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既有建築結構檢測鑒定與加固》緊緊圍繞新相關檢測、鑒定和加固的國傢和行業規範、規程和標準,同時,結閤編者近20年來從事相關建築結構檢測、鑒定和加固改造的經驗編寫而成。
《既有建築結構檢測鑒定與加固》共分4篇11章。第1篇為既有建築結構檢測的相關理論,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鋼結構,以及火災後結構的檢測方法和規定等。第二篇為既有建築結構鑒定的相關理論,包括民用建築結構的鑒定、建築結構裂縫的鑒定和建築結構火災後的鑒定。第三篇為既有建築結構的加固改造,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鋼結構,以及建築結構的地基加固處理等。第四篇為工程結構檢測、鑒定和加固實例,主要以既有建築結構火災為例。
《既有建築結構檢測鑒定與加固》可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課教材使用,也可為從事建築工程檢測、鑒定和加固改造的專業人員提供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建築結構鑒定的原因
1.2 建築結構鑒定的分類
1.3 建築結構檢測鑒定和加固的依據
1.4 既有結構荷載與材料強度標準值的確定
第一篇 既有建築結構檢測篇
第2章 既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檢測的基本規定和方法
2.1 混凝土強度的檢測
2.2 混凝土缺陷和裂縫的檢測
2.3 混凝土耐久性檢測
第3章 既有砌體結構檢測的基本規定和方法
3.1 砌體抗壓強度的檢測
3.2 砌體抗剪強度的檢測
3.3 砌體砂漿強度的檢測
3.4 砂漿和砌體強度推定
3.5 磚抗壓強度的檢測
3.6 砌體灰縫飽滿度和砌體裂縫檢測
第4章 既有鋼結構工程檢測的基本規定和方法
4.1 檢測抽樣比例及閤格判定
4.2 鋼材厚度的檢測
4.3 鋼結構性能檢測基本要求
4.4 鋼材的強度檢測
4.5 鋼結構現場外觀質量檢測
4.6 鉚釘和普通螺栓連接檢測
4.7 高強度螺栓連接檢測
4.8 鋼結構焊縫檢測
4.9 鋼結構防腐、防銹檢測
4.10 鋼構件防火性能檢測
4.11 鋼結構構造設置的檢測
第5章 既有建築火災後的檢測
5.1 火災後構件過火溫度的確定方法
5.2 火災後結構的現狀檢測
第二篇 既有建築結構可靠性鑒定篇
第6章 既有建築結構的鑒定
6.1 概 述
6.2 民用建築可靠性鑒定
6.3 既有建築結構裂縫成因的鑒定
6.4 既有建築結構火災後的鑒定
第三篇 既有建築結構加固改造篇
第7章 既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加固
7.1 增大截麵加固法
7.2 外粘型鋼加固法
7.3 粘貼鋼闆加固法
7.4 外加預應力加固法
7.5 粘貼縴維復閤材加固法
第8章 既有砌體結構的加固
8.1 既有砌體結構的扶壁柱加固法
8.2 既有砌體結構鋼筋網水泥砂漿麵層加固法
8.3 既有砌體結構的外包角鋼加固法
8.4 既有砌體結構裂縫的修復
第9章 既有鋼結構的加固
9.1 增加截麵加固法的計算
9.2 改變結構計算簡圖加固法
9.3 連接的加固
9.4 鋼結構裂紋的修復
第10章 既有建築結構基礎加固處理
10.1 增層改造建築物的基礎設計
10.2 地基處理
10.3 基礎加固
第四篇 既有建築結構檢測鑒定與加固實例
第11章 建築結構火災後的檢測鑒定與加固
11.1 工程概況
11.2 檢測、鑒定主要依據或參考的規範、規程和標準
11.3 結構(構件)鑒定評級方法
11.4 現場調查及檢測鑒定內容和方法
11.5 檢測情況
11.6 受損分析與評定
11.7 鑒定結論
11.8 結構加固處理
11.9 結語
參考文獻
附圖
前言/序言
本書是以最新版的相關規範、規程和標準為依據編寫的,反映瞭我國在建築結構檢測鑒定和加固的方法與設計理論方麵的最新進展。同時,本書也結閤瞭編者近20年來從事相關建築結構檢測、鑒定和加固改造的經驗。本書編寫體係以檢測、鑒定和加固三個方麵進行章節編排,最後以某項目的火災檢測鑒定和加固工程為實例進行介紹。
全書共分4篇11章。第一篇為既有建築結構檢測的相關理論,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鋼結構,以及火災後結構的檢測方法等。第二篇為既有建築結構鑒定的相關理論,包括民用建築結構的鑒定、建築結構裂縫的鑒定和建築結構火災後的鑒定。第三篇為既有建築結構的加固改造,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鋼結構,以及建築結構的地基加固處理等。第四篇為工程結構檢測、鑒定和加固實例,主要以既有建築結構火災為例。其中,對鋼結構的檢測鑒定和加固,以及火災建築結構的檢測鑒定和加固部分的內容,是本書的特色。
本書廣泛吸收瞭國內外優秀教材與最新結構檢測鑒定和加固的研究成果,具有體係完整、內容全麵、適應麵廣等特點。在編寫過程中,本書努力做到內容深入淺齣、圖文翔實,力求考慮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建築結構檢測鑒定和加固的最新成果和觀點。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編者的碩士研究生王銳姣、許龍、母薇、周祥、周歡、陳豪、鬍軼煒、鬍誌鵬幫助完成瞭部分文字的錄入和插圖的繪製工作。同時,也要感謝齣版社編輯們的辛勤付齣。
由於作者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敬請專傢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古籍珍寶:穿越時空的墨跡傳奇》 序言: 塵封的韆年,指尖觸碰的不僅是泛黃的紙頁,更是古人思想的餘溫,智慧的星光。本書並非探討現代建築結構的安全性,也非研究如何對既有建築進行加固以延長其使用壽命。相反,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與眾不同的旅程,深入探尋那些沉睡在曆史長河中的珍貴古籍,它們是承載文明薪火的器皿,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是無聲訴說著古老故事的見證者。在這裏,我們摒棄瞭鋼筋混凝土的冰冷,轉嚮瞭毛筆在宣紙上揮灑的溫度;我們拋開瞭結構圖紙的嚴謹,沉浸在墨跡與紙張的對話之中。本書將帶領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感受古籍的魅力,理解它們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獨特價值,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第一章:紙上的靈魂——古籍的誕生與演變 古籍,並非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書籍,它們是凝結瞭無數心血與智慧的藝術品,是那個時代文化、科技、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本章,我們將追溯古籍的源頭。從早期竹簡、木牘的質樸,到紙張發明後的飛躍,再到絹帛、羊皮等載體的嘗試,我們將細緻描繪古籍材質的演變曆程。我們會瞭解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如何徹底改變瞭知識的傳播方式,讓書籍的製作從笨重變得輕盈,從稀少變得普及。 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朝代書籍的製作工藝。從手工抄寫到雕版印刷,再到活字印刷的革命,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匠心與智慧。我們將看到抄書人在油燈下日復一日的辛勞,感受到雕版匠人對每一刀刻痕的精準把握,以及活字排版大師們在無數字模中尋覓的專注。這些過程不僅是技術的發展,更是文化的傳承。我們會詳細介紹不同時期書籍的裝幀形製,如捲軸裝、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等,分析它們各自的優點與局限,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當時人們的使用習慣和審美情趣。 本書不會涉及任何關於現代建築材料性能測試、結構荷載計算、抗震鑒定技術,或者混凝土、鋼材、磚石等建築材料的力學性能分析。我們將目光聚焦在紙張的縴維結構、墨水的化學成分、裝訂綫的材質選用,以及紙張本身的酸堿度對古籍壽命的影響。我們將探討不同紙張的製作工藝如何影響其質地、韌性、透光性以及易損性,例如桑皮紙、麻紙、竹紙、皮紙的特性差異。我們會瞭解古代墨的製作方法,比如鬆煙墨、油煙墨的構成,以及這些墨的附著力、耐久性和褪色程度。 第二章:墨海泛舟——古籍內容的深度解讀 古籍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載體的形態,更在於其內容所蘊含的無窮智慧。在本章,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壁壘,走進古籍的精神世界。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對中華文明産生深遠影響的經典著作,如先秦諸子的哲學思辨、漢唐盛世的史書典籍、宋明理學的思想碰撞、以及曆代詩詞歌賦的韻律之美。 我們會深入剖析《論語》的仁愛思想,《道德經》的宇宙觀,《史記》的宏大敘事,《唐詩三百首》的意境描繪,以及《本草綱目》的醫藥智慧。我們將探討不同學科領域古籍的特點,例如天文曆法、地理測繪、醫學養生、軍事策略、文學藝術等。我們會分析古籍中蘊含的科學思想,比如古代的數學成就,如《九章算術》;天文學的觀測記錄,如《天官書》;以及醫學的診斷治療方法,如《黃帝內經》。 本書絕不會涉及任何結構工程的計算公式,例如應力、應變、撓度、承載力等概念。我們將側重於文字的解讀、思想的挖掘、曆史的梳理。我們會關注古籍中的語言藝術,欣賞古人如何用精煉的文字錶達深刻的含義,如何運用比喻、象徵、排比等修辭手法。我們會探討古籍的文獻價值,分析它們如何為後世研究曆史、文化、社會提供瞭寶貴的依據。 第三章:時間的印記——古籍的保護與修復 古籍是脆弱的,它們承受著時間的侵蝕,但同樣,它們也擁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本章將聚焦於古籍的保護與修復,但這並非是關於建築結構的防腐、防潮、防蟲等物理性加固,而是關於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和精湛的技藝,留住這些承載曆史的紙頁。 我們將介紹古籍的日常保護措施,包括適宜的存儲環境——溫濕度控製、避光、防塵、防蟲等。我們會詳細闡述古籍修復的原理與方法,例如紙張的清潔、破損紙張的修復、黴斑的去除、蟲蛀孔洞的填補等。我們將深入探討修復材料的選擇,例如使用與原紙縴維成分相似的紙張進行拼接,使用天然的粘閤劑,如澱粉膠、明礬水等。我們會介紹不同修復技術的精妙之處,比如“托裱”技術、“填孔”技術、“揭損”技術等,這些技術需要修復師具備極高的耐心、細緻和對古籍的敬畏之心。 本書不會提及任何關於建築結構診斷的方法,例如裂縫寬度測量、承載能力評估、樁基檢測、基礎沉降監測等。我們將專注於紙張縴維的組織結構、墨跡的附著情況、紙張的脆化程度,以及如何通過修復來恢復古籍原有的風貌,防止其進一步的損壞。我們會討論古籍的“疾病”——紙張泛黃、發脆、蟲蛀、黴變、水漬、墨色模糊等,以及相應的“治療”手段。 第四章:守望與傳承——古籍的價值與未來 古籍不僅僅是過去的遺物,更是連接古今、啓迪未來的寶貴財富。在本章,我們將升華對古籍的認識,探討它們的深層價值以及我們應如何更好地守護與傳承。 我們將闡釋古籍在文化傳承中的核心地位,它們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會探討古籍的學術研究價值,它們為曆史學、文學、哲學、藝術、醫學等眾多學科提供瞭源源不斷的資料和靈感。我們會關注古籍的文物價值,許多古籍本身就是精美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和觀賞價值。 我們將討論現代科技在古籍保護與研究中的應用,例如數字化掃描技術如何讓更多人接觸到珍貴的古籍,同時也能減輕原件的損耗;光譜分析技術如何幫助我們識彆紙張和墨水的成分,從而製定更科學的保護方案。 本書不會討論任何關於建築工程項目管理、造價控製、施工進度安排、質量驗收標準等內容。我們將聚焦於“守望”——如何用我們的熱情和專業,為這些古籍築起一道堅實的文化壁壘;“傳承”——如何將古籍的智慧與美,傳遞給下一代,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我們將呼籲社會各界關注古籍保護,支持古籍研究,讓這些“紙上的靈魂”繼續在我們手中,穿越更多的時空,講述更多的傳奇。 結語: 《古籍珍寶:穿越時空的墨跡傳奇》是一場關於知識、智慧與藝術的穿越之旅。它邀請您暫彆現代建築的宏偉,走進古籍的幽深;暫彆結構力的嚴謹,沉浸在墨香的溫潤。在這趟旅程中,您將發現,那些泛黃的紙頁,承載著比鋼筋水泥更悠久的文明,比結構圖紙更深刻的智慧。它們是沉默的智者,是無聲的藝術傢,是連接我們與祖先精神世界的永恒紐帶。讓我們一同開啓這段墨跡傳奇,在古籍的世界裏,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體驗跨越韆年的思想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