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既有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紧紧围绕新相关检测、鉴定和加固的国家和行业规范、规程和标准,同时,结合编者近20年来从事相关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改造的经验编写而成。
《既有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共分4篇11章。第1篇为既有建筑结构检测的相关理论,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以及火灾后结构的检测方法和规定等。第二篇为既有建筑结构鉴定的相关理论,包括民用建筑结构的鉴定、建筑结构裂缝的鉴定和建筑结构火灾后的鉴定。第三篇为既有建筑结构的加固改造,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以及建筑结构的地基加固处理等。第四篇为工程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实例,主要以既有建筑结构火灾为例。
《既有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使用,也可为从事建筑工程检测、鉴定和加固改造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建筑结构鉴定的原因
1.2 建筑结构鉴定的分类
1.3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的依据
1.4 既有结构荷载与材料强度标准值的确定
第一篇 既有建筑结构检测篇
第2章 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检测的基本规定和方法
2.1 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2.2 混凝土缺陷和裂缝的检测
2.3 混凝土耐久性检测
第3章 既有砌体结构检测的基本规定和方法
3.1 砌体抗压强度的检测
3.2 砌体抗剪强度的检测
3.3 砌体砂浆强度的检测
3.4 砂浆和砌体强度推定
3.5 砖抗压强度的检测
3.6 砌体灰缝饱满度和砌体裂缝检测
第4章 既有钢结构工程检测的基本规定和方法
4.1 检测抽样比例及合格判定
4.2 钢材厚度的检测
4.3 钢结构性能检测基本要求
4.4 钢材的强度检测
4.5 钢结构现场外观质量检测
4.6 铆钉和普通螺栓连接检测
4.7 高强度螺栓连接检测
4.8 钢结构焊缝检测
4.9 钢结构防腐、防锈检测
4.10 钢构件防火性能检测
4.11 钢结构构造设置的检测
第5章 既有建筑火灾后的检测
5.1 火灾后构件过火温度的确定方法
5.2 火灾后结构的现状检测
第二篇 既有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篇
第6章 既有建筑结构的鉴定
6.1 概 述
6.2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
6.3 既有建筑结构裂缝成因的鉴定
6.4 既有建筑结构火灾后的鉴定
第三篇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篇
第7章 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7.1 增大截面加固法
7.2 外粘型钢加固法
7.3 粘贴钢板加固法
7.4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7.5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第8章 既有砌体结构的加固
8.1 既有砌体结构的扶壁柱加固法
8.2 既有砌体结构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
8.3 既有砌体结构的外包角钢加固法
8.4 既有砌体结构裂缝的修复
第9章 既有钢结构的加固
9.1 增加截面加固法的计算
9.2 改变结构计算简图加固法
9.3 连接的加固
9.4 钢结构裂纹的修复
第10章 既有建筑结构基础加固处理
10.1 增层改造建筑物的基础设计
10.2 地基处理
10.3 基础加固
第四篇 既有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实例
第11章 建筑结构火灾后的检测鉴定与加固
11.1 工程概况
11.2 检测、鉴定主要依据或参考的规范、规程和标准
11.3 结构(构件)鉴定评级方法
11.4 现场调查及检测鉴定内容和方法
11.5 检测情况
11.6 受损分析与评定
11.7 鉴定结论
11.8 结构加固处理
11.9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前言/序言
本书是以最新版的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为依据编写的,反映了我国在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的方法与设计理论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本书也结合了编者近20年来从事相关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改造的经验。本书编写体系以检测、鉴定和加固三个方面进行章节编排,最后以某项目的火灾检测鉴定和加固工程为实例进行介绍。
全书共分4篇11章。第一篇为既有建筑结构检测的相关理论,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以及火灾后结构的检测方法等。第二篇为既有建筑结构鉴定的相关理论,包括民用建筑结构的鉴定、建筑结构裂缝的鉴定和建筑结构火灾后的鉴定。第三篇为既有建筑结构的加固改造,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以及建筑结构的地基加固处理等。第四篇为工程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实例,主要以既有建筑结构火灾为例。其中,对钢结构的检测鉴定和加固,以及火灾建筑结构的检测鉴定和加固部分的内容,是本书的特色。
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优秀教材与最新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的研究成果,具有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适应面广等特点。在编写过程中,本书努力做到内容深入浅出、图文翔实,力求考虑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的最新成果和观点。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编者的硕士研究生王锐姣、许龙、母薇、周祥、周欢、陈豪、胡轶炜、胡志鹏帮助完成了部分文字的录入和插图的绘制工作。同时,也要感谢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勤付出。
由于作者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古籍珍宝:穿越时空的墨迹传奇》 序言: 尘封的千年,指尖触碰的不仅是泛黄的纸页,更是古人思想的余温,智慧的星光。本书并非探讨现代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也非研究如何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固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相反,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与众不同的旅程,深入探寻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古籍,它们是承载文明薪火的器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无声诉说着古老故事的见证者。在这里,我们摒弃了钢筋混凝土的冰冷,转向了毛笔在宣纸上挥洒的温度;我们抛开了结构图纸的严谨,沉浸在墨迹与纸张的对话之中。本书将带领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感受古籍的魅力,理解它们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第一章:纸上的灵魂——古籍的诞生与演变 古籍,并非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书籍,它们是凝结了无数心血与智慧的艺术品,是那个时代文化、科技、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本章,我们将追溯古籍的源头。从早期竹简、木牍的质朴,到纸张发明后的飞跃,再到绢帛、羊皮等载体的尝试,我们将细致描绘古籍材质的演变历程。我们会了解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让书籍的制作从笨重变得轻盈,从稀少变得普及。 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朝代书籍的制作工艺。从手工抄写到雕版印刷,再到活字印刷的革命,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与智慧。我们将看到抄书人在油灯下日复一日的辛劳,感受到雕版匠人对每一刀刻痕的精准把握,以及活字排版大师们在无数字模中寻觅的专注。这些过程不仅是技术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我们会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书籍的装帧形制,如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等,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点与局限,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人们的使用习惯和审美情趣。 本书不会涉及任何关于现代建筑材料性能测试、结构荷载计算、抗震鉴定技术,或者混凝土、钢材、砖石等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纸张的纤维结构、墨水的化学成分、装订线的材质选用,以及纸张本身的酸碱度对古籍寿命的影响。我们将探讨不同纸张的制作工艺如何影响其质地、韧性、透光性以及易损性,例如桑皮纸、麻纸、竹纸、皮纸的特性差异。我们会了解古代墨的制作方法,比如松烟墨、油烟墨的构成,以及这些墨的附着力、耐久性和褪色程度。 第二章:墨海泛舟——古籍内容的深度解读 古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载体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容所蕴含的无穷智慧。在本章,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壁垒,走进古籍的精神世界。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如先秦诸子的哲学思辨、汉唐盛世的史书典籍、宋明理学的思想碰撞、以及历代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 我们会深入剖析《论语》的仁爱思想,《道德经》的宇宙观,《史记》的宏大叙事,《唐诗三百首》的意境描绘,以及《本草纲目》的医药智慧。我们将探讨不同学科领域古籍的特点,例如天文历法、地理测绘、医学养生、军事策略、文学艺术等。我们会分析古籍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比如古代的数学成就,如《九章算术》;天文学的观测记录,如《天官书》;以及医学的诊断治疗方法,如《黄帝内经》。 本书绝不会涉及任何结构工程的计算公式,例如应力、应变、挠度、承载力等概念。我们将侧重于文字的解读、思想的挖掘、历史的梳理。我们会关注古籍中的语言艺术,欣赏古人如何用精炼的文字表达深刻的含义,如何运用比喻、象征、排比等修辞手法。我们会探讨古籍的文献价值,分析它们如何为后世研究历史、文化、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第三章:时间的印记——古籍的保护与修复 古籍是脆弱的,它们承受着时间的侵蚀,但同样,它们也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本章将聚焦于古籍的保护与修复,但这并非是关于建筑结构的防腐、防潮、防虫等物理性加固,而是关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和精湛的技艺,留住这些承载历史的纸页。 我们将介绍古籍的日常保护措施,包括适宜的存储环境——温湿度控制、避光、防尘、防虫等。我们会详细阐述古籍修复的原理与方法,例如纸张的清洁、破损纸张的修复、霉斑的去除、虫蛀孔洞的填补等。我们将深入探讨修复材料的选择,例如使用与原纸纤维成分相似的纸张进行拼接,使用天然的粘合剂,如淀粉胶、明矾水等。我们会介绍不同修复技术的精妙之处,比如“托裱”技术、“填孔”技术、“揭损”技术等,这些技术需要修复师具备极高的耐心、细致和对古籍的敬畏之心。 本书不会提及任何关于建筑结构诊断的方法,例如裂缝宽度测量、承载能力评估、桩基检测、基础沉降监测等。我们将专注于纸张纤维的组织结构、墨迹的附着情况、纸张的脆化程度,以及如何通过修复来恢复古籍原有的风貌,防止其进一步的损坏。我们会讨论古籍的“疾病”——纸张泛黄、发脆、虫蛀、霉变、水渍、墨色模糊等,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段。 第四章:守望与传承——古籍的价值与未来 古籍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物,更是连接古今、启迪未来的宝贵财富。在本章,我们将升华对古籍的认识,探讨它们的深层价值以及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守护与传承。 我们将阐释古籍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探讨古籍的学术研究价值,它们为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医学等众多学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料和灵感。我们会关注古籍的文物价值,许多古籍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我们将讨论现代科技在古籍保护与研究中的应用,例如数字化扫描技术如何让更多人接触到珍贵的古籍,同时也能减轻原件的损耗;光谱分析技术如何帮助我们识别纸张和墨水的成分,从而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方案。 本书不会讨论任何关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造价控制、施工进度安排、质量验收标准等内容。我们将聚焦于“守望”——如何用我们的热情和专业,为这些古籍筑起一道坚实的文化壁垒;“传承”——如何将古籍的智慧与美,传递给下一代,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我们将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古籍保护,支持古籍研究,让这些“纸上的灵魂”继续在我们手中,穿越更多的时空,讲述更多的传奇。 结语: 《古籍珍宝:穿越时空的墨迹传奇》是一场关于知识、智慧与艺术的穿越之旅。它邀请您暂别现代建筑的宏伟,走进古籍的幽深;暂别结构力的严谨,沉浸在墨香的温润。在这趟旅程中,您将发现,那些泛黄的纸页,承载着比钢筋水泥更悠久的文明,比结构图纸更深刻的智慧。它们是沉默的智者,是无声的艺术家,是连接我们与祖先精神世界的永恒纽带。让我们一同开启这段墨迹传奇,在古籍的世界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验跨越千年的思想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