光和角度来观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