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包含72个实验。第1章材料化学性能测试实验,第2章材料化学合成实验,第3章材料化学设计与研究性实验,包括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等材料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相关原理、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其中既有经典的实验,也有一些反映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设计与研究性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材料生产的技术人员及其他涉及材料化学实验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现代科学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材料产品和产量是直接衡量其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材料化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现代材料科学、化学和化工领域的重要分支,是发展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基础和先导。材料化学实验作为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验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材料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否有效地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研能力、养成科学的精神和品质。该实验课程在材料化学专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教材是根据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和近年承担的教学研究项目成果编写而成的。编写的原则是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广,突出综合性,强化绿色化学理念,体现学科发展的实验新技术和新方法。全书包含72个实验,从三大部分进行编写:第一部分材料化学性能测试实验,第二部分材料化学合成实验,第三部分材料化学设计与研究性实验,包括了金属材料、机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等材料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相关原理、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其中既有经典的实验,也有一些反映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设计与研究性实验。本教材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简明易懂,实用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材料生产的技术人员及其他涉及材料化学实验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由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师进生主编,青岛农业大学刘清芝、李海银、李伟娜、牛永盛、孔晓颖、孙钦星、徐香、王强、魏洪涛、孙新枝,烟台大学崔洪涛和聊城大学李怀勇参与编写。全书由师进生和牛永盛对编者提供的实验进行审阅、增删和修改,最后由师进生统稿和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青岛农业大学名校工程建设资金的资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教材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书刊,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切希望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3月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综合性”和对前沿领域的适度触及。虽然名字叫“综合实验”,但它并没有故作高深地堆砌晦涩难懂的前沿课题,而是将一些成熟但仍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进行了系统化梳理。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关于功能性高分子薄膜制备与性能测试的那一章。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拉伸膜片,而是深入探讨了高分子链的取向度如何影响其介电常数和机械强度。书中提供的多个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配方,鼓励我们自己去探索浓度梯度带来的性能变化,这实际上是在进行一个微型的、受控的“研究设计”。这种将基础操作与课题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应用领域的兴趣。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教学内容更新的努力,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材料”的实验案例,也体现了当下材料科学发展的趋势,让我们能紧跟时代脉搏。
评分这本《材料化学综合实验(师进生)》的作者显然对实验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从我这个初次接触材料化学实验的学生角度来看,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且实用的学习路径。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基础操作和高级技术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书里对一些基础的材料制备方法,比如溶胶-凝胶法或者固相反应法,讲解得极其细致,步骤清晰到甚至连加热速率和搅拌速度都有明确的建议范围,这对于我们这些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吃了一颗定心丸。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验现象去解释背后的化学原理。比如,在讨论某种纳米材料的粒径控制时,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界面能和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让你在操作的同时,脑子里也能构建出清晰的微观图像。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大大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不再是机械地重复步骤,而是带着思考去操作。整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每一章似乎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材料体系展开,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完成一个实验,自己的实验技能树就点亮了一部分。
评分对于习惯了那种只有标准答案的实验指导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开放性可能会带来一些初期的挑战,但也正是这种挑战,构筑了其价值。很多实验步骤后,作者并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结果”,而是留下了一个“思考题”或者“改进建议”。比如,在处理一些需要热处理的陶瓷粉体时,书中列出了三种不同的升温速率,然后提问:“请预测哪种升温速率最有可能获得最致密的烧结体,并解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原因。”这种引导性的提问迫使我们必须回到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死记硬背实验参数。这种“反灌输”式的教学设计,对于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本书更像是导师在旁边低声指引,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公式,它要求你真的动脑筋去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图文排版也体现了专业性。作为一本实验指导书,清晰度和易读性至关重要。师教授的这本教材在图示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尤其是在描绘复杂仪器结构和样品微观形貌时,采用的高清插图和流程图,比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举个例子,在介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成像原理时,那张关于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产生角度的示意图,比我之前在其他参考书上看到的任何一张都要清晰易懂。而且,书中对常用安全规范的强调也贯穿始终,并不是简单地放在开篇,而是在涉及特定化学品或高温操作的实验步骤中,都会以醒目的提示出现,这体现了作者对学生安全的高度负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兼具深度、广度和实用性的实验教材,对于材料化学的实践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支撑。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实验书的期待不高,总觉得无非是把教科书上的理论搬到实验室,做做重复性的工作。然而,这本《材料化学综合实验(师进生)》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更像是一部“实验设计者的指南”而非单纯的“操作手册”。我特别欣赏它在“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部分花费的笔墨。很多教材只会轻描淡写地提一句“注意误差”,但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在材料测试中的具体来源。例如,在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时,它详细对比了样品制备的平整度对衍射峰位置和强度的影响,并提供了如何通过软件进行背景扣除和峰拟合的实例分析。这种对实验细节的尊重和对数据可靠性的强调,极大地培养了我们作为未来研究人员的科学态度。此外,书中对于不同测试手段(如SEM、TEM、DSC等)的交叉验证方法也做了很好的示范,教会我们如何用多角度的证据来支撑一个实验结论,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测试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