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16)

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气象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天气预报
  • 气象学
  • 数值预报
  • 观测技术
  • 预报方法
  • 气象数据
  • 模式分析
  • 遥感技术
  • 灾害性天气
  • 科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62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3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字数:6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16)》收录了201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2016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的文章45篇,内容涉及暴雨、暴雪、台风、雾和霾等多种天气过程以及天气预报关键技术方法等方面。
  《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16)》可供气象、水文、航空气象等部门从事天气预报、预测业务、科研和管理的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的话
第一部分 大会报告
“彩虹”台风龙卷的多源探测资料分析
“8·23—24”上海远距离台风大暴雨影响分析
北京地区一次连续大雾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弱天气尺度系统下北京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边界层风场特征
2015年2月21日内蒙古风雪沙尘天气特征
两次引发辽宁暴雪过程低涡的动力发展机制
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结构的演变特征

第二部分 暴雨、暴雪分会报告
一次人海气旋局地暴雪的结构演变及成因观测分析
山西夏季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
巴彦淖尔市“12·6·25”暴雨的成因分析
2015年林芝市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基于PP法的荆州市暴雪分析与短期预报
吉林典型短时暴雨的天气特征和触发条件探讨
江西汛期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
一场极端暴风雪天气成因及预报难点分析
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一次全年最晚暴雨分析

第三部分 台风与海洋气象分会报告
影响重庆暴雨的远距离台风特征统计分析
近年来我国东部海域非对称结构热带气旋统计分析
福建台风暴雨突然增幅机理分析及模型建立
南海台风模式对台风“彩虹”的预报概况与敏感性试验分析
台风“麦德姆”的结构变化分析及局地强降水成因初探
2015年秋季台风“彩虹”强降雨诊断分析
变性台风“灿鸿”和“天鹅”对黑龙江影响的对比分析
浙江沿海ASCAT反演风速订正方法研究

第四部分 强对流天气分会报告
江苏强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强对流天气不稳定能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飑线优化识别及雷暴大风简析
四川盆地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2015年8月1—3日青海东部连续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
中亚低涡背景下南疆西部两次强冰雹环境场对比分析
呼和浩特市一次强冰雹、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多尺度分析

第五部分 雾霾、一般性降水等天气及关键技术方法分会报告
北京春季一次霾和沙尘混合污染天气过程分析
北京秋季一次雾霾过程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
全国环境气象业务模式对比检验分析
上海地区一次大雾的演变成因和模式预报分析
宁夏行政村精细化预报客观订正技术研究
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开幕式鸟巢天气的精细化预报与思考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强雨雪天气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不同路径移出高原的长生命史高原低涡大尺度环流差异
冻雨落区基本概念模型的建立及业务转化
湖南三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
利用ECMWF集合预报资料对一次暴雨过程的释用分析
宁夏汛期分级降水客观预报方法应用检验
2014年浙江省夏季多雨寡照凉爽天气成因分析
集合预报产品在影响预报中的应用
观测、预报与应用:现代气象科学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间(2010-2019年)全球气象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技术革新与应用实践的深度剖析。作为一部面向专业研究人员、高级气象从业者以及致力于环境科学领域的高校师生的综合性文集,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展示该时期内大气科学从基础理论到实际业务的演进脉络。全书内容紧密围绕“观测精度提升”、“数值模拟深化”和“极端天气应对”三大核心主题展开,力求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价值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观测系统的革命与数据同化前沿 本部分重点关注气象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预报能力的根本性影响。 1.1 卫星遥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详细介绍了新一代地球同步轨道(GEO)气象卫星和低轨(LEO)星座的部署情况及其携带的新型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着重分析了高光谱辐射测量技术在获取大气温度、湿度廓线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方面的精度提升。特别关注了利用微波辐射和被动微波技术对热带气旋内部结构进行无缝监测的能力增强。讨论了利用多源卫星数据进行融合反演,以克服单一传感器视线角限制和云层遮挡问题的新方法。 1.2 新型地面及高空观测网络的构建: 深入探讨了相控阵雷达(Phased Array Radar, PAR)的引入对短时强对流天气监测的革命性意义。PAR如何实现快速扫描和三维立体探测,大幅提升了对冰雹、强降水和龙卷风的早期识别能力。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关于无人机(UAV)在边界层和复杂地形中进行直接探测的实地试验报告,分析了其在填补传统探空观测空白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1.3 数据同化理论与方法的深化: 数据同化作为连接观测与模式的核心环节,在本部分占据了重要篇幅。详细阐述了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 EnKF)及其变体,如混合集合-四维变分同化(Hybrid 4D-Var/EnKF)系统在业务中的应用进展。探讨了在数据密度不均和观测误差模型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先进的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构建方法(如基于气候模拟的背景误差估计)来优化初始场设置,从而提升中尺度预报的准确性。 第二部分: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型的革新与高性能计算 本部分聚焦于驱动现代天气预报的数学模型及其背后的计算架构。 2.1 中尺度模式的分辨率突破与物理参数化改进: 详述了全球和区域数值模式(如WRF、ECMWF-IFS的迭代版本)向更高分辨率(如1-3公里网格距)发展的趋势。着重分析了在高分辨率下,对浅薄积云参数化、陆面过程(特别是土壤水分和植被冠层能量交换)以及复杂地形对流拖曳效应等物理过程的改进。探讨了基于机器学习(ML)方法的参数化方案替代传统诊断/起积方程的探索性研究。 2.2 集合预报系统的效能优化: 集合预报被公认为应对初始扰动和模式不确定性的主流手段。本部分系统介绍了集合预报的扰动生成技术(如奇异向量SD、增量平衡SD等)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多模型集成(Multi-model Ensemble, MME)来进一步降低系统性偏差。分析了集合预报产品在概率预报、风险评估以及预报不确定性量化方面的业务应用标准。 2.3 超算架构对数值模型的适应性改造: 随着超级计算机向异构计算(GPU/CPU混合架构)迈进,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并行化与效率优化成为关键。本书收录了关于如何重构计算内核、优化数据通信与负载均衡策略的案例研究,以实现在有限计算资源下,更高频率、更高分辨率的业务运行。 第三部分:特定天气现象的精细化预报与风险管理 本部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对特定重大灾害天气的预报技术和决策支持。 3.1 热带气旋(台风/飓风)的强度预报难题: 重点分析了该时期内,关于热带气旋快速增强(Rapid Intensification, RI)机制的理论认知进展。探讨了利用高分辨率模拟结合同化深层海洋热力结构数据,如何改善对风暴眼壁置换、潜热释放等关键过程的刻画,从而提高未来24-72小时强度预报的准确率。 3.2 强对流和暴雨的临近预报: 介绍了基于雷达观测数据的外推技术(如光流法、运动矢量分析)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成熟度。详细阐述了如何结合多普勒速度场信息,结合雷达反射率因子,实现对风暴单体生命周期和潜在危险(如飑线、下击暴流)的实时识别和预警阈值设定。 3.3 季节和次季节(Sub-seasonal to Seasonal, S2S)预报进展: 阐述了对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MJO(马登-朱利安振荡)等关键海气耦合现象的观测和模拟能力的提升。分析了如何通过改进S2S预报模型中的海洋环流、海冰反馈等过程,来提供对未来数周至数月平均气候状态(如区域降水、温度距平)的参考信息,这对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4 预报信息的可视化与决策支持系统: 探讨了如何将复杂的概率预报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转化为易于决策者理解的风险地图和指标。强调了人机交互界面在预报员对不确定性信息进行主观判断和最终发布的流程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通过严谨的学术论述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全面展示了2010年代气象科技如何从提升基础研究深度和拓宽观测疆界,最终服务于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具体实践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科学兴趣的优秀读物。当我翻开《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16)》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教材。书中将抽象的科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语言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例如,关于雷达气象学的内容,作者通过生动的图示和形象的比喻,将肉眼看不见的雨滴、冰晶的形态和运动轨迹描绘得栩栩如生,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雷达在探测天气中的作用。书中关于天气图的解读部分,更是将原本枯燥的等压线、等温线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们学会如何“读懂”一张天气图,从而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天气预报发展历程的介绍,这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科学是不断进步的,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这本书不仅仅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一个对气象学抱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专业知识的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尤其想强调的是,虽然书名里带着“技术文集”的字样,让人联想到枯燥乏味的公式和复杂的算法,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深奥难懂的预报原理,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在解释数值天气预报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堆砌模型方程,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大气比作一个巨大的、不断流动的“流体”,将预报模型比作一套精密的“游戏规则”,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逻辑。而且,书中穿插的大量实际案例分析,更是让我惊叹不已。从一次台风的生成到一次区域性强降雨的演变,作者都能细致入微地剖析预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挑战以及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我深刻体会到气象预报并非简单的“猜天气”,而是充满科学严谨性和技术挑战的复杂工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天气预报背后令人着迷的科学魅力,也让我对那些日夜工作在预报一线的工作人员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是一位生活在沿海城市,对海洋气象现象有着特别关注的爱好者。过去,我对风暴潮、巨浪等灾害性海洋天气事件的预报一直感觉模糊不清,总觉得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阅读了《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16)》之后,我才豁然开朗。书中关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章节,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驱动这些复杂现象的物理过程。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预报模型和产品。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海浪预报的部分,书中分析了不同海况下海浪的生成、传播和衰减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来获取和处理海浪数据。这对于我这样的海边居民来说,意味着更准确、更及时的预警信息,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书中对台风登陆过程的预报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如何一步步提升预报精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天气预报这个行业都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总是能够提前告知我们冷空气将至、或是暴雨即将到来的“幕后英雄”。《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16)》这本书,就仿佛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我并不是一个技术背景非常深厚的人,但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更多的是用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预报技术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不同预报方法的比较,比如模式预报和统计预报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它们是如何结合起来,形成最终的预报结论的。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关于预报误差分析的经验,让我了解到,即使是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重要的是如何不断学习和改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天气预报工作者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也让我对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天气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在数据分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而言,这份《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16)》简直是一份意外的宝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我们掌握的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预测场景,而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书中关于不同预报模式的对比分析,以及各种统计订正方法的介绍,都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集合预报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多个预报结果平均,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利用概率分布来量化不确定性,这对于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至关重要。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从大量的历史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其融入到实时的预报更新中,这与我日常工作中处理海量数据的思路不谋而合。而且,书中对新技术应用的前瞻性探讨,比如对人工智能在天气预报领域可能扮演角色的初步展望,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天气预报的技术,更是关于如何利用先进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结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